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

出版时间:2009年7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家辉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前言

家辉兄的文章,我最早是在《深圳商报》的“文化广场”读到,还记得专栏的名字叫“深港情书”。从前废名说梁遇春,“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稍纵即逝,他不能同一面镜子一样,把什么都收藏起来。”(《序》)我对家辉兄亦有此等感慨,我佩服他文思敏捷,而且无所不谈。我一向羡慕能写专栏的朋友,自己就不成。偶有编辑约写,我总把交稿期尽量推迟,生怕到时交不了卷。这除了才情高下有别,亦与文章写法不同有关。我们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思考是个延续的过程,专栏文章写的是“上半句”,另一路写的是“下半句”。废名所讲也是这种区别。相比之下,后者或许稍稍安稳,但也少了许多鲜活,而且没有“上半句”,经常也就没有“下半句”。

内容概要

本书是香港著名作家马家辉继《江湖有事》和《爱恋无声》之后的最新影评力作,评论所及均为当下热门的电影和电影人、文化人。从夺得奥斯卡大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生死朗读》到新近电影《南京!南京!》、《天水围的日与夜》、《赤壁》、《梅兰芳》、《叶问》等;从老伍迪、西恩•潘、黑泽明谈到王家卫、徐克、许鞍华、吴宇森、陈可辛、沈殿霞、李小龙、张爱玲等。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借影像起始,写尽人间情事。银幕上下戏里戏外的人生交织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妙画卷。  书中除了影评,更有一些时事评论文章把马家辉的学院派理论根底、传媒人的开阔视野与文人的笔墨功夫展露无遗。从钱钟书、柏杨、高信疆谈到塞林格、苏珊•桑塔格,从一段段关于个体生活的曲折轮廓与隐约纹路中,作者写出了所寄身的民族和国家共同经历的时代,以及时代背后所有的缱绻顾念与微言大义。

作者简介

马家辉,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嘉宾。1963年出生于香港。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香港《明报》世纪副刊创意策划,为两岸三地多份报章杂志撰写评论及随笔。2008年以“博雅之魅”获选《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魅力五十人物”之一。马家辉博客“稿纸以外”:http://makafai.blogspot.com

书籍目录

序 发乎情,不止乎理自序 送一本书给电影院[辑一]恋繁花 继续微笑 在婚姻里遗忘爱情 终于看懂了王家卫 媚艳的观音 男人的眼泪 谁欺负了梅兰芳 花样容颜 又见天水围 有这样的一位小观众 张爱玲回来了[辑二]忆残梦 始终是吴宇森 陈可辛的好兄弟 如果·南京 最暧昧的所在 奔跑在城市 黑暗回廊 执起一把武士刀 这群叔叔伯伯以及婶婶 死亡的滋味 某年某月某些人

章节摘录

插图:再瞄一眼吧,潮汐重卷千尺浪,事隔多年,依旧忍不住脸红。因此啊,当女的把照片送给男的,等于把美好的片刻交给了他,让他记住,请他永远记住,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曾经相拥如树藤相连,宛若指天为誓,除非我们愿意,没人能把我们分开;今年今月今日我们尽管已经不复相见,但因有了一张照片,依然是,没人能把我们分开。所以啊,照片绝对不止显影了肉体而更是承载着感情,当女的愿意让你按下快门,等于愿意把生命像蛋糕般轻轻切下一片,把生命的某部分甜美,配上奶油和巧克力,盛在碟上,送到你嘴边。吃吧,别犹豫了,在这刹那让我们生命重叠,日后任何时刻把照片按出重看,喉间涌起一阵蠢动,你将忆起曾在舌尖回荡的那股酥甜。然而拥有了照片之后又有哪个少年忍得住不将之与友分享呢?青春惨绿最需要通过攻城掠地以肯定自我,一张照片便是一杆插旗的标记、一趟征服的旅程、一场战争的掠夺,甚至更残忍,一张照片是一个高高悬挂在城楼上的骷髅头。少年大王站在楼顶,为了所收集的骷髅数量而心满意足,终而双手叉腰,仰天狞笑,自傲自豪于友侪之间。古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今是一将功成众女脱。后现代少年不再喜欢集邮了,他们的嗜好改为集照,把骗来的诱来的拍来的相片珍藏于虚拟世界,进而在虚拟世界里把藏品交换流散。身处两地,面对同一张照片,女的可能仍在幽幽怀念那短暂欢愉,男的则大多在思量如何用更短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战利品。阴不符阳,男女终究是两个相异的物种啊。

编辑推荐

《明·暗:源于影像的微琐絮语》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发乎情,不止乎理止庵家辉兄的文章,我最早是在《深圳商报》的“文化广场”读到,还记得专栏的名字叫“深港情书”。从前废名说梁遇春,“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稍纵即逝,他不能同一面镜子一样,把什么都收藏起来。”(《〈泪与笑〉序》)我对家辉兄亦有此等感慨,我佩服他文思敏捷,而且无所不谈。我一向羡慕能写专栏的朋友,自己就不成。偶有编辑约写,我总把交稿期尽量推迟,生怕到时交不了卷。这除了才情高下有别,亦与文章写法不同有关。我们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思考是个延续的过程,专栏文章写的是“上半句”,另一路写的是“下半句”。废名所讲也是这种区别。相比之下,后者或许稍稍安稳,但也少了许多鲜活,而且没有“上半句”,经常也就没有“下半句”。胡适在日记中说:“今天在《晨报》上看徐彦之君的《去国日记》的末段引Graham Wallas的话:‘人的思想是流动的,你如果不当时把他用文字记下,过时不见,再寻他不得。所以一枝笔和一片纸,要常常带在身边。’这话很使我感觉。我这三四年来,也不知被我的懒笔断送了多少很可有结果的思想,也不知被他损失了多少可以供将来的人做参考资料的事实。” 我看《明暗》,觉得正可移来用上,盖这里多有“很可有结果的思想”,多有“可以供将来的人做参考资料的事实”;而我对此只能发发“我的懒笔”之类感慨了。我们写文章,常常是“发乎情,止乎理”;家辉兄则是“发乎情,不止乎理”。他好像有意要把《明暗》这类文字,与他那些看来分量更重的评论作品区分开来。周作人在《美文》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所云“论文”,即essay,通译随笔。他接下来说:“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应该是专就抒情一路而言。后来周作人为俞平伯《燕知草》写跋,又提到“论文——不,或者不如说小品文,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明暗》正是这种“絮语”。中国新文学史上,写“絮语”大概要推梁遇春为最上乘,特别是《泪与笑》,比他的《春醪集》更好。开头所引废名的话,是站在批评和叙事的立场去看抒情,他接了苦雨斋的衣钵,早已“止乎理”了,我所发类似感慨亦如是,说穿了都是“门户之见”。相比之下还是知堂翁胸襟宽广,因为其实他也不写抒情之作的。“絮语”虽“以抒情分子为主”,抒情却要有个根由,这样才不流于空泛与虚夸。也就是要“借题发挥”。《明暗》中,所“借”的“题”就是作者看的那些电影。我看这与我写读书笔记是一码事,只不过他是“发乎情”,而我是“发乎理”罢了,假若真拿这些东西当“影评”或“书评”看,我们自己是不认账的。虽然《明暗》里多有诗似的句子,但归根到底,家辉兄写的是“感受”不是“感慨”,“感慨”容易落空,而“感受”是有对象的,所以更实在,更具体,“情”并非无端而“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1条)

 
 

  •   明暗:源于影像的微琐絮语 书很好,但还没拿到手就降价了
  •   初次知道家辉兄是在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一个穿西装配白球鞋或白色休闲鞋的男人,风度翩翩。这本书是讲电影的,鄙人也极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港产片。家辉兄可以通过看电影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事并作出解读解析,文笔了得。书中好几次提到小女孩,也就是他女儿,看得出他非常爱他的女儿,相处的方式也很特别。这是我读马家辉的第二本作品了,我会争取把他的所有作品都买下来细细品读,伴我读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由于马家辉,我也爱上了张爱玲!
  •   马家辉博士的影评写得很好,幽默有趣。
  •   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完了这本书再来订购的,不过我觉得《日月》的内容比《明暗》有意思哦。
  •   作者由电影出发,联系到社会问题,历史.他的个人思考让人获益匪浅.
  •   书很精致,文章也不错。就是作者风格过于一致,读过他的好几本之后,有点审美疲劳
  •   很不错的香港文学书
  •   随笔,随心,这般潇洒自若。 我要这样的生活。
  •   很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的感觉,喜欢这类的书籍!
  •   很好,很用感觉的书,很喜欢
  •   刚刚收到很没来得及看,书的装帧很不错。
  •   书很棒,以后还会再来买书的。
  •   总算把马的书配齐了
  •   在冷静中寻找自己独特的思考。
  •   这个是帮同学买的吧,同学很喜欢呢。支持推荐。
  •   继《爱恋无声》和《江湖有事》之后,香港著名作家马家辉最近又出版了“影评三部曲”亦新亦旧的完结篇《明暗》。其封套上印着这样一句话:“看戏久了,人也变戏了。”无疑,马家辉是看过太多电影的,久而久之,便自己也入了戏再难出来,迷失在光影的世界里,书写着个人的经历、成长的故事,以及爱恨情仇的种种——以影评的名义。《明暗》当然是新的,其中论及的都是“当下最热门电影、电影人和文化人”,而且马家辉的视角总有不落俗套、不类旁人之处。借由他的眼睛,透过《蓝莓之夜》与《东邪西毒》终极版,我们终于看懂了王家卫;而当旧稿新刊的《小团圆》与“张迷”们见面时,作为“如果活在旧上海,是否会得到她(张爱玲)的爱”的铁杆粉丝马家辉,又怎少得了带着我们去细品内里的种种如果和种种爱?对于《赤壁》、《南京!南京!》、《梅兰芳》、《叶问》等不久前还是大热门的名字在书中出现,让读者了悟了马家辉的自白:这本书到底是献给电影院的。但这本书却又可说是旧,除了似曾相识的气息外,马家辉并未带来太多惊喜。但这未必一定意味着“马郎”才尽,倒极可能是因为“马氏文风”太坚固、特色太鲜明、路数太纯熟、写作太神速,而且早早便已臻化境。从这个角度上,我是极羡慕马家辉的,听说他很忙,却始终能抽出时间去影院观影,并始终以充沛的感情、敏感的体验、细微的触觉、犀利的洞见,一一将之叙之纸上,让读书的人终也入了戏,中了他的蛊……
  •   喜欢马家辉的文字,行云流水,很有FEEL
  •   书没有塑料封膜,看起来有点旧,内容是跟电影相关的。还不错,挺文艺~
  •   相比《江湖》一书,水准稍稍低了
  •   书策划的不错,只是内容并十分充实
  •   文思敏捷,閱歷豐富。如序所說的,是適合寫“上半句”的專欄作家。如你愛電影,不可錯過此書。
  •   不错的书,可以扩充眼界
  •   如提。看不懂这本书,太文艺了
  •   翻了一下 字体不太喜欢 内容还没认真看
  •   挺好的,很喜欢看
  •   买来送给朋友的,质量一般
  •   同意前位的说法,确实内容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原本普通的电影,被评论说的玄虚异常,就是语文老师要求做的那种中心思想分析一样;有些文章看起来像报纸软文。当然其中不乏精彩,但是这精彩相对稀罕。相较看来,书中的黑白照片插图但是品质不错,其中一幅是那副著名的大师墨镜,看来似乎摆在一个餐桌上;遗憾的是摄影师可能看到了大师摘下墨镜的模样,但是没有拍下来或者没有作为本书插图,呵呵;另一幅照片是大师戴着著名墨镜手拿香烟的合影。影评难道有些时候像股评吗?如有对马老师不敬之处请谅解。
  •   一直很喜欢电影,看一看他对电影的观感,蛮有同感。
  •   如題,相比于《愛戀無聲》《江湖有事》,確要差了一些。
  •   书的质量让人怀疑是否是正版哦。
  •   Ghgg
  •   文/不小可 TIMEOUT上海还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我有幸责编马家辉的著作。当时在香港,马家辉已称得上著作等身,只是在大陆,他的书还没有引进过。然而不出则不出,一出就是一年内连出六本的手笔,也着实有点惊人。人家是影视歌三栖,马家辉是港台双栖——生于香港,少年时“乘桴浮于海”漂到台湾(带回来的不止是台湾娘子),如今又向大陆文化界进发。若是算起他的涉猎品种,这栖就更多了。李欧梵讲他是“学者、编者、评论家,这一代香港文化人的领袖之一”,事实上,他任职香港城大、编《明报》、写专栏、客串电台主持,也的确是进可攻江湖,退可守庙堂,结上领带走上讲台,解开纽扣奔向街头。因为成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湾仔,周围充斥着大排档麻雀馆瘾君子洋水手,他从小就见惯了所谓“舞台上的荒唐角色”,自称“惨绿少年时代,不是黑社会,却常幻想自己是黑社会”,因此“只好在黑社会电影里寄托理想”,于是一头扎进电影院。看他少时的戏院简史,从“湾仔东城戏院的常客”,到丽都、东方、京都、国泰、利舞台、碧丽宫、翡翠明珠……明明可以是冠冕堂皇的香港电影地图,给他写得却好像黑社会唐口,十四K、新义安、和胜和、和安乐似的如数家珍……有这样的生活做底子,《日月》、《明暗》里的游击、影评好看也是情理之中。《死在这里也不错》...!不得不说,马家辉真会起名字,从来没有人敢用“死”来定义旅途中breath taking的一刹那。各色书名中透露出来的幽微快感,足令细心的读者在捧起书的第一时间捕捉到“好文章就在里面”的气息。林青霞说:“一张张纸,几乎张张都能令你产生共鸣”,并借用希拉里的自况,夸马家辉是:“脑袋有几千个抽屉,随时能精准开关”。他的笔是钻头,纸是钢管,一记下去火花四溅。游记写成这样,不喜欢的人谓之琐碎,喜欢的觉得字字句句都可圈可点,页页讲中心事连绵。不是石沙俱下,不是披沙沥金,而是弥沙漫漫,点点熔金。有时候,心思细密得像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李姓词人,却会在你读得懒散写意之时突然露出剑气。当年,我在(马家辉)发稿单上写新书预告,内有“此人风格毒辣”之词,被主编大人改为“辛辣”,还颇心有不甘,明明就是毒辣么!说柔中带刚太俗套,说绵里藏针又不是那种阴险气,识货者还是自行判断。混了这么多年江湖,他自创了一套“大佬指引”,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切忌口水多过茶”。但是他自己和人聊起来,却是一壶口水一壶茶,幸而茶是好茶,口水也是生命之水,闻者往往乐在其中。我虽有幸与他谋过数面,却不敢对此人妄加评论,只有拿他自己形容杜琪峰电影的话再扔还给他:马家辉这个人,“有如打麻将,坐下来即立志做十三幺,角色鲜明、性格突出、伏线多元,而且更重要的是,结局不算是结局,预留了庞大的空白去拍续集和三集以至于前传后传”。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马家辉,是作家是编辑是主持人,也许在续集里,他就会跑到徐克或者尔东升的黑帮片里去过戏瘾。到时候,如果你在“永恒的黑暗”中见到一个气质怪怪的“师爷”或者“白纸扇”,就知道是有一个人,圆了他的少年梦。 阅读更多 ›
  •   马家辉的文字是快速的,时时有点睛之笔,但是不免带上港式情调里的负面因素,那就是,快人快语,快餐文化,少了一份斟酌和深邃,读来有趣,读后即忘,属于吃饭时翻翻的小书。
  •   马家辉先生,既是心理学家,又是作家,他的文章,于不经意间处处透着对人性的了解和理解,因此他的文字会深深地叩击读者的心灵。不矫情,不刻意,就那样不知不觉地触动你,让你产生共鸣,你会在心里回应他,“对,就是这样。”他帮你说出了很多你想说而不知怎么说或者说不清楚的话,他帮你梳理了很多你明白或者不明白的道理,他帮你理解人性、感悟人生。虽然都是影评,但基本上你即使没看过甚至不需要看那些电影,单纯看他的文字,每一篇都是好文章,当然你也可以因着他的影评去找出那些电影来看,一边看一边回忆他的文字,会帮你更好地去欣赏电影。我想,如果马家辉先生拍电影,必是好导演;如果他写小说,必是畅销小说作家。粉他了!
  •   这是看的第二本马家辉的作品,前面买了日月,平时喜欢电影,看看别人眼里是怎样的,很有意思!
  •   怎么说呢……就是一本电影观后感~文集……只不过~用词~更加带有文艺色彩……
  •   比林奕华广博,比林夕流畅,比李碧华温婉。很不错。
  •   透过文字,欣赏当下电影,品读其中的人文世界。应在室内阳光下细细品读这本书。
  •   生活琐碎的态度。。。足够的表达欲
  •   继日月之后,必须入手明暗
  •   之前看了一部分他的江湖有事 很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和看问题的态度 赞一个!(这本还没有看啦)不过拿在手里书的质感有待提高。。。尊的是正版咩。。。个人疑惑啦 说不定本身印的就不是很好。。。
  •   认识马家辉在《锵锵三人行》,很喜欢窦文涛、马家辉、梁文道这3个组合。
  •   书本身的硬件质量就是那么回事啦。正版么。 看马家辉的书已经很晚了,第一本就是《日月》,然后再看这本,借的图书馆的,结果给弄丢了,于是买了一本。买回了就不想还回去了。
  •   消遣时看还行,就是文艺腔有点重,读不惯,不是那种专业的影评,有点意识流的感觉,应该算是电影日志吧
  •   没想到这么平淡乏味
  •   马家辉中坑哦
  •   马博士老有才了
  •   没有之前的日月好看
  •   马家辉的文笔一直很不错。
  •   嘿嘿,微琐,有意思
  •   打发空闲的轻松读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