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出版时间:2006-08-1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宋·孟元老  页数:1009  字数:575000  译者:伊永文 笺注  
Tag标签:无  

前言

这部近一千页,约六十余万字的东京梦华录笺注,经伊永文先生历时二十多年的专心研究,艰苦努力,现在终于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我内心深有欣慰之感。我与伊永文先生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即已相识,那时他从天津南开大学来北京,转致前辈学者王达津教授一信,信中介绍了水文先生对东京梦华录笺注的笺注工作。我时正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就抽时间阅看永文先生带来的部分样稿,对他的研究思路与笺注方向甚为赞赏,后经交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表示中华书局可以接受这一项目。从此以后,他的这一束京梦华录笺注工作就全面展开。我对东京梦华录一书是深有感情的。一九五五年我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浦江清先生助教,重点在宋代文学教学,那时我就读丁东京梦华录。

内容概要

京梦华录问世于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从其书自序得知,作者为孟元老,但生平不详。清时,开封老儒常茂俫提出孟元老即为主持修筑艮狱的户部侍郎孟揆。此说曾被邓之诚先生认为读书不足而予批评。一九八O年,孔宪易先生沿(龙衣)常茂俫之思路,考据孟元老为北宋末年供职于开封凌的孟钺。孔氏证据揣测成分较多,成立较难。余以为不必坐孟元老为孟钺,疑元老取宋人常见名字为托名,其人或为孟姓贵胄子弟,或为浪迹京城出上入下书会先生,记録风士,以使人追忆故都之乐为要,遂锓木以度之。    东京梦华录问世不久,南宋的许多学者就模仿其体列,续作此类著作,如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自此以后,元有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费着刿华纪廲谱、刘一清钱塘遗事。

书籍目录

梦华録序卷之一  东都外城  舊京城  河道  大内  内諸司  外诸司卷第二  御街  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朱雀门外街巷  州桥夜市  东角楼街巷  潘楼东街巷  酒楼  飮食果子卷第三  马行街北诸醫铺  大内西石掖门外街巷  相国寺内万姓交易  寺东门街巷  上清宫  马行街铺席  般载雜卖  都市钱陌  雇觅人力  防火  天晓诸人入市  诸色雜卖卷第四  军头司  皇太子纳妃  公主出降  皇后出乘舆  杂赁  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  筵会假赁  会仙酒楼  食店  肉行  饼店  鱼行卷第五  民俗  京瓦伎艺  娶妇  育子卷第六  正月  元旦朝会  立春  元宵  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  十五日驾诣上清宫  十六日  收灯都人出城探春卷第七  清明节  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  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  驾幸琼林苑  驾幸实津楼宴殿  驾登实津楼诸军呈百戏  驾幸射殿射弓  池苑内纵人关扑游戏  驾回仪卫卷第八  四月八日  端午  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  神保观神生日  是月巷陌杂卖  七夕  中元节  立秋  秋社  中秋  重阳卷第九  十月一日  天宁节  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  立冬卷第十  冬至  大礼预教车象  车驾宿大庆殿  驾行仪卫  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  驾诣青城斋宫  驾诣郊坛行礼  郊毕驾回  下赦  驾还择日诣诸宫行谢  十二月  除夕跋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东京梦华录笺注(套装全2册)(竖排繁体)》:东京梦华录问世不久,南宋的许多学者就模仿其体列,续作此类著作,如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自此以后,元有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费着刿华纪廲谱、刘一清钱塘遗事。《东京梦华录笺注(套装全2册)(竖排繁体)》是其笺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7条)

 
 

  •   上大学时知道的有这么一本书,看了《宋词地图》,里面很多内容都来自《东京梦华录》,所以很想看看原书,就买了。尤其喜欢里面关于汴梁著名食物的记载,哈哈,南宋美食之旅啊。
  •   图文详实,可以与邓老的<录注>一起看,新版本的已经96元了,这是老版本的,基本没什么两样,要买的赶快出手
  •   北宋东京既是汴京的繁华景象,对于学术参考很有帮助
  •   在床上翻着这本书,想着身下数丈之下曾有如此繁华的文明,再看现在的开封......
  •   很向往很向往东京!!!
  •   不愧为宋史考据名著,值得细细品味。
  •   非常厚重的一本好书!竖排版,注释好,内容完整。不论是封面和版式都是非常精良的,分上下两册。单本较厚,所以虽然不是精装版本,但想随身携带还是有些不便。但是平装本的好处就是没有精装本书封和书页的开裂之虞。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原版的图解、配画、表格清晰明了,结合文字受益菲浅!是一本关于了解宋代社会、民俗和物质的绝好藏书!不过因为通本采用竖排繁体(注释亦然),所以不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的朋友请考虑,但就本书而言,无论其本身的文史价值或是单从阅读还是收藏出发,这本书都是无可挑剔的!评论完毕,诚以以上评语,谨奉各位尊友。
  •   书已经买了两个星期了!可是我还没看到呢!因为不在北京!回了北京马上废寝忘食的看去!早就想梦回大宋了!着急啊!
  •   很详细,很吸引就是有点不习惯繁体字繁体字我不怕,怕的还是竖直来排版的,得慢慢看
  •   我的评论怎删了?
  •   虽然已经有别的版本,但是这个版本值得收藏^^
  •   还配有黑白插图
  •   送货也很快!
  •   最讚的還是正體字版本,只可惜不是初版初印
  •   早就想买了,一直没货。现在终于买到了。两大厚本,还没细看,但书很好是没有疑问的。
  •   相对于以前的几个版本,这个版虽然贵,但装帧确实要好,而且有插图。不错
  •   好书,做得很精。我买了两套,一套送朋友了。
  •   对宋代城市生活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注释得也比较详细
  •   就作品本身讲,是弥补中国城市研究空白的著作.但对一个去了开封的当代人来人,不免为一座名城的败落而叹息啊....
  •   纸张印刷版式都很舒服,笺注得很详细。北宋的繁华。
  •   看此书YY一下古代人的生活场景,那些从节庆到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有意思,好像本书也可以叫追忆似梦年华。
  •   如纯粹只是消遣阅读,这书读起来还是有点不好打发时间.如果有意研究北宋市井生活及当然风俗,能提供很好的佐证.很多名家大家,引经据典时,多会提到这本书.
  •   纸质和内容都挺不错的。都采用宋代或元代的笔记或话本等文字资料进行注释,还用很多当时的图画的描摹来进行解释。排版也很舒服。唯一有些不足的是内容上,解释力度还是不够。作者说日本的京都版解释过的就不加以解释,还是有点可惜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京都版····
  •   版本不错,印刷质量也好。依然坚持中华书局“竖版繁体”的特色,稍稍有点费眼神^^
  •   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   书不错,就是里面图上的字不够清楚,其他ok
  •   竖版。原文在前,校、注在每篇之后。宜正坐细读:)
  •   在前几期的国家地理杂志中有关于河南的介绍,激起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有研究价值
  •   不错,真的很不错,还有图,文字也比过去那本通俗些~
  •   今天是十二月十八日,还没有收到贵网邮寄出的《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册)。
  •   每次鼓起勇气,都看不下去
  •   邓之诚的《东京梦华录注》要比后出的这套笺注更加经典。因为后出的虽然在篇幅上增加了不少,也有很多条目做了所谓的注释(实际上就是罗列大量的材料,并没有作者自己的按断),但是引文存在很多问题。就拿该书专名号的标注来说,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都前后不一致,有的标有的不标,中华书局的编辑不知道是不是越来越象混饭吃的了。老一辈的牛人去世以后,看来功力削弱不少了。
  •   当初50几块时没买,现在真是悔阿!!!!卓越的书就像股票,也是要看准时机阿!!!!!
  •   非常值得收藏的两册书。“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
  •   终于收到书,太开心了!这本书装订非常舒服,字距行距也适中,不会有拥挤难读的感觉,而且还配有图哦,另有一张汴京城平面图,总之非常满意啦~
  •   书不错,只是纸张薄了点。
  •   字体正合适,竖排也能看习惯,值得一看
  •   送给朋友的 觉得还行吧
  •   送朋友的礼物,没有拆开。看起来不错。
  •   繁体字看的很舒心,用白色挂历纸包了起来,与其说是看正文,倒不如说注释要来的有意思的多。“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对于一座城,有着如此深的眷恋,难能可贵。可叹我们忙于奔波在各个城市,总有去不完的景点,总有看腻的美丽。总而言之,及时行乐。
  •   内容丰富 文笔生动 权威的史料 赞~~~
  •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好看,已经买了洛阳伽蓝记,这次再买东京梦华录。看得很过瘾。这类游记、笔记书籍,能让人触碰到历史,感受时代的质感。定价虽然不便宜,但物有所值!!
  •   东京梦华录是一半很好的书,而这本书的注解也甚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印刷的纸张不太好。个人还是很小心地用书皮包装好,但是在翻阅的时候,还是有几分感慨中华书局为什么不出精装版
  •   关于历史的书 一都是历史的精华 二历史的精华留到今天 价格都很贵呀
  •   书刚到手,印刷,内容神马的都很值~
  •   中华书局难得有如此印刷清晰的古籍类图书。希望以后能多出这样印刷清晰的书。北京瑞古冠中,2009年印刷。
  •   也许很少有人关注这种书籍的,到手以后,个人感觉排版还是可以的,中华书局的书我还是很喜欢的。这本书还是可以收藏的
  •   书的内容很好,就是给我发错版本了。。。我要的是简体中文版的。。
  •   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
  •   东京梦华录
  •   好书。正品。
  •     从东京到武林到北京
      ----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有感
      有幸生活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而且,文化产品也相对丰富。并能够在几千年后阅读到先辈的著作,遐想当时的风土人物,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在很多人看来,宋朝,是最令人向往的朝代,是尊重知识的朝代,文化得到大发展;是繁荣富强的时代,人民物质生活丰富,国家力量强盛。通过阅读《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能够梦回宋朝,体会一下当时的风土人情,可以算是给心灵放个假了。
      我在读这两本书的时候,就一直在想,我该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宋人的生活,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与当今的北京对比较为合适。因为这三个地方都是的帝都。
      我不敢,也不能做出实质性的比较,因为两位作者都出身于当时的官宦之后,文采、见识远在我之上,而我仅仅是现代社会的屌丝一枚,一般的知识分子,才疏学浅,也没见识过什么广大的世界。加上并非生在北京,只是偶尔去过几次,对北京的印象,也仅是几个有限的地方,更多的是通过媒体以及生活在那里的朋友了解到的。
      但还是抑制不住冲动,在阅读时比较一番。
      两本书都描绘了当时帝都的建筑布局、皇帝官宦以及平民百姓的生活、当时的娱乐、传统节日和饮食,遥想当时情景,不禁神往。
      但是最让我向往的,还是当时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既世俗,贴近百姓生活,又隆重,各种自上至下的仪式活动。比如七夕、比如新年。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这些传统了,虽然二十四节气和各种节日还在,但只剩下空壳,没了生动的灵魂。这些传统已经衰落几个世纪了,中华文明要实现伟大复兴,复兴其中的文化生活传统应该是最重要的项目。
  •     不经意间发现这本写北宋帝都的小书,有点像今天京城旅游指南、逛街攻略之类的。书中寻常人家、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经过一千多年的沉淀,读来倍感新鲜。
      
      对皇家出行各种仪式的描写,以及各大节日民俗,尤其有历史价值。
  •     
       自南下雪梨,余失眠已久,每至失眠之日,皆读宋人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东京者,宋都汴梁也。此书乃元老靖康丙午避地江左,忆往昔而录。序有言之“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宋亡七百余年矣,每读东京之盛华,感未尝触目而尽失,余亦嗟叹怅然也。乃仿《诗经》之旧律,撰此拙作,贻笑大方耳。
      
       汴水依依,今不复昔。
       州桥尚好,携子我离。
       我思汴梁,北望茫茫。
       华胥之府,不及十一。
       金著银盂,食肆分茶。
       大内威仪,极尽物华。
       瓦子五十,昼夜不眠。
       四海珍奇,皆易市焉。
       金人妒我,东京繁阜。
       铁骑南下,不识歌舞。
       向之盛极,似水东还。
       念之汴京,唯剩垤塬。
       尝至临安,其友忆先。
       浊酒未饮,啜啜惘然。
       汴水凄凄,今不复昔。
       我归京师,方何为期?
      
      
      
  •     一、版本
      先对我看的这个版本做个总结,比较之前看的《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27961/,这本书的注解简单许多,许多名词都没有注解,还有几处有小错误。不过这样简洁的版本可能更好阅读,而且有译文,扫过去就可以知大概。之前那本注释太过详尽,每个注释都引经据典,有时会看得人没有耐心起来。
      
      书里的错误:
      1、P44《东角街楼巷》下第16行「剃剪纸」后的脚注应为⑥,而不是⑤。(卷之二)
      2、P118《收灯都人出城探春》下第17行原文为「暖律暄睛」,然而译文为「暖气充盈天空」,按译文来看,原文里的「睛」应为「晴」才更恰当,网上搜索了一下,有说「暖律暄睛」也有说「暖律暄晴」,不知哪个有误。(卷之六)
      3、P197《除夕》下第4行「钟馗小妹」脚注为④,而文后的注释并无④。(卷之十)
      4、其实还有其他注释上的错误,有时当一个名词出现第一次的时候没有注释,不过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却有注释,但是我忘记记录了。
      
      
      二、书的内容
      
      1、不解之谜之「奶房」
      卷二《东角楼街巷》(P44)看到一句「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平明,羊头肚肺、赤白腰子、奶房……」就愣住了,咦,好像哪里不对,咦,什么是「奶房」啊……好像是可以吃的……可是偏没有注释,就想入非非了……后来就和朋友老师讨论起来了,朋友们百度之后提供了两种答案,一说是奶酪制品譬如菜名「兔脯奶房签」,不过王老师说「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动物类食品,内脏之类。前后有了头、肚、肺、腰子、肠子,感觉似乎是心。心脏位于胸腔、乳房之内,似可作此穿凿」亦有道理。二说是动物的乳房,感觉真是接受无能啊……后来高老师评论「你们都想多了,其实是蒙牛牛奶屋,酸奶1.8,牛奶1.6,益生菌饮品2元」……这……抱着怀疑的态度我看完了全书,在卷七《清明节》(P122)看到了这句「节日,坊市卖稠饧xíng、麦糕、乳酪、乳饼之类」,如果说「奶房」是奶酪,那这「乳酪」又指什么呢?总觉得「奶房」不只是奶酪这么简单,个人比较偏向于王老师的想法。
      
      2、北宋吃食好丰富好向往(¯﹃¯)
      卷二《州桥夜市》(P42~43)里罗列了许多当时夜市的吃食,譬如夏天的吃食:「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旋儿、细料馉饳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釒屈刀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枨元,皆用梅红匣儿盛贮。」九百多年前北宋夏天的冷饮吃食多丰富啊,现在一入夜就烧烤冷饮了吧。馉饳类似馄饨,香枨元是香橙,这是以前看另一版本的《东京梦华录》时记住的。不过因为这本的注释很简洁,所以我也不知道啥是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但是看着「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什么的,就觉得好清凉呀~而且北宋似乎兴用梅红匣儿装吃的,后面还见到好多处。
      
      3、个人觉得超级萌的点
      卷五 《京瓦伎艺》(P89)里提到的艺人的名字有些很有趣,薛子大、薛子小、真个强、没勃脐(让我想到没肚脐= =)、浑身眼(哈哈哈浑身都是眼吗)、没困驼……都是直白俚俗的名字,满满都是世俗热闹的气息。还提到了李师师~而且文中提到「文八娘叫果子」,注解说「叫果子」大抵是模仿市井之中小贩的叫卖声,拖长声音进行演唱并配有音乐,也叫吟叫。原来在北宋模仿叫卖声也可以赚钱啊,感觉世界观又被刷新了一次。
      
      卷七《驾回仪卫》(P142)里有一段「大观初,乘骢马至太和宫前忽宣小乌,其马至御前,拒而不进,左右曰:‘此愿封官。’敕赐龙骧将军,然后就辔,盖小乌平日御爱之马也」,说宋徽宗有次呼唤他的爱马小乌,小乌来到皇上面前之后却停下来不肯再走一步,皇上左右的人就说,「它想要封官呢。」皇上就给它封了龙骧将军,然后它真的服服帖帖的了……看来马也很势利任性啊,皇上左右的人也真是很会出馊主意啊……看完之后噗嗤笑出声。
      
      4、由此及他
      卷五《娶妇》(P94)提到「利市」,「檐从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谓之‘起檐子’,与了然后行」,说轿夫嚷着要喜钱才肯起轿,想起粤语里也有类似读音的「利是」,过年时给小孩子的红包就叫「利是」,小时过年吃过一种「利是糖」,红底糖纸写金色的字「利是糖」(蛮好吃的),感觉意思和这个比较接近。
      
      「至满月则生色及绷绣线,贵富家金银犀玉为之,并果子,大展洗儿会。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线、葱、蒜等。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以钗子搅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盆中有枣子直立者,妇人争食之,以为生男之征。(卷五《育子》P99)」孩子满月的时候,就展开一次盛大的「洗儿会」,当着宾客的面,在盆中煎下香汤,放进去一些果子、铜钱、葱蒜等,还要用钗子搅动盆中的水,然后看的人还要往盆里撒钱……我觉得这很像是煮小儿给宾客吃的节奏啊……还要放葱蒜枣子进去……
      
      北宋的时候有反季节水果吗?看到卷六《十六日》(P114)「晨晖门外设看位一所,前以荆棘围绕,周回约五七十步,都下卖鹌鹑骨饳儿、圆子、饣追拍、白肠、水晶鲙、科头细粉、旋炒栗子、银杏、盐鼓汤、鸡段、金橘、橄榄、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提到了龙眼荔枝等物,当下就觉得不可思议,正月吃龙眼荔枝?有人说北宋时候还有反季节蔬菜呢,很早就通过温泉来种植了。我问荔枝用温泉种植?他答,荔枝应该是冷藏的。我觉得荔枝就算冷藏也不是很现实,虽然那时已经用窖藏冰了,可是夏天的荔枝冰到冬天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也许是荔枝干龙眼干也不一定吧。
      
      我对书里出现的价格有些疑惑。譬如书里常提到的茄瓠(卷一《大内》P31「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达三五十千」、卷八《四月八日》P145「是月茄瓠初出上市,东华门争先供进,一对可直达三五十千者」),从文中看出茄瓠是蔬果之类,新出的蔬果每对能达到三五十千确实有些惊人了。因为从书中其他地方可以对比得到,「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P38)」上等的酒的价钱也只如此而已,又「冬月,即黄河诸远处客鱼来,谓之‘车鱼’,每斤不上一百文(卷四《鱼行》P86)」冬天其他地方贩卖过来的鱼一斤连一百文都不到。对比之下,一对茄瓠的确是天价了。茄瓠是什么,我没搜到特别确凿的答案,大概是茄子和一种瓜的合称,又也许计量茄瓠的单位「每对」和我们现在的「每对」不一样,可能数量很大,不止两只而已吧。
      
      5、北宋的政府很贴心
      有些小细节让我觉得,北宋的政府还是蛮贴心的。比如「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颂公事……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卷三《防火》P68)」说坊巷每三百步都有巡逻的屋子,有人夜间巡逻,一旦失火,政府就会搞定,不需要劳烦百姓。再如「每遇春时,官中差人夫监淘在城渠。别开坑盛淘出者泥,谓之泥盆。候官差人来检视了方盖覆。夜间出入,月黑宜照管也。(卷三《诸色杂卖》P70)」说官府沟通城渠,挖出了很多泥巴,为了不让夜间行人掉进坑啊或者踩进烂泥巴出事故啊,在没有月亮的夜里特别派人来这里照看。又如「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卷六《十六日》P114)」在节假日街头人头攒动的时候,怕小孩子走失,特地在巷口设几个小棚来收留他们。
      
      6、末
      看到有人评价说「对这本书报了很大的期望,但是看了第一章后就委实看不下去。 很详实,很细致。 细致到宴会节目单都罗列出来。 史学家必定是喜欢的,我这俗人看着的确有点吃力。这就好比吃饭,我虽然喜欢其中的某一道菜,但是我对详细罗列的菜单实在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估计会忘了吧。」哈哈哈笑到,这倒是真的,书以罗列为主,譬如某某地有几个门,某某地有几条河,某某街有啥吃的,但是它不说这门这河美不美,这吃的是怎么做成又有什么故事。原先我也以为我会看不下去,没想到除了实在无聊的卷十(讲皇帝进什么宫入什么殿祭祀穿什么衣服奏什么乐),对其他都抱着莫大的热情,反思之,大概《东京梦华录》很符合我童年的想法,童年时候就总在想,要如何在自己的想象里规划一座城池,这里须有几座桥哪里须有几棵树这是xx楼那是xx街……那时不仅在纸上画简陋的建筑群,还会罗列出名目种种。这是我小时候乐此不疲的游戏之一。《东京梦华录》就很符合我童年时候的要求——不需要太具体的内容,只要告诉我有什么,我就觉得很兴奋。
      
      虽然全书大部分都属于罗列式描述,不过也偶有几段抒情叙写,例「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卷七《清明节》P121)」,这样全民郊游的场景真是令人羡慕啊,想起孔子赞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不就是这样的场景吗?(其实也不排除作者出于感情角度美化汴京啦)
      
      注:因为引用太多,双引号看着太烦,所以改用了清爽的古式单引号「」。
      
      写完了也不知道该取什么题目,就取州桥夜市里出现的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吧。汴京一梦,如冰雪凉水化呀。
  •      多年之后,人们提起汴京,都会称其为一场梦。
      
       那时的汴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花光满路,箫鼓喧空,繁华得不真实。有幸得睹汴京之盛者,皆称自己梦游华胥之国。
       很多人到老到死,都惦念着当年的繁华胜景。闲坐时,必谈京师风物,谈论时眉飞色舞、脸有喜色,嘴边也许泛起当年那些煎茶果子的香气,眼前也必有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之景。
       然而说着说着,笑着笑着,开始有人感慨,开始有人流涕。
      
       如果梦没有醒多好。
      
       梦里那汴梁自有王气庇荫。那东都外城,森严肃穆,那城壕叫护龙河,正气浩荡。梦里那皇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那坊巷御街,遍植桃李,春夏如绣。
      
       梦里有那金池夜雨,有那州桥明月,有那汴水秋声,有那相国霜钟。那时的胜景,使才子文士们晕头转向,脱口而出的诗词尽是一派好景致,繁台春色,隋堤烟柳,花粲粲,笑瑳瑳;最好别吟诵什么愁苦,身处繁华,口口声声都是愁闷,就未免有点作态了。不要说什么居安思危,不要说什么死于安乐,来,干了这杯酒。
      
       梦里最让人向往的部分,当然是汴梁的吃食了。宋朝不抑商,诸市繁多,夜市、草市、鬼市,诸色买卖者叫唱百端,热闹非凡。逢年过节时,汴京城更是不得了,人声鼎沸,车马争驰。到了夜晚,整个京城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舞场和歌馆更加热闹了,那时的妇女也会入场子玩乐,到街市饭店吃喝,这种习惯已成风气,大家谁也不笑话谁。
      
       那时京城内食肆繁多,商铺林立,食店、茶坊、肉行、饼店、鱼行,直让你眼花缭乱。怎么能忘记那会仙酒楼?汴梁人豪奢阔绰,但凡来酒楼就餐者,必须摆上一桌注碗盘盏,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果子菜蔬,皆为精品。一个人饮闷酒,也必定用起那精致的银器酒具。
       汴梁不晓得什么是寒酸。
      
       你说你说,汴京的春风,煮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你说你说,汴京的花气,酿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梦里最人烟浩穰的地方,莫过于那些烟花巷陌、花阵酒池了。什么瓦肆伎艺,什么燕馆歌楼,唱曲、搬演杂剧、说书、手影戏,歌舞百戏,数之不尽。也不乏一些李师师式的佳人才子故事。当时都城内何其人烟稠密,雕车竞驻、宝马争驰,添十几万人不觉得多,减十几万人不觉得少。
      
       如果梦没有醒多好。
       李师师者,周邦彦们何处去了呢?
      
       《东京梦华录》不是戏本,里面没有故事,它更像旅游指南,心平气和地介绍一个仙境。《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白描着汴京,勾勒着汴京的勾栏瓦肆,四时风俗。我们很难看清汴京人民的表情,但我可以尽情想象,大抵是如坠梦里的表情。
       如果《东京梦华录》当真是一本旅游手册多好,那么我明天就去旅游社登记一番,启程梦游汴京。
      
       不要跟我说天堂有多圣洁。我只愿在汴京人声鼎沸的街头,在璀璨的灯火下,好好地醉一场,醉极之际,长歌一曲或者嚎啕一场,也胜过多少个正气凛然的天堂。
      
  •     对这本书报了很大的期望,但是看了第一章后就委实看不下去。
      很详实,很细致。
      细致到宴会节目单都罗列出来。
      史学家必定是喜欢的,我这俗人看着的确有点吃力。
      这就好比吃饭,我虽然喜欢其中的某一道菜,但是我对详细罗列的菜单实在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估计会忘了吧。
      
  •      花了几日功夫,一边检索古籍库,一边仔细读了一遍。想想读懂了大概十分之三四。本书实在不易索解,即便加上入矢义高、伊永文两书,其中不可解处仍然很多,着实没有办法。
       邓先生于此书为功臣无可疑,筚路蓝缕,艰难实多。入矢义高当年批评猛烈,震惊一时,以致半世纪以来对邓先生此书评价有天壤之别,其文未见,不敢妄议。
       但平心而论,邓先生此书所注大多可取,偶有可商。例如木香菊一条以为刘蒙、史正志菊谱均无此名,疑为玉球,然而史铸百集菊谱中则收此品种,是所疑不当。
       又邓先生注中有数处引用《宋稗类钞》,此书抄撮宋人笔记,时有讹误,又不注出处,前辈学人均谓不可引用。因彼时无法检索,检书或不易得,故邓先生径引用此书,亦无奈之举。此外尚有失检者,如六十八页用王国维《优语录》所引《铁围山丛谈》,案语曰:“此则不载《铁围山丛谈》,俟考”,然此则实见于《丛谈》卷三之末,邓先生所用知不足斋本有此条,当系失检无疑。其他如引《说郛》不用原书、明知《文献通考》本之《乐书》而不用原书等等,均不无可商。
       进而言之,此书非邓先生用功之作,不过一时兴起,以是之故,详略不同,大抵前三卷最详,卷四、卷七最疏略,有一段文字而无一注之例。每卷下注解,或仅引《事物纪原》、《岁时广记》,近于偷工减料,似亦为一病。另引明李濂《汴京遗迹考》、清周城《宋东京考》较多,或者前三卷所引笔记材料有从此摘出者,亦未可知。
       邓注取材,“以宋人杂记为段,亦不多取正史,阑出此例不过数条。”立此体例,大旨不差,以《梦华录》所记多当时地理事物风俗节序,验之正史恐无多可取,反以笔记小说能相印证阐发者为多,然而笔记小说之外,诗词、文赋、话本可为旁证者亦众,几乎一无所取,仅借《芦浦笔记》引《鹧鸪天》数首,实为可惜。又今传宋元话本,与此书关联颇多,不见提及,殊为可怪。伊永文笺注则多引《水浒传》《清平山堂话本》等,较好。其实,不仅宋元小说,即便明代三言之类,以其来源甚早,间亦有可证宋时故事之处,不妨更检之。
       至于校勘,“既以元刻为主,后此秘册、津逮、唐宋、学津各本,不应以后证前,况多臆改,故皆不取”,看似有理,但实有后是而前非之例,详郜彦杰硕士论文所附校勘杂记,故邓先生此书校勘工作多有不足,且有不必改而改之处,有待进一步董理。宋元类书引此书甚多,伊注搜罗尚有未备也。
       邓先生序云:“虽力求不误,而误者必多。胡三省曰:人之误我知之,我之误则不自知”,斯言谅矣。”旨哉斯言!伊永文新版笺注以不掠美而不采邓注及入矢义高注,则读《东京梦华录》仍不可弃邓注不顾,且比较而言,邓注眉目清朗,以读书所得,较之伊注检索而出,自有不同,故略书数语如上,不免求全责备,然实望此书早日有一可读之本能行于世。
  •     要是让我选择一个朝代去穿越,我会毫不犹豫选北宋。孟元老笔下的东京繁花似锦,张择端笔下的汴梁生气盎然。小时候读《水浒传》,除了把人开膛破肚、掏心挖肺的场景,印象最深的却是王婆做了一碗酸梅汤给西门大官人,炎炎夏日看得我咽了几口口水,直到今日每次喝酸梅汤都会在头脑中梭地飞过“西门大官人”五个字。
      
       州桥夜市煎茶斗浆,相国寺内品果博鱼,金明池畔填词吟诗,白矾楼头宴饮听琴。据说宋朝是唯一一个不抑商的朝代,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也是北宋年间发明的,纸币背后是金银作准备金的,比黑暗落后的欧洲中世纪先进太多倍。相国寺我是不陌生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就在那儿,那会儿花和尚还还是相国寺菜园子总管,手下一棒子小和尚种菜呢。
      
       对于吃食,最有兴趣的是各式“果子”,无论是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里,来了客人或是自家摆个小酒席,买几碟果子总是少不了的。《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饮食果子数不胜数令人目不暇接,让说相声的报菜名也得一口气接不上来。不仅品种多,价格也十分公道,“如煎鱼、鸭子、炒鸡免、煎燠肉、梅汁、血羹、粉羹之类。每分不过十五钱。”只要你家庭小康,还是完全吃得起的。
      
       小时候总搞不懂茶博士是个什么人,说他就是个上茶的店小二吧,干嘛叫博士呢,估计相当有来头。要是坐在汴梁的小茶馆里,让茶博士砌上一小壶茶,无需好茶,几文钱即可,看着门外车来人往、消磨时光也是相当有情趣呢。
      
       那会儿工夫朱熹还未出世,当然了,朱圣人的学说在南宋也是不被统治者理睬的,尊他是后来的事,因此北宋的女人活得应当还不算太辛苦。金人虽然时时攻城略地,汴梁暖风依旧。元宵时有歌舞百戏,灯山百丈;正月里车马交驰,女人们也能走出家门在歌场舞馆观看玩乐。
      
       悲壮的故事还在一百多年后,岳飞、文天祥、陆秀夫不属于北宋,不属于汴梁。汴梁是宋徽宗的花鸟山水,是柳永的烟花巷陌,是李师师的柔情蜜意,是蔡京的龙飞凤舞。
      
       而,安逸的日子总会被打破,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被俘,北宋宣告灭亡。
      
       汴梁的传奇,戛然而止。
  •     力不勝於膽 逢人空淚垂
      一心中國夢 萬古下泉詩
      日近望猶見 天高問豈知
      朝朝向南拜 願睹漢旌旗
        
      雖然從北宋至南宋 爾後之契丹之於蒙古之於淪亡
      對於夢華錄 只是臨安之時追憶東京繁華景致人物風華
      但每每讀此書 不經念想我國文化式微之前的美好
      更念想鄭思肖的亡國痛定所南
      與此書看似無關緊要 卻成了百年後漢人們在蒙古王朝 滿洲王朝之後
      涕零的慰藉
        
      花開不並百花叢 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     邓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于一九五九年。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对此书毁誉不一,而毁者尤甚。现在,这部书作为《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一种,已由中华书局重新排印出版。我因工作之便,重读此书,深感有为此书说几句话的必要。
         
        一
         
        《东京梦华录》一向被认为“是一部极可爱而又极不易读的书”。(戴望舒:《小说戏曲论集》)说它可爱,是因为该书的作者孟元老(别号幽兰居士)在宋都汴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对汴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尚等非常熟悉。而书中所记,不论是市井的繁华,餐馆的佳胜,还是庙会的热闹,艺人的特技等,都是作者亲见亲闻,记述十分亲切、生动。说它不易读,是因为书中所记,距今年代较远,有些东西,特别是民间的某些伎艺早已失传,碰到这些文字,“又不能以文理推之,以致不能句读”(邓之诚,本书自序)。如卷五《京瓦伎艺》条:“球杖踢弄:孙宽、孙十五、曾无党、高恕、李孝详。讲史:李<SPS=0400>、杨中立、张十一、徐明、赵世亨、贾九。小说:王颜喜、盖中宝、刘名广。散乐:张真奴。舞旋:杨望京……”但这段文字又有人读作:“……孙宽、孙十五、曾无党、高恕、李孝详:讲史。李<SPS=0400>、杨中立、张十一、徐明、赵世亨、贾九:小说。王颜喜、盖中宝、刘名广:散乐。张真奴:舞旋……”这些地方,的确“不能以文理推之”,文字连上读或连下读都可通,很难判定孰是孰非。甚至有些人名亦很难确读,如该条末有一句,“尹常卖:五代史”,是说尹常卖这个人善讲五代史故事。但也有人读作,“尹常:卖五代史”,是说尹常这个人卖五代史出了名。凡此,都证明此书确实难读。
        正因为此书句读尚难,注释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邓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不但是《东京梦华录》自南宋问世以来的第一个注本,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注本。尽管这个注本尚存在某些不足、甚至错误,但邓之诚先生的开拓之功还是不能抹煞的。
        
        二  
         
        《东京梦华录注》主要采取的是征引它书原文的笺注形式,必要时才略加案语,稍事疏通和解释。本书这类案语,包括订正正文讹误随文而出的,共有一百多处。有人曾说,这些案语,不当的地方要比得当的地方还多些,这种说法未免刻薄。实际上,本书案语精当的还是随处可见。例如卷一“外诸司”条,有“庄藏、大观、元丰、宣和等库”,邓在“庄”下加案云:“庄应作左”。左藏库,初名封桩库。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太祖讨平诸国,收其府藏贮之别府,曰封桩库……后改曰左藏库,今为内藏库。”(该书卷一)又如卷一“旧京城”条,在讲到景龙门时,原有夹注云:“乃大内城角实<SPS=1337>宫前也。”邓加案云:“夹注实<SPS=1337>宫,‘实’为‘宝’字之讹字。”据《宋史·地理志》载:“上清宝<SPS=1337& gt;宫,政和五年作,在景龙门东……对景晖门。”“又开景龙门,城上作复道,通宝<SPS=1337>宫,以便斋醮之路,徽宗数从复道往来。”(该书卷八五)再如卷四“军头司”条,其中讲到“皇城官、亲从官、亲事官”,邓在“皇城官”下加案云:“皇城官,‘官’应作‘司’,连下作皇城司亲从官、亲事官。”考《宋史·兵志》,皇城司下有亲从官,并有夹注云:“太平兴国四年,分亲事官之有材勇者为之,给诸殿洒扫及契勘巡察之事。”上述例证足以说明,这些随文而出的案语,尽管文字简略,但不失为允当。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随文而出的案语中,除校勘方面的外,大量的是属于对古今字、异体字的疏通,如<SPS=2217>、鸦,橙、枨,辨、<SPS=1693>,<SPS=0747>、<SPS=0737>,<SPS=0359>、措等,都用案语形式作了说明。特别是因避讳而写的别字,如卷二“州桥夜市”条的“冷元子”,卷三“马行街北诸医铺”条的“曹家独胜元”,元皆作丸,避钦宗名讳桓而改,而卷五“娶妇”条的“悉送元酒瓶”的“元”字,则是“原”的俗字。由于此书“字必从俗写,物必从俗称”(邓之诚本书自序),因此,这些案语,对于我们读通、读懂这部书,无疑是扫除了许多障碍。
        邓之诚先生还对书中的别字一一作了订正。如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有乐人“<SPS=0094>百禽鸣”一句,邓加案云:“<SPS=0094>应作效”。“<SPS=0094>”的本意是“征验”,而“效”的本意才是“学”,这里乐人学百鸟的叫声,自然当用“效”。又如卷十“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条,有“驾以四马,后出旗常”句,邓亦有案云:“旗应作<SPS=0479>”。旗本是一种标志,而<SPS=0479>则是专指绘龙或有铃的旗,这种<SPS=0479>,多作为仪仗用。显然,这里当用“& lt;SPS=0479>”而不能用“旗”。这些订正,不仅使我们增长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学者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作为注释单独而出,或出现在注释中的案语和随文而出的案语一样,同样不乏精当之处。如卷一“外诸司”条,有“东西作坊,万全”,原夹注云:“造军器所”。邓注即是一条案语,案云,“《宋史》但言东西作坊造军器,而不及万全,此录真可以当拾补耳。”再如对同条“河南北十炭场”的注云,“《宋史》一百六十五职官五:石炭场,掌受纳石炭”。接着加案云:“十炭为石炭之讹。”这类案语,显然对读者是大有裨益的。
        邓之诚先生的注,其取材“以宋人杂记为断”,偶取正史,则是为了证闻、补遗和纠误,因此所涉不多。邓先生的原则是:“其一事两传则取其较为详确者,展转负贩则取其纪录较早者。”(见自序)如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条,在注崔府君时,邓注只引了高承的《事物纪原》,而未再罗列以后的如《梁溪漫志》等书的记载,这是因为,后者不仅时代较晚,而且把唐代的滏阳令崔某当成了后汉的崔子玉,其说不确。这说明,这些注中,的确体现了邓之诚先生的去取之功。
         
        三
         
        自然,《东京梦华录注》也并不是没有缺点,恰当地指出这些不足之处还是必要的。
        首先,该书“注之取材”,仅“以宋人杂记为断”,似略狭窄。虽然,杂记散漫,难以句辑,独取杂记将花很大的气力,但是,关涉宋代宫廷、故事,乃至汴京风尚的,并不仅限于杂记则是显而易见的。文集、野史、一些大的类书和会要等似都不应在不取之列,这样,才能够相得益彰,使注释的内容更加丰富。
        其次,有些随文而出的案语,有的与注文重复。如卷三“上清宫”条,有“十方静因院”,随文已加案云,“静应作净”,而注文仍有案云:“净作静非”。再如上文已涉及的“十炭场”条,随文已案“《宋史·职官志》十作石”,而注文仍“案十炭为石炭之讹”,此类都不免重复。
        造成上述重复的原因,主要是这个注本校勘不更动原文之故。如注“十炭场”时,就必须用案语形式指明这是“石炭场”,否则便与注释所引文字不合。大概注者已感到了这一点,所以,书中也有破例的地方。如卷三“寺东门街巷”条,有“五寺王监”句,邓先生已随文指出,“王是三之讹字”,按着本书体例,注释条目仍当是“五寺王监”,但这里却破例用了“五寺三监”作目,否则,就必须重复正文中的按语,才与所引《夷坚志》吻合。这里为省却重复,却破了全书体例,则不能不是一严重缺欠。
        至于初版有些偶误,如卷二“朱雀门外街巷”有明节皇后宅,邓认为《宋史·后妃传》“有明德、明肃,无明节,疑有讹字”,则是未能细检史书之故。其实,徽宗刘贵妃,死后即<SPS=0887>为明节和文,并册赠为皇后。造成这些偶误,除了邓先生自己所说,由于癃老,“懒于博征”外,恐怕邓先生作注太重视杂记而忽视正史则不能不是一重要因素。
        但上述问题,只是个别的、局部的,以此来否定全书显然是不够公允的。事实上,邓之诚先生这个注本,引书达一百五十多种,提供了不少和原著互相印证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无论对一般读者,还是对专业研究者都是十分有益的。二十多年来,广大读者并未因此书有某些缺点而全盘否定它。邓先生的学生徐苹芳同志说:“对《东京梦华录》这本书做全面的整理和解释,还是自邓先生开始,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直到如今,还没有第二本书能够代替它”(《忆邓文如先生》,载《学林漫录》第二集)。这是十分恰当的评价。
        邓之诚先生死于一九六○年初,他未能对这个注本作进一步的修订。这次重印,徐苹芳同志对初版个别条目又进行了删订,除改正了初版若干排印之误外,其余一仍其旧。《东京梦华录注》的再次出版,已充分显示了这个注本的生命力。
  •     讀鄧之誠先生的這部《東京夢華録注》,其中“蔡太師宅”這個條目講到了北宋時代的京城強制拆遷的先例,看來強拆在我國也是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裏面講到,北宋朝廷為蔡京父子、狄青、高俅等功臣和皇親國戚建造豪宅(“賜宅”),為了完成朝廷的命令,經常發生汴京市區的強拆事件,還引發了民怨,後來,北宋朝廷更改了政策,不再“賜宅”,而是直接賞錢給功臣王侯,讓他們自己拿這個錢去建房子。也就是説,北宋朝廷從原來的“實物分房”改為“貨幣分房”來避免強拆事件。
  •     因缘凑巧买了这本书,封面上一行字——中国古代都城研究资料选刊,奶奶的,莫非买了本枯燥的书?翻开来看,被序言震慑住了,忽然觉得作者和我面对面,然后娓娓道来,当年他的生活,当年他的住地,当年他的都城……那些东南西北的城门,那些早起卖鱼的小贩,那些从汴京缓缓流过的河水,那些节日里欢闹的人群,一幕幕都展现在我眼前。
      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在读这本几乎没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书时会泪下,因为那些繁华已经离我们远去。我想,要是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回到北宋汴京,即使会遭受侵略,即使会山河变色,但是,我也一定要去!可是,你知道,我去不了了,我只能泪下……(朝南生)
  •     我其实算是个根苗正红的理科生。从初中开始就打定主意要读理科,不是因为物理学得多么得好——实际上还学得相当的烂——只是因为比较懒不太喜欢背书而已。毫无疑问,我对历史是感兴趣的,虽然这种程度的兴趣并不能影响我在历史课上无休止地对做其他科的作业产生强烈的欲望并将之付诸实际,但,我还是喜欢历史的,至少每每历史老师开始讲那些不入正史的轶事的时候我都听得很欢乐。
      
      历史么,总是充满着王朝更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故事,有人说这样的故事荡气回肠,有人说那些名将的生平就是一首苍凉的英雄诗,有人说历史么,历史么,就是被时间定格的旧闻,仅此而已。我当然也喜欢过英雄的故事,也幻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个什么什么样的英雄。不过那时候我年方十一,绝大多数的梦想幻想妄想到现在看起来都像是笑谈了,此中种种或无奈或了然的纠结情感相信有幸成年的同志们都能了解,放下不提。回到历史这话题上,我并非特意逃避那些沉重的王朝更替录,只是秉着一介市井小民的八卦精神更倾向于看那些琐碎无聊的记录。某人的私人笔记,某人的奇思妙想,某人的白日梦……不论怎么看都比那些严肃的正史要有趣得多。
      
      正史这种东西,咳,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类似于那什么立的那什么。都说史笔如刀,不过握着这把刀的人到底是谁,大家也都知道。这倒不是说我不屑正史,只是,我不幸明白所谓高境界的谎言该怎么讲。我能用一半的真实去忽悠人,当然也会怀疑别人用一半的真实来忽悠我。咳咳,我辈思想虽市侩,虽如小人戚戚,却也算是不无道理的吧。
      
      与其妄信他人,不如自己判断。
      
      感谢啰啰嗦嗦取了个超可爱名字的孟元老先生,也感谢同样啰嗦的为元老先生作注的邓老先生,留下了这么多的片段这么多的感慨,我才有幸能八卦地窥视那段逝去的繁华。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花光满路,何限春游。萧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可爱的元老先生说,他在帝都的繁华中心游荡风流了数十年,都没觉得满足。自然,连外城门外面的土桥都有飞虹的气势,城中的建筑该成了什么样?果然是因为王气长在的原因么。
      
      现在许多人都对古代的先人们抱着十二万分的同情与怜悯,说那时候物质生活水平何其低下,精神娱乐手段何其单一,就连食物都多么简单多么难吃等等。前两条倒不好说,这个食物么,据孟元老先生回忆说,种类之繁多,还是叫人闻之垂涎的。至少我是垂涎了,什么梅花包子,百味羹,紫苏鱼,荔枝腰子,沙鱼两熟,樱桃煎,西京雪梨,狮子糖,还有八十一文一角的羊羔酒,还有应该很和蔼很可爱的曹婆婆的肉饼,通通都让我向往不已,这才忽然领悟到了穿越小说存在的原因。原谅我吃货的本质,奉行着走到哪儿吃到哪儿的人生准则的我,每每出门旅游都会屯膘四五斤。要是真穿越到正当繁华的北宋汴梁去了,只要生活来源没问题的话,不出三个月就会长成符合盛唐审美标准的“美人”。
      
      幻想归幻想,玩笑归玩笑。我正看着这本书,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隐隐的向往,更有一些说不清的惆怅。这种程度的惆怅当然也丝毫不能妨碍我对着那些文字流口水,但却足以让我有那么一丝想哭的感觉。
      
      繁华如此,何以倾覆?
      繁华至此,自当倾覆。
      
      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孟子也说了,死于安乐。铁蹄踏破了城墙,于是帝都人的一场华胥之梦就此终了。到后人回望之时,看着那朦胧的残影,或扼腕叹息,或凝眸泪落,或义愤填膺,或,垂涎三尺,正如我辈。
      
      我常想,看着这些,我能做什么。往往是一番心潮澎湃之后,又回归到一介普通大学生浑浑噩噩的日子里。人读史,历史又何尝不是在解读人。我带着一双八卦的眼睛在这些片段之后窥视着历史的时候,历史又是带着怎样的眼色望着我的呢?谁知道。也许我能记住这些美好的片段,这些带着食物香味的繁华,历史却也许不能记住这一个流着口水看着它的猥琐之人,但这又如何?我从没想过名垂青史,也没想过以史为鉴做些什么,作为一介市侩,我也只是单纯地想留一段历史在自己心里而已,得到我的认知,被我打上了标记的历史,仅此而已。
      
      本来,历史从来就不在那些被数字统治的书本之中。
  •      周末在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还有一点晏小山的词,仿佛梦回宋代繁华,但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纸上富贵,觉得写这样的书很有意思,是以文字来做一场黄梁之梦,现实物质随时间而灰飞烟灭,倒是做梦的文字得以流传下来,可以给后人读到。
       孟元老或是周密,写的时候也并没有太期待文字流传后世久远,只是想给过去的时代老实地描个影儿,细节诸备,免得以后的人乱说乱写。他们还真做到了。
       比他们更有文字自觉更佻达的是张岱,他晚年写《陶庵梦忆》,文字忽而精细华美忽而拓落不羁,随意散漫,一副“你爱读不读我自写得爽”的神气,自由自在说东道西,他苦心追忆玲珑华丽的过往,却不露一点留恋,读他的笔记,只觉得他真正地自由了,早年富贵如烟云散尽,晚年落寞也不过是另一场烟云。他不堕历史红尘,也不入江山兴亡的桎梏,他只是与世间有过一场逍遥无情游,文字是他最后的牵挂。写了就了了。
  •     这本书在前言里把邓本大大地批判了一通,不知道是文人相轻呢?还是为了要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其实,多找点参考书,多摘抄点相关资料,本身确实方便了读者是没错。但是注书自古就有多种目的、多种方法,不能因为自己材料多,就任意贬低别人。读者花的银子也多了不是?谁知道作者和出版社在“方便读者”和“多花读者银子”上是更侧重哪个呢?
      平心而论,在我们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抱着多赚钱的目的,本也无可厚非,也不用掩饰。可惜伊永文故做姿态地说为了不“掠美”,就不收邓本和京都大学的材料了,可见也不全是为了方便读者。
      还是人家总编辑清楚,给了建议“下次都收上”,那就变成三册了,价格自然又可以大大地上一上。
  •     北宋啊北宋  北宋的中心是汴京。  一个没有夜禁的城市  一个繁华到死的城市  一个开到荼靡的城市  奢华。精细。琐碎。  一个单单看里面的美食就可以让人对那个年代充满幻想的城市  一个叫做孟元老的人对他一生中最美好回忆的描述。  那就是北宋。  那就是北宋的都城。汴京。  一切如梦  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梦  所以叫做梦华录。
  •     因为写别的东西的缘故,就在网上买了这本书,中华书局版的,由于是竖排,繁体字,刚开始看着很费劲。累死累活地看了三页,竟觉得很有意思。那些字,那些夹在中间的小注,若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根本就看不下去。好歹看下去了,趣味良多。许多北宋时候的民风民俗、官家制度、日常生活仿佛历历在目。很好很强大。
  •     笺注的作者因为做过国内贸易部的专题《明清饮食研究》,所以他注的饮食部分目前是最丰富详尽的。看看当时市场上的食物和人家里时常吃的东西,很有意思。
      
      此外由于他还相信没图没真相(好吧这个说法不是原文…),所以本书有很多插图,建筑物,人物衣装,运动场面,植物图谱,消防器械。
  •     作者用力甚深,搜集资料完备,远超前人的注解,是一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城市发展史。
  •     梦在那个回不去的时代.
      
       年前再去开封,鼓楼广场依旧是人声鼎沸,摊点火爆,但已不是千年前的吃食,只是浸入大梁城骨血的赵宋隐脉太过强盛,人们还是悠哉如斯,动静皆有神韵,羡煞在旁留连的俗我...
       孟元老也许像今日的我一样,不断流连反转在风华万代的东京城,只是城如斯,人如斯,但光华已逝,如斯只是幻梦一场.
       一座平原上的城市,无山岳之险,仅凭天堑拦挡,竟得七朝精华,千年垂爱,实在令其他城市眼红.落在今日,她依旧是一座伟大,绝伦,妖娆的魅骨所在.南北之间不落俗,东西之中别有风情.
       似乎东京梦华录中平实的字迹没有过多遗老的血泪,但在文字之间的娓娓,更是一种风情的诉述.<武林旧事>模仿它的痕迹过重,人们不禁更加对东京憧憬,而在薄薄的<梦华录>中,体验着昔时的繁华,仿佛自己亦是东京子民,自在踱步,进酒馆,入书巷,金明池畔观争标,州桥之上看帆舟.
       若自己能有通天之力.定要做一日东京人,大梁城内足足丈量,马道街中留连一日,也要在相国寺外尝一尝寺僧的手烹狗肉,向波斯客求得一方锦毯,犹太人那里换一枚银币,顺便看看官家的防火队,朱雀街旁的檐廊门市,当然还有樊楼天桥内的火树银花,歌舞美姬,西司的面食铺肆,入夜再去瓦肆之中听曲观书,说不定能看到皇宫内苑的赵姓人家微服取乐,宫墙内外都是不夜的通明... ...
      
      
  •     <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汴梁的斯时盛貌,<东京梦华录>记载了东京的细节之奢华,犹记得,对吃食的描写,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们都已回不去了.
  •      市面上關於東京夢華錄的著作這麼多,為啥我專挑這一本推?
      
       不為什麼,是為它解答了一個別的書都解答錯的東西。
      
       這個東西叫「茶飯量酒博士」,即出自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篇,「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兒通稱之曰大伯。」
      
       好了,這下問題來了,在查其它書時發現,這句話的斷句有好幾種:
      
       王書奴的《中國娼妓史》把它斷成:「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兒通稱之曰大伯。』
      
       讀起來好像也很通。
      
       木魚石書屋編的一套書裡,《宋元生活掠影》寫道:「凡是分茶酒店,賣下酒食品的廚子,叫『量酒博士』。師公店中的小兒,叫做『大伯』。」
      
       吳自牧的《夢梁錄》顧覓人力寫道:「凡顧人力及幹當人,如解庫掌事,貼窗鋪席,主管酒肆食店博士……酒家人師公﹑大伯等人……俱各有行老帶領。」
      
       嗯,所以博士是管事之稱,那麼廚子也是稱博士嗎?
      
       《醒世恆言》裡有一段『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一開頭便說徽宗年間金明池旁有座酒樓叫樊樓,年代確定後看裡面用辭,主角剛好去了茶坊再去酒店:「……行到茶坊裡來……茶博士見裡面鬧吵,走入來道:『賣水(糖水)的,你去把那水好好挑出來。』」「女孩兒迤姮走到樊樓酒店,見酒博士在門前招呼……」
      
       所以茶坊招呼客人的店員是茶博士,酒店裡招呼客人的店員是酒博士,那那,廚子叫「飯博士」嗎?
      
       尋尋覓覓找不到一本書可給我個通句解釋。這本《圖解東京夢華錄》卻解答我的疑惑!
      
       是「茶、飯、量酒博士」,果是茶博士、飯博士、量酒博士!
      
       哎呀,怎不叫人推薦也難啊!
  •   呵呵,华胥一梦。
  •   你们不知道, 这六十年,开封城被毁了。残破不惨,好像党国忘了这个城市。
  •   写的真美TUT
  •   不仅仅你觉得吃力,我也一样,就我看过的古籍来说,还没碰到如此难读、枯燥的作品,实在是作者的文学水平太差劲了。
  •   所南心史于甲申前数载重见天日,每思及此,悲不可止。
  •   予与萌主同悲之
  •   同为此一哭
  •   当的一哭
  •   繁华至此,自当倾覆。 留与东京说梦华。
    可是隔了这么远的岁月望去,得梦如此也真是美好啊。
  •   最美的东西就是拿来毁灭的,鲁迅说,悲剧是
  •   问一下,这本是竖排的么?
  •   水平不错!
  •   LZ严重误导....不然就是发错地方了
    这书哪里有插图?!
  •   ls 这书确有插图。
  •   ...梦
  •   回头做我导游吧
  •   啊,想去吃小吃……
  •   我们都已回不去了.......泪奔~~o(>_<)o ~~
  •   我们都已回不去了.......齐泪奔~~
  •   我们都已回不去了……泪且裸奔~o(>﹏<)o
  •   要是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回到北宋汴京,即使会遭受侵略,即使会山河变色,但是,我也一定要去!可是,你知道,我去不了了,我只能泪下……
  •   没有抽水马桶的时代都不是好时代………
  •   没有避孕套的时代不是好时代~
  •   繁华不再,只有在字里行间回味那段盛世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