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史研究论集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寄谦 编  页数:4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所收论文涉及19世纪末期德国势力进入中国以后,对中国历史文化发生的重大影响。诸如德国租借胶洲湾及其在山东势力范围的形成,在华德国基督教会在中国的活动,中国民主革命家在德国的活动,德国与中国国民党,德国与中国的铁路,尼采哲学、德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希霍芬在中国的地质地理旅行考察等。在中德关系史研究领域,还没有一本像本书这样,集中这么多一流学者,从近代以来中德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梳理中德关系的。此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张寄谦,女,贵州安顺人,1927年出生。1945--194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昆明西南联大入学),1950年回清华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关系史、晚清政治史、港澳台史。主要论著:  《中国通史讲稿·近代部分》  (1984年)、  《素馨集——纪念邵循正先生学术论文集》  (1993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主要执笔人和定稿人之一,1996年)、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纪实》  (1999年)。

书籍目录

序前言19世纪末德国租借胶澳及其在山东势力范围的形成义和团时期的中德关系义和团运动时期德国对华派遣远征军的原因中国民主主义者和革命家在柏林(1900--1924)中国民主主义者和革命家在柏林(1925—1933)从德国外交官的眼中看1927年的德国与中国德国与国民党中国(1927—1941)德国获取山东矿权和山东人民的收回矿权运动(1898—1914)中德关系中的铁路问题(1870—193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德经济技术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德国文学在中国德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如何看待德国人在中国的作用(1890--194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在华新教的若干看法李希霍芬在中国的地质地理旅行考察尼采哲学对中国的影响附录:  一、晚清效法德国进行军事变革的史料  二、有关教案的史料  三、19世纪中德之间的主要约章(1861—1900)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五四”运动以后,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热烈参加学习和掀起讨论社会主义的高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受到立场和世界观的限制,起初往往成为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俘虏,只有在认清这些思潮的空想性和反动性以后才能接受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这些思潮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工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是在“五四”运动前后歌颂“劳动神圣”的高潮中产生的。这种思潮的主张者充分肯定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的伟大作用,斥责鄙视劳动者的思想,表示“与劳工为伍”的愿望,这些都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新的精神面貌。但是他们对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缺乏科学的认识,简单地把这归结为人们的错误思想,因此他们很容易接受当时传人中国的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主要是克鲁泡特金(Peter Kronotkin,1842-1921)的互助论]的影响,企图通过使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打破劳力与劳心的界限,改造社会。有一些人曾经身体力行,在北京等地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工学会等,实行半工半读。但是,这些组织很快就由于经济困难和内部思想矛盾而失败,一些真心诚意要与工农结合的青年由此认识到:“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以前,不能试验新生活。”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也曾有一批人相信工读主义,认为单凭勤工俭学就可以改造社会,后来大部分人通过政治斗争的教训改变了看法。工读主义的破产为这些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排除了一个障碍。但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比工读主义更大,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经过激烈的思想和理论斗争才能把它克服。

编辑推荐

《中德关系史研究论集》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德关系史研究论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