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参佛一世缘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洪丕谟  页数:219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丕谟从1982年1月《历代题画诗选注》处女作出版以来,才思喷涌,在此后的23年里,竟一鼓作气出版了120多种著作,其中书画创作类14种,书画文玩类16种,随笔散文类16种,医学养生类7种,谈佛说禅类16种,神秘文化类7种,法律杂著类13种,诗词选注创作类7种,古籍整理类16种等。不仅著作多,涉及书画、文史、中医、饮食、养生、命理、风水、儒、释、道,以及法律、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而且往往选题角度独特,善于化深奥为浅显,可读性强,故令世人叹为“奇才”。  那些年,人们都惊诧于丕谟的出书速度,但作为与他朝夕相处的妻子,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一本本著作的背后,更多的是凝聚着丕谟厚积薄发的学问、创造性思维,以及他的勤奋和毅力。  仔细看一看丕谟的所有著作,除随笔、饮食外,书画、诗词、中医、命理、风水、儒释道、古籍等,基本上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书画对他而言是家学,自幼浸淫其中;根植于国学中的中医是他最初所学专业,是他的出身,况且古时医、卜、星、相,似乎怎么也难分清楚。有了客观条件,加上从小便迷恋国学的种种主观努力,使得他在传统文化领域中游刃有余,唐诗宋词耳熟能详,脱口而出,古文根基更是同时代人中的佼然出众者。在上海图书馆、藏书楼的频繁出入,又使他获取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和快速查找资料的本领,后来为了节省去图书馆的时间,他更是花钱买回大量资料,以便著书时随时备用。当第一本书问世时,丕谟已42足岁了,其实在此之前,他已有了30年的苦学。这30年的苦学该积淀了怎样厚度的学问?和他一起共同生活的20年中,丕谟一直保持着每年平均出3—4本著作的速度,可却从未看到他才思枯竭的窘态,往往一本书尚未写就,第二、第三本书已经开始酝酿,今天一本书刚刚脱稿,明天马上又开始了下一本书的撰写。人们形容的“才思泉涌”,用在丕谟身上,一点也不为过。有时连他自己也惊奇地说,人家说写到后来,没东西可写,我怎么越写越感到有很多东西要写?  除了厚积薄发的学问,丕谟创造性的思维也十分令人赞叹。他著书的选题往往能想常人所未想,比如他的《历代题画诗选注》,就属于填补题画诗空白的著作。古时文人学问好,一般诗、书、画俱能,作画之余,再据图配上一首诗,看画读诗,趣味盎然。然而从古到今,这些题画诗宝库却没人想去整理,去发掘。丕谟却独辟蹊径,开发了这个选题,书出之后,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再如《中国古代算命术》,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传统命理文化整理的第一本书。其他再如《中国名尼》、《淑女诗三百首》、《中国古代养生术》、《佛道修性养生法》、《佛教生活风情》等,都是选题角度比较独到、可读性很强的著作。  20多年,百余种书,一字一字地写出来,需要何等的勤奋与毅力!每年新年伊始,丕谟即开始制订本年度几本书的写作计划,然后便是奋力地付诸实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丕谟“十年面壁”著书立说阶段,他一天的工作时间分割成三块:清晨起床到早餐前,写短小的随笔文章,应对社会各方纷至沓来的约稿,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可写成一篇千字文,文章虽然短小,不过长年累月的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他那一本又一本的散文集如《吃福》、《墨池散记》、《禅者的态度》、《霜秋红叶》、《读书是福》、《人生有味》、《天下美食》等,就是他这些日常随笔的汇编;早餐以后的白天整段时间,是他用来著书立说的黄金时段,为了不受外来各种干扰,他曾在《汲绠书屋约法》(汲绠书屋是丕谟曾经用过的书斋号)中特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书屋主人以笔耕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由于脑力劳动有着思维连续性的特点,故而凡在白天工作时间,诸君若非要事,请勿来本书屋空坐闲聊,误人误己。‘尺璧非宝,寸阴是金’,古人早已有过说教,否则谋财害命,莫此为甚。”并把《约法》张贴在书屋的大门上;最后的一段工作时间是在晚饭后,此时丕谟不再写东西,饭后翻一会儿报刊,看一段电视新闻,然后便看书查阅资料,为第二天的写作作准备。那时屋里没装空调,冬天冷,一个晚上总得换上好几次热水袋;夏天太热,看书查资料丕谟往往赤膊上阵,即使如此也是汗流浃背,看在眼里,真觉他很是辛苦。可是他却说人生苦短,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把人家唱歌跳舞、打牌搓麻将等休闲娱乐的时间用到工作上来。真是板凳坐得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今丕谟已经辞归,在生生灭灭轮回不断的娑婆世界,人的肉身消亡是不可抗拒且无可奈何的,可是我以为,肉身的丕谟虽已消亡,但神魂的丕谟依然与我们同在,这120多种的著作就是他神魂的安身之处!我们读他的书,即能感受到他神魂的存在和神魂魅力。可惜丕谟很多著作由于出版时间较长,市面上早已不复再见。非常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适时地推出这套《洪丕谟精品集》,这不仅是丕谟的大幸,也是读者的大幸,社会的大幸。  《洪丕谟精品集》首先推出的6本著作,虽说不能涵盖丕谟涉及的所有领域,却也尽可能地从书法、佛道、中医、养生、风水等多个方面体现他的文化贡献。在这些著作中,丕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入浅出、灵动自如的文笔,或高屋建瓴,或纵横捭阖,充满智慧地从不同的角度,把读者带入到一个个别具姿彩的洞天福地。尽管这些著作成书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至今却依然熠熠生辉,散发出无穷魅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著作出版距今毕竟已有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丕谟当年在书中所举一些事例或某些当年的行政称呼与我们现今有了较大的不同。如有的书提到灵岩山寺僧人收到施主红包一律上交,然后年底统一分红的例子,其中每人50—100元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具体数额,如今肯定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这由于无关灵岩山寺僧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一心修持的大碍,所以我们便依然尊重原作,不作任何变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希望读者诸君见谅。另外,《中国书法史话和名作赏析》是由《中国书法史话》和《中国历代书法名作赏析》两书合编而来,主要也是从读者的阅读需要和节省购书成本的立场考虑,希望读者喜欢。  姜玉珍  于新百尺楼东窗  2007年8月15日  老子说:“大巧若拙。”苏轼说:“大智若愚。”  早已中国化了的佛门智慧,在一般人眼里,看上去似乎就很有点愚拙的味道。人生世上,倏忽如白驹过隙,及时行乐,秉烛而游尚且来不及,还说什么苦行修持,普度众生?  殊不知,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正是基于一种人生是苦的曲折表现。表面上的乐,遮掩不了骨子里的苦,遮掩不了思想上的空虚,遮掩不了对于死的恐惧。而佛门智慧所要普度摆脱的,正是芸芸众生对于世间一切的贪执和痴迷,贪执和痴迷就是苦的缘起。  及时行乐要有经济基础,运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荣华富贵”。荣华富贵,谁不愿意?可是天底下哪有人人都荣华富贵的好事?当年孔老夫子就曾这样叹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对于孔圣人来说,发家致富,尚且这样的难,又何况数以千计万计,犹如恒河沙数的世间芸芸众生?  这就牵涉对于天命的看法了。我国儒、释、道三教,儒是信天命的。很早很早以前,孔门弟子子夏就公开宣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话虽出于子夏之口,但实在也是从他老师那里批发来的。那位至圣先师、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对于天命,真可谓是信得要死。他不仅“五十而知天命”,并且平时还一再提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我孔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又在后来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篇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尽心上》中,他还提出:“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道家对于天命,则有信有不信。道家祖师爷老子讲“道法自然”,似乎排斥了天命对于人生的主宰作用,然而庄子却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道家中那个御风而行、洒脱自在得很的列子,也是个坚信命运的人。《列子?力命篇》里,他巧妙地通过“力”和“命”的对话,宣扬了自己的这一思想。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为了提高道教的知名度和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们攀根寻祖,认黄帝、老子为本教的创始人。话虽如此,可道教毕竟是主张修炼长生、飘举升仙的,所以其后道教兼道家人物如陶弘景等,高举“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大旗,向儒家天命观发起猛烈的攻击。这一搏击命运的大无畏精神,直到北宋,被张伯端融进《悟真篇》里,从而唱出了“始知我命不由天”的激昂诗句。  对于天命,佛家的观点可谓别具异彩。从根本上说,佛教四大皆空,甘于清苦寂寞的人生观,决定了他们不愿和天命观打交道。个中有识之士认为,即使你发财,坐汽车,住洋房,吃山珍海味,拥娇妻丽妾,一掷千金,享不尽人间荣华富贵,可是到头来,世事无常,难保不落得个“转眼乞丐人皆谤”的下场,所以富贵场中人,由于内心空虚,不得不经常找算命先生寻求人生答案。富人尚且如此,那么深受剥削、生活没有保障的黎民百姓,于天命中寻找答案,寻找安慰,便就更是不在话下了。可是,作为佛门中人来说,他们既已看透世事无常之理,对于生活一无奢求,清贫淡泊,所以于天命之事,就从根本上不感兴趣了。  不怕说句为佛门贴金的话,佛门从来就是反对算命的。为什么佛门反对算命呢?这是因为他们坚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用明朝栖霞山云谷禅师的话来说,叫做:“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天是无论如何也奈何你不得的。只要你这样做了,厄运就不会降临到你的头上,否则老天爷岂非太没道理?反之好话讲尽,坏事做绝,那么任你三头六臂,也就只好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所以佛门要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毁誉到胸中。”  我们在初步考察儒、释、道三教对于天命的态度后,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佛门的大智大慧,在于以俯视人生的高度,冷眼旁观的理性,看透“祸福无门”、“命由己造”的道道,主张为人处世,一切在于自己。  那么,怎么个一切在于自己呢?  我们的笔触,不能不探及佛教的人生观。“人命在呼吸之间”,人生是渺小的。从这点出发,于是晚年皈依佛门的白居易,就有了这样的诗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由此俯视天下苍生,在短短的生命历程中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了一点点蝇头微利,直弄得两败俱伤,不可开交,又何苦来?  我们这里无意抹杀天下百姓的苦难在宏观上和历史上与统治阶级所作的孽有关。然而,掇取佛门有益智慧,从局外来看局中,那么你将欣喜地发现,佛门“世事如棋不着高”的机趣,将使你在微观的人生道路上,避开多少惊涛骇浪、险风恶雨!因为人与人之间在利害关系上打交道,就好比刀口舔蜜,没有不处在危险中的,又好比下棋一样,凭你有多么高妙,总会有输棋的时候。岂不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倒不如,粗茶淡饭得清福,扫地焚香足平安。  既然如此,对于个人的一生来说,也就自然安贫乐道,得其所哉了。如果你没有钱,你就无缘消受宾馆酒楼、山珍海味,由此反获质朴清健之乐;如果你没有钱,就无缘消受歌场舞厅、卡拉OK,由此反而换来六根清净之趣;如果你没有钱……只要能够善自譬解,获得心理平衡,不也挺有意味,深得禅的个中三昧?  佛门修持,从来就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独善其身,大乘则普度众生。而我国汉传佛教,则以大乘佛教为主。  “普度众生”也算智慧?这就牵涉智慧的深层蕴藏了。这里宕开一笔,老子“清净无为”,庄子“绝圣弃智”,从表面看,他们似乎否定智的作用,根本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可从实质看,这正是一种从表面的否定中攫获的深层大智。  佛门“普度众生”显现的智慧,虽亦义理深蕴,可是又和老庄智慧迥异其旨趣。这是因为菩萨深知,如果不能度尽众生,尤其是众生思想上贪恋执迷的苦,也就无所谓自己的解放。正如佛典所载地藏王菩萨发大愿时所说的那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说到佛门智慧,禅的智慧颇能启人心智。当年马祖向怀让学习佛法,为了修成正果,马祖整天坐禅不辍,可怀让却不这样认为,他取了块砖在马祖跟前磨来磨去,说是要把砖头磨成镜子。马祖感到好生奇怪,便问:“你这是干什么来?”怀让正等着马祖的这句话,于是顺势开导:“磨砖既然不能成镜,那你坐禅又何能成佛呢?”接着并谆谆教诲:“如果你一味执著地在坐相上学佛,就等于扼杀了佛,一辈子也休想梦见大道。”打这以后,马祖便有所感悟,最后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禅师。  怀让不愧是个聪明的教育家。他善于寻求契机,诱导学生主动发问,然后因势利导,事半功倍。透过这则故事,我们同时又可看到,对于学禅来说,只要你一旦彻悟禅机,那么吃饭穿衣、挑水劈柴、琴棋书画、行立坐卧,随时随地,无非禅也,并不一定要斤斤计较于死板的形式。这就从一个方面启示我们,一个人只要从心灵上彻底打碎贫富荣辱等种种精神枷锁的束缚,那么他就活得潇洒,活得自在,从而优哉游哉,入于无往而不愉悦、“日日是好日”的禅的境界了。  当然,佛门智慧的光环,还普遍显现在佛法和平时的修行生活,以及佛教文化之中。比如修行生活中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诸多清规戒律,而弘扬这些清规戒律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我们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建设现代精神文明,不无借鉴之处。再如,佛教文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中所闪现出来的智光,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大有文章可做。  佛门是崇尚智慧的。在佛教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大菩萨中,观音大悲,地藏大愿,文殊大智,普贤大行。文殊可谓是智慧的象征。你看,他头梳五个髻子,既反映了童子的天真,又表示着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种智慧。左手所持莲花上面,安放着一本《般若经》,体现着般若一尘不染的大智;右手执持金刚宝剑,意在象征智惠能够断除一切烦恼,就好比宝剑能够斩除群魔一样。妙还妙在文殊菩萨座下的那头狮子,在很大程度上显现了智慧的法力和勇猛。  纵观佛门智慧,既体现在哲理的探求方面,又体现在生活的体味和文艺的创造等方面;既有出世的高度,又有入世的深度。这里只有安于寂寞、与人为善的安详和睿智,没有惊于宠辱、营营扰扰的权术。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的心理一时失去平衡,生活得太累太沉重,不妨受点佛门智慧的启迪,你将由此而获得一种别有奇趣的心灵救济法门。这里,佛门的宽宏、谦退、精进、智慧,将使你重新悟出拼搏人生和享受人生的无穷乐趣。如果你在这世上生活得并不太累太沉重,或者竟是那么欢乐无忧——当然这是多数,那么佛门的智慧,也将给你的人生,添上一抹瑰丽的奇彩,如果你愿意的话。  洪丕谟于华政园中百尺楼头  1991.2.28

内容概要

看洪丕谟的佛学经典之作《一日参佛一世缘》,解读我们每个普通人身边的佛学理念。予佛理禅趣于浅显易懂的文字当中,点滴时间即可获得生活智慧。
《一日参佛一世缘》原名《中国佛门的大智慧》,1991年首版后不断重印,成为洪丕谟先生佛学著作的代表之作。此次再版纪念其问世二十年。

作者简介

洪丕谟(1940-2005)
浙江宁波人,被学术界誉为“奇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曾任华东政法学院文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香港中医专业学院客座教授、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他还是一位勤奋的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撰写了百余部、2000万字文史方面的著作。

书籍目录

第1篇 异彩斑斓的佛教世界观及其他
1 既是宗教,又是哲学
2 佛门“大千世界”之谜
3 有神还是无神
4 四大皆空
5 人命在呼吸之间
6 苦、集、灭、道“四圣谛”
7 烦恼即菩提
8 普度众生
9 聚沙为佛塔
10 盲人摸象
1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2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13 佛教的现代智慧
第2篇 佛菩萨和古今佛学家的智慧
14 佛祖降魔成道
15 阿难和摩登女
16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17 五十三参成佛道
18 弥勒菩萨的慈颜和大肚
19 僧肇“非有非无”的思辨智慧
20 智永和尚苦习书法的启迪
21 慧可立雪断臂
22 惠能大师卓然超群的“禅不在坐”思想
23 “六相圆融”和金狮子
24 太虚大师“学佛先从做人起”
25 杨度说“我即是佛”
第3篇 佛法与修行
26 “黄叶止啼”的妙用
27 “化城”的光环
28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29 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30 困扰来于自身
31 牧牛制心
32 平常心是道
33 “四摄”,生活中朴实的修行法门
34 “布施”度悭贪
35 “持戒”度毁犯
36 “忍辱”度嗔恨
37 “精进”度懈怠
38 “智慧”度愚痴
39 “禅定”度散乱
40 “定慧双修”和“福慧双修”
41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4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43 忏悔净心灵
44 诸法无我得解脱
45 心灵救济的不二法门
46 修习中的理性智慧
第4篇 禅的旨趣
47 禅波罗蜜
48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49 达摩面壁祖师禅
50 “风幡”的典故
51 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52 顿悟和见性成佛
53 磨砖与禅
54 骑驴觅驴但可笑
55 众中惊倒野狐禅
56 庭前柏树子
57 当头棒喝
58 一字禅和无字禅
59 参寥不是老婆禅
60 枯木龙吟真见道
61 一丝不挂且逢场
62 饮酒食肉,不碍菩提
63 茶禅一味飏家风
第5篇 佛教与人生
64 目标相同路不同
65 痴人说梦和梦中说梦
66 以欲牵钩法
67 方便风开智慧花
68 晨钟暮鼓发深省
69 做天和尚撞天钟
70 当取则取,当舍则舍
71 无求便是安心法
72 对于魔的看透
73 “明”与“无明”
74 不必为周围舆论自寻烦恼
75 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76 济公活佛圣训
77 滴水和尚
78 明月清风,粗茶淡饭式的享受
79 也无风雨也无晴
80 春在枝头已十分
81 打破生死关
82 一失人生,万劫不复
83 护生——人类文明的标志
84 佛门的道德规范
第6篇 中国佛教文化的智光
85 《佛说阿弥陀经》与科学幻想
86 佛法的医疗智光
87 六字大明咒
88 素食和健康长寿
89 禅宗智慧和诗歌创作
90 佛经譬喻的妙用
91 天教水墨画罗汉
92 禅宗精神与写意水墨画
93 禅与书法

章节摘录

  第1篇  异彩斑斓的佛教世界观及其他  1 既是宗教,又是哲学  每当人们踏进寺庙,总可看到香烟缭绕,是信徒们在叩头跪拜,祈求菩萨的保佑;又时常可以看到,僧众们仪态整肃,鹄立佛前,木鱼钟磬,一时齐鸣,是堂上在做功课、佛事了。  作为一种宗教,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有着自己的教主——佛;教职人员——僧伽;宗教仪式——功课佛事;宗教活动园地——佛寺古庙;宗教清规——具足戒;宗教典籍——《大藏经》;宗教信徒——男女居士。  然而,佛教也有和其他宗教不尽相同的地方。比如,各种宗教都有自己崇拜的神,而佛教则可以说是有神,也可以说是无神,这点我在其他篇章中会加以交代。再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早已和儒、道及其他文化彼此交融,各自完善,并从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多姿多彩的佛教哲学。  在这方面,章太炎的看法是,佛法理应只和哲学家为同聚,而不和宗教家为同聚。我们看他的理由,自属振振有词,不为没有见地。他说:  试看佛陀、菩提这种名号,译来原是“觉”字。般若译来原是“智”字。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断不是要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细想释迦牟尼的本意,只是求智,所以要发明一种最高的哲理出来。佛法的高处……只是发明真如的见解,必要实证真如;发明如来藏的见解,必要证实如来藏。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由此,章太炎老夫子纵笔直下,大声疾呼:“若晓得佛法本来不是宗教,自然放大眼光,自由研究。纵使未能趣(趋)入实证一途,在哲学的理论上,必定可以脱除障碍,获见光明。”  章老夫子把佛法看成是哲学,认为研究佛法,必定可以脱除障碍,获得光明,自然属于彻悟的智者之言;但另一方面,佛教毕竟有着它的宗教仪规和出家徒众,只谈佛法,闭口不谈佛教,未免偏颇。  有趣的是,他还对“支那佛法”有过这样的阐述,认为佛法传进中国以后,分为天台、华严两宗。天台宗据《法华经》,华严宗据《华严经》。这两部经典,意趣本就不很明白,两宗的开山祖师智者、法藏两公,只是把自己的意见随便附会,并且暗取老子、庄子的旧说,用以阐明佛法,最后得出结论:“唯有把佛与老、庄合,这才是……救时应务的良法。”  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坐于树下共同探究学理  关于章老夫子后面这种说法,我们当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因为他的这种说法,终究只代表他自己。我们不是说要“百家争鸣”吗?  然而,章老夫子毕竟也自有他精妙绝伦的地方。他在《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一文中就曾这样提出:  佛法原说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何曾有崇拜鬼神的事实?明明说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便礼佛、念佛等事,总是礼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并不在心外求佛。  不管社会上有多少在家出家的佛教徒真正懂得礼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向心上求佛,不向心外求佛的道理,但这丝毫也无损于佛法作为一门哲学透发出来的智慧之光。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佛教,是宗教;作为佛法,是哲学。既是宗教,又是哲学。宗教可以慰藉寻常的平民百姓,哲理可以启迪较高层次的文人学者。说句俏皮话,大概这也可算是佛门因材施教,普度众生的两手吧!  我们平时读书求知,为人处世,何不也试着学两手呢?如果可能的话。  2 佛门“大千世界”之谜  作为佛教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大千世界”全称“三千大千世界”。  何谓“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先从“世界”谈起。“世界”这词,梵语写作Lokadh tu,含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分开来说,“世”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迁流,“界”为东、西、南、北四方上下的方位空间。现代物理相对论有所谓“四维空间”的说法,“四维空间”通常所指,就是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客观存在空间),再加上时间的合称。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佛教观察世界的深邃洞察力和独到思维而深深折服。我们且看《楞严经》第四卷中是怎样为“世界”下定义的:“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然而平时所指,则又多半偏重于“界”,即偏重于空间的含义。  佛门认为,世界又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的不同,而这些世界,又以小世界为基本的组成单位。何谓“小世界”呢?佛典《长阿含经》等典籍的说法是: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四周有山海回环的四大部洲,同时并以铁围山作为外廓,就是所谓的“小世界”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大致一个小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  明白了何谓“小世界”,我们就不难进而对“三千大千世界”作出清晰的解释了。宋代道诚《释氏要览?界趣》指出,一千个小世界累积起来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累积起来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累积起来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要积累小、中、大三种“千世界”后方能形成,所以才有“三千大千世界”的叫法,这就是所说的“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这样1000X1000X1000积累下来的结果,一个“大千世界”就包含了十亿个小世界,正如《法华经?如来筹量品》所说:“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现在,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天体望远镜的可测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而徜徉远涉于广泛的仙女座星云、麦哲伦星云、旋涡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等河外星系。使人惊叹的是,这些河外星系,亦称“河外星云”的总数,据目前统测的结果,其数目正好也是十亿个左右,与佛经所述“三千大千世界”包含的十亿个小世界的数目,竟是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是个旷古奇迹或万世难以剖解的谜!  妙在佛教对于天体宇宙认识的睿智,还和“自心现作”的独到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无与伦比的瑰丽浪漫色彩。佛教典籍《涅槃经?四相品》说,佛菩萨“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芥子,其中众生亦无迫窄及往来想,如本无异”。为此,唐柳宗元《法门寺石门精室三十韵诗》说:“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华严经?梵行品》则反复阐述“世界”空间的“涉入平等”:“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人不可说世界。”又说:“十方世界不可说,一念周行无不尽。”可见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是佛法广大的妙用。  使人尤感兴趣的是,佛经在对天体宇宙作如此深邃洞察的同时,还在“其中众生亦无迫窄及往来想”一语中,透露了外星人的存在。是佛门瑰异现象的偶然巧合,还是早就独具只眼,的的确确在几千年前就已发现了外星人的存在?这也是一个放在我们面前有待揭开的难解的谜。  当然,这里也还不能排除佛经“大胆假设”的智慧之光。我们是崇尚拿来主义的,既然佛门早就打破思想束缚,在众多的佛经里作着多种多样的“大胆假设”,那么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何以反倒变得谨小慎微,处处显得缩手缩脚呢?  打开你的思维之窗,让佛光也照一照吧,如果确实有助于你拓展思维的话。  3 有神还是无神  或许你将认为提这个问题很可笑。凡宗教都是有神论者,若说佛教无神,那全国各地的寺庙里,人们还要焚香点烛,顶礼膜拜干吗?不就是图个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就是神。  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按照《辞海》解释,神就是:“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如果用这把标尺衡量,可以这样认为:佛教具有有神无神的两重性,或从根本上来说,是无神论。  说佛教有神,是因为遍布宇宙十方世间的,非但有过去、现今、未来“竖三世佛”,中央、西方、东方“横三世佛”,亦且有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四方佛”。而一般信徒对于佛菩萨的顶礼膜拜,也都基于有神,神能主宰改变物质世界,使祈求者消灾增福这一立场。  然而,若再进一步从教义上探求,则又基本可以认为,佛教是无神论者,并且还是非常彻底的无神论者。1987年《法音》第2期有中国佛学院学生和贾题韬居士的一席对话,贾居士说:“佛教则认为一切法众缘所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或消灭的。在这一规律面前是万法平等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佛是至高无上的,但他不能掌握人的命运,也不能逃避这个规律。佛之所以成其为佛,正因为他认识了这个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断惑证真才成佛的。而且从本质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世界上一切有情都可以遵循这个规律达到与佛平等的地位。至于佛典上所说的众多鬼神等,都是属于众生一类,与我们人类一样,依所作之善恶而决定其升沉苦乐之依、正二报。”贾居士根据佛教教义,不承认世界上有造物主,有管理、主宰世界的神的存在,可谓深入浅出。试想,佛门既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因果缘起、万法平等的规律,主张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断惑除业,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么只要自己弃恶从善,回头是岸,一心一意地多做有利于国家他人的事,便可获得一个好的结局,也就自然十分在理了。否则坏事做尽,恶有恶报,到头来也只是个自作自受的问题,与佛何干?为此,贾居士得出结论:“佛教是无神论,这是佛教在各宗教中独具的特色。其他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有一至高无上的神掌握着人的命运,甚至连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  贾居士对佛教无神论的精彩论述,我们可从佛典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典籍中找到有力的印证。书中佛告善现说:“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否?”  善现回答:“不也。世尊,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  佛又对具寿善现说:“善言,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经文表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果心中安着种种分别的识、相去看佛,那就不能真正见佛了。  然而,毕竟因为经文深奥,还是丹霞烧佛、呵佛骂祖等佛门公案能够说明问题。  一次,丹霞禅师来到洛东慧林寺,其时正好遇上天气大寒,于是丹霞便在殿中焚烧木佛取暖。院主看到丹霞如此行为,当即呵责道:“云何得烧我木佛?”丹霞以杖拨灰,笃悠悠地回答:“吾烧取舍利。”院主闻言,又批评他说:“木佛安有舍利?”丹霞听院主这样一说,便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步步紧逼说:“既然木佛没有舍利,那为什么又要责备我呢?要是能够再拿两尊佛像让我烧着取暖,岂不更好?”  故事说明,在丹霞眼里,佛菩萨作为主宰世间一切的神的象征是根本不存在的,至多也只不过是尊可以随意处置的偶像而已。  再如呵佛骂祖。当年药山禅师看到遵布和尚正在洗佛,于是问他说:“这个木佛听凭你洗,还说得那个真佛吗?”和尚回答:“把这个真佛也拿了来。”言外之意是说,只要你能拿来,真佛同样也可以洗。  既有偶像,以作为维系世人对佛菩萨信仰的一种中介,又倡导因果缘起学说,从根本上否定神的存在,这就是佛法广大,佛门大智慧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这里,你将得到什么启发呢?若从你平时最尊奉的偶像着手进行理性的解剖,这样一来,或许你的思想将由此而得到一次新的解放,你的思维之花将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彩,你对世界的认识将显得愈发深邃精湛。  南无阿弥陀佛,可不正是这样?  ……

编辑推荐

  佛学本身蕴含着精深博大的修行禅理,但却又切切实实就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作者洪丕谟试图通过《一日参佛一世缘》一书,用最通俗简洁的文字,向我们述说最朴实的佛学理念。全书共分成六篇,包括佛教世界观的异彩斑斓、古今佛家成道者的大智慧、佛法修行、禅的旨趣以及佛教与人生等,作者予佛理与日常生活,让读者在轻松简单的氛围感受佛学的智慧和精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日参佛一世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给老爸买的他说还不错咯
  •   觉得心静
  •   从一开始就浅浅地系统介绍佛教,无论入门还是有一定研究的都值得一看.确实很有帮助和启发.深入浅出,系统严谨语言又不失幽默,难得的佛教入门好书,力荐!
  •   自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