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史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居其宏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04出版)  作者:居其宏  页数:346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艺术学院及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音乐院系、艺术职业学院中的音乐专业本科、专科学生编写的当代音乐史教科书,同时亦可作为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方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专业教材或参考教材之用。在开卷之初,有必要将本书撰写与教学的相关问题阐述如下。一、本书的性质与任务本书的性质既然是一本当代音乐史教科书,与其他在当代音乐史方面的个人学术著作既有共同点,也有相异处。两者都必须坚持史实第一性的治史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虚美、不掩过的史学精神——这便是它们的共同点。在这个总前提下,由于个人学术著作所承载的是学者独创性成果,因此不但允许而且提倡史学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的解读和个人创见;而历史教科书所承载的则是学界已有共识的知识性成果,因此并不主张史学家将过分个人化的结论写进历史教材,以免误导学生——这便是两者的相异处。有鉴于此,本书努力遵循历史教科书的写作原则,尽可能对作为历史描述对象的音乐现象做客观公正的记叙。当然,历史教科书不是史料、史实的简单罗列,史家的历史评价和经验总结永远无法回避。对此作者采取的应对原则是:凡属学界已有共识的结论,则如实采纳之;凡学界对同一对象存有不同看法者,则采取诸说并存的方式处理;当学界对某个对象迄无一说时,则尽可能提供作者的一得之见,以备学界同行及各校师生参酌。本书既名为《共和国音乐史》,顾名思义,它的任务是记叙1949年共和国成立至2008年我国音乐艺术各领域的发展历史,将60年来的各个历史阶段,我国音乐家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与批评、高等音乐教育等各个主要专业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按照历史递进顺序忠实记录下来,并通过一定时段的教学,让学生对共和国60年的历史上我国专业音乐艺术所走过的光辉而曲折的历程及其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熟悉其中有较高成就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的作品、人物、事件和文献,并鼓励学生对书中关于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诸多思考和结论持有各自的独立见解。

内容概要

  《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是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艺术学院及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音乐院系、艺术职业学院中的音乐专业本科、专科学生编写的当代音乐史教科书,同时亦可作为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方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专业教材或参考教材之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共和国初期的音乐繁荣(1949-1956)第一章 音乐创作:为共和国放声歌唱第一节 声乐作品创作第二节 器乐创作第三节 歌舞、舞蹈及舞剧音乐创作第二章 音乐表演艺术:草创时期的初步繁荣第一节 院团调整,创建剧场艺术第二节 音乐表演艺术的初步繁荣第三节 声乐艺术中的“土洋之争”第三章 专业音乐教育:共和国音乐家的摇篮第一节 中央音乐学院第二节 上海音乐学院第三节 其他音乐院校第四章 传统音乐:新条件,新局面第一节 新中国面对的传统音乐遗产第二节 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第三节 “推陈出新”与戏曲改革第五章 共和国乐坛第一次思潮大碰撞第一节 贺绿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及其主要论点第二节 从学术讨论到政治批判第三节 批判戛然而止,形势急转直下第六章 “双百方针”和“全国音乐周”第一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第二节 “全国音乐周”:共和国音乐成就大检阅第三节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第二编 在曲折中前进(1957-1966)第一章 “反右”和大跃进中的音乐现实第一节 “反右”狂潮和中国音乐家的命运第二节 “大跃进”中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生活第三节 “反右”和大跃进时期的优秀作品第二章 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潮与批评第一节 汪立三与“冼星海交响乐的讨论”第二节 “拔白旗”运动与钱仁康《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第三节 关于“马思聪演出曲目讨论”第四节 关于“德彪西的讨论”第五节 关于“三化”讨论第六节 李凌“资产阶级音乐思想”批判第三章 三年困难时期的音乐创作第一节 革命群众歌曲第二节 大型器乐曲第三节 中小型器乐曲第四节 中小型声乐作品及大合唱第五节 从《洪湖赤卫队》到《江姐》: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第四章 “两个批示”笼罩下的音乐界第一节 “两个批示”与中国音乐界第二节 在“两个批示”和“三化”鞭策下的音乐创作第三节 戏曲改革的新成果第四节 舞剧音乐创作的新生面第三编 “文革”中的音乐现实(1966-1976)第一章 “文革”中的歌曲创作第一节 “文革”早期歌曲第二节 “文革”中后期的歌曲第二章 “样板戏”及“四人帮”的理论建构第一节 “革命样板戏”:奇特的文化现象第二节 疯狂向左:“文革”音乐理论与思潮第三章 “文革”中的器乐创作第一节 器乐创作中的“样板”第二节 “文革”中的器乐改编曲第三节 “文革”中的原创器乐曲第四编 改革开放中的转型与阵痛(1976-1992)第一章 复苏时期:起步于止步之处第一节 音乐界的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第二节 音乐艺术的全面复苏第三节 音乐观念更新:阵痛与转型第二章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第一节 无法无天的“新潮音乐”第二节 少年老成:“回归传统”与“寻根热”第三节 作为前卫文化的“新潮音乐”第三章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挡不住第一节 偷渡的盒带与“D味歌曲”第二节 “民选15首”与“官选12首”第三节 八面来风,共存共荣第四节 作为都市娱乐文化的流行音乐第四章 音乐创作: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第一节 交响乐与室内乐:多元格局的形成第二节 民族器乐:华夏神韵的多样表现第三节 声乐作品:雅俗共赏的创作主潮第四节 歌剧音乐剧:雅俗分流的现实态势第五章 “回顾与反思”:历史经验不能忘却第一节 “回顾与反思”的缘起与背景第二节 “回顾与反思”的主要论域及论点第三节 对“回顾与反思”的回顾与反思第六章 回流时期的音乐思潮与创作第一节 回流时期的音乐思潮第二节 回流时期的音乐创作第五编 后新时期的音乐繁荣(1992——2000)第一章 "南巡讲话"之后的中国音乐界第一节 新形势下思潮争鸣的新特点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严肃音乐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传统音乐第四节 新形势与社会音乐生活第二章 多元发展的音乐创作第一节 交响音乐及室内乐第二节 民族器乐第三节 声乐作品第四节 音乐戏剧作品第三章 欣欣向荣的音乐表演艺术第一节 独唱独奏艺术第二节 指挥艺术第三节 专业音乐表演团体第四章 面向新世纪的音乐教育第一节 教学改革与教育理念的大转变第二节 专业音乐教育的大发展第三节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大繁荣第六编 新世纪的新景观与新挑战(2001——2008)第一章 新世纪音乐创作的灿烂景观第一节 大型器乐曲第二节 民族管弦乐曲第三节 声乐作品第四节 歌剧音乐剧第五节 舞剧音乐创作第二章 新世纪音乐创作思潮的激情碰撞第一节 关于“谭卞之争”第二节 关于“第五代作曲家”的论战第三节 关于“新世纪中华乐派”的争鸣第三章 新世纪音乐艺术面临的新挑战第一节 音乐创作:在精品与名利之间抉择第二节 音乐教育:在质量与效益之间彷徨第三节 音乐遗产: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彷徨第四节 专业院团:在公益与商业之间寻路第五节 理论批评:在打假与造假之间博弈第四章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音乐创作第一节 台湾地区的音乐创作第二节 香港地区的音乐创作第三节 澳门地区的音乐生活与音乐创作后记参考文献全书谱例之编号、曲目与页码

章节摘录

插图:在建立正规化、专业化剧场艺术使命的感召下,音乐表演艺术家怀着为新中国放声歌唱的激情,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艺术素质,增强音乐修养,锤炼表演技能,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卓有建树的表演艺术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缔造了共和国创建初期音乐表演艺术的初步繁荣。1.声乐表演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活跃在乐坛上的歌唱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其一是解放前后从海外留学归来或解放前在国内随外国声乐家学习的美声歌唱家,如在解放前便以中国声乐界“四大名旦”著名的喻宜萱、黄友葵、郎毓秀、周小燕,以及应尚能、蔡绍序、满谦子、李志曙、楼乾贵、朱崇懋、张权、高芝兰、邹德华、姚牧等人;其二是来自解放区的以民族唱法为主的歌唱家,如李波、王昆、郭兰英、管林、任桂珍等人;其三是解放后从民间歌手中涌现出来的歌唱家,如黄虹等人。周小燕,女高音歌唱家。早在40年代初便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不久赴法国深造,并在欧洲乐坛上以“中国之莺”闻名。新中国成立前夕归国,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同时亦经常在国内外音乐会上演唱,努力用自己的歌声为工农兵听众服务,并在国际乐坛上为新中国赢得友谊和赞誉。其嗓音纯净透明,花腔玲珑自如,歌唱时注重作品风格和意韵的表达。因通晓欧洲多国语言,演唱法国、德国及意大利等国艺术歌曲造诣尤深。张权、邹德华是建国初期在音乐会和歌剧演出中均十分活跃的女高音歌唱家。前者在40年代即在中国歌剧《秋子》中成功地扮演女主角而蜚声乐坛,后留学美国。共和国成立不久即归国,进人中央实验歌剧院,曾主演过意大利歌剧《茶花女》等。后者在40年代后期曾就读于美国著名的朱丽亚音乐学院。共和国成立之初归国,在中央实验歌剧院主演过意大利歌剧《茶花女》、《蝴蝶夫人》及中国歌剧《草原之歌》等。王昆,在延安时代即以优美歌声闻名,1945年因首演中国歌剧《白毛女》、成功塑造了喜儿形象而成为陕北根据地家喻户晓的歌唱家。解放后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唱。李波先以在延安演唱《翻身道情》而闻名,后又成为《白毛女》中黄母一角的首演者。郭兰英,原是山西梆子演员,后投身革命文艺队伍。她在歌剧《白毛女》中所扮演的喜儿,因其唱演俱佳而更具艺术感染力。解放后,在拍摄的同名电影中担任喜儿(角色由田华扮演)的主唱。被公认为喜儿这一艺术形象的经典阐释者。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曾主演《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多部中国民族歌剧,因其表演真实自然、演唱声情并茂而成为共和国成立初期最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此外,亦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唱民歌或根据民歌音调编创的创作歌曲,如《南泥湾》等。其嗓音甜美亮丽,吐字清晰圆润,行腔细腻婉转,民族风格醇厚,歌声极具个性魅力。她为电影《上甘岭》录制插曲《我的祖国》所达到的动人动听的艺术境界,至今无人能及。

后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共和国音乐史》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总编辑俞人豪同志的一再邀约与紧逼之下完成的。早在5-6年前,即我的《新中国音乐史》出版之后不久,他就对我说,应该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按教学要求和教科书体例,为高等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本科生、硕士生编写一本教科书《共和国音乐史》,在历史时段上与《民国音乐史》相衔接,共同构成“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大框架,以满足各院校教学之需。鉴于他的这个设想很好,我当时就将这个任务接了过来。未曾想,此后数年间一直被各种科研和教学任务紧紧缠住,令我分身乏术,不得已将这件事情延宕下来。此后俞人豪同志几次见到我,非但对此事紧追不放,同时又提出在这本教科书中增配一盘多媒体课件的新构想。从方便教学的角度说,这当然是一个绝妙的创意;然而对我这个电脑智商很低的人来说,无异又在头上压了一座大山。尽管如此,我知道这是必须完成、无法推卸的任务,于是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还在南艺攻读博士学位的韩启超同学,并在2008年7月毕业、到浙江师大报到前已经完成了课件的初稿。然而由于其他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迫在眉睫,本书的文字部分却迟迟未能启动。一晃就到了2009年1月。这是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这本《共和国音乐史》已经不能再拖了。于是我问俞人豪:如果这本书在5月底交稿,出版社能否保证在国庆前见书?谁知他答日:这是重点图书,要给编审和修改留出足够时间,因此,如要在国庆前出版,就必须在3月底交出初稿。此言一出,顿时令我大汗淋漓,立马放下手中一切工作,将全身心变成一架开足马力、高速运转的机器,争分夺秒对原稿进行增删修改,一天也未休息,时刻不敢怠慢——如此这般,便将我的整个寒假和春节统统搭了进去,并在紧赶慢赶之下,如期在3月底将本书初稿交到俞人豪同志手里。我知道,俞人豪本人就是国内著名的音乐学家,在此前几本书的合作中,他的审稿尺度之严、态度之细我是领教过的;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史》由他本人担任责任编辑,在初稿交给他不到10天,就给初稿的历史分期问题、音乐创作与理论批评详略关系的处理问题以及作者评价的公正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商榷意见和修改建议,同时在征得我的同意后又将书稿送到戴嘉枋、梁茂春两位同行案头,请他们提出审读意见。这种严肃认真的编审作风,在令我感动之余,更为本书写作与编审质量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本书之所以能够以现在这个面貌出版,首先要衷心感谢俞人豪、戴嘉枋、梁茂春三位同行,若没有他们真诚、坦率、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本书势必留下更多遗憾和不足。

编辑推荐

《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共和国音乐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还不错,纸张和字看起来都蛮好的。
  •   关于中国当代音乐的著作,值得购买!
  •   不错,作为材料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