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严绍璗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系列之一。  《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以三个层面的布局较为集中地阐发了著者在比较文学领域中通过东亚“文学关系”研究的学术实践与对相应的“比较诗学”的思考,逐步综合人文领域相关部类的学识而形成的“文学发生学”的学理观念与方法论系统。在阐述学术观念的同时,以对日本经典文本解析的实际“个案”与对同一主题的十余部著作的评述为范本,试图展示以“文本细读”为研究基础,以把握“多元文化语境”为观察文化的基本视角,力图在文明流动与传递的“不正确理解”的通道中,最终揭示文明时代多类型文化的本质,由此而阐明以“文化变异体”为核心的“文化发生学”的基本学理。

作者简介

严绍璗,1964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五年制本科毕业,在北大任职自助教至教授,曾先后在日本国立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学部、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文部科学省国文学研究馆等任职客座教授6年有余。现任教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家宋庆龄基金会日本学研究奖励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香港特区政府注册)主席团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出版个人研究著作12种,共著与主编著作十余种,中日文论文百余篇。近年来曾获得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文社科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2009年教育部学术研究(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2010年日本颁发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山片蟠桃奖”(每三年世界评审一人)等。

书籍目录

自序:我走上“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历程第一编 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观念——关于“比较文学”一般观念的思考创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的构想树立科学的比较文学研究观念和方法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贾植芳先生的比较文学观乐黛云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她对20世纪最后30年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的启示第二编 “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变异体”研究——关于“比较文学”的“发生学”研究的思考关于文学“变异体”与发生学的思考确立关于表述“东亚文学”历史的更加真实的观念——我对“比较文学研究”课题的思考和追求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文学空间——为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创刊20周年而作“文学”与“比较文学”同在共存——由巴斯奈特发表的论说引发的思考确立“比较文学”研究的本体论观念——就《中外文学交流史》15卷起笔事致钱林森教授书第三编 关于“Sinology”的属性与范畴的思考——提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Sinology”研究范畴的界定我对国际Sinology的理解和思考中国学术界对Sinology研究应有的反思第四编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双边文化和多边文化研究的原典实证的观念与方法论第五编 关于“比较文学”的“发生学”文本解析实践日本“记纪神话”变异体的模式和形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日本“浦岛文学”成型中“中间媒体”的意义日本江户时代“町人文学”繁荣的“文化语境”研讨——关于中国明清俗语文学东渐的几个问题中国儒学在日本近代“变异”的考察——追踪井上哲次郎、服部宇之吉、宇野哲人的“儒学观”:“源文化”在异质文化中传递的“不正确理解”的个案解析第六编关于“比较文学”的“发生学”研究范例的评述关于中国文学中日本形象的生成——序张哲俊著《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白居易文学进入日本古典的形态——序隽雪艳著《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自居易形象》空海和尚学术概念的生成——序王益鸣著《空海学术的范畴研究》日本江户时期汉学家最后的学问——序王青著《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内藤湖南学术的生成轨迹——序钱婉约著《内藤湖南研究》津田左右吉学术的文化语境特征——序刘萍著《津田左右吉研究》从文化语境中透视真实的厨川白村——序李强著《厨川白村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创作力的特征——序王琢著《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文学的东方文化语境——序周阅著《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日本当代中国学的耆宿:双边文化学者养成的条件——序《户川芳郎古稀纪念文集》欧洲人“赫恩文学”的实像与日本人“小泉文学”的虚影——序牟学苑著《拉夫卡迪奧。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附严绍盪相关本书主题的论著(1979-2010年)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二,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中对“他者”的定义,远远超越了历代学者所固守的“经典立场”,对于“他者”的集体无意识想象具有非常宽阔和丰厚的土壤,它远远超越了一般知识分子的记录,而存在于广泛的民众之中。研究者最终对于作为研究对象的“他者”的定义的揭示是否符合事实本相或接近事实本相,其最重要的基础则在于对于“集体无意识想象”丰厚程度的把握和内涵深刻性的理解是否准确,在于对于“集体无意识想象”成因与发展的通道的观察是否明确,在于对于这种“集体无意识想象”与文本记录者及其记录后果之间的互动认知的辩证运动体察是否得当。第三,本书的成果又一次表明东方文学无论是作为一般比较文学原理阐述,还是作为如“形象学”这一领域的深入的文本研究,都是一个十分丰厚的学术宝库。在此之前,张哲俊博士已经有《中曰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大著问世,这是一部关于在比较文学视野中研讨文学“发生学”的著作。他的学术实践表明,东亚比较文学在“发生学”、“形象学”、“阐释学”,乃至“译介学”、“符号学”诸层面中存在着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极为广阔的天地。离开了对这一资源的把握与阐述成果的理解,任何“文化论说”与“文学论说”都不可能具备所谓的“普世性意义”。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