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社会历史调查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173  

前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400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本次修订再版,在尊重史实,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式的总原则下,主要是订正错误,并以修订注释的形式增补新的人口数据和地方行政隶属的变化情况。另外,原书中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因无资料可查核,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仅供参考。《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牧区社会历史调查》不再单独出版。新增《吉林省朝鲜族社会历史调查》、《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海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4本。修订本合计为86种147本。

书籍目录

勐罕傣族社会情况调查 一、概况 二、建勐传说中的主客内外关系及封建统治机构 三、封建统治机构及封建统治现况 四、土地关系 五、封建负担 六、阶级关系试析勐罕曼远寨调查 一、概况 二、土地情况 三、负担情况 四、阶级分化情况勐罕曼戛剪寨调查 一、概况 二、土地关系 三、负担关系 四、阶级关系勐景哈简况  一、概况和关于有无土司的几种说法  二、土地和牲畜情况  三、负担情况勐宽简况  一、概况  二、土地和牲畜情况  三、封建负担勐笼傣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历史情况 二、封建领主的政治组织 三、“哈滚”家族制的痕迹与影响 四、村社内部的组织与村社间的忌讳勐笼曼破寨调查 一、一般情况 二、土地情况 三、牲畜占有和耕牛租借 四、雇佣和债利剥削关系 五、寨内副业和各阶层副业收入状况 六、解放前后阶级升降情况及其趋势版纳勐养·勐养坝区傣族社会经济情况 一、概况 二、封建领主统治情况 三、封建领主的负担情况 四、土地情况 五、阶级分化情况勐养曼景罕寨调查 一、一般情况 二、建寨历史传说 三、等级 四、土地情况 五、阶级分化情况和剥削关系 六、负担情况 七、宗教情况勐养曼纳庄寨调查 一、概况 二、土地情况 三、塞内阶级分化及解放前后的变化 四、负担情况勐养花腰傣的风俗习惯 一、一般情况 二、宗教 三、年节活动  ……关于“赞哈”和乐器的传说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勐罕傣族社会情况调查  一、概况  勐罕,汉话俗称橄榄坝,在澜沧江东岸,距西双版纳首府允景洪约40公里,属版纳景洪。解放前,勐罕划入车里县。195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成立后,划归版纳景洪,并划了行政村,设有版纳景洪办事处。  人们说:勐罕古称“勐他尼”(含意不详)。目前通称的“橄榄坝”,据说是傣语“戛郎”的谐音,“戛郎”原意是“逃避”。据说是历史上的境外统治者入侵,在战乱中胡作非为,该地傣族妇女见着受惊就远远躲到树林里,故而称为“戛郎”;他与“橄榄”这个和平符号的内容恰好相反。  历史上的勐罕傣胞以男善建筑、女精纺织著称于西双版纳。据说召片领修其宫廷“很竜”,都要从勐罕选派能工巧匠为其服役;从结构谨严、精巧的曼孙满等寨佛寺,可见其工艺一斑。妇女精于纺织想来已是很久远的事了,传说中的“帕召”(佛祖)云游各地,从景洪乘舟沿澜沧江而下至勐罕,人们以“费罕”(棉布)铺在路面伸至“帕召”乘的舟船上,“帕召”盛赞“费罕”的精美,遂命勐名为“勐罕”。  勐罕,是一个较广阔的河谷平坝,以风景奇美、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而闻名。是西双版纳主要产米区之一,每年所产稻米,除供本区人民食用和饲养牲畜外,至少还有100万公斤余粮外运。盛产热带水果,以椰子、香蕉、芒果、菠萝蜜,以及傣胞喜爱的槟榔为最著名。也是培植特种林木(橡胶)和经济作物(棉花、花生)最适宜的地方。20世纪40年代,爱国华侨就开始在这儿试种橡胶获得成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傣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