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研究史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海峡文艺  作者:李忠明  页数:666  字数:5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研究史》所研讨的内容,当然是既往研究《儒林外史》的成果,而非“儒研史”作者自己研究《儒林外史》的成果,这是必须分清的又一问题。但在评述既往《儒林外史》研究成果时,“儒研史”作者也必须对《儒林外史》进行认真的研究,可以断言如果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没有自己的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是无从撰写“儒研史”的。何以说“全面”,因为历来的研究者可以从一己的视角切人《儒林外史》的研究,就作家而言,叙其家世,说其生平,考其交游,论其思想,从而为其作谱作传,无一不可;就作品而言,谈其刊本,叙其增删,考其真伪,评其内涵,论其形式,说其影响,从而为其定位定评,也无一不可。

书籍目录

辨章学术 述往思来
第一章 亲友心目中的吴敬梓
第一节 雍正八年(1730年)前后的吴敬梓研究
第二节 乾隆六年(1741年)前后的吴敬梓研究
第三节 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的吴敬梓研究
第四节 程晋芳的吴敬梓研究
第二章 评点与考据占主导地位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一节 卧闲草堂评本
第二节 黄小田评本
第三节 齐省堂评本
第四节 灭目山樵评本
第五节 晚清学人对《儒林外史》人物、情节本事的考证
笫六节晚清学人对《儒林外史》思想、艺术的评论
第三章 初步具备现代意识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三节 胡适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四节 鲁迅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四章 渐入佳境却被迫中断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一节 1954年前后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二节 1955年至1976年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三节 本时期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第四节 何满子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五节 何泽翰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五章 科学性逐渐回归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一节 本时期《儒林外史》研究概况
第二节 陈汝衡的《儒林外史》研究
笫三节 陈美林的《儒林外史》研究(一)
第四节 李汉秋的《儒林外史》研究(一)
第五节 孟醒仁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六章 百花齐放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的成立与《儒林外史》研究的兴盛
第二节 八十年代后期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三节 九十年代前期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四节 陈美林的《儒林外史》研究(二)
第五节 李汉秋的《儒林外史》研究(二)
第七章 回顾总结与调整期的《儒林外史》研究
第八章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讨论回顾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他总是将每一个具体问题放在整个吴敬梓研究的大背景下甚至放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因此他的分析往往深刻而独到,比单纯地就问题研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更具有科学性,也更为可信。  如果我们将他的文本研究与其对作者家世、行实、交游的考辨以及思想的研究联系起来的话,不难发现陈氏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他实际上是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研究系统,即以对作者身世的考辨,思想内涵的探索作为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石,然后辐射到文本研究的其他环节上,进而阐释文本的现存状态。这是一种将作者的身世、思想与文本贯穿起来进行综合考察的方法。从本质上而言,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反映论在学术研究的具体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学艺术(当然也包括学术研究)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要到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存在中去探求。以此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陈氏的文本研究便具有了明确的思维指归(亦即俗语所谓的研究“路数”),即将文本放诸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文学发展的传统以及创作主体的家庭及个人的遭遇中去探索文本的特征,衡量文本的价值。正是因为陈氏既有深厚的文史功底,又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他的研究才能为学界所服膺,产生广泛的影响。  结合创新性与系统性来看,可见陈美林在选择研究课题前即对研究对象有着深入之了解,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搜集材料努力做到讲究系统、一网打尽、竭泽而渔),绝不作泛泛之论,必有所见然后发而为议论,言必有据。比如吴敬梓与袁枚之关系,在没有发现足够的材料之前绝不作主观武断的推测之辞,体现了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林外史》研究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错,总算买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