德艺双馨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徐潜、 栾传大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徐潜,栾传大 著  页数:86  

前言

德艺双馨,即指一个人的德行和才艺都有较好的声誉。不为金钱、名利所累,大力弘扬德艺双馨精神,形成崇德尚艺的良好风气。在德和艺的关系上,坚持以德为先,艺是立业之本,德相对于艺,则是根本中的根本。“有德有艺是正品,有德无艺是次品,无德有艺是废品,无德无艺是毒品。”可见品德是衡量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前提。“德者事业之基”,我们的先贤重视德之作用,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纵观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取“德艺双馨”的美誉,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贵在他们平时的勤学苦练,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如果没有刻苦勤学的精神,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没有对人民对生活深厚的爱,是达不到的。在讲正气、促和谐的今天,我们要以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为榜样,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弘扬正气、促进和谐,无私奉献、服务群众,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表率,成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表率,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表率。

内容概要

  德艺双馨,即指一个人的德行和才艺都有较好的声誉。不为金钱、名利所累,大力弘扬德艺双馨精神,形成崇德尚艺的良好风气。  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中的一种的这本通俗读物,为我们精心挑选的就是有关德艺双馨这一品德教育的人物故事。古今俱有。

书籍目录

“三绝”顾恺之“书圣”王羲之王维的水墨山水“百代画圣”吴道子雄秀千秋颜真卿心正笔正柳公权“白描之祖”李公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文艺双修苏轼长寿书画家文征明德才兼备黄道周朱耷书画名天下书刻名家邓石如词人纳兰性德难得糊涂郑板桥海派吴昌硕曲学泰斗吴梅京剧大师梅兰芳

章节摘录

“三绝"顾恺之东晋画家顾恺之(3467-4077),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郡无锡(今属江苏)人。出身士族家庭,曾为桓温、殷仲堪参军,后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有才气,工诗赋,善书法,尤精绘画。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指顾恺之文采斐然,言辞妙丽。《世说新语·言语》载他游会稽归来,人问其山川之美,他出口成章,妙语回答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云兴霞蔚。”另从他留存不多的诗赋看,他也确实是文才过人。“痴绝”指他率直幽默,通脱有风趣。他喜欢吃甘蔗,而且总是从尾梢吃起,有人问他怎么不从最甜的根部吃起,他答日“渐入佳境”,机警玄妙,惊绝世人。顾恺之跟从桓温之子桓玄时,桓玄偷走了他寄存在桓玄处的心爱画作,他于是装痴卖傻地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如人之登仙也。”其实这是他故作糊涂,应变世事,所以当时人又说他“痴黠各半”,看来是很恰当的。顾恺之于“三绝”,当以绘画最为精绝。其画师法西晋画家卫协而又自成面貌。画以人物、肖像、佛像为主,也画山水和动物,尤以人物画著称。其人物画实践着他的以“传神”为中心的理论主张。顾恺之很喜欢魏晋时著名诗人嵇康的诗,曾依其诗意为之配图。嵇康有诗云:“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顾恺之感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意思是说,描绘手挥五弦、弹奏乐器的动作容易,但表现用眼睛望着远去的鸿雁这种神情却十分难。为此,他非常讲究“以眼传神”的描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画人像有时几年不点睛(不画眼中眸子),人问其故,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和现在说的“这个”相似,这里代指眼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描画得形象逼真,关键全在于这一双眼睛。他的人物画像不轻易“点睛”,正是在酝酿、揣摩,以便最充分地运用“点睛”这关键一笔,为绘画对象传神写照。所以,顾恺之流传最广、最具传奇色彩的绘画故事,正是他为瓦棺寺维摩诘画像“点睛”的趣谈。维摩诘是古印度的著名居士,深通佛法并有辩才,曾装病引来“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探视他,趁机与之讲法论道,双方难分高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体》中说顾恺之“首创维摩诘像,有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成为了后代画维摩诘像的沿用样式。顾恺之画维摩诘像的原图现已遗失,但从下面的传闻可知,其画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的“点睛”之妙:哀帝兴宁年间,新建瓦棺寺落成,朝中士大夫认捐没有超过十万钱的,顾恺之却认捐百万钱。为此,他在寺内一面粉墙上画维摩诘像一幅,只是不画眼睛。然后对寺僧说,打开庙门,画眼点珠,第一天来的观者请施十万,第二天可施五万,第三天即随意布施。结果庙门一开,维摩诘像神采奕奕,光照全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除“点睛”传神外,顾恺之还主张并努力实践着通过“迁想妙得”(即艺术的想象和创造)来达到“以形传神”的目的。裴楷“俊郎有识具”,英俊而两眼有神。顾恺之为他画像时,在其双颊上加上三根胡须,使其眼神倍觉飞扬,可谓是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西晋名士谢鲲,纵酒颓放,寄情山水。晋明帝曾问他自认为与庾亮相比如何,谢鲲回答说,从政为官,自己不如庾亮,但“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这“一丘一壑”,是自喻其识见深远,豁达大度。因此,顾恺之在为他作画像时,以岩壑为背景。人问其故,答日:“这个人适宜于安排在山水之中。”这可谓是以典型环境来烘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神韵和志趣追求。顾恺之还善于运用绘画技巧来弥补人物形象传神的缺陷。殷仲堪有目疾,为他画像时,顾恺之“明点眸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月”,用飞白的笔法来画瞳仁,就像薄云遮月一样,既美观又不失真。顾恺之的画着色常以浓色微加点缀,敷染容貌,而不求藻饰。其线条用笔更是十分具有表现力,“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创为密体画派,其特点就是“运思精深,笔迹周密”,但又含蓄深沉,“不可见其盼际”。论者描述为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称为高古游丝描。因而,同时代的谢安深重顾恺之的画,谓之“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唐代张彦远评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张怀璀《书断》中评:“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襟怀)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云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像人(描画人像)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得其神。”评价很高,对后世颇有影响。顾恺之精通画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等珍贵绘画论著。在中国画史上,顾恺之占有多个第一:以绘画为职业的第一位文人画家,第一位被正史(《晋书》)列传的画家,最早有画论流传至今的画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最早有画迹存世的杰出画家。顾恺之画迹极多,据文献记载,他曾画过桓温像、桓玄像、谢安像、晋帝相列像、荣启期、七贤、桂阳王美人图、列女仙、列仙画、三天女图、庐山会图、凫雁水鸟图、笋图、山水,等等。其存世的画迹虽为唐、宋人的摹本,但也弥足珍贵,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等。《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写的《女史箴》所画。史称张华撰《女史箴》,是为了借歌颂古代贤德女子,来劝讽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的。顾画全图共十一段(一说为十二段),唐人摹本现存九段(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另有南宋人摹本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每段题《女史箴》原文,画故事情节,“笔彩生动,髭发秀润”,以刻画人物的动态和表情来表现各人的身份、特征和精神。如冯媛挺胸趋前,以身挡熊,她的毅然不惧与汉元帝的惊惶失措形成鲜明对比;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游玩,神情端庄,而成帝面相尴尬;对镜梳妆的贵妇,娇柔矜持中又显得优雅文静……绵密的线条,细挺而柔媚,遒劲而秀婉,是魏晋绘画中线描特色的典型代表。《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创作的。原作写曹植从京师返回封地途经洛水时,与洛水女神相遇、相爱和相离的经过。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现存宋人摹本四(五?)卷,国内有三卷,其中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初年的摹本最佳。《洛神赋图》为手卷形式,工笔重彩画法。图卷按原赋的情节顺序展开:曹植及其侍卫仆从途经洛水,他下马歇息,漫步河岸;恍惚中,曹植看见洛水女神凌波飘浮而来,她顾盼生辉,行止轻盈;洛水女神舒袖歌舞,众神灵飞翔嬉戏,鸣鼓放歌;女神乘上文鱼,坐着异兽驾驭的云车,乘风而去;曹植乘舟追赶云车,未能如愿,只好恋恋不舍地乘车离开洛水东去。画面布局井然有序,错落有致。构图上以人、神活动为主,山河云树既作背景映衬,又起到了按情节发展,分隔画面空间的作用。人物以刻画神情为主,特别是展示曹植触景生情,惆怅郁闷的心理活动,尤为成功。顾恺之的人物画,用笔细劲古朴,线条延绵婉曲,细匀飘忽,给人以虽静欲动的感觉,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春蚕吐丝”,或“高古游丝描”。这种紧密连绵的线描手法,对中国绘画的造型影响极为深远。P1-7

编辑推荐

《德艺双馨》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德艺双馨,即指一个人的德行和才艺都有较好的声誉。不为金钱、名利所累,大力弘扬德艺双馨精神,形成崇德尚艺的良好风气。 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中的一种的这本通俗读物,为我们精心挑选的就是有关德艺双馨这一品德教育的人物故事。古今俱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艺双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