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文华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及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技术标准重要性的凸显以及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日益结合,推动了高技术企业基于标准化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协作研发、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合作,进而形成跨国技术标准联盟这一重大趋势。技术标准联盟是多个企业通过订立合作协议而形成的企业技术战略联盟,旨在确立、推广和扩散技术标准。在移动通信领域,有GSM、CDMA等2G联盟,有WCDMA、CDMA2000以及TD-SCDMA等3G联盟;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领域,有DVD的3C/6C联盟、“蓝牙联盟”、MPEG-X联盟、“闪联”、AVS以及其他软件开发平台标准联盟等。此外,还有先进医疗设备标准联盟、先进制造技术标准联盟等。技术标准的倡导企业通过标准联盟的方式获取和整合国际国内技术资源(特别是集成专利技术)、分担研究与开发风险、建立技术标准优势并通过技术标准进行市场垄断,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取组织租金。然而,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成功率并不高,即联盟并非天然具备这种独特竞争力内涵。这是因为联盟成员为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甚至可能是竞争对手,成员之间既存在共同利益目标,也存在相互冲突的各自利益目标。为实现共同确立和推广技术标准的目标,成员结成联盟并进行有效资源(技术专利、安装基础、人员、资金或理念)的投入和组合,并建立一定的运作机制。但随着机制的运作以及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化,联盟中就会暴露许多原来不存在或处潜伏状态的矛盾与冲突,如利益分配不均、联盟中权利与地位失衡、成员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流失与扩散、价值观和信仰的冲突(如对技术发展方向的不同看法)等。为保证技术标准联盟整体效益的增加,就必须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即通过一些有效的刚性或柔性、定性或定量的制度安排去促成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与协同,即联盟的有效治理问题。

内容概要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与机制》可作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博士生学习企业理论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政府、企业领导管理合作联盟的参考书。经济全球化、网络背景下,能整合协作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化能力、标准化能力的技术标准联盟已成为高技术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模式。但联盟要发挥其协同效应的独特功效,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联盟的有效治理。《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与机制》针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知识产权典型特征,分析了联盟治理动因,科学地界定了联盟治理的内涵、边界,揭示了联盟的共同治理特征与准市场式契约型治理结构,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构建了联盟治理机制体系,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深层次挖掘、总结了我国此类联盟治理实践中的独特成功经验,为企业的管理实践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

  吴文华,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企业管理学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公开出版合作著作4部。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技术创新管理等多门课程,主持多项管理咨询项目并为多家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培洲工作。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2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3 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1.4 本章小结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2.1 理论基础2.2 关于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形成及优势的研究综述2.3 关于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研究综述2.4 本章小结第3章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治理动因分析3.1 技术标准联盟与合作的基本要素:知识产权3.2 技术标准联盟新产权契约的不完备性分析3.3 技术标准联盟中的机会主义分析3.4 本章小结第4章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基本框架4.1 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内涵4.2 技术标准联盟治理与管理4.3 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主体和客体4.4 技术标准战略联盟治理边界4.5 技术标准联盟共同治理特征4.6 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与机制设计4.7 本章小结第5章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治理结构5.1 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的选择5.2 技术标准联盟准市场式契约型的治理结构分析5.3 准市场式契约型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有效性分析5.4 本章小结第6章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机制6.1 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机制的内涵及构成6.2 技术标准联盟的谈判协商机制6.3 技术标准联盟的利益转移机制6.4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共享机制6.5 技术标准联盟的信息披露机制6.6 本章小结第7章 案例研究7.1 案例研究设计7.2 TD-SCDMA产业联盟的治理问题7.3 TD-SCDMA产业联盟的主体构成及治理结构7.4 TD-SCDMA产业联盟的治理机制7.5 案例启示7.6 政策建议7.7 本章小结第8章 结论8.1 研究结论8.2 创新点8.3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在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导致网络产业大发展,以及技术标准的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研究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问题,首先涉及的是技术标准经济学理论,包括技术标准的经济效应理论、网络外部性理论、企业技术标准战略选择理论以及专利经济学理论等。其次,要对企业战略联盟的一般性规律进行分析,了解技术标准联盟作为一般性战略联盟的形成以及治理的基本特征;还要将这种“联盟”置于高技术产业领域之内,研究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特殊性。最后,企业战略联盟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合理延伸,公司治理理论无疑是研究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联盟治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事实上,国内外有关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研究也正是沿着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思路展开的。本研究正是建立在这几大理论体系之上的进一步改进、完善和拓展。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相关理论观点和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标准经济学与网络外部性理论  1.技术标准经济学  技术标准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少学者就此作过详细的总结和分析,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包括:激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降低产品成本,促进规模效益;改善市场结构,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需求的精致化水平;创新生产要素,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鼓励产业间贸易发展。正是由于技术的标准化,体现规模经济的大批量生产才得以实现,市场也才能平等且有效地进行交易。时至今日,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基础设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  早在1919年,马歇尔就在其出版的《工业与贸易》一书中对标准化问题作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论述。他在分析英、德、法、美工业生产模式的时候发现,美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引领世界工业,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的工业标准化生产。他认为“早期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惯例(custom)的非正式记录”。现代工业标准不过是将这些无意识的标准化转化为专业标准化机构从事的有意识的、规范的技术活动。然而,技术标准的经济学研究真正成为热点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学者们纷纷从经济学、管理学(特别是战略管理)、法学以及政治学等研究角度分析诠释技术标准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如:技术标准的界定及类型与质量、技术标准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机制比较、技术标准的运用及扩散途径与机制、技术标准的宏观经济效应以及标准对于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等,Katz,Shapir0,Far—rell,Saloner,Hawkins,Economides,Lemley,Tassey,Swann,Knut等人是这一经济学分支的代表人物。其中Swann(2000),Knut(2004)系统阐述和综合了技术标准经济学的内容。  90年代末期以后,人们开始尝试用实证研究,特别是案例分析来发展标准经济学。Knut(2004)对于实证性的标准化经济学研究进行了全面探讨。其分析范围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首先是单个企业的微观视角,因为企业是新标准发展与执行的推动力量。其次是部门层面上的关系,除了公司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团体,诸如研究者、消费者组织、联盟、环境团体等都会涉及技术标准甚至参与到标准化过程中,因而间接地影响和执行着正式标准。最后,是正式标准作为一种编码化的技术信息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中,标准作为编码化的、公共的、可获得的可用信息所起的关键作用。概括起来,Knut的标准化经济学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①从理论上分析标准的经济影响,其中包括按照经济作用对标准进行分类以及各自具体的经济影响;②标准的供给分析,包括标准的定义、正式标准的法律含义与标准合作的制度框架;③从标准化发展组织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包括标准化活动的动力的理论假设、部门模型的检测、知识产权对标准化组织发展标准化倾向的影响、企业层面的实证测试、标准在服务部门中的作用等;④对于标准的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包括技术变革与标准化的关系研究、技术标准对外贸的影响和创新、标准化的宏观经济作用,以及进一步的研究与政策含义。  关于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应,其大小取决于技术标准基本功能的发挥程度,而后者又与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相联系。对于大多数传统产业,技术标准只是作为技术规范的参考体系或者作为技术间相互比较和相互连接的工具,其功能也主要体现在提供信息或信号,以减少交易成本、明确质量和可靠性的最低要求以及降低多样性(既能促进也能抑制创新)等传统范围。而对于一些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网络系统特征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技术标准中的兼容性和互用性功能至关重要,这类技术标准的建立和掌握往往是产业内企业制定战略时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也可以说,技术标准已经成为ICT产业竞争的战略工具。  2.网络外部性理论  高技术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网络外部性。“外部性”的本来含义是指活动主体的行为(尤其是经济行为)给周围或相关组织与个人带来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实践中则主要是指市场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也称网络外部性或消费外部性、消费的规模经济。  在通信和电子信息(ICT)产业;硬件设备离开软件就毫无用处;没有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也无用武之地。ICT产品只有与其配套产品组合成一个系统才能够发挥功能,否则,单个互不匹配的产品就没有使用价值。因此在信息技术系统中,产品对消费者的使用价值经常取决于与其他产品互补或兼容的状况,具有互补性的商品或服务总是具有生产或消费的外部性,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其他方的效用。Rohlfs(1974)最早提出通信行业中存在着网络外部。Katz&Shapiro(1985)正式定义了“网络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是指当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时,其效用会随着消费与该产品相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叫例如在选择电话网络的时候,新用户更愿意选择原来用户多的网络。因为网络中用户越多,安装基础越大,潜在的通话对象就越多,该网络对用户的价值就越高。这种消费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构成了正的消费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不仅存在于诸如电信、铁路、航空等有形网络之中,许多无形网络也表现出这一特征。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者就构成了一个无形的网络,使用Window。操作系统的人越多,其对使用者的价值就越大,那么就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放弃与其不兼容的Mac操作系统而转向于选择Windows操作系统。与此同时,根据Katz和Shapir0的定义,网络外部性还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前者是指同一市场内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使用同一产品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增加其他使用者的效用,如电话、传真以及互联网等。后者主要产生于基础产品与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导致了产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赖性,例如VCD播放机与VCD碟片、PC机与应用软件等。一种产品的互补品越多,那么该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就越大,因此这种互补品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关系也被称为硬件/软件范式。  由此可见,从网络系统本身物理性质的角度出发,影响网络外部性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的规模和网络内部信息/物质的流动速度。网络外部性的强度(network strength)越大、网络规模越大,外部性经济就越明显,并且,当网络规模超过某一特定值即临界容量(critical mass)时,外部性就会急剧扩大;同时,网络外部性与网络内物质、信息流动的速度也同样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流动速度越大,外部性越强。相比较而言,在对网络外部性的影响因素中,网络的规模所起的作用更重要,更占有主导的地位。  在存在网络效应的市场里,技术标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Katz&Shapiro(1985)、Farrell8LSaloner(1985,1986)较早研究了具有网络外部性情况下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和标准化。如果两项技术组合起来能产生正的网络外部性,那么这两项技术就具有兼容性,它们一起构成一项标准。例如,因特网和电话通信网是两类不兼容的技术产品体系,而这两个网络之间的桥梁(modems、gateways、routers)使用户能够从这些网络的互联互通使用中获得益处,这样联结不同技术产品或者网络从需求方面为用户创造了正的网络外部性。消费者和生产厂商都愿意选择其他人广泛选择的系统或者标准,明智的厂商就会开发和生产与大众选择一致的系统或标准化产品,因而,标准持有者具有相对其对手不一样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网络效应。为了,在技术标准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技术领先企业开始围绕核心技术建立企业联盟,即通过企业联盟这种组织形式参与技术标准竞争。一些成功的企业联盟案例表明,技术标准的竞争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联盟的发展水平,因此也提出了提升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水平的要求。  ……

编辑推荐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与机制》运用交叉理论与方法,针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知识产权典型特征,分析了联盟治理动因,科学地界定了联盟治理的内涵、边界,揭示了联盟的共同治理特征与准市场式契约型治理结构,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构建了联盟治理机制体系。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深层次挖掘、总结了我国此类联盟治理实践中的独特成功经验,为企业的管理实践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与机制》可作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博士生学习企业理论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政府、企业领导管理合作联盟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