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蓉生 编  页数:334  

前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突出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几十年的共同努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理论研究队伍,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体制机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教书育人又潜心治学,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启示我们: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动学科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努力在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深入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实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后记  “历史新起点”书系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是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历史新起点——改革开放30周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课题研究和书系编写工作自2008年4月启动以来,编委会先后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对整个书系所包含的主要问题、每本书的框架结构及重点内容进行了总体安排,在此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集体攻关的优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了研究和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  书系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突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思考和一些重大理论探索的研究成果。书系以高校党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大学生骨干为读者对象,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理论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对高校师生所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书系实行分卷主编负责制。本书是集体研究攻关的成果。由黄蓉生教授任主编,陈跃教授任副主编。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黄蓉生教授对写作提纲做了调整和修订,并对书稿做了最后统稿和定稿工作。陈跃、吴文华参与了书稿的统稿工作。各章具体分工:黄蓉生(导论、结语)、陈跃(第一章)、张国镛(第二章)、程龙(第三章)、李森(第四章)、邹顺康(第五章)、李国安(第六章)、白显良(第七章)、王志章(第八章)、李强(第九章)、祝志勇(第十章)、吴文华(第十一章)。  书系框架结构由顾海良、冯刚、黄蓉生、胡树祥同志设计策划。本书系有关课题的研究及出版得到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书系编写过程中,教育部社科中心杨海英、吕治国、祝念峰、朱喜坤、马建辉等同志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晶、郭晓明等编辑,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内容概要

本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定位、实践依据和价值取向出发,深入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发展、历史演进、已有成就、时代境遇、国情国策、目标追求、支撑基础、现实关注、路径选择、关键环节和根本所在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对策的有机结合,是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著作,对于进一步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黄蓉生,女,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已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30余部,其中个人专著4部。获国家优教成果奖和省部级优教成果奖、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曾被中组部、人事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定位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依据 三、全面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发展 第一节 不同视域下的小康社会思想  一、国外先哲的小康社会思想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小康社会思想  三、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社会思想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小康社会思想  一、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小康社会思想  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小康社会思想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小康社会思想  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小康社会思想 第三节 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经济更加发展  二、民主更加健全  三、科教更加进步  四、文化更加繁荣  五、社会更加和谐  六、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第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从贫困落后到基本温饱的实践  一、解决从贫困落后到基本温饱的现实需要  二、从贫困落后到基本温饱的科学内涵  三、从贫困落后到基本温饱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从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一、从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跨越的客观必然  二、从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跨越的基本要求  三、从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跨越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发展的时代必然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发展的基本标识  三、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的不断推进第三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已有成就 第一节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四、对外经济迅猛发展 第二节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一、制度不断健全完善  二、基层民主长足发展  三、依法治国成效明显  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第三节 文化国力逐步提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二、社会道德文明水准日益提高  三、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  四、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第四节 社会发展日趋和谐  一、科教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三、社会管理逐步规范  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第四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境遇 第一节 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六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追求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基础第八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关注第九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第十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第十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所在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三是收入分配合理有序的要求。要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人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我国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普遍富裕的目标,最基本的标志是中等收人者占多数。为了实现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目标,必须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低收人者成为中等收入者,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收入结构,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奠定基础。  四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要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我们党对人民健康与政府职能关系认识的深化,需要在实践上推动这项工作尽快提高水平。  五是加强社会管理的要求。要使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我国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向多元和立体的社会结构转化。要适应新形势,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规范发展社会组织,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稳定、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特别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