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开拓历程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美)丹尼尔·布尔斯廷  译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这本书是所谓“系列”中的一本,想来是出版社为了赚钱搞的一套书,不论翻译者的头衔如何吓人,翻译的实在太差!中文文章写不好的人,翻译也不可能好。
      翻译不仅仅是对照词典,把英语词一个个替换成汉语词,这类书既然要向读者介绍美国的历史与文化,对一些背景材料,应该做做功课,举例而言,第5页有一句:
      可能除了置身于新英格兰正统观念之外的罗杰威廉斯,马萨诸塞海湾在十八世纪中叶乔纳森爱德华兹时期以前没有产生过一个重要的神学家。而到那时,清教已经奄奄一息了。……总督应该是约翰温思罗普,还是托马斯达德利或哈里文?是否应当改变这个社会中各不同阶级的权力或代表名额的分配?是否应当接受“蔡尔德请愿”?
      且不提这句通顺与否,谁是罗杰威廉斯?乔纳森爱德华兹又是谁?什么是蔡尔德请愿?完全无解释。
      
      最崩溃的是这一句,63页:
      那种清教新英格兰通过正统观念自相矛盾地形成的求实性,在英国圣公会的弗吉尼亚则是通过其宽容性和传统主义而达到的。
      
      这种狗屁不通的句子不知怎么翻译出来的,这些所谓的学者就这么蒙事吗?他们自己看得懂这句话吗?
  •     读书也是需要机缘的,终于借着驾校长达1个半小时的班车,来回几天就啃完了,尽管每90分钟至少还要睡过去30分钟。   看得出来不是普及知识性质的书,强行读下来也能获得不少美国早期殖民地的图景,只好先违背作者的初衷,大书小用一番。仿佛如雷贯耳的新英格兰,终于通过这个书知道些除了地名之外的内容。   历史总是不经意间被创建的,宗教移民、乌托邦理想还有经济利益等等杂糅起来,成了现在美国的雏形,人们要故意做点什么的同时,往往会同时完成更多无法预料的壮举,历史面前个人是渺小的,尽管可以自由发挥。
  •      另发于“国学数典”: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439565&page=1&extra=#pid2553313
      
       [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历程》,时殷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本书是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曾获班克罗夫特奖。本书分为四卷,分别阐述了殖民地的开创历程、思想教育、文化状况、军事外交思想,上述四卷不仅从各个侧面展示了新大陆的状况,而且有着时间和逻辑上的内在承继关系。
      
       第一卷题为“梦想和现实”,阐述“各殖民地乃乌托邦破灭之地”。作者在本卷列举了四个殖民地:马萨诸塞、宾夕法尼亚、佐治亚以及弗吉尼亚;它们分别代表天国重建者、至善论者、慈善家以及移民的梦想。马萨诸塞是清教徒建立的“山巅之城”。在作者看来,单一的宗教环境和强烈的正统观念,使清教徒把精力投向缔造社会而非神学。清教徒这一注重实际的倾向,突出地体现为布道。风格简明的布道,在早期新英格兰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通过布道,神学被应用于社会的缔造。作者指出,“所有新英格兰生活的情况——传统、神学和新大陆的各种问题——合在一起,促成了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使清教徒们抵制住了“乌托邦的诱惑”(第43页)。宾夕法尼亚是贵格会教徒建立的殖民地。在作者看来,“贵格会派教徒的一套看法同后来美国民主的标准定义是一致的”,具体表现为信奉平等、不拘礼节以及宽容;可是殉道精神和教条主义这“两个致命缺点损害了其对美国文化的影响”(第45,46页)。贵格会教徒没能经受住公职人员宣誓问题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考验,最终导致其退出政权。在作者看来,贵格会教徒执政失败的原因,在于其至善论、世界主义以及孤独自守。佐治亚的管理权属于身在伦敦的受托管理人和评议会,他们是一群“积极从事纯粹的慈善事业”并“承诺不从中渔利的人”,这些“伦敦客”绘制出了“佐治亚乌托邦蓝图”。与北美其他殖民地不同的是,佐治亚的创业并没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而是“把计划当作信条而奉若神明”(第99-110页)。“伦敦的慈善家们竭力要在佐治亚实现欧洲之梦”,可是福利计划相继破产,无论是土地计划、禁酒计划、蚕丝生产计划,甚至“佐治亚的政府也失败了”。1752年这些“伦敦客”放弃了佐治亚的特许状,宣告这项事业的失败。在作者看来,失败原因在于“一种思想框架窒息了作为美利坚真正精神财富的自发精神和实验精神”(第127页)。弗吉尼亚的开创者是一群英国移民,他们把这一开创事业视为实现英国理想的新机会。“如果说其他殖民地谋求逃脱英国的丑恶,而弗吉尼亚人则希望实现英国的美德。”(第129页)弗吉尼亚移植了英国的乡绅宅地,社会等级逐渐冻结。在作者看来,“弗吉尼亚的新格局同英国的旧模式惊人地相似,在社会阶级关系上尤其如此”(第136页)。在弗吉尼亚出现了“绅治政府”,这是一种贵族政治的代议制。在宗教信仰上,弗吉尼亚同样遵循英国国教会,但在这里国教会是没有主教的独立和自治的组织。而且,弗吉尼亚的国教会有着“求实的妥协精神”,对其他教派甚至异端非常宽容。作者并不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应追溯到新英格兰的城镇选民大会,而认为弗吉尼亚的贵族政治代议制中有着“民主的种子”(第187,192页)。
      
       第二卷题为“观点和制度”,阐述殖民地时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在作者看来,欧洲有着丰富但沉重的文化包袱,而新大陆则有着新颖的知识概念:较之为“真理”的辩论,美洲人的兴趣在于经验的推敲。美洲人这种对于经验的关注,作者称其为“一种关于意外境况的哲学”。美洲人喜欢强调“诉诸自明之理”,把哲学带入日常生活中检验。作者认为,这一信条并非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而是源于美洲的现实生活。在新大陆有着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殖民地时代博物学的繁荣。在作者看来,相对于欧洲同期的自然科学,博物学更容易在知识领域造就“一个流动的社会”(第233页)。殖民地教育的最大特点莫过于打破教育的垄断和将教育引入社会。欧洲式的教育培养的是有高等学识的绅士,而殖民地的教育则是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在作者看来,殖民地的教育是具有流动性的,无论是从社会阶层上还是从地理分布上。知识的流动性造成了职业的流动性。在18世纪,“欧洲的思想活动范围已凝滞于职业范畴”,“一种新颖丰富的社会模糊性因此出现的美洲”,“古老的职业感召观念已被机遇观念所取代”(第254,257页)。在殖民地,律师行业同样是“非专业化”的。在作者看来,这种非专业化是“对专门法律知识围墙”的“早期突破”,是用法律语言阐述和检验美国政治的开端,这一现象贯穿于整部美国政治史。在殖民地时代,医生往往兼为博物学家而未经过专业培训,甚至南部种植园往往是“外行来代行医生的职责”,因而此疾病依赖于自然康复和简朴的治疗方法。在欧洲的行业界限和知识界限中,医生有着复杂的组织制度及等级(例如内科医生地位远远高于外科医生),但在殖民地医生则出于学徒制,从经验中“产生了一批很有才干的医生”,而非欧洲式的“伟大的医学家”。正是因此,殖民地的医疗并不受限于贵族阶级的眼光,而是以社会为中心,这一点在天花疫苗接种以及公共卫生问题上尤为突出。另外,作者阐述了美洲科学的局限,由于殖民地知识的流动性及博物学繁荣的特点,美洲的科学远远落后于欧洲,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会有通俗天文学的兴起以及富兰克林天才式的对于电的发现。
      
       第三卷题为“语言和文字出版物”,阐述殖民地文化的统一与分散。“尽管殖民地的移民力图坚持英国的生活方式,但在无意中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第359页),其原因则在于殖民地语言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及表现在地理上,即没有地区方言的障碍,又表现在阶层上,即没有社会等级的障碍。在殖民地保守和统一的语言环境中,非英语的移民很快被同化。在新大陆有一种“纯化”语言的风潮,号召者包括富兰克林,而最突出者莫过于韦伯斯特,在韦伯斯特看来,这是一次恢复“纯粹的英国语言”的机会。韦氏的拼写读本和拼字游戏盛行于美洲,这种统一的标准不仅造成了统一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一种取代上流社会‘标准英语’的‘大众英语’”(第388页),加强了社会的流动性。在作者看来,美洲文化的突出特征即是整个人民的文化普及程度高而统治集团文学素质差。接着作者从书籍的销售和阅读的角度论证殖民地是“没有首府的文化”。清教徒集中的波士顿的阅读注重宗教,而弗吉尼亚人更愿意在经验而非阅读中获得知识,贵格会教徒集中的费城文化较为自由,成为书籍交易中心,并率先建立了“社会图书馆”。作者认为,美洲文化没有一个贵族阶层作为其中心阶层,因而文化四处扩散,“它的中心到处皆是,其原因就是哪里也不是中心”(第426页)。由于印刷设备和技术的落后,新大陆的书籍出版事业衰微不振;但美洲生活新颖纷陈,各种商业化的报纸则颇为盛行。报纸的盛行得益于新大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分散,更直接得益于殖民地政府的需要。在新大陆,政府可以轻易而且有效地控制印刷业和新闻出版,这也是此期印刷品倾向于保守的原因。在殖民地,印刷商、新闻业者、邮政局长往往是一身三任的,这种独特的现象拉近了印刷业与公共事务的联系。
      
       第四卷题为“战争和外交”,阐述殖民地时代作战方式和外交理念。在作者看来,殖民地时代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和平和战争观念”,不仅构成独立战争的背景,而且是“制度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期的欧洲,战争是一项有规则的专门化的事情,双方往往在特定的地区遵循特定的规则排兵布阵。而在新大陆则不然,美洲的丛林生活以及印第安人的存在,使得自卫的需要时刻存在。正是因此,在殖民地自备武器和给养的民兵广泛存在,这些民兵日后使欧洲的战争方式在新大陆遭遇到失败。民兵的存在出于自保需求,而非远赴外地作战。各个殖民地都不愿参与邻近地区的防务,而英国曾尝试整合殖民地的军队,但地方自治的倾向使这一计划流产。最后,作者介绍了北美民兵的组织方式及其演变。
      
       新大陆的文明来源于旧大陆,而且移民们自觉不自觉的受到母国的影响。尽管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强调对于《圣经》的依赖,可是他们在立法等领域仍然遵循着英国的传统,在他们看来“主的原则”与英国法律是一制的(第29-33页)。弗吉尼亚的绅士们更是“希望实现英国的美德”,将英国的旧模式甚至森严的社会等级一直到新大陆。同时,新大陆给移民们以实现其理想的天地,加之新大陆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因而新大陆和旧大陆又呈现出许多不同之处。对于新大陆和旧大陆的差异对比,则贯穿全书的始终。无论是注重实际和经验,独立和自治,还是流动性的知识和职业,这些都导向一些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美洲会走向独立?为什么在新大陆会建立起一个欧洲不曾有的民主共和政体?此前的研究往往认为美洲平等和自治的倾向来源于欧洲的启蒙运动,而在作者看来美洲从殖民地开创起就已经逐渐孕育着平等和自治的萌芽了:殖民地的教会(无论是清教教会还是国教教会)就是没有主教的联合教会;“革命时期臻于完善的动机和行动方式早在一个世纪前的弗吉尼亚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形成了”(第146页);作者甚至援引米德主教的观点,“美国革命已经在弗吉尼亚各教区委员会打了150年”,“税收和代表权问题只不过是资助和遴选牧师的另一种说法”(第172页)。作者明确地指出,对于殖民地的许多观念,“乍一看这些观念类似于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结论,但深究下去,这些信条往往是从美洲生活现实中得出的‘不言自明’的结论”(第206页)。
      
       本书语言通俗,夹叙夹议,巧妙地将事件穿插到作者预定的叙述框架之内,既有通俗历史读物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又有历史学论著的逻辑性和学术观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佳作。囿于上述原因,本书并没有一处注释,引用的文献仅仅以不同字体以作区分,并没有列出详细出处,是为白璧微瑕。读罢本书,我愈发感到美国的平等和民主是新大陆梦想与现实的交响。在诸多的历史巧合之中,移民带来了来自欧洲的梦想,现实以及针对现实的妥协使得新大陆上出现了许多崭新的萌芽,这些萌芽在此后的人类文明史上绽放。
      
  •     说个关键情节吧
      一般讲美国独立的书里都会写上这么一段:华盛顿将军在独立战争之后,人气那是相当的高啊,很多部下都劝他称皇立帝,但是华盛顿坚决不肯,军服一脱就回家当庄园主去了。于是乎,华盛顿将军品格如何高尚等等。但是在此书中,却说出了另外一个原因。
      当时北美军队都是民兵,而且按我军的观点来看,简直就是散兵游勇的,士兵的第一要则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且只要是服役期满了,神仙老子也留不住,全都回家了。这是大背景,具体的例子有:1781.1,即英军司令在约克顿投降之前十个月,宾夕法尼亚发生兵变;1783.3又有兵变,而且占领了火药库和费城大陆会议所在地的政府机关,要求发给薪饷。在这个情况下,华盛顿不得不匆匆解散了大陆军。
      由此可见,我们以前读美国历史,还是以中国历史来套的,但实际上,中美两国是如此的不同,有些观念在中文里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表述,想要知道真正的美国历史是什么,就来看看这本书吧。
  •   质量差的学术译著简直是一颗毒瘤,然而这样的毒瘤却随处可见。
  •   的确,这本书本来还不错的,但这翻译得太垃圾啦,一个句子形容词主谓语不断叠加,形成一个不知所以的超长句,通不通顺不说,读起来超费劲,给阅读徒添不少麻烦。
  •   楼主自己小学语文没学好还请不要怪译者。至少你举出来的这几句话语法很浅显,没有什么不通的。不列注释确实是疏忽,不过稍微对于美国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不至于不知道罗杰威廉斯和爱德华兹是谁
  •   译的还不错啊!
  •   虽然前部分看起来超级累,但是感觉语病倒还不是很明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