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爆炸”亲历记

出版时间:1993年11月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何塞·多诺索  译者:段若川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爆炸”亲历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文人出书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声音告诉大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让与其通好者达到共鸣,这才是文人,如果变的满身铜臭,那还能些出东西吗???
  •     所有的文人都向往出书,这应该是不太好怀疑的结论。
      当然也有文人不愿出书,我一朋友便是。她说掏钱出书多划不来,书出来后还得觍着老脸送人,求人看书,简直把脸面都丢尽了。她先生是画家,印了很多画册,家里堆得到处都是,那时候就把她搞怕了。她说她有生之年绝不出书,可说归说,她还是出了几本书—不过,那是印客网上印的书。有她印度游记,也有西藏游记。一次印一本两本的。因为稀缺,凡见者皆奇之,纷纷向她索取,每每这时,她便不无得意地说,只有一本,盖不外借。散文集她印的多一点,三四本吧,因为图的是有趣轻松,文字便多少沾点邪性,这让见者更喜欢,没多久,这三四本书旋即被人强行抢走,再也讨不回来。
      这,其实也是一种出书法。
      朋友丙丁,是个文学发烧友,散文、小说写得甚妙,他出过几本书,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两本集子,白皮,书名是某某小说集,“土狼工作室”印制。这”土狼“,是他网名。也就是说,这书从编排到校对,都是他一人所为。他也不要什么鬼书号。出书就是为了玩嘛,反正也不图名不图利的。送送朋友,自己留点念想而已。
      能让出版社看中给你出书,当然是天大的运气。可这样的运气,大部分文人都轮不到。于是,只好自费出书。有本事的,出了书后不但能把本捞回来,还能狠狠挣上一笔。当然,这要看他的运作能力了。周围人中,就有自费出书挣上几万十万的。当然,有顶官帽子戴着出书更方便。销路不愁啊。但私底下,总是有人瞧他不起,说,这跟受贿区别不是太大。呵呵。最令人心动的,是你找到一个好角度,为富家写传或为企业写书,那样的话,写书者总能挣上些银两。可这样的钱也不是好挣的啊。一个作家朋友说,每次写那些“报告文学”,都让她头疼,差点写到呕吐。不是因为穷,还真不想挣这钱。那钱不是不干净,而是因为你在写作时得委屈自己。
      其实,港台那边的文人出书,也多半是自己掏钱买单的。不久前一个笔会,碰到两个港台大学的教授,他们来出席笔会也带了书来,碰上合适的,他们就送书送文章给你看。然后说,他们出书也是自费的。这在那边非常正常。送书时很自然,毫无委琐样。看不到“觍着脸”的样子。偏巧我看到时,教授们带来的书已送完了,见我想要他书,就说回香港后寄我。半个月后,一本名《翠微回首》的书果真寄到了我报社。他们一诺千金的做法让我非常感慨。
      最近在读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素写的《文学‘爆炸’亲历记》一书,他说到的拉美作家当年的出书样,也和我们很相像。
      何塞·多诺素这一代作家,在智利,被称为“50年代作家”。1955年他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消夏》时,很多出版社都不敢冒险出书,怕发行得不到保证。他只好找到10个女朋友(幸亏女朋友多),让她们每个人,在印书之前售出10张图书征订单,拿到了这笔现金,交付了出版社要求付清的第一笔款子,书才印出,印数为1000册。销售书时,他和朋友们分头站在街角,把书塞到熟人手中,说服他们买下。这就是他的第一次出书经历。
      1957年虽然他的短篇已获得市级文学奖,但要出书还是很困难。为他的小说《加冕礼》寻找出版社的时候,接连找了几家,有的不敢为一本“难读的书”投资太大,有的要求删去许多,最后一家勉强同意了,但有一个附加条件:三千册书中,要自己接受700册。并且放弃稿酬。这一次他又动员很多男女朋友,到大街,到学校,到集会场所,到咖啡馆,卖他的书。他父亲则向他的牌友们兜售儿子的书。就这样,书总算卖掉了,据说,当年拉美国家他的那些文学同道们,几乎都是这种窘迫的出书法。
      这就是他们当时的命运:自费出版,然后顶风冒雨地去卖书。碰上好运气 ,会有国内评论家对它关注。再走运点,会被推荐到外交界,走出国门。
      那时候整个南美国家,文学界都很闭塞。作家们都很贫困。包括《百年孤独》的作者。何塞·多诺素回忆说,他们读到其他作家的作品并不是在书店里买到的,而是靠作家们自荐或互相推荐才传播开来。很多作家往往边旅行边带书来,像“信使”一样,这就是他们的书传播开来的唯一办法。到60年代上半叶都这样。国家不出口书,也不出口书。“幸好那时我曾经并且继续到处旅行。”很多作家也在旅行。“我们在自己的行李里装上书好送给朋友。朋友们念了书,就写文章,发表评论。”
      其实,所有的文坛都是相似的。智利文坛如此,中国文坛也如此。作家们出书,然后互相送书,看了书后,就写评论。如果你有著名的作家朋友,那你的书一经他们推荐很可能销量迅速改观,难怪现在无名者出书,都要拉有名者推荐。虽然有人恶意抨击,这是作家们在“互相吹捧”,不过,不这样做,作家们的作品又怎么走出去呢?“吹捧”本身也有正面意义吧。毕竟好书也是作家们首先发现的。比如六十年代下半叶,拉美文学“爆炸”被全世界瞩目,也是拉美作家们首先自我介绍、推荐的结果。
      也因此,什么样的出书法都不必奇怪。不但古已有之,别国也是如此。我的一位也算著名的作家朋友,要出一本散文集,出版社早答应了,可迟迟不开机,一年两年,作家等不及了,说我自己买回一千册书。一听这话,出版社迅速同意开机。哈。真是说不尽的出书事。
      
      
  •     这下可以了解基本面貌了。怀念和羡慕那样的年代,大师辈出,眼花缭乱,并且居然互相都是朋友,还被混不进圈子的人忌妒地称为黑手党.....
      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终于都消逝了。
  •   我靠,你拿我师叔送我的书先开写了啊
  •   太啰嗦了。
  •   恶风流俗,现在连推理小说封面上都要写上几个大大的名人推荐,我都不止10次看到“村上春树最爱读的书”“易中天必读书”“XXXX联袂推荐”之类的拙劣宣传了,有时真是忍不住很小人之心地揣测下这些大家们是不是拿了出版社的小钱。。。
  •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也是先收了预付款攒足钱才开印的。
    马尔克斯33岁到墨西哥时写了五本书,只有《枯枝败叶》出版了……
    后来大概到60年代中,他出的四本书卖了6000册合计。
  •   到60年代上半叶都这样。国家不出口书,也不出口书。
    汗…………
  •   都不易。
  •   发牛皮癣广告的,应该id删无赦!
  •   印客网?
    这篇软文吧。。。。
    Sorry, 在互联网混久了,对枪文有条件反射...
  •   台港对自费印书还是很重视,也很开放的,我家一个亲戚写了本武打小说,无论故事情节还是文笔都“惨不忍睹”,但自费印了,香港政府便给了书号,还要求每个图书馆都放几本--所有的书都这样,只要是书就行。
  •   真如ls所说,那就有点浪费自然资源了……
  •   很好的东西.....
  •   他只好找到10个女朋友(幸亏女朋友多),
    ————————————————————————————
    女朋友多有利于出书
  •   楼上亮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