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在中国

出版时间:2002-09-01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认为,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分析方法。
罗素来华讲学是促进分析哲学在中国流传的一条主渠道,洪谦所带回来的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是分析哲学在中国流传的另外的线路。
20世纪20年代是分析哲学在中国传播的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则出现了以逻辑分析为方法而建构起来的哲学思想体系及张岱年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分析哲学家们运用的主要的方法是语言分析的方法,他们对于逻辑分析方法也是相当重视的,金岳霖就是这一方面的重要代表。
中国分析哲学的又一个特点是,冯友兰:金岳霖和张岱年都坚持建构形而上学的哲学立场,都建构了自己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
中国的分析哲学家运用分析方法建立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就是试图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现代的逻辑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为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论寻找现代方法论的基础。
本书对分析哲学在中国的上述种种问题都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书籍目录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导论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分析哲学
第一章 《科学》杂志:中国科学文化的开路先锋
 一 “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和《科学》杂志的发行
 二 “无归纳法则无科学”
 三  科学精神:求真
第二章 胡适:科学方法的积极提倡者
 一 对实验主义哲学的系统介绍
 二 实证精神:拿证据来
第三章 罗素:分析哲学在中国的播种者
 一 罗素在华“五大演讲”
 二 罗素哲学在中国的影响
第四章 张申府:罗素哲学在中国的热情宣传者
 一 对罗素哲学思想的研究和介绍
 二 解析方法与唯物论的结合
第五章 科玄论战中的科学派
 一 科玄论战的由来
 二 科学方法万能
第六章 冯友兰:与维也纳学派的对话
 一 逻辑是哲学的入门
 二 拒斥还是重建形而上学
 三 分析命题的性质
第七章 洪谦:维也纳学派在中国的传人
 一 对维也纳学派哲学思想的传播
 二 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批判
第八章 金岳霖:中国分析哲学体系的建构者
 一 “分析就是哲学”
 二 逻辑哲学论
 三 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 实在主义的知识论
第九章 张岱年:分析唯物论的代表
 一 逻辑解析的方法
 二 解析唯物论的创立
第十章 一拒斥分析哲学
 一 以辩证法批判逻辑分析方法
 二 对罗素哲学的批判
第十一章 分析哲学的复苏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他对罗素哲学不满的另一个原因是罗素的哲学方法论。他批评道:他们自命深得科学的方法,他们自以为他们的哲学是建筑在科学方法之上的,然而他们所谓“哲学里的科学方法”究竟是什么呢?胡适请罗素来帮他回答这一问题。他引用了罗素《神秘主义与逻辑》里的一篇文章“哲学里的科学方法”中的一些话来批评罗素的哲学方法。罗素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逻辑只管一些普通的原理,只管“逻辑的法式”的分析与列举。胡适批评道:“我们要问,如果科学不问‘经验的证据’,他们更从何处得来那些‘普遍的原理’?他们说,须用分析。然而分析是很高等的一个知识程度,是经验知识已进步很高的时代的一种产物,并不是先天的。人类从无量数的‘经验证据’里得来今日的分析本事,得来今日的许多‘逻辑法式’,现在我们反过来说‘哲学的命辞须是不能用经验上的证据来证实或否证的’,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罢?”罗素认为,哲学命题“必不可论到地球上的事物,也不可论到空间或时间的任何部分”,胡适则相反,认为人类今日的最大责任与最大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显然他是坚决地反对罗素把所谓的科学方法与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脱离开来的倾向。他进一步反对罗素的重分析而轻综合的方法论的特色。根据以上的种种理由,于是胡适指出,不能认为罗素的哲学是“代表时代的哲学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如何评价罗素哲学的价值问题上,胡适与其师杜威也是有分歧的。杜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肯定罗素哲学的,而胡适则基本上是否定罗素哲学的。他的这种否定主要是针对着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及其这种方法所解决的哲学问题。

编辑推荐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浙史:分析哲学在中国》:从各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的发展大体上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离异”则表现为对原有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希望能把这一百年来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如何创立、冲突、发展以及其走向作一较客观的(当然也会带有各位作者主观性)的描述、评论和展望。本丛书共14卷,首卷为导论,其余13卷,大体按传入时间先后,每卷描述和评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哲学派别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分析哲学在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