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177  

前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400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本次修订再版,在尊重史实,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式的总原则下,主要是订正错误,并以修订注释的形式增补新的人口数据和地方行政隶属的变化情况。另外,原书中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因无资料可查核,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仅供参考。《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牧区社会历史调查》不再单独出版。新增《吉林省朝鲜族社会历史调查》、、《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海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4本。修订本合计为86种147本。

书籍目录

裕固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解放前裕固族的部落分布及姓氏  二、解放前康乐区裕固族的牧业经济状况  三、黄泥堡裕固族社会历史概况  四、裕固族的家庭与婚姻  五、裕固族的宗教和原始崇拜  六、裕固族的文化艺术  七、裕固族的习俗  八、后记东乡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1953年东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二、1958年东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三、198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东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保安族简况  二、保安族的历史概述  三、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等地区的保安族历史调查材料  四、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地区的历史调查材料  五、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高赵李家村社会经济调查  六、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甘河滩村冶铁生产的调查  七、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高赵李家村冶铁手工业的调查  八、保安族的商业活动情况调查  九、“八大家”对保安族人民的统治  十、保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的友谊 十一、保安族的生活习俗 十二、保安族的解放 十三、保安族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情况 十四、保安族地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情况调查 十五、解放后大河家地区小学教育状况调查 十六、解放前后保安族人民生活对比调查 十七、附表 十八、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裕固族社会历史调查  三、黄泥堡裕固族社会历史概况  酒泉市境内的裕固族,主要聚居在临水乡上黄泥堡地区,1958年底共有87户,530人(男286人,女244人)。其次,散居在临水乡第一大队1户4人,第二大队1户1人,第三大队(原下黄泥堡)7户38人,第十二大队(原中渠乡)8户55人,第十三大队(原下官乡)5户24人,第十四大队(原前所乡)3户18人,共计112户,670人。据说,酒泉的南乡、北乡、嘉峪区等地过去也有很多裕固族,在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下被强迫同化了,现在都成为汉族。  (一)历史简况  据传说,黄泥堡的裕固族有的原来住在祁连山中的红湾寺和元山子等地,经营畜牧业,是八个家等部落的一部分牧民,后因在部落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下经济破产,于清朝初年先后迁入今黄泥堡地区。有的是从肃南明花区的前滩乡、莲花乡搬去的,至今前滩乡和莲花乡还有他们的亲属和被他们遗弃的草原。  裕固族移居黄泥堡后,在较长时间内,仍保持着本民族原有的特点和风俗习惯。例如,操裕固族语,住毛帐篷,实行火葬,穿毛制褐子长服,妇女戴头面等。根据妥可梦家康熙四年(1665)和妥九寿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黄泥堡的买地契约上没有明确的亩数(以后有)的情况以及裕固族老人的传说可以推断,裕固族在初迁黄泥堡时仍经营着大量牲畜,而且是裕固族人民当时的主要经济形式。以后,由于和汉族人民密切往来,逐渐开始务农,而且农业在裕固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畜牧业终退居到次要地位。随着农业的发展,他们由游牧走向了定居,住宅由毛帐篷改变为土木结构的房子。此后,由于同汉族长期杂居,经济上的密切往来,民族融合日益发展。据传说,在前四辈人的时候,就越来越普遍地接受了汉族文化,使用了汉语汉文,出现了裕固族中的知识分子。如妥九寿的爷爷妥文浩曾为秀才,于同治三年(1864)在高台河西堡开学讲授。妥九寿的父亲妥静亦为清代秀才。  裕固族人民自迁居黄泥堡地区以后,就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被称为“西番”、“半番子”。清代曾在黄泥堡设立乡约、农官等封建基层统治机构。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推行了保甲制度,设立保公所。裕固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遭受着按地纳粮,照人抽丁的剥削。  (二)解放前的社会情况  黄泥堡的裕固族主要经营农业。其农作物有小麦、糜、谷、洋芋、青稞、豆类和胡麻等。主要的生产工具有二牛抬杠的犁、铁锨、镢头、镰刀、耱、木齿耙、木车、推车以及打场用的石滚子、推权、木锨等。耕作技术较肃南裕固族地区精细,一般土地都实行轮歇,下种前一般犁地一至三次,也有个别茬种茬收的现象。下种后用耱磨平,出苗后碾压一次,以利保墒出苗。田禾生长期间还薅草一两次,每亩施肥十五车左右,并在出苗三四寸和饱粒时进行灌溉。解放前,一般小麦亩产120—170斤,糜、谷亩产100多斤,洋芋亩产2000斤左右。  除农业外,还有养羊、割芨芨、拔蒿子、编席、编筐等副业。养羊在副业中的比重较大,养羊户达总户数的80%左右,养羊最多的有三四十只。其他副业多在秋冬农闲季节进行,产品主要供自己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也有出卖的情况。手工业不发达,尚没有脱离开农业而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解放前当地仅有铁匠一人,木匠一人,泥水匠二人,他们只是在农闲季节做些修配农具和修缮房屋等零活。  解放前,黄泥堡裕固族地区的阶级分化极为明显,地主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耕畜和农具,自己不参加劳动,利用种种手段剥削压迫农民,过着奢侈的生活。据1952年土地改革时统计,上黄泥堡地区的裕固族中有地主3户,36人,占总人口的8.1%;小土地经营者1户,8人,占总人口的1.8%;贫农30户,163人,占总人口的36.71%;雇农3户,11人,占总人口的2.47%。各阶层共有耕地2311.226亩(系老亩,每老亩约合1.5市亩),其中地主占有781亩3分(约合1171.55市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8%;中农占有土地1204.58亩(约合1806.87市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1%;贫农占有土地325.38亩(约合488.07市亩),占总耕地面积的l4%;雇农完全没有土地。地主凭借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封建特权,剥削农民,其剥削方式有:  雇工剥削地主雇用长工、短工,长工一年要给地主劳动330天到340天,每人担负着30多亩地的全部农活。地主每年给长工一石五斗到三石粮食的食物工资和两双布鞋。地主对雇工的剥削量如以亩产平均120斤计算,30亩地总产粮3600斤,除去地主给雇工的600斤粮食的工资外,地主净剥削雇工的劳动果实在80%以上。  地租剥削地主把土地租给贫苦农民耕种,进行收租剥削。佃农每年要向地主缴纳约占收获量1/4的地租,还要负担国民党政府摊派的高额农业赋税及苛捐杂款。这样农民所剩寥寥无几。  高利贷剥削 地主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粮食借给农民,农民须以50%~100%的高利偿还。如春季借一斗粮食,到秋季要还一斗五升到二斗。如果偿还不起就利上加利,利息变本,驴打滚,越滚越多,如此几年以后,借债的农民就成为永远结算不清的债户了。有的地主因农民还不起实物,强迫农民以工顶账,偿还债务。以工顶账的剥削更加厉害。春季借麦子一升,夏季给地主割草七天或割麦二亩。许多农民在高利贷盘剥下,失去了全部土地、耕畜和农具,沦为一贫如洗的雇农。此外,地主阶级还依仗封建特权霸占水源,实行“按粮浇水”的封建水规,因而水利使用极不合理。解放前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灌溉的土地绝大部分是地主、富农的土地,而广大贫苦农民的土地则有90%的地浇不上水,长年遭受干旱,产量极低,往往有种无收。农民流传着“十轮九不见”的谚语,是对封建水规和地主霸占水源的真切描述。广大的贫苦农民在这种封建的生产关系束缚下,日益破产贫困,沦为长工者极多。他们终年靠出卖劳动力或借高利贷或搞点副业,维持着非常低下的生活。如刘忠祥全家3口人,原有20多亩土地,因水利被地主霸占、浇不上水,无法耕种,全家三口人不得不给地主家扛长工、做短工。有的农民,由于饥寒交迫,不得已背井离乡,逃往他地谋生。  地主还勾结地方豪绅和国民党政府的保长,利用种种借口霸占农民的土地和财产。因此,裕固族农民除受地主、富农的残酷剥削外,还深受着国民党政府官僚、保长等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三)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黄泥堡裕固族得到了政治上的平等权利。从此,黄泥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走向了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发放了各种贷款,扶助裕固族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几年来,发放的贷款共计有牲畜贷款850元,贫农基金2385元,生活费贷款2051元。  为了解决水利问题,1950年,酒泉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区长区委书记会议,通过群众充分讨论协商,开放了从咸丰年间一直被封锁了的石头霸水源。1950年6月,石头霸的水流畅通无阻地流到了黄泥堡裕固族地区。同时,废除按粮浇水的封建水规,实行按地浇水的合理用水灌溉制度,从而推动了生产,加强了民族团结。  1950年3月,党领导裕固族人民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裕固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起斗倒了恶霸地主,给土地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1年12月至1952年3月,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大量土地、耕畜、农具、房屋及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贫苦农民,实行了耕者有其田。从此,消灭了地主阶级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开始组织变工组。1953年试办了两个常年互助组。1954年常年互助组发展到3个,参加农户13户94人,入组的土地385亩,各种牲畜39头;临时互助组发展到14个,参加农户55户347人,入组土地2311亩,各种牲畜151头。1955年常年互助组发展到5个,临时互助组发展到12个,人组户数107户,入组土地3614.3亩,入组的户数、土地均达到百分之百。互助组的发展给进一步建立农业合作社开辟了道路。  互助合作运动始终是结合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进行的。在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同时,还大力兴修了农田水利,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