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事史•第三卷(上下册)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姜克夫  页数:10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民国军事史(第3卷)》是新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叙民国时期军事历史的著作。前人的民国军事史,只有民初军事史、国民革命军军事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等,未有一部完整的民国军事史著作。《民国军事史(第3卷)》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民国军事史(第3卷)》对民国时期历次重大战役发生的政治背景均有较为详尽的阐述,观点明确,将民国时期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对认识战争的性质及其影响有所裨益。《民国军事史(第3卷)》编著者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的档案文献,加以梳理,介绍了民国时期军事派系、编制、沿革及历次重要战役的过程,内容充实,文字通畅,既有可读性,又有学术价值,可为一般读者阅读,又可供教学研究参考。

作者简介

姜克夫(1913—1993),历史学家,民国军事史权威学者。解放前曾任《八路军军政杂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文史办公室副主任等。著有《民国军事史略稿》、《中华民国大事记(1905—1949年)》,《抗日根据地鲁西北区(新善本)》等。

书籍目录

第十四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双方兵力和重要战役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前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日战争的导火线——卢沟桥事变 第三节  中国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四节  日本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第五节 淞沪会战    一 淞沪战役的三个阶段    二 淞沪战争中日战斗序列 第六节 平汉线的溃败    一 平汉线溃败始末    二 石家庄战役前中日战斗序列 第七节 太原会战    一 太原保卫战全过程    二 太原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八节 津浦线的溃败    一 津浦线溃败始末    二 津浦北段之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九节 徐州会战    一 徐州会战全过程    二 徐州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节 武汉会战    一 武汉会战全过程    二 武汉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第十五章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前期中日双方兵力和重要战役 第一节 武汉、广州失守后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三节  日本侵华军的兵力和部队编制 第四节 八路军一二九师冀南反扫荡歼敌香城固 第五节 南昌争夺战    一 南昌争夺战全过程    二 南昌争夺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六节 八路军一二。师挺进冀中歼敌齐会    一 八路军挺进冀中    二 齐会战斗中日战斗序列 第七节 鲁西反“扫荡”八路军一一五师歼敌陆房和梁山泊    一 八路军鲁西反“扫荡”    二 梁山泊歼灭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八节 八路军消灭张荫梧、乔明礼河北民军之战    一 八路军反张荫梧、乔明礼顽军始末    二 我、顽双方战斗序列 第九节 第一次长沙会战    一 第一次长沙会战全过程    二 长沙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节 晋察冀八路军冬季反“扫荡”击毙阿部规秀    一 晋察冀八路军冬季反“扫荡”    二 晋察冀八路军反“扫荡”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昆仑关会战    一 昆仑关会战全过程    二 昆仑关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二节 八路军反击阎锡山吞并决死队之战    一 八路军反击阎锡山始末    二 八路军反击阎锡山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三节 八路军讨伐石友三战役    一 八路军讨伐石友三始末    二 八路军讨伐石友三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四节 八路军消灭朱怀冰之战    一 八路军消灭朱怀冰始末    二 八路军消灭朱怀冰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五节 日军攻略宜昌战役    一  日军攻略宜昌全过程    二 宜昌战役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六节 八路军在华北对日军发动百团大战    一 百团大战的两个阶段    二 百团大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七节 新四军苏北黄桥歼灭顽军李守维之战    一 新四军歼灭顽军李守维全过程  二 黄桥战役我、顽战斗序列第十六章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期中日双方兵力和重要战役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国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三节  日军侵华兵力和分布概况 第四节 国民党发动消灭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    一 皖南事变全过程    二 皖南事变国共两军战斗序列 第五节 上高战役    一 上高战役全过程    二 上高战役国民党军和日军参战军队序列 第六节 国民党军在中条山的溃败    一 中条山会战概况    二 中条山会战中日两军双方战斗序列 第七节 第二次长沙会战    一 第二次长沙会战概况    二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八节  日军对晋察冀的冬季“扫荡”    一  日军对晋察冀冬季“扫荡”及我军反“扫荡”过程    二 晋察冀反“扫荡”作战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九节  日军对沂蒙山区的冬季“扫荡”    一  日军对沂蒙山区冬季“扫荡”概况    二  日军对沂蒙大“扫荡”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节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一 第三次长沙会战全过程    二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日军对晋绥的春季“扫荡”    一 日军对晋绥春季“扫荡”概况    二  日军对晋绥春季“扫荡”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二节  日军对太行太岳的“扫荡”    一 日军对太行太岳的“扫荡”概况    二 太行太岳战役中日两军序列 第十三节 中国远征军支援英军保卫缅甸战役    一 保卫缅甸战役全过程    二 保卫缅甸战役中英盟军与日军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四节 日军对冀南“四·二九”“扫荡”    一 日军对冀南“四·二九”“扫荡”概况    二  “四·二九”大“扫荡”中日两军战斗序列 第十五节 日军对冀中“五—·大扫荡”    一 目军对冀中“五·一大扫荡”全过程    二  “五·一大扫荡”中日两军战斗序列 第十六节  日军打通浙赣路战役    一  日军打通浙赣路战役全过程    二  日军打通浙赣路战役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七节  日军对冀鲁豫“九.二七大扫荡”    一  日军对冀鲁豫“九·二七大扫荡”概况    二 冀鲁豫“九·二七大扫荡”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八节  日军对华中新四军的冬季大“扫荡”    一  日军对华中新四军冬季大“扫荡”概况    二 反“扫荡”中新四军和日军双方参战主要部队序列第十七章  抗日战争相持段后期中日双方兵力和重要战役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向胜利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国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三节  日本侵华兵力和分布概况    一 中国派遣军    二 关东军 第四节 晋冀鲁豫八路军讨伐庞炳勋、孙殿英战役    一 八路军讨伐庞炳勋、孙殿英战役概况    二 八路军与汪伪军双方战斗序列 第五节 冀鲁豫八路军阻击李仙洲中央军入鲁战役    一 八路军阻击李仙洲中央军入鲁战役概况    二 八路军阻击李仙洲中央军入鲁战役双方战斗序列 第六节 山东八路军歼灭秦启荣、刘桂棠战役    一 八路军歼灭秦启荣、刘桂棠战役概况    二 八路军歼灭秦启荣、刘桂棠战役双方战斗序列 第七节 常桃会战    一 常桃会战全过程    二 常桃会战中日两军战斗序列 第八节 日军进攻中原战役    一  日军进攻中原战役全过程    二 中原会战之中日两军战斗序列 第九节  日军进攻长衡战役    一  日军进攻长衡战役全过程    二 长衡会战之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节 日军进攻桂柳战役    一  日军进攻桂柳战役全过程    二  日军进攻桂柳战役中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晋冀鲁豫八路军挺进中原    一 晋冀鲁豫八路军挺进中原全过程    二 八路军挺进中原的战斗序列 第十二节 陕北八路军挺进湘粤赣边    一 陕北八路军挺进湘粤赣边全过程    二 南下支队战斗序列 第十三节 新四军挺进豫皖苏浙    一 新四军挺进豫皖苏浙全过程    二 新四军挺进豫皖苏浙战役敌我双方战斗序列第十八章 中国军队的反攻 爹一节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失败后中国战场的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国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三节  日本侵华兵力和分布概况 第四节 中美英联军打通中印交通线战役    一  中美英联军打通中印交通线战役全过程  二 中美英联军打通中印交通线战役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五节 中国远征军缅北会师之役    一  中国远征军缅北会师之役全过程    二 我国远征军和日驻缅军双方战斗序列 第六节 中国陆军粉碎日军湘西反扑战役    一  中国陆军粉碎日军湘西反扑战役全过程    二 湘西粉碎日军反扑之战中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七节 山东八路军的反攻    一  山东八路军反攻全过程    二 山东八路军反攻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八节 晋冀鲁豫八路军的反攻    一 晋冀鲁豫八路军反攻全过程    二 晋冀鲁豫八路军反攻中八路军与敌伪军战斗序列 第九节 晋绥八路军的反攻    一 晋绥八路军反攻全过程    二 晋绥八路军大反攻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节 晋察冀八路军的反攻    一 晋察冀八路军反攻全过程    二 晋察冀八路军反攻中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华东新四军的反攻    一 华东新四军反攻全过程    二 华东新四军反攻战役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章节摘录

第一节 武汉、广州失守后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至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其间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抗战,虽然国民党的军队在淞沪、忻口、台儿庄、武汉等地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军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不及日军,以致沿海和华北、华中、华南重要城市和铁路沿线均被日军侵占,国民党的军队退入西北、华南、西南偏僻的山岳地区。1938年冬起,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正规军与日本侵华军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对峙态势:卫立煌第一战区以洛阳为轴心,背靠豫西伏牛山,控制晋南的中条山脉与占领同蒲南段及豫北的多田骏华北派遣军平田健吉第三十七师团,前田治的第三十五师团对峙;阎锡山第二战区,以吉县为中心的晋西南数县为中心,背靠陕北宜川,与占据太原的筱塚义男第一军对峙;顾祝同第三战区以皖南屯溪为中心,背靠浙、赣、闽腹地,与日军西尾寿造的中国派遣军藤田进第十三军对峙。1938年10月21日余汉谋不战放弃广州,举国哗然,粤军宿将张发奎回粤任第四战区长官,以韶关为基地,指挥两广的部队与日军安藤利吉的第二十一军对峙于北江、西江;李宗仁第五战区以襄樊为根据地,置主力于鄂北、豫南的大洪、桐柏山区,另派其副长官李品仙率桂军两个军留置于平汉路东大别山区,牵制日军西进;朱绍良第八战区以兰州为基地,指挥五马回军和傅作义军,与日军冈部直三郎的蒙疆军对峙于绥蒙的五原和黄河河曲;薛岳第九战区以衡山为基地,与日军中国派遣军冈村宁次第十一军对峙于赣、湘、鄂边的幕阜山脉和鄱阳、洞庭湖畔。1939年11月日军为截断我国通越南的交通线,发动南宁战役,蒋介石又划粤北为第七战区,委余汉谋为长官,与日军对峙于北江。1940年6月,日军发动宜昌战役,蒋又重建第六战区,委陈诚为长官,以恩施为基地,与日军冈村宁次第十一军对峙于湘鄂西山区。其中以李宗仁第五战区和薛岳第九战区兵力最大,各有五十多个师,其余战区兵力多在二十至三十师之间。蒋介石为便于指挥南北各战区,于桂林、天水设立行营,分别委白崇禧、程潜为行营主任。日本军国主义着在淞沪击溃我国军队,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诱降未获成功后,即陆续建立北平王克敏、南京梁鸿志两个傀儡政权。但日军动员陆军八十五万人耗费军饷每年为五十五亿日元,伤亡官兵数十万人,经过徐州、武汉两大会战,仍未能消灭我国军队主力;而侵占的华北、华东广大地区又被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所收复,后者扩编抗日军队,建立人民政权,使日伪不能进行人力物力资源的掠夺。日本侵略者眼看这场战争将要旷日持久地打下去,其大部分兵力将长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势必影响其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这是违反其既定国策的。为使其军队主力早日从中国战场的泥淖中拔出来,1938年11月16日在外务、大藏、陆军、海军四相临时阁议上,日方决定将各省在华的特务机关合并,成立兴亚院,由总理大臣任总裁,派喜多诚一中将等分任华北、华中、蒙疆、厦门等地的联络部长官,确定对华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总方针。为贯彻以上方针,他们一面编组新的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来华,将战斗力最强的“常设”及“特设”师团调往满洲和国内,一面派出大批特务人员,以实现“中日经济提携”,共同防共,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为饵,对国民党政客和各地军事实力派进行诱降策动。蒋介石在爱国将领和全国人民推动下,未敢步汪精卫后尘向日本帝国主义屈服,但对中共势力的迅猛发展却极其恐惧。为扼制共产党的发展,国民党中央于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政策重点从对外转向对内,制定了一整套“溶共”、“限共”、“反共”的具体政策。主要为“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和“异党问题处理办法”,前者旨在限制中共在蒋管区的活动,后者则规定在军事上如何对付中共的武装,1938年12月,国民党即组建以胡宗南任副长官的第十战区,以十几个师的兵力包围陕甘宁边区;组建以于学忠任总司令,韩德勤、沈鸿烈任副总司令的鲁苏战区,与中共争夺鲁南、苏北;组建以鹿钟麟任总司令,石友三、庞炳勋任副总司令的冀察战区,与中共争夺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控制权。中共为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于1938年9月1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举行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素以钦差大臣自居的王明,十年内战期间贩卖教条左倾路线,杀害了那么多共产党人;他主张第三种势力是最危险的敌人,使中共失去一切同盟军,最后导致中共放弃根据地长征,三十万红军被摧残得只剩下三万人。抗战爆发后,王明由苏联回国任中共长江局书记,执行莫斯科的指示,为争取国民党军在东方牵制住日军,提出“抗日高于一切”、“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错误口号,反对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扩大会议确定的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斗争的路线,主张将抗战以来中共组织的游击队交给国民党改编,建立的抗日政权交给国民党接收,甚至提出将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改编成的林彪第一一五师,调到保卫大武汉的战场,在阵地战中全部葬送。王明的主张显然对中国革命是不利的。在六中全会上,王明的右倾投降路线遭到了批判。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重新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驳倒了王明从莫斯科贩来的不顾中国国情,把中共工作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城市的“合法”运动上,轻视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将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希望完全寄托到国民党军队正规战上的错误理论。会上确定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到战区和敌人后方;撤销了中共中央长江局,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升格为东南局,由项英任书记;另组织南方局,以周恩来任书记;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巩固华北,当即命令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和三四三旅向鲁西挺进;贺龙率一二。师三五八旅挺进冀中;刘伯承、邓小平率一二九师主力进入冀南;1939年4月又派徐向前、朱瑞率一二九师津浦支队进入鲁中,组织第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苏、鲁、豫、皖地区的八路军各部;设立中原局,委刘少奇为书记,领导新四军向淮北、苏北地区发展。这样,在抗战相持阶段前期的战略形势下,日本军国主义就将其侵华军的主力基本上调往满洲和国内,而以新组建的三四流师团和混成旅团应付中国战场,除了对国民党进行了几次旨在迫降的小战役之外,其主要兵力放在华北敌后对八路军进行“扫荡”,妄图确保其占领区的治安,以便掠夺资源,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坚持抗战,既要应对日军不断的“扫荡”,又要应对国民党在敌后的反共部队,处于两面作战的艰难境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知识青年从军歌》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蒋介石 《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编辑推荐

《民国军事史(第3卷)(套装上下册)》:1937-1945日本侵华和全民抗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国军事史•第三卷(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姜克夫的《民国军事史》是我见到的第一本写民国的军事史书,此书内容十分丰富,资料翔实,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军事史书,值得很好的一读。
  •   这本书写的非常详实。但是感觉有点枯燥。我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张洪涛写了《国殇1》,却不写国殇2,导致国殇2是一个叫做陈冠任的傻逼写的,根本没法看。但是又想了解抗战史,所以只好买这个民国军事史了。
  •   我买的第三卷-抗日战争,第四卷-解放战争,理解那一段历史对我们想学习中国军事政治的人,还是很有用的。
  •   这么好的书 在年终打折 才二十多元 是非常物超所值的 性价比非常高 书本身的印刷质量也很不错 难得的上品
  •   纸张、印刷、质感都非常棒,还没来得及看!
  •   排除掉随处可见的错别字或错名,此书给最基本的高中历史爱好者看还凑合。相当肤浅,可以肯定此书是一堆人拼凑起来骗钱或骗职称的。
  •   这是一套好书,值得收藏。整套书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插图。如果能配一些插图,特别是战役的地图,那就更完美了。
  •   包装有点破损,塑封开了,总体不影响阅读
  •   很早就在学校图书馆断断续续读过前后四卷,总的来说还不错,对清末以来的军队脉络梳理得比较清楚,其中有的细节肯定值得商榷,但作为基础读物和参考用书,还是对得起价格的
  •   紧紧是还好
  •   书不错,只是价格太高了
  •   今天才到,还没来的及仔细看看,就是物流慢了、、、
  •   首先是错别字很多,各章节联系不够紧密,人名因为错别字的缘故很是混乱。
  •   值得购买的历史书
  •   抗战时期军事史
  •   很详细的军事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