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海岩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7-09出版)  作者:海岩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我惟一全心全意主动爱过的人呀,我哭叫着他的名字向他爬过去,他突然端起枪对准我,嘴里发出变态的喊叫。我跪在他面前,我看着那对准我胸膛的抖动的枪口……故事缘于一把意大利小提琴,这把价值连城的小提琴在北京失窃后,被偷运到香港,引起了香港两大黑帮——潘氏家族和天龙帮的一场火拼。潘家幼子潘小传被偷送到大陆避难,我公安人员闻讯后,立即组织侦破小组,以潘小伟为线索,展示了追查小提琴的工作……

作者简介

海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及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篇小说集《死于青春》等,并出版《海岩文集》及电视剧本近百集。海岩十五岁应征入伍,退役后当过工人、警察、共青团干部,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现服务于锦江集团公司,为高级经济师,并兼任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中国国有资产青年总裁协会副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等职。

书籍目录

第1次谈话第2次谈话第3次谈话第4次谈话第5次谈话第6次谈话第7次谈话第8次谈话第9次谈话第10次谈话第11次谈话第12次谈话第13次谈话第14次谈话第15次谈话第16次谈话第17次谈话第18次谈话第19次谈话第20次谈话第21次谈话第22次谈话第23次谈话第24次谈话第25次谈话第26次谈话尾声

章节摘录

后来就开会,先是由处长介绍情况,他说你们还记不记得前不久有个小提琴被窃案?队里老一点的同志都知道,说记得,就是老焦搞的那个案子。处长说,今天香港警务处发来一个情报,那把小提琴可能被一个古董商卖给香港一个有名的黑社会组织潘氏家族的手里。前几天潘氏家族和天龙帮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火并……天龙帮你知道吗?海岩:不太清楚。吕月月:也是香港一个非常有名的黑社会组织,一说天龙帮很多人都知道。那次火并,天龙帮占了上风,毕竟它的势力大得多。香港警务处认为那次火并和那把该死的小提琴有些关系。火并之后,小提琴究竟是在潘家还是已经到了天龙帮手上,不清楚。香港警务处的情报主要是说,潘氏家族准备让潘家的小儿子潘小伟到大陆来避避风,免得被天龙帮干掉,因为潘家小儿子年龄还小,而且他父兄很宠他,一直不让他参与黑道上的事。这个情报是通过国际刑警中国国家中心局传过来的。当天市局领导就把我们处长和队长都召去了,要求把小提琴的案子重新组织班子搞。因为小提琴的下落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也就是说有了一个线索,而那个要来大陆避风的潘家的小儿子,当然就是线头了。海岩:香港警务处怎么就肯定这把小提琴准在这两家手里呢7吕月月:他们说这把琴在大前年泰国的一次私人文物拍卖会上露过面,卖主没透露身份,开价一百三十七万美元,但没有买主。港警判断卖主是潘家的掌门人潘大伟,就是潘小伟的大哥。海岩:听你这么说,我觉得这个案子比我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吕月月:你当初想象是什么样呢?海岩:也没想多具体,总之原来想象比较简单,至少没这么大的背景。你看这案子还没开始呢,已经这么大动静了。吕月月:要不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呢。就这么个一尺多长的小玩意儿,就值一百多万美元,按咱们这儿的黑市价得一千几百万人民币。海岩:问句玩笑话,你闲着没事现在也炒美元吧?吕月月:我可没那个工夫,也没那个本事。老是听去我们歌厅的那帮大款们念叨这些,所以也就懂点。海岩:我开玩笑,咱们接着聊。

编辑推荐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海岩小说典藏版)》编辑推荐:这是我惟一全心全意主动爱过的人,我器叫着他的名字向他爬过去,他实然端起枪对准我,嘴里发出变态的喊叫,我跪在他面前,我看着那对准我胸膛的抖动的枪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读完这本,真太虐心。
      以前我对言情类小说抵触,所以海言的小说一直没碰过。不像很多其他人早就摸清了海岩的路数,还没开始就知道了结局。我没读过,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很惨,但是读一遍真像自己跟着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回忆,尤其在潘小伟饮弹之时,就像发生在眼前,我想去阻止,急促的呼吸着以为一切会像一个玩笑化为虚惊一场,却发现小伟这样对感情无暇纯臻的追求就应该让这一切的一切就此飞灰湮灭。再也无力挽回!
      感触过如此撕心的痛,这哪里有还一片风花雪月?
      真是被作者骗了。。。
      小说里面的原型是从哪找的。这女的真是一个纯粹的大傻瓜。。。
  •     昨天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这一本小说。
      
      感觉海岩的作品让人读起来特别舒服,很顺溜的就看完了,基于他以往情节的设置,对故事情节也算有心理准备,必须具备的漂亮的警花、潇洒的罪犯、一起逃亡、为爱为欺骗殉情、情与理的挣扎。海岩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场景,将爱与恨放置其中,迸发出了激烈的碰撞与火花,看的人过瘾,写的人也乐此不疲。
      
      但是这部小说还是很招人喜欢的,不仅是这部小说写于海岩创作早期,而是这部小说有些地方太真实了。尤其是女主角吕月月,是个非常完整的人物,她美丽善良,有正义感,是个警察。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害的角色却屡屡使身边人遭殃,早年愤怒的父亲一推,让她抱恨终生,她和老纪执行任务,一句无心之语,间接葬送了老纪的性命,她想要送还一把意大利小提琴,就得搭上老焦这位老干警的性命,之后他答应潘小伟的逃亡,也促成了潘小伟的死因,最终,她的错误决定,将唯一钟爱的儿子也推上了黄泉路。她不是不聪明,只是太任性,太鲁莽,不够智慧,如果她从事的是一份平凡的工作,不必出生入死,那么也许她不必经历这么多的生离死别。但是这份走在刀尖上的工作确实非常不适合她,她就像个不那么称职的演员,蹩脚且急速的走完了这一生。
      
      或许伍队长说的对,他对于吕月月的评价非常中肯:“她很聪明,很漂亮,很开朗,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有人说她太风流我不同意,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责备。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真能培养锻炼成一个合格的刑警的话,那将是很圆满的一个人。可惜,她太幼稚了,而且,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善变了。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你马上就能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那就很讨厌了。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的人,是很难相交共事的,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为了团体的事业或者他的伙伴而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那我看实际上就丧失了起码的操守。” 这也是我的想法,或许爱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坚持自我的原则和信仰则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为了爱情就抛弃了自己的信仰,那么人也会如浮萍一样,再也找不到站立的根基,之后的所有决定也再也无所凭依,所以吕月月之前所有的行为都是站在一个警察的立场上,而自从她与潘小伟私奔之后,她所有的行为都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坚定立场,她可以因为自己再也不能主导自己的生活,就背叛潘小伟,又因为利益的驱使,带领儿子去香港。她已经不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才是错误的。
      
      其实这个道理,适用于情场,也适用于职场,不论什么样的功名利诱,什么样的儿女情长,或许我们都要保存心底的那一个自己,不能因为这些而迷失了自己。只有站稳了脚跟,立身于自己生存的环境,才能更加坚定,自强,也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看完这本小说,觉得海岩是在讲一个警世恒言的故事,或许曾经爱情是女人的全部,但是现代女性也可以学会跳出爱情,看出更高远的天空。
      
      ps:小说中潘小伟杀黑帮老大的情节,感觉有点《教父》某些片段的意思,而吕月月与潘小伟,则让我想起了《第四十一》的故事情节。
  •      读过了海岩的《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河流如血》两本书,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说,海岩对女性的贪嗔痴了解的深入骨髓,刻画的女性人物也极其到位。利用法与情的冲突,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使情节引人入胜。
       在《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吕月月的悲剧在于她的善变,在于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她确确实实的爱上了潘小伟,一度以为自此有了靠山,在幻想破灭后,为了自己,又不惜牺牲潘小伟。薛宇作为一个备胎,他的偏执让吕月月反感,简单的门当户对不足以让吕月月下定决心拒绝潘小伟。记得《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有一句台词,上流社会的生活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过优越生活的愿望。只是手段和方式不同。
       也许悲剧才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     海岩实在是太能写了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竟写得这么曲折:一把小提琴引发的血案,女警察爱上了黑帮少爷。。。
      
      大学时读此书时,震撼不已;这次读,有更深的体会。(那时我还没看过《教父》,潘小伟到卫生间取枪,杀黑帮头目一节,秒杀当时的我)
      
      人哪,在是非性选择面前,永远不要投机会主义,选择一条路,就要一直走到底。
  •      如果你不是警察,如果我不出生在黑道的家庭,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永远在一起??
       ----------题记
       吕月月,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警察,虽然一直走在风口浪尖,但是依然活得很自信,对工作一直满腔热血,尽职尽责。年轻漂亮是一个女人最大的资本,吕月月从上学一直不缺乏追求者,但是总是有一些人闲言碎语缠绕在她身边,从中学校长的骚扰到大学各种谩骂都让她越来越坚强,因为她有一张漂亮的脸。
      
       故事的开始以一把小提琴为线索,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如果吕月月没有派为潘小伟的导游,那她会不会就是嫁给薛宇从此过着平凡安静属于一个女人应有的生活?如果潘小伟没有爱上吕月月,那他们从此是不是就是两条不想交的平行线,从此不再相交?
      
       如果,如果,如果,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作为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子,最禁不起的就是山盟海誓的猛烈攻击,没有什么可以比的上一个男人此时温暖有力的怀抱和热烈的吻,更何况这个男人给她的生活带来的是多么惊险刺激。在天龙帮追杀潘小伟的时候,吕月月勇敢果断地救了他一命,我觉得这个时候小伟已经无法自拔地爱上了月月,虽说小伟没有哥哥以及家里人的世俗,也没有同龄男孩的幼稚单纯,但是他的背景家庭也决定了他不得不拥有开阔的视野和你想象不到的冷静与沉稳。
      
      
       但是 ,无论一个人再理智再清醒再无情,也终究抵不过爱情这把浓烈的火焰,小伟和月月相爱了,月月相对理智一些,因为她毕竟是警察,她身上有太多国家的使命和责任,这些使她不允许有任何懈怠在任务面前。可是,当这团爱情之火熊熊燃烧的时候,谁又能理智地面对这一切一切呢??
      
       纵使我把书看完了。我也没有丝毫责怪月月的,我对这个人物充满的大都是同情,怜爱,心疼罢了。
      
       一种并没有抄袭俗套的爱是迷人的,也许爱就是应该被创造,爱就是应该是探险,爱就是应该蔑视寻常,就应该让人新奇,让人义无反顾,就应该远离现实的梦想,因为难以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宝贵最难忘的。
      
      
       小伟是不在乎金钱的,他果断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找月月,把小提琴给了她,当月月问他:“你不怕我把你举报你,把你抓回去么?”小伟很痴情地看着月月:“如果世间已别无所恋,去死也是一个正常的选择。死对于绝望和厌世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最激动人心的归宿。”
      
       这时的小伟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他只是想和月月在一起,离开这个充满危险的地方,去塑造两个人的爱情。
       月月依然地把小提琴交给了队长,她的选择也在我的预料之内,因为年轻,所以一切错误都是情理之中,只因为年轻,但是年轻犯得错误,终究要是自己买单。为了爱,可以不计一切后果。
      
       月月走了,他以为这个男人会保护她,会让她过一种她心驰神往的生活,会永远像他们第一次在电梯里接吻那样紧张而有浓烈的爱。
      
       他们一路向北再向南,起初月月觉得这就是她要找的男人,赴汤蹈火,飞儿扑火一切为了爱的做法都是应该的,他们又一次地尝了男女之间的禁果,月月真正的属于了小伟,小伟说 反正我们是要结婚的,你早晚要是我的老婆了 ,月月也在想小伟到底是更喜欢她还是更喜欢她的身体,每个女人似乎在跨越道德伦理的界限时都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她们有太多的不安定感觉,她们看着眼前这个贪婪的男人害怕一旦满足了他 ,他就会抛弃自己,剩下女人独自地黯然涕下。一阵翻云覆雨的生活过后,月月越爱越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向小伟反抗,小伟不以为然,觉得她只是在闹脾气罢了。
      
      
       月月开始想着劝着小伟去自首,去说是自卫保护,但是小伟还是没有觉察到月月的变化。依然沉醉在和月月的幸福生活之中
      
       然而一切都变了,在月月的之间,一切都变了,月月拨通了刑警大队的电话,告诉了他们所在的地点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哭了,月月终究战胜了自己的私情,毅然选择了肩负在一个职业刑警身上的责任,我哭了,因为这时的小伟,在买花,在给月月买代表浓烈爱情的玫瑰花,他以为这朵花送到心爱女人的手里会得到一个大大的香吻,会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一丝浪漫和甜蜜
      
       然而就在这时,刑警大队的都来了,他们抓住了小伟,留给他们的 只有飘零的玫瑰花瓣············
      
       月月不求小伟可以原谅她,她以前问过他,会不会和顾城一样选择死亡也会要带着月月,然而小伟看到大哥死了之后,自己傻傻坐着,看着月月,把枪口对准自己,一句话都没有给月月说,便选择了自杀。
      
       月月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小伟的眼神,哪怕是怒骂也没有,最后的沉默无疑比让月月死更难过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他们的爱情死去了,换来的是案子的水落石出
      
       月月的大义灭亲并没有换来荣誉,然而她比以前的名声更差了,大家更加看不起她了,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原则性大错误,任凭她再解释,也没人相信她的话
      
       以及后来她的坎坷生活,都让我那么地心疼这个女人,以为她回到香港也许会过上她想要的荣华富贵的日子,因为他们的孩子,母以子贵,真的没想到结尾是以月月的死宣告故事的结束的,让我始料未及,也许作者觉得这是个多事的女人,故事永远写不完,不如一枪
       让所有的故事都埋没,丢失的没有一丝痕迹。
       往事如烟 ,但这个伟大的女人和不顾一切的男人给我们带来的故事
       是那样勇敢执着,爱情永不如烟。。。。。。。
  •     
      这个故事,从开头,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可以说,我是看着海岩的作品长大的。从最早的《便衣警察》,到前几年的《玉观音》,亦或者是《舞者》,我很佩服海岩可以将一个个的故事讲得如此有血有肉,字里行间的真实,呼之欲出。
      
      在《平淡生活》里,他更是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加入了这么一个虚构却真实的让人无法怀疑的世界。当然,这种写法,最早的时候,也是他开始用的。
      
      那部小说,叫做《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很少有人会以一个访谈的样式娓娓道来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故事。从第一次谈话,到第二十六次谈话,我敢说,如果这本小说的开头没有那一行“本小说完全虚构,作者专此声明”的话,会有无数人沦陷在这段荡气回肠的故事里,久久不能自拔。
      
      如果吕月月没有她警察的身份,那么她的故事也就丧失了可读性与深刻性。毕竟她身处于一个独特的时代背景,那个年代里,人们对所谓的价值观或者是人生观的看法,与现在大不相同。
      
      海岩笔下的女主人公,多是这样。
      
      其实说起来,这个故事的情节相当朴素,没有说什么九曲回肠峰回路转之类,“我”是一个不甚出名的小作家,不经意间听说了有关一把昂贵小提琴的案件,便想法设法了解案情。可惜案件涉及机密,当局并不多做解释。万般无奈之下,他辗转找到了一名已经退役的女警察,没想到的是,这个叫做吕月月的姑娘,竟是当年小提琴案的主要经办人之一。
      
      整个故事,由此开始。
      
      前面已经说过,故事剧情略微有些俗套,可是真实的仍旧让人放下书本的时候手都在颤抖。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到不如说是情景回放,读者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亲眼历见别人的一段轰轰烈烈的岁月。
      
      “我”便开始了和吕月月的数次谈话,这个像谜一样的女孩儿,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淡漠口气,讲述了一段又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我想,她已经麻木了吧?
      
      当年的案子,队里损失惨重,自己也落得一个身败名裂,只能辞职去夜总会讨生活的下场。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在错误的时间,对一个错误的人,动了情而已。
      
      吕月月叙述的字里行间,我都能看出来,她还在对那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念念不忘。
      
      当她决定和潘晓伟离开,从此放弃公安生涯,放弃母亲,放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时,她是犹豫的,她肯定是犹豫的。
      
      心中的天平摇摇摆摆,一边是自己的名誉、事业、亲人、朋友……所有举足轻重的砝码,而另一方面,只是一份虚无缥缈的,所谓的爱情。
      
      当我看到她做决定的部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的心,也在狠狠地揪着。原本还以为,身为旁观者的自己,完全可以冷静下来,做出一个理智的判断。可惜在这个就应该轰轰烈烈的年纪里,我们都被一种叫做“冲动”的东西蒙住了头脑。
      
      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过,如果遇见潘晓伟的时候,吕月月已经不是年少轻狂,那她做这个决定,是不是要更容易些?
      
      或许吧!
      
      突然领悟到海岩为它取名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只是想说,在每个人的青春里,都应该有这么一段轰轰烈烈,亦或是刻骨铭心。
      
      不论是喜是悲,它总会证明,我们的青春,也曾经是缤纷的岁月。
      
      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还可以回忆当年的年少轻狂,轻舞飞扬。那时候嘴角的笑,都是美的。
      
      后来的情节发展——吕月月是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潘晓伟的遗腹子,被送回香港,又是如何在家族利益中成为无辜的牺牲品,血溅街头,真的不是很随我愿。不过生活就是这样,哪有事事皆顺你心意的?我能做的,只是唏嘘感叹而已。
      
      曾一度为海岩作品的真实而痴迷,但恰恰正是这种真实,才会让读者在结尾处更加痛不欲生。我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发生,而无法弥补些什么。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当初吕月月做出决定的时候,她应该想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仅仅是为了一场梦里的风花雪月而已。
      
      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所谓的海誓山盟,只是年少无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如果可能,有没有机会再来一次?
      
      有没有机会,再来一次?
      
      
      
  •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海岩的这部小说,只是一直没想着看。这学期开始,就大四了,我想可能毕业以后就真的不会再有机会好好看了。所以前几天去图书馆借来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都很古老,原本的封面已经面目全非,是被牛皮纸重新包装上的,上面手写着几个字,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海岩著。拿回宿舍,睡前断断续续地看了几次,一百多页吧。今天下午没有课,躺在床上一鼓作气的看完。看到最后一页,海岩附的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歌词。马上下床打开电脑找到这首歌,那些悠远的旋律还有苍老的歌词似乎像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在诉说多年前发生的一件悲伤的故事,早已没有哀怨,只是无奈与感叹。所谓山盟海誓只是年少无。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已没有机会再重来一次。然后又听了张学友的粤语版,终于止不住眼泪。窗外已经华灯初上,走到阳台上,夏末初秋的风凉凉的,远处的建筑在灯光里渐渐朦胧又清楚。
       海岩的作品看了很多,小说,电视剧。每一次看完,都会沉浸其中很久不能自拔。
       我不同意有人说的吕月月是个很虚荣的人,可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才善变而已。可我并不喜欢这个角色,或许这样说有些矛盾。我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甚至潘小伟的很多话我会赞同。爱上一个人,就会爱到底。我愿意相信一个人,相信的彻彻底底,体无完肤。假使,一遭被背叛,必定会痛到死,其实这很可怕。所以我喜欢潘小伟这个角色,但又很心疼。看了好几遍这故事结尾那一段月月的话,我泣不成声。她说,“他说过宁可自己死,也要在阴间保佑我。他也说过如果他决定死,就带着我一起去死。可最终他没有带走我。甚至他至死也不对我说一句话,哪怕一句诅咒的话。这就是我的爱,我的结局,我的代价。他死也不给我一句话,这就是他和我的了断。”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不愿留下一句话给曾经最爱的人,是爱,是恨,还是绝望或麻木。我想当她在偷偷打电话给警察局的时候就该知道是这种结局了吧。其实我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是我,可能就真的就嫁入黑帮闯江湖了。如果没有这个插曲,也许他们在第二天的火并中一起死掉了,也可能,就一起逃掉了。对于爱情来说,这两个结局都是完美的。不是吗?或许我太耽于完美或者幻想主义,我还是愿意相信,他们其实可能会远走高飞的,他们会享受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相爱,教子,终老。我知,这不可能,可他们厮守的岁月才那么短,为什么不多给一些时间,再多一点,多一点。我笑,自己太幼稚,主人公太简单,而这世界太残酷无情。或许海岩的东西就是这样伤感,无一幸免。
       最后的最后,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以为,经历了那么多,月月会带着孩子在偌大的北京城,平平淡淡,不被人知地生活下去,不被人过问,不被人打扰。可是,她选择了去香港,那一刻就注定她连同他们的孩子必定会风雨荆棘。
       他们都不在了,故事终于在死一样的沉寂中落幕了。然而往事并不如烟。那一段风花雪月的爱情,终究回不去,被掩埋了,但留下了,记忆。
       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吧,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所谓的成长,最后都归于幻想。我们终究会在合适的年龄,嫁一个男人,或娶一个女人,然后过一辈子。而这些或许与爱情已无关联。但这些东西是要接受的,不可逃避的,那些年少轻狂,那些石烂海枯,也许终会一蹴即成,也许,最终会陨灭于天际。可就像海岩最后一段写的那样,那种真实无邪的感情从发生到破灭虽然总是短暂,但它所迸射的火花却能给人的世界加入一种美丽的色彩。
      
  •     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的人,是很难相交公事的,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为了团体的事业或者他的伙伴而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哀乐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那我看实际上就丧失了起码的操守。
      
      
      我真没想到能在九死一生之后,还能柳暗花明的躺在一个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女人的怀里,上帝把那些最戏剧性的经历拿来做了我们相爱的前奏。
      
      
      我们的悲剧就在于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幻想。我们不幸的忽视了这样一个认识:人如同树木一样也要枝枝杈杈的成长,而我们都把对方当作固定的雕像了,因此不能容纳对方的缺点,又使自己变的神经过敏,总是全身心的期待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的生命,于是,当对方给我们一点点爱意或者无情,温暖或者冰冷时,都能逼使我们求生或者求死,陷入疯狂。
      
      
      
  •     
       忘记谁曾经说过,有的小说写的是社会悲剧,有的小说写的是性格悲剧,鲁迅的小说属于前者,海岩的小说属于后者。
       海岩的学历并不高,文采也一般,就是故事讲得好,他把一个人物的一生交代的很清晰,会让读者觉得这个人的结局就应该是这样。 海岩善写年轻的女警察,《永不瞑目》里理性稳重的欧庆春,《玉观音》里美丽决绝的安心,《深牢大狱》里善良纯真的小珂。。。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的吕月月是悲剧性极强的角色。吕月月,21岁,一个刚从警官学校毕业的大学生,长着一张让任何男人都会心动的脸,来自东北农村,祖上是山头一霸,在初中的时候就被校长看上了,被校长“礼貌”的检查了身体,自己却浑然不知是怎么回事。女人啊,可悲就在于只要你长一张漂亮的脸蛋,不管事情究竟怎么样,别人都会觉得是女人的脸蛋惹的祸。
       细细想想吕月月,其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漂亮姑娘,她勇敢果断,但是任何一个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都会对爱情充满幻想,对未来充满期待。她的选择是符合她这个年龄的。伍队长最后的评价是中肯的,“她很聪明,很漂亮,很开朗,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有人说她风流我不同意。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责备。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真能培养锻炼成一个合格的刑警的话,那将是很圆满的一个人,可惜,她太幼稚了,而且,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善变了。。。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的人,是很难相交公事的,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为了团体的事业或者他的伙伴而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哀乐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那我看实际上就丧失了起码的操守。”我个人认为,月月最后悲剧的酿成,一部分是由于自身性格的不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她“归队”以后,被局里的人都认为是背叛,在这个最容易迷失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理解她,帮助她。伍队长,曾经对月月关爱有加,身为长辈,一个过来人,为什么不能在最难的时候,给月月安慰呢,即使知道她的做法是错的,但是也不能就这样放弃她,即使不能继续当警察,但是也应该给她以后的生活给予支持和信心,毕竟曾经,她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潘晓伟,并把那把小提琴交给了国家。有时候我觉得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出现在公安局里,那究竟还有什么是值得警察卖命的?在利用月月和潘晓伟接触的时候,用的无所顾忌,但是一旦背叛了,就立马翻脸了。人,不就是在最失意的时候才需要人的支持么?薛宇,曾经深爱月月,在月月失踪的那段时间里,经常去照顾月月的母亲,当得知月月和晓伟的出走后,就决绝的放弃了月月。这些曾经爱过月月的人在这个时候,都选择了放弃。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同事那样的指责谩骂,没有伍队长的置之不理,没有薛宇的冷言冷语,也许月月会是另外一副样子。至少不会那么绝望。
       潘晓伟,这个阳光灿烂的大男孩,喜欢顾城,他曾经对月月说,如果我舍不得你,我就会带你走。可是最后却选择了饮弹自尽,不留一句话给月月,只有憎恨绝望的眼神。晓伟最恨爱人的背叛,月月偏偏就背叛了他。晓伟说,月月就是他想象中的那个人,爱月月的人,迷恋月月的身体。晓伟在劫后重生时抱着月月这样说着,“我真没想到能在九死一生之后,还能柳暗花明的躺在一个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女人的怀里,上帝把那些最戏剧性的经历拿来做了我们相爱的前奏。” 月月后来说,“我们的悲剧就在于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幻想。我们
      不幸的忽视了这样一个认识:人如同树木一样也要枝枝杈杈的成长,而我们都把对方当作固定的雕像了,因此不能容纳对方的缺点,又使自己变的神经过敏,总是全身心的期待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的生命,于是,当对方给我们一点点爱意或者无情,温暖或者冰冷时,都能逼使我们求生或者求死,陷入疯狂。”月月和晓伟对彼此的爱是这样,薛宇对月月的爱也是这样,都爱上了自己想象中的那个幻想,却不能接受想象和现实中的差距,当看到差距后,选择的又都是逃避和放弃。
       晓伟留给月月一个孩子,月月取名吕念伟,以此来怀念那个曾经说要带她走的爱人,怀念那段年少轻狂却欲罢不能的青春岁月,怀念那个追求刺激被人视为善变的自己。后来的月月依然善变,她去了香港,过上了贵妇的生活,只是因为母以子贵。而大家族的日子是不好混的,月月最后死了,死于家族残杀,因为念伟作为孙子,有权利继承遗产,这对于月月的姐姐姐夫是巨大的威胁,月月的梦境最终成为了现实。
       书名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在我看来除了晓伟和月月的相遇是美的以外,其他都是悲剧,这里面没有一个完美的人,都是平平凡凡的人,普普通通的故事,人的故事最终都是悲剧,但是每个人却都为之认真努力的付出过。
      
  •     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因为命运的撮合到了一起,是幸还是不幸,这都很难讲。我很同情小伟的遭遇,被心爱的人背叛,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才会了解吧!人生如戏。。。
  •   这个道理,适用于情场,也适用于职场,不论什么样的功名利诱,什么样的儿女情长,或许我们都要保存心底的那一个自己,不能因为这些而迷失了自己。只有站稳了脚跟,立身于自己生存的环境,才能更加坚定,自强,也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   看你的评论,联想起了《古惑仔-只手遮天》和它的插曲《甘心替代你》。
    我同意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不太同意接下来在适合的年龄,嫁一个男人或者娶一个女人这样好似看淡凡事的结论,因为轰轰烈烈的,是人生,而不只是一段爱情。http://www.douban.com/note/234771753/ 这篇文章推荐给你。
    晚安。
  •   这种东西得找个安静的地方回想
  •   说到底最爱自己包括幻想镜子里的自己
  •   喜欢1和3
  •   做平平凡凡的人,经历普普通通的事,
  •   我们的悲剧就在于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幻想。
  •   人生各有各的烦恼,过好自己的当下就好~~很喜欢看你的文字~~和你的人一样美!!
  •   人如同树木一样也要枝枝杈杈的成长,而我们都把对方当作固定的雕像了,因此不能容纳对方的缺点
  •   善变?月月她只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真爱和自己以为的幸福,这并没有错,难道就只有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来忠于事业,这样才叫不善变吗
  •   我发现,你的粉丝的名字都很有意思。。。
  •   或许说漂亮的女人大都喜欢刺激吧,不喜欢太平淡的生活
  •   没什么风花雪月的就是你效力的组织不信任你最后抛弃了你 就这样
  •   什么?又是一场悲剧?《永不瞑目》已经让我胸口堵了看来这本更厉害。好吧。我做好准备了。还是忍不住想看。
  •   看完了,唉,还好最后作者申明这仅仅是一篇虚构的文。
  •   的确,她是被利用之后有被警队抛弃。即使是这样,伍队长也不该说月月:你太可怕了。很多男人,看到美丽的女人,想要拥有却又害怕美人太聪明,太善变,自己无法驾驭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开始除了伍队长,基本就没有人信任月月,薛宇出于嫉妒不远信任,李向华和之前的心态一样,认为女人漂亮就是坏事。警队里的缺乏信任,潘小伟的热情,使月月迷失了自己。
  •   每个人都为之认真努力地付出过,就这样。
  •   这个故事有他自己的时代背景。放在90年代,伍队和薛宇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
    电影版里面,也有薛宇最后和月月的对话,但是却显得很突兀。时代不一样了。
  •   LS的警察小同志,别自作聪明了,什么狗屁使命狗屁信仰,你也就是愚忠的水平罢了!
    海岩笔下对警队体制和警察制度一般都是采取暗讽态度的,许多人物和故事最终的悲剧性都是由于警察内部的阶级化和官僚化才酿成的。。。比如月月的悲剧,引用本篇评论的说法,“   细细想想吕月月,其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漂亮姑娘,她勇敢果断,但是任何一个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都会对爱情充满幻想,对未来充满期待。她的选择是符合她这个年龄的。伍队长最后的评价是中肯的,“她很聪明,很漂亮,很开朗,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有人说她风流我不同意。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责备。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真能培养锻炼成一个合格的刑警的话,那将是很圆满的一个人,可惜,她太幼稚了,而且,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善变了。。。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的人,是很难相交公事的,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为了团体的事业或者他的伙伴而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哀乐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那我看实际上就丧失了起码的操守。”我个人认为,月月最后悲剧的酿成,一部分是由于自身性格的不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她“归队”以后,被局里的人都认为是背叛,在这个最容易迷失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理解她,帮助她。伍队长,曾经对月月关爱有加,身为长辈,一个过来人,为什么不能在最难的时候,给月月安慰呢,即使知道她的做法是错的,但是也不能就这样放弃她,即使不能继续当警察,但是也应该给她以后的生活给予支持和信心,毕竟曾经,她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潘晓伟,并把那把小提琴交给了国家。有时候我觉得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出现在公安局里,那究竟还有什么是值得警察卖命的?在利用月月和潘晓伟接触的时候,用的无所顾忌,但是一旦背叛了,就立马翻脸了。人,不就是在最失意的时候才需要人的支持么?薛宇,曾经深爱月月,在月月失踪的那段时间里,经常去照顾月月的母亲,当得知月月和晓伟的出走后,就决绝的放弃了月月。这些曾经爱过月月的人在这个时候,都选择了放弃。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同事那样的指责谩骂,没有伍队长的置之不理,没有薛宇的冷言冷语,也许月月会是另外一副样子。至少不会那么绝望。 ”。。。。。。这种评价确实客观,最后LZ的结语是,
    “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同事那样的指责谩骂,没有伍队长的置之不理,没有薛宇的冷言冷语,也许月月会是另外一副样子。至少不会那么绝望。”
    所以你还是醒醒吧!别站在丑陋的道德高点和虚伪的使命责任的高峰上,去打压侮辱一个悲剧结尾的女孩,而且她不过是个虚构出来的,小说人物!
  •     相反,我觉得他是在用一种暗讽的手段揭露公安内部的官僚化与阶级化。那种沉闷的,死板的,上级发话下级必须立正敬礼的毕恭毕敬,让我觉得打从心里的恶心。
      
      尤其是吕月月归队后,全队人对她的态度,她再不对,功是她立的,事是她办成的,没她小提琴早没了,警察也不会知道潘家兄弟最后的下落。可是她最后得到了什么?是全队人的疏离,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站在道德层面的鄙视。
      
      这让我想起了《羊脂球》。
      
      求你办事的时候,连哄带骗。事后成功,过河拆桥不说,还要在你身上踏上一万只脚。
      
      伍队最可笑,这么正直那么正直,可从一开始,他心里明明清楚潘小伟对吕月月有意思,却还要求吕月月洁身自好的靠近。就差没说,你跟他搞搞暧昧,把情报套出来,可组织上要求你,卖笑不卖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