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心语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吴光荣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01出版)  作者:吴光荣 编  页数:155  
Tag标签:无  

前言

从日本陶人那里重温我们失去的技艺日本陶艺,曾受惠于中国。唐代的三彩,宋代的白瓷、青瓷,明末的釉上彩绘等,对日本都影响极大。日本在学习、借鉴、吸收中国陶艺的同时,根据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逐步形成并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文化体系。在泥料材质方面,极力追求自然、朴实,但在具体使用泥料的过程中,却极为讲究,都喜欢使用比较单纯的泥料.无需经调配的黏土。但日本也跟中国一样,好的陶土也是越来越不好找了。所以,有不少日本的窑口,也是因为泥料的不足而不得不使用一些混合泥料。但在陶人的心目中,对泥料的特性,自有他们自己的评判标准,泥料是否砂气很重,表面是否有毛糙之感,含铁分的多少,及耐火度的高低等,不同的泥料对于成型来说,都有所不同。发挥泥性本身的特点,是日本陶人追求的目标。他们认为好的陶艺作品,就是应该把泥料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否则,就算不上好的陶艺作品。所以。在唐津、志野、织部、备前、信乐等地,都有各自的非常独特的面貌出现。日本陶艺的发展,始终以朴素、淡泊、闲适为主旨,虽然有轰轰烈烈的现代陶艺,但其主流仍然是将实用功能与审美结合为一体的传统陶艺,即重视陶艺的实用价值,同时也非常关注陶艺的审美取向。很多窑口总是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日本的传统陶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将泥性的天然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人的自由、含蓄、奔放,毫无拘谨的想法,在陶艺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他们的陶艺作品中。传统是一个区域,一个文化的代表。有人拿它来重温,有人拿它来延续,有人拿它来借题发挥。有人喜欢它,当然也就有人排斥它。喜欢它,是因为它比较亲近,能够从中得到莫大的享受,并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真正道具。排斥它,是认为太传统就会毫无新意。徘徊者的感受是,完全放弃了传统又会令人无所适从。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将传统理解为,还有一些值得保留的东西,也许就会更加进一步了解传统的含义。比如说我们的祖籍、姓氏,新春的佳节,中秋的月圆,心中的祝福。

内容概要

  《陶人心语:当代日本名窑十二讲》重点介绍了较为著名的窑口和比较有代表的传统陶艺家,讲述了他们各自对日本传统陶艺的认知、源流、传承与发展,以及今天传统陶艺生产的现状。并从制陶原料、成型、釉药、装饰、窑炉、烧成、观念等诸多方面,强调了日本传统陶艺以及各自的特点。书中对于日本传统陶艺的各个方面,有非常细腻的描述和对传统陶艺依依不舍的眷恋以及渗透到今日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自豪,也有对现代陶艺的精彩看法。

作者简介

吴光荣,1961年出生于安徽淮南,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199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美术史。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讲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从事陶瓷史、工艺史研究及陶艺创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件陶艺作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及国外一些机构收藏。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唐津(一)唐津之源流拍坯成型(二)唐津的窑炉(三)泥料的特征与成型(四)唐津的彩绘(五)唐津的釉药(六)我的陶艺观第二章 志野(一)窑场篇(二)志野陶制作与实践第三章 织部(一)织部陶的种类与特征(二)织部陶的技法第四章 备前(一)从山土到田泥(二)泥的话题(三)窑炉(穴窑和阶级窑)(四)窑变带来的趣味性(五)我的理想第五章 信乐(一)从农杂器到茶道具(二)信乐之土(三)信乐的造型(四)信乐陶的烧成特色第六章 朱泥(一)常滑的朱泥茶壶(二)朱泥壶的技法(三)茶壶和煎茶第七章 九谷(一)古九谷的起源(二)九谷陶瓷的技法及其特征(三)我的九谷瓷第八章 越前(一)迁往越前陶艺村之前(二)越前古窑(三)我的陶罐创作(四)灰釉陶之美第九章 丹波(一)学习陶艺(二)战后的丹波(三)丹波的特技(四)丹波的釉(五)丹波的泥料(六)丹波的窑(七)丹波的制品(八)丹波不需要“陶艺家”第十章 伊万里(一)复兴古伊万里瓷的梦想(二)伊万里瓷的历史(三)以再现古伊万里瓷为目标(四)关于我的作品第十一章 常滑(一)常滑陶的历史(二)常滑陶的技法(三)常滑陶工的生活第十二章 伊贺(一)伊贺陶的起源(二)古代的伊贺和信乐(三)伊贺的山土直接用作陶罐、淘洗后用作茶陶(四)好黏土难以入手,怀念过去的保护政策(五)冠以简井、藤堂、远州之名的伊贺茶陶(六)伊贺的有耳造型源自中国青铜器(七)古伊贺陶的底足(八)刮片纹(九)蹲、鬼桶变成水指旅枕变成花插(十)伊贺的釉(十一)伊贺的七度烧(十二)伊贺陶的“焦灼”是最靠火口的器物(十三)水指盖的烧成难度(十四)伊贺的“火色”是真的火色(十五)我与伊贺陶(十六)创作抽象画的陶板(十七)伊贺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十八)陶艺家的定位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黏土,将其搓成泥条盘筑而上,内侧衬以“搪坯板”,外侧以泥拍敲打成型的“拍坯成型法”,源于中国,南传至泰国,并以其为中心展开,北经朝鲜流入唐津。“拍坯成型法”在朝鲜和泰国,仅被用于日常杂器的制作,而在唐津,除了日常用器,还将其用于了茶道具的水指和花插等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之中。内侧所用的搪坯板,板面是由松木的横断面制成,作坯过程中由于步步移动,拍打时留下了年轮痕迹。在唐津拍坯成型的器形中,留下了独特的所谓“青海纹”,此种特色是泰国和朝鲜的拍坯成型器皿中所没有的。那么,是因为何故呢?在一次泰国旅行中,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泰国的拍坯成型制陶方法中,所使用的内衬工具,不是木质,而是圆形鹅卵石,因而,就不会因拍打而留下任何纹样,然而,所谓的“青海纹”,也并非是唐津制陶方法中所独有,实际上在高丽时代末期的“须惠器”中就已出现。为什么唐津能烧出好的陶器?我想,那是因为当时被引渡而来的朝鲜陶工们,是带着感激之情在此工作的缘故吧。他们那些在本国属于贱民阶层的陶工,在唐津却被奉为专家而备受优待,没有感激之情,是不会创作出那么优美的陶器的。唐津的陶,有着像男人样豪爽的品格,一旦人手便不会轻易放手,它直率的品格是其魅力之所在。插图:

编辑推荐

《陶人心语:当代日本名窑十二讲》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陶人心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内容还行,就是质量不理想,感觉像盗版
  •   内容很不错的一本书  对于窑的分析很透彻
  •   挺好,只是没有什么配图。。。只是一个介绍
  •   十二位日本有地方代表性的陶瓷大师的自述性访谈,语言朴实,掷地有声。无论从艺术还是人生经验都受益匪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