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故事

出版时间:2005-5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作者:(春秋)孔子  页数:701  

前言

“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次次定位固基。一般来说,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内容概要

  《四书五经》,一部儒学的正典,一部东方的《圣经》,一部研究封建伦理道德及整个社会的教科书。两千多年来,它的思想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发现,儒家学说中有不少适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本书经专家学者的精心挑选,化艰涩为浅显,以一个个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白话故事为向导,引领广大读者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品味儒学的精妙和人生的真谛。与这部儒家治世观点的经典巨著“亲密接触”。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书籍目录

上册 四书·论语  弟子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  叶人证父攘羊  孔子畏于匡  孔子论诗  颜渊早死   子路好勇  子贡善辩  管仲一匡天下  伯夷求仁得仁  仁者爱人  为政之道  君子与小人 四书·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  齐王好乐  臧氏之子阻君  养气与圣人  孟子不受召  孔距心知罪  孟子去齐  许行之徒陈相  何为大丈夫  古之君子仕  食志与食功  孟子好辩  陈仲子充廉士  规矩与方圆  沧浪之水  逢蒙杀羿  不孝子匡章  曾子子思遇寇  齐人一妻一妾  舜号泣于曼天  尧让天下  禹不传于贤  百里奚自鬻  交友与交际  人性本善  舍生而取义  礼与食孰重  人皆可为尧舜  三王之罪人  慎子为将军  乐正子好善  天将降大任  文王善养老  孔子在陈 四书·大学  大学之道  君子止于至善  君子慎其独  治国必先齐家 四书·中庸  舜其大孝  子路问强 五经·诗经  周民的祖先  公刘迁豳  古公迁周原  文王的贤德  文王的功业  氓之蚩蚩  七月流火 五经·尚书  尧治天下  尧禅让于舜  治水的大禹  皋陶的智慧  禹言益稷  五子之歌  胤侯征讨羲和  成汤誓师  商汤作诰  盘庚迁都  傅说举于版筑  武王大会诸侯  誓师牧野  周公摄政  周公封康叔  周公还政  诸侯相康王  康王之诰  吕侯教赎刑 五经·礼记  孔子与丧礼  曾子与丧礼   仁亲以为宝  杜蒉举杯  苛政猛于虎  嗟来之食  文王之为世子  孔子叹礼运  魏文侯问乐  曾子论孝  鲁哀公问礼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投壶之礼  鲁哀公问儒行 五经·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  圣人取诸卦象  龙见于周易  箕子之明夷  秦穆公卜伐晋  南蒯将叛而枚筮  叔孙豹之筮 五经·春秋  郑伯克段于鄢  鲁隐公观鱼  郑伯请成于陈  郑人大败戎师  滕侯薛侯争长  郑伯伐许  羽父弑隐公  宋华父督弑君  郑宋争衡  曲沃并晋  周郑缟葛之战  楚武王伐随  虞公贪得无厌  楚斗廉败郧师  郑昭公奔卫  楚屈瑕趾高  卫宣姜之乱  鲁文姜之乱  郑国的衰落  楚子灭邓  齐连管之乱  齐桓公用管仲  曹刿论战  宋桓公罪己  宋南官长万之乱  郑厉公复位  蔡哀侯自取灭亡  楚鬻拳爱君  郑伯虢公纳惠王  晋灭群公子  楚令尹子元伐郑  有神降于莘  狄人灭卫  鲁庆父之难  晋假道灭虢  晋骊姬之乱  辕涛涂谮申侯  齐桓公称霸  晋里丕之乱  晋乞籴于秦   秦晋韩原之战   齐五公子争立   宋襄公图霸   宋楚泓之战  晋文公登位   晋文公勤王  展喜犒齐师  城濮之战  宁武子盟宛濮下册 五经·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殽之战  阳处父诳子上  狼瞫可谓君子  秦穆犹用孟明  晋赵盾掌权  穆伯娶于莒  邾文公知天命  齐商人弑合  公子归生和晋郑  襄仲杀嫡立庶  郑宋大棘之战 五经·春秋  赵盾弑其君  楚庄王问鼎  郑穆公刈兰而卒  楚灭若敖氏  楚庄王围郑 五经·春秋  晋楚邲之战  申叔展打隐语  楚庄王称霸  狄人的衰亡  公孙归父亡齐  齐晋鞌之战  楚归晋知荦  栾书从善如流  晋景公诛赵氏  钟仪南冠而絷  莒子不修城郭  晋景公病人膏肓  宋华元合晋楚  吕相绝秦  宋荡泽弱公室  晋楚鄢陵之战  鲁逐叔孙侨如  齐庆克之乱  晋人弑厉公  彭城争夺  祁奚举贤  魏绛善用刑  晋侯享叔孙豹  魏绛谏和戎  晋楚争郑  晋灭倡阳 五经·春秋  王叔伯舆争政  盗杀郑大夫  晋人服郑  迁延之役  孙林父逐献公 五经·春秋  子罕不贪为宝  齐晋平阴之役  崔杼立公子光  臧孙纥论止盗  薳子冯为令尹  晋栾氏之乱  齐庄公伐晋  臧孙纥犯门斩关  郑公孙性急  崔杼弑其君 五经·春秋  子产献捷于晋  卫献公复位  蔡声子复伍举  卫献公杀宁喜  宋向戌弭兵  齐人灭崔氏  齐人逐庆氏  吴公子季札  郑子产为政  公子围聘于郑  大夫会于虢  楚人欲戮鲁使  子皙子南争妻  公子围篡弑  秦后子适晋  子皙不得善终  齐晏婴使晋  齐景公更晏子宅  楚灵王大会于申  竖牛乱叔孙氏  楚灵王欲辱晋  郑人铸刑书  楚无宇执闻人  薳启强致鲁侯  孟僖子好礼  石言于晋魏榆  楚灵王县陈 五经·春秋   齐四姓之乱  楚灵王灭蔡  齐景公欲代晋霸  南蒯以费叛  楚子革谏灵王  楚灵王作恶自毙  公子弃疾诈位  平丘之会  晋执季孙意如  叔向不隐于亲  晋荀吴围鼓  子产命韩起舍玉  孔子师郯子  公子光夺佘皇  宋卫陈郑皆火  卫齐豹之乱  宋华氏之乱  楚佞臣费无极  王子朝乱周室   齐景将纳鲁昭  专诸刺吴王僚  楚令尹杀费无极  伍子胥扰楚  鲁昭公客死乾侯  柏举之战 五经·春秋  鲁阳虎之乱  夷仪之战  孔子相于夹谷  鲁侯犯之乱  吴越夫椒之战  范中行氏之乱  晋郑铁丘之战  齐陈氏专权  宋景公灭曹  吴为邾故伐鲁  齐鲁战于郊  黄池之会  齐陈常弑简公  卫庄公蒯聩  宋向魃之乱

章节摘录

四书·论语弟子侍坐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有着众多杰出的弟子。孔子常常在日常的闲谈中,对他的弟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些,就因此而拘束。你们平时说:‘没有人认识我的才能啊!’如果有人认识到你们的才能,准备重用你们,那你们要怎么做呢?”子路想都不想就立刻回答说:“一个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而且还夹在大国的中间,受到邻国军队的威胁,甚至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来治理它,只要三年,可以使百姓勇敢,并且崇尚道义。”孔子微微笑了一笑。又问:“求(冉有的名),你会怎么样?”冉有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国家的礼乐制度,就要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孔子又问:“赤(公西华的名),你怎么样呢?”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能力,只是愿意学习而已。在祭祀祖庙或会盟诸侯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孔子又问:“点(曾皙的名),你怎么样呢?”曾皙正在弹瑟,已近结尾,声音渐渐地轻下去,突然铿地一声,乐曲结束,曾皙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的想法不同于其他三位。”孔子说:“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理想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在沂水河中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去。”孔夫子长声叹息说:“我倾向于点的理想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皙落在后面,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只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您为什么取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讲究礼让,他说话却一点都不谦让,所以取笑他。”曾晳说:“难道冉有谈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曾晳说:“难道公西华谈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能会盟诸侯,不是国家又是什么呢?他若只能做小司仪,那谁又能做大司仪?”季氏将伐颛臾鲁大夫季氏,是鲁国的权臣,非常嚣张跋扈。季氏曾在庭院中举行乐舞,居然僭用天子的礼仪,排出了八列舞队(按乐舞礼仪,天子用八列,诸侯六列,大夫四列,士二列)。孔子听说以后非常生气,说:“僭用天子之礼,在庭院中排出八列舞队,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季氏又曾想去祭泰山,按照礼仪,这是诸侯才应该做的事。当时冉有在做季氏的家臣,孔子就问冉有:“你能不能阻止?”冉有回答不能,孔子听了感叹不已。季氏比周朝的王公还要富有,而冉有还替他四处搜刮,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对此非常不满,对其他学生说:“冉有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尽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子路也做了季氏的家臣。季氏子弟中有个叫子然的,因为家里有两个孔子弟子做家臣,感到很得意,就去问孔子:“子路、冉有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是问别的呢,原来是问子路和冉有啊。所谓‘大臣’,是为了道义而侍奉君主的人,如果道义不行,就辞职不干。如今子路和冉有,算得上是一般臣子而已。”子然接着问:“是那种上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臣子吗?”孔子说:“那倒不是。如果是弑杀父亲和君主那样的事,我想他们是不会服从的。”鲁国有个附庸国,叫做颛臾。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就去报告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发动战争。”孔子说:“求(冉有的名)!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是先王封在东蒙山下,让他们主持东蒙山的祭祀的,并且又是在鲁国的国境内,是侍奉鲁国社稷的臣属(不像季氏只为自己)呀!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并不希望这样。”孔子说:“求!古代的良史周任曾经有句话:‘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请辞职。’遇到危险你不维护,将要跌倒你不扶持,那还要你们这些辅佐的干什么?而且你的话是站不住的。好比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掉,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又邻近费邑(季氏的私邑)。现在不去夺取它,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隐患。”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种不肯直说‘我想要’,而替自己的贪婪找出种种借口的人。我听说:治理国家或治理封地的人,不担心贫困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稀少而担心人们不团结。如果贫富均匀,也就没有贫穷了;人民和睦相处,也就不怕人少了;百姓齐心协力,国家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能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要培养仁义礼乐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之后,就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现在你们两个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肯归服,又不能够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而不能好好守卫边境,反而策划在国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氏所担忧的,不是颛臾国,而是鲁国的君主吧。”叶人证父攘羊楚国叶县的长官沈诸梁,字子高,也僭称为公。叶公有一次对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一个为人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一头羊,他就去作证,证明他父亲确实偷了羊。”孔子不屑地说:“我们那里为人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而正直也就在其中了。”儒家把亲情视作人伦之本,父慈子孝,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离开了根本的人性,仁义这些也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如果为了其他目的,就可以抛弃最基本的人伦,那么只要利益足够大,又还有什么不能抛弃呢?所以孔子对叶人证明父亲偷羊的行为不以为然。到了孟子的时候,齐国有个人叫陈仲子,是齐国世代贵族出身。他的哥哥陈戴,在盖地有食禄,一年可得一万钟粮食。但陈仲子认为哥哥的食禄是不义之禄,认为哥哥的房子是不义之室,不肯吃哥哥的东西,不肯住哥哥的房子,辞别母亲自己住到别的地方去。有一次,陈仲子回家,看到有人给哥哥送来一只鹅,就皱着眉头说:“为什么送来这么一只嘎嘎叫的怪物!”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鹅杀了,也给陈仲子送了肉。陈仲子正吃着,正好被他哥哥看到了,说:“这就是那个嘎嘎叫的怪物的肉啊。”陈仲子立刻跑出去把肉吐了。对陈仲子这样为了博得廉洁的名声,而抛却亲情的行为,孟子也很不以为然,说:“陈仲子那样的人,也就只能排在蚯蚓后头去充他的操守吧!”东汉有名大臣叫周泽,以耿直闻名,官至太常。他为人廉洁自爱,尽心侍奉宗庙。曾经生病时住在斋戒的房子里,他的妻子见周泽生病还要斋戒,非常同情且怜惜他,放心不下,就偷偷去探望他,违反了斋戒的规定。周泽非常生气,就让人把妻子绑起来送到官府治罪。当时的人对他的这种行为也很表示怀疑,有人做了一首歌谣说:“生不逢时,做了周太常的老婆;一年三百六十日,要斋戒三百五十九日。”后人评价说:“叶人证明父亲偷羊,陈仲子厌恶哥哥的鹅肉,周泽因为斋戒被破坏而治妻子的罪,这都是喜欢名声的心理在作怪啊!喜好名声的人,满脑子都是名声的念头,连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顾不得了!”孔子畏于匡孔子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次他离开卫国,将要到陈国去,途中经过匡城。弟子颜刻为他驾车,用马鞭指着城墙上的缺口说:“以前我就是从这个缺口进入匡城的。”匡城的人听了,以为孔子就是鲁国的阳虎,而且孔子的样貌与阳虎确实有些相似。阳虎曾经侵略过匡城,匡城的人非常怀恨,就让士兵把孔子一行给包围起来。情势越来越紧张,弟子们都很害怕。孔子说:“周文王已经死了,礼乐制度如今就都寄托在我身上。上天如果想要让这样的礼乐制度灭亡,那就一定不会让我掌握这些东西;上天既然不想让这些礼乐制度灭亡,那匡城的人又能拿我们怎么样呢?”孔子一行整整被围困了五天。后来,孔子派人向卫国的宁武子称臣,才脱离了险境。孔子被围困的时候,颜渊落在了后面,与孔子失散。后来得以重聚,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笑着说:“您还在,我哪里敢死呢?”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好几次遭遇过类似这样的危险。哀公三年,孔子从曹国来到宋国,经常在一棵大树下与弟子们演习礼乐。宋司马桓魋想要加害孔子,先派人把大树拔了。孔子准备离开宋国。弟子催促道:“我们得快一点了!”孔子说:“上天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接着到了郑国。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一个人站在都城外城的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腰部以下要比大禹短上三寸。神情像一条丧家之犬。”后来,了贡把这些话照实说给孔子,孔子听了哈哈大笑,说:“描述我的样子,倒没什么。但他说我神情像一条丧家之犬,说得很对!说得很对!”孔子论诗诗是先秦六艺之一,是贵族士大夫教导子弟的必备科目。在当时,诗除了用来记述史事言论、陶冶性隋之外,在外交场合还有“赋诗言志”的传统,就是引用《诗》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交往的重要手段。孔子也非常重视诗,在《论语》里,留下来不少他论及诗的言辞。他曾高度评价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叫‘思无邪’!”又曾评价《诗经》首篇,说:“《关雎》这首诗好啊,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毁伤。”他曾经从培养一个人成才的角度上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诗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院里,儿子孔鲤从旁边小步走过,孔子问:“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呢。”孔子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告退后就去学诗了。后来又问孔鲤:“你学《周南》、《召南》篇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好像面对墙壁而站,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不能前进。”孔子也曾对弟子们说“你们为什么不去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考见得失,可以寻师交友,可以批评讽刺。近的说,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的说,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君主。还可以让你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子夏曾经来请教关于诗的问题,说:“《卫风·硕人》里有这样的句子:‘笑脸上有可爱的酒涡,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就像在洁白的底子上配上五彩的颜色。’是指什么?”孔子说:“就像画画一样,先要打好质地,然后再加以文饰。”子夏问“就像忠信之人,才可以学习礼仪一样吗(否则容易虚伪)?”孔子称赞说:“商(子夏的名)真是能发扬我意思的人啊!这样的人,才可以跟他谈论《诗》!”子贡有一次问孔子说:“贫穷而不涎媚,富裕而不骄纵,怎么样呢?”孔子说:“也不错。不过不如贫穷而能快乐,富裕而喜好礼仪。”子贡又问:“《卫风·淇》说:‘就像制骨器,精益求精,切而后磋;就像制玉器,精益求精,琢而后磨。’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赐(子贡的名)这样的人,可以跟他谈论《诗》了!把说出来的话告诉他,他就能明白还没有说出来的话。”颜渊早死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他说:“颜渊这个人,他能够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子能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若是别人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够保持快乐的心态。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孔子觉得,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地去履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不是能与我互相启发的人。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子路听到了很不受用,他最自负自己的勇猛,就问:“您要是率领大军去打仗,会和谁一起去?”孔子说:“徒手跟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深河,死了也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去的。一定要遇事知道担忧害怕,喜欢谋定而动,而后成事的人,我才和他一起去。”子路无话可说。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像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也不傻。”孔子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颜渊那个人,听到一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十个来;我听到一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孔子说;“是不如颜渊啊。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颜渊体弱多病,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声叹道:“啊!老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子因为颜渊之死,哭得非常伤心。弟子们说:“老师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颜渊死了,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卖了孔子的马车,来为颜渊置办一个外棺。孔子说:“不管成才还是不成才,也都是儿子。我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内棺而无外棺。我不能卖马车步行来为他们置办外棺,因为我以前是大夫,按照礼仪出门是不可以步行的。”颜渊死了,孔门弟子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然而弟子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渊对我,就像对待父亲一样,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意思是不应该厚葬,而且自己葬儿子孔鲤也没有厚葬)。不是我不想这样,而是那些弟子不肯听我的话呀!”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子,最为好学,不迁怒于他人他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了。季康子也问:“您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又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子最为好学,不幸的是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了。”颜渊早死,孔子一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而没有看到他止步。”认为颜渊若不早死,一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编辑推荐

《四书一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在此之后的各家学派教义,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这部经典的影响,因此《四书一经》是所有国学爱好者必备开蒙第一课。《四书五经故事》(套装上下册)引领广大读者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品味儒学的精妙和人生的真谛。与这部儒家治世观点的经典巨著“亲密接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书五经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作为当下经典教育的辅助读物,增进孩子对传统经典的了解,不错.
  •   很好啦,送人的
  •   后悔买了,语言很平淡,一点都不生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