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 简编本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国杰 主编  页数:335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道德》,共分五卷,包括规范卷、德行卷、教育修养卷、理论卷、名言卷,另有简编本和普及本。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担任顾问。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作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参考教材,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应广大读者和教育工作要求,现将此书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重排,吸收了专家和读者提出的修改意见,改正了初版中的讹误,将此书以更趋完善的姿态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在《中国传统道德》各卷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四篇:《规范篇》、《德行篇》、《教育修养篇》、《名言篇》,凝练了《中国传统道德》相应各卷的内容,选文更为精审,解读更为简明而通俗,以极其精简的篇幅呈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概貌。

书籍目录

规范篇
 第一章 人际交往道德规范
  导言
  第一节 公忠
  第二节 正义
  第三节 仁爱
  第四节 中和
  第五节 孝慈
  第六节 诚信
  第七节 宽恕
  第八节 谦敬
  第九节 礼让
 第二章 处己立身道德规范
  导言
  第一节 自强
  第二节 持节 
  第三节 知耻
  第四节 明智
  第五节 勇毅
  第六节 节 制
  第七节 廉洁
  第八节 勤俭
  第九节 爱物
 第三章 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规范
  导言
  第一节 敬业
  第二节 礼仪
德行篇
 第一章 胸怀天下爱国爱民
  导言
  第一节 忧国忧民
  第二节 以身许国
  第三节 抗暴御侮
 第二章 公忠为国清正廉明
  导言
  第一节 秉公去私
  第二节 反贪倡廉
 第三章 独立特行清节 自守
  导言
  第一节 持正不阿
  第二节 坚守气节 
 第四章 勤劳勇敢质朴简约
  导言
  第一节 艰苦奋斗
  第二节 质朴俭约
 第五章 勤奋好学尊师重道
  导言
  第一节 勤学苦读
  第二节 尊师重道
 第六章 修身自律崇德重义
  导言
  第一节 励志自强
  第二节 自律改过
  第三节 诚信守约
  第四节 谦恭礼让
  第五节 见利思义
 第七章 家庭和睦孝慈友恭
  导言
  第一节 父慈子孝
  第二节 夫妻爱敬
  第三节 兄友弟恭
  第四节 注重家教
 第八章 乐群贵和德洽乡里
  导言
  第一节 以德交友
  第二节 严己宽人
  第三节 尊老爱幼
  第四节 扶危济困
教育修养篇
 第一章 德教与修身
  导言
  第一节 德教为先
  第二节 修身为本
 第二章 立志
  导言
  第一节 志学
  第二节 志道
 第三章 为学
  导言
  第一节 好学
  第二节 博学
  第三节 为己
 第四章 存养
  导言
  第一节 养气
  第二节 集义
  第三节 持敬
  第四节 节 欲
 第五章 克治
  导言
  第一节 慎独
  第二节 自省
  第三节 改过
  第四节 以公克私
 第六章 力行
  导言
  第一节 躬行与笃行
  第二节 慎言与慎动
  第三节 事上磨练
 第七章 理想人格与理想境界
  导言
  第一节 君子与圣贤
  第二节 孔颜乐处
  第三节 浩然之气
名言篇
 第一章 教化德治
  导言
  第一节 教化
  第二节 表率
  第三节 家教
  第四节 易俗
  第五节 德治
 第二章 公私义利
  导言
  第一节 群己
  第二节 公私
  第三节 义利
  第四节 理欲
 第三章 人生处己
  导言
  第一节 生死
  第二节 力命
  第三节 荣辱
  第四节 忧乐
  第五节 穷达
 第四章 待人交友
  导言
  第一节 知人
  第二节 待人
  第三节 交友
  第四节 人和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仁是根,侧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六)(注释)①此二句意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惻隐,同情。仁者,生生之德也;“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无非人道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言仁可以赅义,使亲爱长养不协于正大之情,则义有未尽,亦即为仁有未至。言仁可以赅礼,使无亲疏上下之辨,则礼失而仁亦未为得。(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仁义礼智》)(注释)①生生:孳息不绝:《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②引文见《礼记.礼运》。③此四句意思是:仁是可以包括义的,如果亲亲爱长、抚养幼辈不能合乎正当普遍的情理,那就是尚未完全做到义,也就是尚未完全达到仁。是故其仁小者则为小人,其仁大者则为大人。故孝弟于家者,仁之本也;睦姻于族者,仁之充也;任恤于乡者,仁之广也。若能流惠于邑,则仁大矣;能推恩于国,则仁益远矣;能锡类于天下,仁已至矣。(康有为:《长兴学记》)(注释)①睦姻:即《周礼》所说的“睦媚”,为“六德”即“孝、友、睦、媚、任、恤”之二德。②充:扩充。③任恤:与睦媚相联,为《周礼》所说“六德”之二德。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通之义,以“道通为一”为最浑括。通有四义: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以太平世远近大小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以阳下阴吉,阴下阳吝,泰否之类故也;人我通,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谭嗣同:《仁学·界说》)(注释)①以太:物理学史上的名词,也叫做媒质。以前科学家假定的传光热电磁之介质。谭嗣同认为人类有一种超阶级的相感通的慈爱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同物理学上的以太一样。②心力:指思维能力,心理能力。③道通为一:各种现象上的差别在道中得到相通一致。④吝:与“吉”相对,不顺的意思。⑤泰否:指《易》之《泰》、《否》二卦。⑥无人相、无我相:指没有人我的分别。相,形象。“中和”是儒家提出的一条重要伦理原则和基本道德标准。《礼记.中庸》称之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孔子则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中和”、“中庸”、“中道”这些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不同的场合也从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对这些概念理解上的分歧至今仍然存在。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取其道德意义,要求人们为人立身要正,处事要坚守正道,力避过与不及的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保持一种正义的团结、和谐状态,以利社会发展。中和作为完整的道德观念,始见于《礼记.中庸》,但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却源远流长。据传,尧传位于舜时,已有“允执厥中”的传授。在孔子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中庸的原则,并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宋代理学家对中和思想从不同的哲学立场上作了解释和发挥。朱熹正式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编为《四书》,使中和思想在当时和后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和”作为道德范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内容,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要合乎礼义,中正不偏,和而不同,防止中心不正,情欲失和,行为偏激,背离人道。这些内容都是很有价值的。当然,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和认识的局限性,古代有些思想家在阐述中和思想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无原则地调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倾向,在哲学上也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解,甚至包含某种神秘色彩。这是应当批判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重排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传统道德 简编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在教学上很有帮助
  •   分门别类,条理清晰
  •   有助于系统了解传统道德
  •   感觉在跟一些故人对话,感叹现在的道德教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