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朱华祥  页数:3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长篇小说通过某市报业集团在新闻体制改革中的人事纷纭,讲述了发生在新闻界的若干内幕故事。南方某报常务副总编辑、资深媒体人陈元应《东方商报》出资方之邀出任《东方商报》总编辑,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与此同时,何大龙走马上任《东方晚报》一把手,他想借各种资源来实现他的新闻梦……  新闻界里有正邪,新闻联系着众生世相,新闻凸显社会的本质。新闻-资本-市场结合,怎样才能避免“附庸化”?面对纷繁的新闻信息,应该如何去判断真假?这是本书人物面临的挑战,也是每个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读者都在思索的问题。

作者简介

  朱华祥,资深媒体人,从事新闻工作23年。纵横江湖社会,犹存赤子之心,淡出名利是非地,从容细说怪现状。曾任江南都市报主编;都市消费报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曾出版长篇小说《丽宫》、新闻专著《我看见了我说了》。同时,还著有多部新闻学理论论著。

书籍目录

引子 各就各位第一章 号外第二章 头版头条第三章 内参第四章 本报讯第五章 非典新闻第六章 通稿第七章 改版第八章 失实报道第九章 特别策划第十章 妙作第十一章 独家新闻第十二章 猛料第十三章 曝光第十四章 暗访第十五章 突发事件后记

编辑推荐

  本长篇小说通过某市报业集团在新闻体制改革中的人事纷纭,讲述了发生在新闻界的若干内幕故事。南方某报常务副总编辑、资深媒体人陈元应《东方商报》出资方之邀出任《东方商报》总编辑,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与此同时,何大龙走马上任《东方晚报》一把手,他想借各种资源来实现他的新闻梦……  新闻之中有政治,新闻界里有正邪,新闻联系着众生世相,新闻凸显社会的本质。新闻-资本-市场结合,怎样才能避免“附庸化”?面对纷繁的新闻信息,应该如何去判断真假?这是本书人物面临的挑战,也是每个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读者都在思索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闻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但是当时没有及时看,就遗忘在书架上了,前些天猛然发现这本书还没有读过,就拿来准备当睡前读物看。谁知道,拿起来就放不下了,看到凌晨3点多把书看完了才松了口气。我是学新闻专业的,知道实际做新闻这一行有很多东西老师肯定不会教,要你自己去摸索,但是这本书却提前告诉了我们所要遇到的,必需掌握的现实。从管理到采写编辑,从规定到业内规则,方方面面,真的是太好的教材了,很庆幸在毕业之前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建议所有从事传媒行业的战友们都看看这本书
  •   作为一部小说,技巧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引子部分,该藏伏笔的地方不断地模仿名家手笔却最终弄巧成拙,让理应成为兴奋点的地方变得了无生趣。剧情的推进只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节奏感不强。人物塑造也颇显苍白。全书可看的大概只有作者在业界打滚多年爆出的内幕而已……推荐有意从事新闻工作的大学生或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新人去看。小说爱好者略为翻阅或者借阅即可。
  •   希望有好书再推荐给我!
  •   但是自己还没进入新闻界 所以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宏观真实”
  •   很好看的一本书,讲了许多我不了解的新闻界内幕。
  •   刚才写了一大些评论,竟然没发出去,懒得重新写了。还不错,故事性较强,只是人为的做了一些拔高。
  •   比较专业吧,许多新闻界的内容描述还蛮到位的。不过既然是小说,肯定要比现实夸张一点,简单一点咯。
  •   模仿Holliwood电影,里边的人物粘女人边就不行。
  •   没人禁就没人看。越有人禁就越有人追着看!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能这样?值得深思……
  •   从事新闻工作5年,从事新闻边缘工作3年,8年下来,让我对新闻工作,特别是报社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由于从事的是基层的、一线的工作,对于领导层的、指导性方针的确定、战略性的东西并不是太清楚。而往往了解战略越清晰,工作才能做得更出色。... 阅读更多
  •   新闻界里的每一个女性的描写都让我喜欢,她们的才智、魅力、性格、以至于她们的爱情和性情都让我佩服,新时代的女性就该如此。也许人不能用善恶来评价,但是,可以用味道来衡量。
  •     如果想了解一些关于新闻报纸行业内幕,
      我觉得看这本书是很有收获的, 至少在我是这样的,
      看完这本书, 我才知道那些我们可以读到的新闻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甚至能影响到个人的升迁和降级;新闻不是你想播就可以播的,
      书的封面很朴实,但是内容很丰富, 所以喜欢,
  •      相信不少朋友看完一本书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咦?怎么就这么写完了,还有没有后序啊,书中的那些人后来又怎么样了呢?看完《新闻界》我就是这种感觉。那种意犹未尽,跟饭没吃饱一样的那种感觉。当然不是说这本书写的不够到位,是太美味的而舍不得放下的那种意思。
       《新闻界》是朱华祥的作品。朱华祥是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的副院长,哲学硕士,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毕业於华中科技大学,其硕士论文的部分段落《新闻的语言表达及经验问题》被二十多家网站转载。他曾经担任过《江南都市报》《周末都市》主编,《都市消费报》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所以说他来写《新闻界》是相当有分量和说服力的。
       《新闻界》是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某市报业集团在新闻体制改革中的人事纷纭,讲述了发生在新闻界的若干内幕故事。南方某报常务副总编辑、资深媒体人陈元应《东方商报》出资方之邀出任《东方商报》总编辑,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与此同时,何大龙走马上任《东方晚报》一把手,他想借各种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新闻梦。
       《新闻界》轰动世界,造成了极其强烈的社会反响。因为书中涉及太多敏感问题的缘故,曾在2007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禁书。但是新闻界就是这样,它有正有邪,联系着众生世相,只有新闻才能凸显出社会的本质。新闻,资本与市场的结合,怎么做才能避免“附庸化”?面对纷繁的新闻信息,应该如何去判断真假?这是书中人物面临的挑战,也是每个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读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看过不少讲新闻的书,有论文形式纯理论的,有单篇幅记者经历形式的,有写新闻历史的,《新闻界》是我看到的第一本以小说形式来写新闻的。我个人觉得以小说的形式来写某一领域的状况,甚至揭露某一领域的黑幕,某一领域的操作情况是一个非常创新的做法。虽然小说存在夸张或失实的情况,但这种夸张失实恰恰正是这种文学创作形式所需要的。以小说的形式来写,对于读者来说更具有可读性,而且小说可以把琐碎的事情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读者在读的时候能够融入到书中去,甚至参与进去,也能真正对于这本书要说什么有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就比如说《新闻界》,看完这本书认识到新闻是为政治所服务,新闻和政治是分不开的。原来有的报社并不是独立运营的,原来在报社上面还压着一个叫做宣传部的部门。
       关于新闻界的故事不少作家涉及过,大多是把新闻界当做场景或故事的一般背景。没有一个作家比较深入地写过记者,编辑以及总编辑们的生活工作,没有谁对“无冕之王”或者“狗仔队”的内心真实的状态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行一番演绎。然而对新闻界的神秘充满好奇的人却有好多好多,与此同时,大家对新闻的权力又充满了敬畏。朱华祥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比较真实好看的新闻界。他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所做的许多事情以及许多细节,搭载在一个有全景意义的故事背景之上,让我们读者跟着书中的记者深入到那些新闻现场,跟着编辑们走进总编室,赶着报社总编辑统筹报纸发展大局,看到了新闻究竟是如何出笼的,如何走向大众的。
       在读《新闻界》的时候,说实话,心里真的蛮疑惑的,在书中几乎到处都在揭新闻界的老底,比如说宣传部如何如何压那种正义的稿子;比如说个别记者如何利用手中资源威胁他人;比如说名利场上的权钱交易;比如说记者辛辛苦苦搞出来的稿子如何因为黑幕而被退稿;又比如说一个干的好好地常务总编是怎样被逼着推下台;以及多少在餐桌上谈成的大大小小的交易。当看到书的扉页写着“本书内容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这么一行字的时候,我就明显感觉到这本书肯定很有爆点,是本相当敢说,相当有看头的书,真的一页一页把它翻过去以后,这种感觉依然存在,它的确是不枉每一个读者一页一页地翻过去细细读完。做新闻的人是快乐的,也是危险的,这是一个充满挑战,非常刺激的行业。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新闻工作者会走什么样的路。因为编辑记者并不是个体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牵一发动千钧,而关注编辑记者们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
       此外,这本书的整个谋篇构局也是用心良苦的,每一章的开头都会引用一篇新闻报道,与小说的主题“新闻界”紧密相连。在目录里,不知道是作者还是编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稍微轻描淡写了每一章的某些内容,故意吊读者胃口。比如说第二章,头版头条,目录里就这样写着,“贾诚实这些天都提心吊胆。大家都没想到何大龙会出任晚报一把手,马诚部长摆明了要处分自己,听说上官德也逃不掉。如果宣传部要处理自己,会怎么处理呢?总不能扒了我的副处级吧?要不要考虑好后路。”我觉得这种形式跟现在的电视剧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内容提要来吸引读者。
       在各大网站的书评中也看到许多关于《新闻界》的差评,的确小说在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的发展上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但我觉得真正想去看这本书,真正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新闻界的人是不会太在意那些情节的,毕竟这本小说出自一个新闻人之手。一个热爱新闻界,一个与新闻界密切相关的读者是能够从这本书中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因为热爱新闻这个行业,想去了解新闻界而去读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看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去做一个优秀的新闻人的目标。
  •     描写的是本地新闻媒体的竞争。
      
      中间掺杂的爱恨情仇很纠结。
      
      有些话能让初入媒体的我醒悟。
      
      有些话奇怪。不理解。
      
      周六用它打发了一天。
      
      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囧。
  •     【新闻界】绝对值得一读,文字优美,语言准确,描写细腻,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起伏,细节优美,主要人物勾画优美。
  •     本来是抱着禁书的诱惑,才从图书馆拿出来的。发现有些早已在论坛揭示,这本书不仅仅是做新闻的入门书籍,也是暗喻了些东西,需要那个时代的人感悟。
  •      “稿子审定完毕,可以下版了……”每天生活在这样的工作里,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却一直在埋头做着、憧憬着。因为,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习惯。
      
       正是相似的工作,才有机会阅读到《新闻界》。朴实的篇章,写实的素材,紧张的工作流程,展现的是一幕幕身边的故事,轻而易举就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及其同事。这点或许就是这本书的真正魅力所在!读完,久久回味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以外的人和事情。
      
       其实,何大龙和陈元都是我所敬佩的对象。有思想,有见地,更有一股敢于创新和接受挑战的冲劲儿。文章的自始至终,我从没认为他们俩孰胜孰负,反而,他们都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原来,很多事情是可以这样想,更是可以这样做的。一切没什么太多的顾及,走下去,便好。
      
       尽管人为的框架的确在束缚,当然很多东西也不是我们所能左右。但我们所能够的,是默默付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当翻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故事里的人和事情还是会继续发生着。而,我的生活,也会因为这几个人,改变一点点。
      
      
  •       因为是禁书,所以特意在淘宝上买了本看看。第一章就吸引了我,但读后也知道,其实禁这样的书,也说明了宣传部门实在有些无聊。
        那天正好欧洲杯没有比赛,但我那该死的生物钟已经一塌糊涂了。凌晨2点开始读,硬是读到了10点钟,15章读完10章,睡醒写完稿子,又读完了剩下了5章,40万字的书一天读完,对我来说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之所以这么入迷,因为实在是有贴近性——文笔确实不算出彩,读对话我就只读引号里的内容,因为按照写稿子的习惯,引号外的说明我都是随便串的,作者也是一样——但是因为写的都是身边的事情,特别有兴趣。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有点影射《青年报》的意思。“东方晚报”的地址是东湖北路,天晓得青年报社是在东湖路。里面那个大大咧咧的女编辑高原红让我想到了不久前还来玩过的一位已经退休的令人尊敬的老同志。至于何大龙和高原红间或一闪的感情问题,让我想到了已经先后离开《青年报》的两位。
        当然,我直到所谓的影射肯定是不成立的,只是作者写出了新闻媒体的常态。
        正如作者朱华祥所说,很多文学作品只是把媒体作为一个虚设的平台来展现众生相,却很难真正进入“无冕之王”或者“狗仔队”的真实生活状态。作为一个有22年从业经历、做过报社老总的老报人,完成这些对他肯定是驾轻就熟的。
        至于这成为禁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写了太多媒体内部的事情。宣传通知,运作新闻(究其本质,看似是假新闻),而真新闻又被打压成假新闻,采编和广告之间的复杂关系,办报者通过这个平台建立种种社会资源……其实,这在圈内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似乎还真是“此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正是如此,才让我们这样的读者更加爱不释手——虽然网上对于这本书的评论似乎是贬多于褒的,但我想读者不熟悉这种生活状态,也许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对所谓“禁书”报了太高的期望值。
      
        说说里面的人物,何大龙无疑是作者倾力描绘的一个人物,陈元则是与之竞争的双雄。书中,两人从未建立直接的关系,却始终代表了《晚报》和《商报》这两大关键力量。
        前者是官办性质,后者是民间资本,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却又异曲同工。客观地说,作者虽然在经历等方面努力将陈元与何大龙区别开来,但最终陈元的形象还是相对弱了一些——几乎是整本书所有人物中特点最不够鲜明的。但在引子里,陈元开车一路遇到红灯,就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一些苗头,并为这个人物的最终结局定下了基调,这还是不乏匠心的。但从作者描绘的内容来看,《商报》的新闻确实是比《晚报》要做得好一些。
        而何大龙最后调回宣传部任常务副部长,是一个耐人询问的结局,究竟应该因此乐观还是悲观,确实就像很多读者所说的那样,不能以人物自身的态度作为评判的唯一依据。
        而另一方面,两人在竞争中的一些措施,确实集中了不少新闻行业新的理念——比如一报两透(工作日投单位,双休日投家里),确实是非常前沿的经营模式,抑或还有一些办报模式。
        报纸中,男女关系实在有些错综复杂,作者也承认,这大多是融入和寄托了他的想象和某种希望。女性形象中,一般来说,任谁都会喜欢星儿(而且这个角色所处在的位置也最有戏剧性),可惜大家没有看到一个想要的结局。有人还特意指出,所有女性形象中都涉及了XX描写,星儿是唯一例外的,说明这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形象。不过作者自己则说,他最欣赏的是高原红——确实,考量其媒体人的身份,作者给出这样的说法,是有信服力的。
        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虽然这本《新闻界》在文学性上不无缺失(作者自己也说,再让他改2、3个月肯定能漂亮不少),但她确实纪录了一段历史,因而有了被禁绝却又一直存在的价值。
        看完此书,颇有感悟——虽然书中种种场面似乎都在我身边,我却是没有能力驾驭这些大场面的。究竟应该继续等待,还是主动寻找某些改变?我当努力思考,努力实践。现在的生活状态,总有一天是要改变的。
      
      http://hoopdyy.ycool.com/post.2077713.html
  •     《新闻界》一出版,我周围的同事几乎人手一本,不仅是因为它是第一本描写我们“新闻工作者生存状态”的小说,更因为它的头上还笼罩了一层“禁书”的光环。于是,我也忍不住步了同事们的后尘。
       《新闻界》的作者朱华祥不是作家,而是一名资深新闻人,因此小说的文笔一般,虽然每一章节作者都颇具匠心地以“号外”“头版头条”“通稿”这样的业内的专有名词为题,但还是不能掩盖小说故事的苍白与人物的单薄。
       小说一开头,《东方晚报》的孙主编因为违规出了伊拉克战争的号外,被撤了职,东方市委宣传部的新闻处处长何大龙被安排接任。这似乎是在影射南周因报道萨丝而遭遇的那次清洗——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新闻处处长张东明入主南周,成为新主编,而此后的南周便每况愈下。
       然而与张东明不同,作为一个官员,何大龙居然对新闻还怀有理想,他愿意冒着一定的风险戴着镣铐跳把舞。为此,他对晚报的副主编贾诚实、一版责编高原红进行了保护,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新闻与高压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为了与何大龙做对比,晚报的竞争对手——商报的总编陈元则被设置成一个完全充满新闻理想的新闻人,他之前在多家报社任职,但都没有主事,后来为注资商报的瑞东集团董事长赏识,被请来担任总编。
       就这样,战斗开始了。或许可以说,晚报与商报之间的竞争,是官方背景的机关报与民间背景的都市报之间的竞争,是两种新闻发展思路的冲突。但在中国的特殊氛围下,明眼人早就可以看出,枪声未响胜负就已判了。
       倒不是何大龙借用了官方背景,而是陈元对中国的新闻界仍抱有幻想,而何大龙则不会,这就是前者的取死之道。
       最终,陈元因为一篇正常的报道触怒高层,被瑞东集团董事长斩了马谡。而且我相信董事长并没有挥泪,因为他并不在乎新闻的境界,也不在乎陈元的新闻理想,他只在乎如何利用新闻,利用报纸打造他的产业链,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就这样,在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的联合打压下,陈元以自己的去职祭奠了自己的理想。看到这儿我不禁在想,他该何去何从呢,在这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环境下,能有实现他理想的一块净土吗?
       何大龙则不同,作者让他做出了一番“成绩”后回归官场,担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其实这正是作者的无奈,戴着镣铐跳舞无论如何是跳不长的,你如果不能挣断镣铐,就必然为镣铐所伤,想找一个平衡点也只是一个白日梦罢了。如果何大龙继续干下去,他的下场必然和陈元一样,这是真正新闻人的宿命和悲哀,也正是《新闻界》和新闻界的无奈。
       记得我刚干新闻时,京华时报的总编曾说,报纸老总没有几个能有好下场,局外人对此话可能还不理解,但如果干了几年新闻,你就能体会了。只是,如果像陈元这样的新闻人都“不得善终”,如果像何大龙这样良知尚未泯灭的新闻人都回归官场,那中国的新闻界会成什么样子呢?当然,这不是有关方面要关心、考虑的问题。
       综观全书,似乎找不到值得“犯禁”的地方。一位同事解释说,以前老百姓都对报纸背后的那些事儿有猜测,看了《新闻界》后,就知道这些猜测都是真的了。
       不错,看看书里,市委宣传部封杀一篇报道是那么驾轻就熟,报纸老总为了广告而拿掉相关负面报道是那么理所当然,其实中国的新闻界早就不是局外人想象得那么神圣了,它只不过是一份让人养家糊口的差使,如此而已。
       书的开头,高原红因梦到标题出错而惊醒。曾几何时,我也多次这样惊醒过,但现在早已不这样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反之亦然。或许,这也是我的一个无奈吧!
  •     看到别人评价这本书
      不好,还有被禁
      我感到很奇怪
      这本书我个人觉得是上乘之作
      把新闻 政治 爱情 描写的十分
      细致
      而且把官场上 新闻界的种种秘密
      一股脑的抛了出来
      让人更加明了了新闻是如何被之作出来
      还有一份报纸到底的价值在哪里
      唯一不好的地方
      就是不应该叫新闻界
      因为总是给人感觉与整书内容不符
      
  •     对于了解行业运作的内情有帮助,而且一些新闻操作内幕不是业内人士也不一定知道。历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人物不丰满。
      这样的书都被禁,可想而知,还有多少真相能够被披露,我们还能依书了解多少真相。
  •     一同被禁掉的还有《伶人往事》和《如焉@sars.come》,相比之下,《伶》一书可能是由于被删减太多而读如无味,《如》一书则有比较细致的描写和完整的情结,故事营造也比较丰富。
      而本书则有很多缺点,比如名字起的不大舒服,文字描写比较俗,故事也比较平淡。在这里,一个很空的策划就可以让作者兴奋,一个无聊的所谓创意就可以创造效益。当然,对于官场的潜规则描述,倒是让人丰富了视野,这是独到之处,也可能是由此而被禁掉。
  •     这本书是很真实的,这就是中国媒体现实的反映。或许会为那些全国性的大报的同仁所不齿,但是在地方党报、晚报中,这种现象很普遍。一本书能够反映现实、记录这个时代,足够了。
  •       8个小时终于读完了全书。
      
        小说的人物塑造,感觉不是太好。主人公何大龙与“大侠”一场爱,做得莫名其妙;主人公陈元,下笔拘谨,估计有作者得影子,所以小说中也放不开。但书中所写的很多东西,有史料价值。书中对近年来的重大网络事件,新闻审查制度、记者的正义与丑陋、官员的虚伪与真诚、报人的辛酸与苦甜,都有涉及。尤其是对于不了解新闻界的人,还是颇有些震撼的。显然搔到了政治敏感处。
      
        推荐给小媳妇看,小媳妇才看了1/4,就大加批评,觉得作者很白痴,书中的女人都很漂亮、能干,却都爱得别别扭扭、莫名其妙。她对语言也大为抨击,觉得罗嗦,拖沓。我追故事情节了,这些,没有读出来。
  •     据说《新闻界》被禁,看了一半没觉得怎样,我想它被禁的原因是说出了中国新闻界内的“后台管理”,让领导觉得很没面子。
  •     终于用了四个小时把这本低俗之作读完。倒不是对此书被禁而引发阅读欲望。不过为了和别人见面时有个共同话题,一句话是为了生存而读的。读后对此书有以下看法,不再浪费时间连结成篇:
      
      1。最大的收获,知道了为什么报纸要做彩票版,见菲菲的论证。
      
      2。贺虹的死是为之后的情色描写找到合理的理由,作者太残忍了。高原红与贺虹一样是情色描写的牺牲品,一夜情完全是没必要的。而一开场就是性贿赂嫌疑的朱香香,竟然没有任何此类戏,奇怪。
      
      3。贺星是书中唯一没有情色描写的女性,应是作者理想情人。
      
      4。老段子太多了,一如《废都》,一部低俗成人小说。禁了就禁了吧,没有太大价值。
      
      5。三流都市报的办报理念,与南都等的精英办报,新闻监督等理念不可同日而语。
      
      6。权谋,这应是一条辅线,也是该书能被一些人欣赏的原因。
      
      7。牛文广是个真实的人物,只胃口稍小了些。
      
      
      
      
      
      
  •      这是一本媒介资深人士写的关于新闻行业的优秀小说,很专业,但不难读懂,因为浅显并不深奥。作者朱华祥以东方市新闻界的报业大战(即晚报与商报之战)为主线,以官场、情场以及商场的各种纠纷争斗为辅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活场景。
       作者身处新闻界二十余年,对于其中的各种事态醇熟于心,所以叙述起来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全书十五章,每章都是以专业的新闻术语作为标题,依次为:“号外”、“头版头条”、“内参”、“本报讯”、“非典新闻”、“通稿”、“改版”、“失实报道”、“特别策划”、“炒作”、“独家新闻”、“猛料”、“曝光”、“暗访”和“突发事件”。小说以晚报和都市报的新闻战为主线,运用了多事之秋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非典事件,以及一系列国内新闻界的典型报道为素材,塑造了何大龙、贾诚实、陈元等典型的报人形象,以及一大批媒介人的形象,各有特色:追求新闻理想的上官德、郝歌,利用新闻敲诈勒索的维权记者牛文广,美丽天真、逐渐成长的女实习记者林彬,“优秀”广告人才钱冰冰……
       作者显然也是深谙官场之道的,小说中也少不了塑造几个官员形象:市委宣传部长马诚,廉洁然而执拗;县委书记祖国,贪腐嚣张半世,最终事态败露、自缢而亡;还有贺副省长,老谋深算,沉稳老练;各种官员,不一而足。
       爱情在文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主题,自然这部小说中也少不了的。以丧偶的何大龙为中心,小姨子兼大经理星儿和东方市地产界女老板朱香香展开了晦涩的正争夺战,又因为星儿和朱香香是学姐学妹,这段三角爱情还别有一番意思。还有广告经理钱冰冰弃晚报常务副总贾诚实而投奔商报总编陈元,爱上有妇之夫,并且对贺星误解、醋意连绵,之后不如意,勾引物业小保安,不幸事发被人抓住小辫。还有何大龙与总编室主任高原红的唯一一次“情不自禁”,诸如此类。情和欲的交织,暴露出本性的特质,使小说中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化,“剪不断,理还乱”。
       这是我在逛书店时,不经意间发现的一本好书。因为喜爱新闻学,之前在学校也曾辅修了新闻专业,上了不少这方面课程,还有不少朋友都是新闻界的,所以我一直对此相当关注。本来我也就只是想作为一本熟悉新闻界操作流程的普及读物来看的,没抱很大期望能有多好。读后,确实喜出望外,使我从中获益匪浅。
       首先,在中国做媒体,必须妥善把握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做新闻必须寻找卖点,不然就无法做大做好;然而,更要恪守宣传纪律,一旦触犯“禁律”,下场将会非常惨重。比如孙强的被撤职,陈元的被迫离任,以及商报的停刊整顿一周,都是教训。而作为正面经验的事,何大龙以原“新闻官”的身份主掌晚报后,尽管新闻上远不及商报做得好,但是他深谙宣传纪律,所以能晚报几乎一帆风顺。在中国,宣传甚至远比新闻重要啊!
       其次,它使我充分认识到与异性相处的危险性,以及道德的脆弱性。人常说 “异性之间没有友谊”,我偏不信。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秘。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在于人具有理性,但是,人也是有欲望的,更重要的事,在很多时候,欲望的力量远远大于理性,所谓的道德在欲望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平常时候,人们都在用道德约束着自己,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一旦欲望的力量无限膨胀,到的则会一无用处。所以啊,我们必须要“时时留意,处处当心”才行,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越过道德的界限。
       足够多了,剩下的就不说了罢。就此打住!
      
  •   “《新闻界》的作者朱华祥不是作家,而是一名资深新闻人,因此小说的文笔一般”
    这句话根本不成立。好的新闻人的文笔绝不比作家差,你应该看过普利策特稿的那些作品吧
  •   新闻人不一定会写小说
  •   无奈的新闻界,还是我怀有理想的地方。
  •   写得真不错!
  •   感觉小说中的何大龙不是什么有新闻理想带着镣铐跳舞的新闻人,而是个兼具商人(媒体人)和政客思维于一身的精于算计的人精罢了。这一点在后半部分尤为突出,何的几个大动作和报道都有私心考虑。比较受不了的是作者似乎经常以这位主人公的角度对其想法进行体贴的解释,好像他在说服自己这些东西都是有其必然、事出有因、不得已而为之的。。。
  •   这本书我有,还没来得及读呢~~
    真名论坛网址没变,只是升级了。怪不得好久不见你啦~ :)
    真名论坛:http://zmw.cn/bbs/index.php
  •   说的很对,不明白这样的书也值得禁吗?浪费钱
  •   你在哪看的啊?
  •   同感。确实没觉得怎样。大概就是那个所谓的禁书单成全了它。
  •   同感!
  •   绝对烂书!
  •   很有道理。。。
    呵呵。。。。。。。。。。。。。。。
    尤其不喜欢人物……
  •   朱香香还是有的,鸳鸯浴...
  •   说的对。我读完也觉得真是格调不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