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上海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尹继佐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尹继佐  
Tag标签:无  

前言

如果从考古学上的马家浜文化算起,上海迄今有六千年的历史;如果从唐朝天宝十年(751)置华亭县算起,上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县算起,上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1843年开埠算起,上海也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绵延的历史中,由于“僻处海奥”,繁衍于上海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在创造卧渐丰裕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孕育了富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明正德《松江府志》称:“诸州外县多朴质,附郭多繁华,吾松则反是,盖东北五乡故为海商驰骛之地,而其南纯事耕织,故所习不同如此。大率府城之俗,谨绳墨,畏清议,而其流也失之隘;上海之俗喜事功,尚意气,而其流也失之夸。”“东北五乡”,即上海县辖境。这就是说,至迟到明代正德年间在时人的心目中上海民俗文化已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民俗文化由长久的历史积淀而成,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风尚、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它蕴藏于普通老百姓中间,与千百万人的日常生活浑然一体,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力量。所以,黄遵宪曾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合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虽其极陋其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常;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又说:“礼也者,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因人情而为之者也。人情者何?习惯也。川岳分区,风气间阻,此因其所习,彼因其所习,日增月益,各行其道。习惯既久,至于一成而不可易,而礼与俗皆出于其中。”这两段出自《日本国志·礼俗志》的话,非常鲜明地点出了民俗文化的两大基本特性,即公共性和稳定性。所谓公共性,是指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不是个体的,而是特定区域人群的“共有的习惯”,因此,它具有超越个体的普遍性;所谓稳定性,则是指一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因此,它又具有超越时间的恒久性。正因为民俗文化具有超越个体的公共性和超越时间的稳定性,所以,它常常在社会整合、族群凝聚和身份认同等方面都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

内容概要

《民俗上海:奉贤卷》主要内容:民俗文化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习俗、社会风尚、休闲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上海民俗中新俗与旧俗、土俗与洋俗的并存,促进了多元民俗文化的互渗与交融,这里既有上海本地的民俗,也有异地色彩的民俗,甚至还有异国情调的洋俗,上海民俗文化所呈现的是海纳百川、活力充沛、日新月异的“海派”精神与风格。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壹 物质民俗[一]服饰1.传统服饰与发型2.土布3.现代时装[二]饮食1.概述2.节时饮食习俗3.传统风味4.饮食名镇庄行5.特产加工6.茶饮[三]居住1.概述2.造屋与搬迁习俗3.建筑历史乞镇4.代表性建筑——徐家宅[四]交通1.概述2.传统交通工具及习俗3.桥梁与造桥习俗4.船舶与水上交通5.现代交通工具及习俗贰 生产商贸民俗[一]生产习俗1.农耕习俗2.纺织工艺3.奉城罾网4.盐业习俗5.渔业习俗6.养殖业习俗7.捕蟹习俗8.园林业习俗9.造船业习俗[二]商贸习俗1.庙会集市2.传统街铺和农村集市3.现代商业习俗叁 人生与社交礼仪[一]诞生民俗1.怀孕2.生产3.育婴4.做满月5.做周岁[二]婚俗1.传统普通婚俗2.传统特殊婚俗3.现代婚俗[三]寿诞礼俗1.传统寿礼2.现代寿礼[四]丧葬礼俗1.传统葬俗2.现代葬俗[五]社交礼仪1.亲属称谓2.礼仪交往肆 信仰民俗[一]传统民间信仰1.迎神赛会2.祖先崇拜3.当地民俗神崇拜4.避邪与禁忌[二]佛教信仰与寺、塔1.佛教信仰概况2.佛教寺、塔[三]道教信仰与宫观1.道教信仰概况2.道救宫观[四]天主教信仰与教堂1.天主教信仰概况2.主要教堂[五]基督教信仰与教堂1.摹督教信仰概况2.主要教堂伍 岁时节日[一]传统节俗1.春节2.立春3.元宵4.清明5.立夏6.端午7.七夕8.中元9.地藏王生日10.立秋11.中秋12.重阳13.十月朝14.冬至[二]外来节日1.情人节2.愚人节3.母亲节4.父亲节5.圣诞节[三]地方性节日1.菜花节2.赶海节3.风筝节陆 体育游戏[一]综述[二]传统体育项目1.武术2.石担3.拔河4.放风筝[三]现代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团体[四]民间游戏柒 民间工艺[一]纸艺1.刻纸2.剪纸3.折纸[二]编结[三]雕塑1.木雕2.石碑、石雕、石牌坊捌 民间艺术[一]民间音乐1.江南丝竹与“清音班”2.琵琶宗师程午加3.打唱4.讨唱5.梨膏糖调6.吹打[二]民间舞蹈1.概述2.舞滚灯3.打莲湘4.打腰鼓[三]民间曲艺1.山歌剧2.锣鼓书3.唱说因果[四]民间戏剧1.齐贤皮影戏2.清代戏曲家黄之隽3.沪剧之乡4.表演唱[五]民间绘画1.灶画2.烙画3.松江派画家宋懋晋4.指画家滕白也玫 民间文学[一]民间歌谣1.童谣2.小调和其他歌谣3.奉贤山歌4.哭嫁歌与哭捉歌[二]民间故事1.概述2.口头文学团队[三]民间传说1.奉贤地形的传说2.要离墓3.三女冈和弹神桥4.秦始皇巡视柘林5.称土还粮6.东海神坛逸闻7.徐阶巧辞返故里8.烟墩头的来历9.柘林“小普陀庙”的传说10.柘林城为啥无北门11.高桥吓跪刁瘟官12.伞为啥叫“竖立”13.乾隆皇帝看高桥14.钦差俞兆岳督筑石塘的传说15.六里墩和“跳滚灯”的来历16.面杖港的传说17.情大胆巧戏王知县18.县太爷和山歌手19.画蟹20.梁典的由来总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传统服饰与发型明初,奉贤地区老者服装上长下短,少者上短下长,后渐易两平。式样为“皂隶所穿冬暖夏凉之服,盖胡制也”。后来,先后流行“阴阳衣”、“十八学士衣”等式样。隆庆万历后,又流行道袍式服装。用料有绫、绢、罗、布等。未中举的读书人常穿布袍,故称“布衣”。逢春节,尚穿红袍,儒童年少者,则穿浅红色长袍。清初,官僚士绅穿各色花素绸纱绫缎长袍,冬以大绒茧绸为料,夏用细葛。庶民一般只用紫花细布或白布为袍。袍内,不分冬夏,无论贫富,都加穿裙。袍的式样,长到脚板,袖宽尺许;后来衣渐短而袖渐大,短仅过膝,裙拖袍外,而袖宽至三尺,再后来,袍又长及脚髁。袍外加外套,即“马褂”。起初,外套短者及脐,后仅比袍短五寸许,再后又短。明代妇女身穿裙袄,袄用大袖圆领,裙有销金拖。衣裙上刺绣各类图案,甚至有刻丝织文的。清代,农妇穿青衫裙布。市井之妇袖尚小,有仅盈尺者,后大至三尺,与男装相同。自顺治以后,女袖又渐小,后又不过一尺多些。妇女服装配各种装饰,领口裁白绫为云状,披及两肩。胸背刺绣花鸟,还加缀金珠、宝石、钟铃等,步行时叮当作响,称为“宫装”,是家常服装。女裙在明代时较考究,但至清代,不事装饰,唯以长布汲履,用料与男子同。清末民初,长衫、折叠式大腰裤为士绅、教师、账房先生等平时服装。富家夏天穿纺绸、印度绸衬衣或长衫;冬天穿皮袍,骆驼绒、衬绒袍,也有穿毛料袍子、麦尔登呢袍子。农民及体力劳动者只在喜庆做客时穿布料长衫,平时穿粗布短衣。逢礼,穿长衫加马褂,腰间挂香囊。女子多穿旗袍、大襟服,不穿旗袍的无论冬夏多束裙。

后记

《民俗上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出书了。我如释重负,把心放下了。下面我简单交待一下成书的过程。2004年7月底,我从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当时给自己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继续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二是今后的路怎么走下去?答案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余热,应当和还能做几件对社会有利有益的事。正巧许明研究员和我商量成立氏办研究机构(NGO,非官方非营利的机构),我欣然同意,又商量这一机构成立后;做什么事。我提出编一套上海民俗文化丛书。为什么有这一“理念”。我想,直接推动力是上海2010年要举办世博会;其次是考虑自己的条件和分析过去哪些事情没有做好,今天可以做得成的。大家知道,上海是人文荟萃之地。松泽已发现6000年前的“上海人”化石;元代建制后800年以来,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出海口,逐渐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近一百五十年来,上海成为中国移民最多的都市,凝聚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然而相对于外地,上海的民俗学严重滞后。上海目前不仅没有一个民俗学刊物,而且已完成多年的上海市、区、县的民俗志至今未出版。问题在于上海文化界与学术界对丰富而有特色的上海民俗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并给予充分的展示,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上海人对上海的认同,也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展现上海文化总体形象和文化品格。我希望上海民俗文化丛书出版这一基础性建设工程的完成,成为世博会期间展示上海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今天,民俗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在2003年上海召开“亚洲银行会议”时,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了五种上海本土的民俗表演项目,受到外宾的热烈欢迎。2003年,上海率团到加拿大申请世界园艺会,上海的民俗表演使当地的观众激动得站在椅子上欢呼。近二十年来,“文化寻根热”遍及全球,对本土民族原创性文化的珍视,是民族自尊与创造力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国际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中,举办国会千方百计展示本土的原创性文化,如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以鲜明的韩民族文化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悉尼则以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文化成为其展示的主题。大阪世博会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以其鲜明的大和民族的文化展示给世人。意味深长的是,大阪世博会别的没留下,唯有建在万博公园的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不仅留下而且成为大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重要的是成为展示日本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民俗展示地、世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学术交流中心与博士生的培养基地。成功经验证明,世博会在显示国家总体形象时,不仅是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展示,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品格的显示。而民俗是民族最普遍也最有特色的文化形态。于是,我们就下决心做这件大事情。而根据自身的条件,也许是可以做成的。在2004年10月,我们召开专家组会议。参加者都是上海研究民俗学的知名学者。同时,组成编委会,人员是各区县宣传部长。因为绝大部分宣传部长我都认识,他们说,老部长想做这件对上海、对文化建设和发展都有利的好事,我们支持。2004年第四季度,先后讨论了三次分别由蔡丰明、王宏刚和仲富兰三位专家提交的提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现在大体相同的框架结构。当时我们讨论就明确:丛书是上海各区、县第一套民俗文化专集。它不仅是外地游客了解上海各区、县民俗的导游书,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当地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创造力,而且,应该成为区、县今天与明天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参考书。丛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俗志和地方志,虽然整体框架仍要反映各区、县的全貌,但重点在特色,要突出当地的特色民俗,要选择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事项,特色部分要详细、有质感;对民俗事项有透彻理解作用的历史渊源要有简明的追索。丛书的行文与民俗志有区别,面向大众,力争行文流畅,文字优美,每一事项力争配有代表性照片,包括一部分珍贵的老照片,努力做到图文并茂。丛书的基础性资料要依靠当地人,当地人写当地事,自然会有一种历史责任心,也容易写得比较深入。各卷主编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抓进度抓质量。要重视调查,内容之一是对一些将要消亡但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民俗事项,如金山的渔村民俗,它将会引起国际学术界与海外游客的关注,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将填补上海民俗研究的空白。调查、写作过程中要有长远眼光,对某些有丰富内容的民俗专项,如南汇的锣鼓书,松江的顾绣,嘉定的竹刻、草编,金山的农民画、黑陶等,因本丛书篇幅限制不能展开的,应及时积累资料,可以考虑下一步从上海市的角度出版专集。丛书要有新意,要强调科学性,完成的稿子要与当地人一起核准,要使这套民俗文化丛书经得起历史推敲。经过讨论,大体上框定每一卷是十万字加一百幅照片的篇幅。

编辑推荐

《民俗上海:奉贤卷》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如果从考古学上的马家浜文化算起,上海迄今有六千年的历史;如果从唐朝天宝十年(751)置华亭县算起,上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县算起,上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俗上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