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角

出版社:臉譜  作者:約翰.狄克森.卡爾  页数:272  译者:鮑俠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陰森的鬼魅傳說、囚犯們血淚斑斑的故事像揮之不去的巨大陰影籠照著廢棄百年的查特罕監獄,這裡最早以前是處死女巫的絞刑場,監獄建成後殘酷的管理手段讓此處彷如煉獄。而歷代擔任典獄長並擁有此處大批地產的史塔伯斯家族也自此厄運連連,傳言史塔伯斯家繼承人注定要斷頸而亡。這個謠言在這一代史塔伯斯家主人身上再度應驗。嚇壞了的史塔伯斯家長子勉強遵照遺囑,到查特罕監獄守夜接受試煉,眾人也決定在外面監看避免意外發生,然而......厄運又降臨了嗎?靠著菲爾博士的明察秋毫,隱藏在這一切謠言傳說背後的邪惡陰謀才得以逐步揭開。

作者简介

卡爾是美國賓州聯合鎮人,父親是位律師。從高中時代起卡爾就為當地報紙寫些運動故事,也嘗試創作偵探小說和歷史冒險小說。1920年代末卡爾遠赴法國巴黎求學,在這期間創作出他的第一本小說。他曾經表示:「他們把我送去學校,希望將我教育成像我父親一樣的律師,但我只想寫偵探小說。我指的不是那種偉大的小說之類的無聊東西,我的意思是我就是要寫偵探小說。」
1931年他與一位英國女子結婚定居英國。在英國期間,卡爾除了創作推理小說外也活躍於廣播界。他為BBC編寫的推理廣播劇“Appointment with Fear”是二次大戰期間BBC非常受歡迎的招牌節目。美國軍方因而破例讓他免赴戰場,留在BBC服務盟國人民。
卡爾擅長設計複雜的密謀,生動營造出超自然的詭異氛圍,讓人有置身其中之感。他書中的人物常在不可思議的情況下消失無蹤,或是發生密室謀殺,而他總能揭開各種詭計,提出合理的解答。他畢生寫了約80本小說,創造出各種「不可能的犯罪」,為他贏得「密室之王」的美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当菲尔博士向我们的蓝坡小老弟介绍查特罕监狱的种种诡闻时,“这监狱啊,就这样注定厄运连连了。”话锋一转,“我住得和这不远。”老美还没有从一开始在火车站与桃若丝的浪漫相遇及目前的恐怖联想中走出来,菲尔博士却亲昵的说:“就不叫醒我太太了,她一定在厨房给我留了一份冷饭,配很多啤酒。”
      让我们瞧瞧菲尔博士住在什么样的地方。
      “穿过小径来到一栋歪歪斜斜,死气沉沉的房子。”虽说如此,“梁是灰泥糊的橡木,下面则是常春藤攀附的石屋。”但很坚固,“月光印在菱形玻璃窗上,苍白虚弱。绿叶子紧挨着门生长,杂乱的草上露出点点白色雏菊,。某种夜间活动的禽鸟抱怨人扰它清梦,,在常春藤间啁啾的叫。”甚至很美呢。
      菲尔太太很关心我们的博士,而且极富情调,至少很会享受生活。
      镜头转到菲尔博士的“狩猎小木屋”里,菲尔就饮酒的习俗横跳至监狱的历史,菲尔太太被如此描述:“一个娇小、忙来忙去、开开心心而老是打翻东西的女士。”之后,菲尔太太在书房外敲门,语带责备的叫“基甸!吃饭了!”简直叫人喷饭,“别碰那个劳什子啤酒了。”菲尔博士只能叹口气起身,无可奈何,一边听见菲尔太太匆匆穿过走道,反复叨念着,“讨厌,讨厌,讨厌!”,许是又弄翻了一些小物件。
      不觉得太温馨了么,菲儿博士是个那么奇怪的人,菲儿太太简直比他更怪。
      比起作为叙述视角的蓝坡半吊子的爱情故事,这对要有趣的多。
      
      让我简单叙述一下书里主要的几个谜题::1.午夜时分,菲尔与众人的监视下,家族继承人在监狱的高塔下断颈而亡,应验诅咒;2.大厅里的钟为何被调快了十分钟;3.安东尼留下的打油诗。
      非常遗憾的是,菲尔博士仅解决了后两个问题,最重要的问题留到了凶手的自白书解释,叫人内心难以接受。
      不过从谜题的有趣程度而言,2的疑点更深,同时是案件的突破点,而卡尔对1的设计倒有些轻飘飘,毕竟有众人都没能看清的前提在先。
      本作对于监狱传说的塑造,哥特场景的烘托上,卡尔的笔力初现,不过在每章结尾留下悬念的痕迹并不是很明显,在以后可以看到卡尔布局功力逐渐深厚,几乎每章都以一句意味深长,意犹未尽的话结束,等待下一章揭晓。中后期卡尔的作品反而给人一种不以做局为目的的布局方式,乃至与诡计相关,可见其大师水准。
      本作同时流露出卡尔的另外一个浪漫倾向,撮合一对有趣的小情侣,异国情怀的碰撞,不同背景的融合,使阴森可怖的谋杀的底色上染上一抹红晕,这个特色在后期作品里提供了不少幽默的段落和轻松的基调,不至于太阴郁。
      重新回到本作上来,诡计缺乏新意,小爱情又有些单调,就把当做菲尔太太的案件来看,恶意的剧透一把,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不信。
  •     作为菲尔博士系列的第一弹,本书的评价视乎不是很高,中规中矩的推理配上卡尔一贯的诡异气氛,使得本书没有太过惊艳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本书只能徘徊于中游水平的原因吧。
      
      卡尔一向擅于撮合有缘人,这次也不例外——蓝坡与桃若丝——本书花了一定笔墨讲述了两人的感情发展,其速度之快不亚于一见钟情,但爱情永远不是推理小说的主旋律。
      
      一个废弃的监狱,一个被诅咒的家族。当家族长子在监狱的废墟中守夜接受试炼时,诅咒再次灵验,悲剧再次发生!长子断颈于监狱高塔之下,而非尔博士将要挑战这祸害了三代人的诅咒!
      
      整个故事沉寂在诡异之中,期间卡尔也不忘穿插一些感情戏,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如同许多推理小说那样,迷茫的侦探突然灵光一现,整个案件尽在掌握!
      
      没有宏大的诡计,一切都是如此中规中矩,其中一个解答甚至有点扯淡,再加上中途玩了把文字游戏,使我实在很难喜欢上本书。但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凶手的确比较难猜。
      
      最后故事以凶手的自白书结尾,在自白书中凶手反复夸耀自己天资聪慧,可见凶手也是一个自负之人。但并不是每个敢于谋杀的人都有一颗直面死亡的勇气,凶手最后的行为诠释了这点。只有有被杀的觉悟的人才有资格开枪!(好像有什么东西乱入了…)
      
      也许是因为这是菲尔博士系列的第一弹,卡尔并没有太过冒险,而是选择了一个稍显平淡的案子,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其后菲尔博士讲活跃于不可能犯罪的舞台!
  •      如果看原版也许我会打四星,这部小说生生被翻译糟蹋了。
       气氛渲染和故事情节都不错,虽然我基本猜到了作案手法(在如此伟大的翻译之下我还能猜到作案手法,我要膜拜一下我自己),黄金三巨头之一的这部作品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
       但是翻译!翻译实在是太亮了!我都怀疑是不是拿着金山词霸翻译的……完全没有语法句式可言,生硬的欧美腔和台湾小言腔混杂在一起,简直是奇葩。
       看了两年多了忘了很多细节,只记得结尾大亮的一个词:描绘某秃头胖脸WS大叔横眉怒目的时候翻译用的是“杏眼圆睁”,真是神来之笔啊!
  •     不得不说, 我对欧美一系的推理鲜有感冒的.
      开头青年男女自由恋爱, 一见钟情.
      回到恐怖的家之后, 先吃饭社交, 过了N久才发生凶案.
      真想用N年前革命小将们一句说滥了的话教育一下那些资产阶级情调根深蒂固的凶手们: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汗~
      所幸看不下去, 省了不少银子.
  •      吉林出的卡尔的作品都读了一遍,感觉是精品很多,但水平一般的也有。有时候感觉卡尔太可以寻找不可能犯罪了,而且过程也比较牵强。
       女巫角的推理部分一般,就是个简单的兄弟互换而已,读者基本都能猜出来,凶手稍微有点意外,整体感觉作品不是很细,但整体的哥特风格,和女巫角的传说给整部作品氛围的渲染还是令人眼前一亮。
       对于推理迷来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我曾經聽很多人說過,作家工作一輩子,都擺脫不了自己的處女作。當然實際情況也有很多例外,比如現在誰都無法想像喜劇之王星星同學是以堂堂正正的港式黑幫正劇出道的;又像《女巫角》,誰讀不會想到這本書的作者將來會成為集密室犯罪於大成的密室之王,當然如果以風格來論,《女巫角》中那撲面而來的浪漫主義之風倒是終其一生的。
      
      天才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天賦,比如阿婆的早期作品就非常出色;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更是在不斷探索中才形成的,菲爾博士的第二本小說《寶劍八》裡有個剛從學堂裡出來,什麼都不相干就想寫偵探小說的年輕人形象,卡爾研究者都將他視作卡爾本人的寫照,那麼當卡爾的寫作事業剛剛起步時,雖然寫偵探小說已經被他視為終身的職業,但是創作怎樣的偵探小說似乎還是一條漫漫的未知路,所以在《女巫角》裡,雖然已經有了一個不可能犯罪案件,並且最後菲爾博士用的是最標準的純本格解謎方式,但是整本書的風格更類似大仲馬--從恐怖的中世紀審判、索命的家庭詛咒,到不斷重現的“月黑風高殺人夜”,當然還有浪漫的愛情插曲,如果從一個眼光挑剔的純推理書迷來看,這樣的故事難免有些結構鬆散,有些情節拖沓,劇中的人物形像也不夠突出,但是如果以一個即將偉大的作者的鶯聲初啼的角度去看,《女巫角》,包括其後一些諸如《寶劍八》之類的被認為“卡爾流”不足的作品,卻都如實的反應著卡爾在創作初期對各種形式的探索與嘗試。
      
      當一個偉大者還不那麼偉大,或者當一個偉大者還是一個失敗者的時候的經歷重重,往往才是對他者的最好的啟示。
  •     为什么呢?因为太细腻了。比阿婆还要细腻。某种程度来说细腻得有点受不了了。我几乎有了错觉,还好打开扉页看到了卡尔先生本人的照片,才知道是位留着漂亮八字胡的伯伯。
       这位伯伯的文笔太有特色了。细腻的几乎啰嗦的文字是用来烘托一种氛围的。真的,那种氛围就好像走进了英国的古堡,一阵一阵扑面而来的是神秘结合着霉蒸汽的味道。天哪,一边看书一边我控制不住地想到了《哈利波特》~~~~~~~还是氛围的问题~~~~~~~~~~~
       按作者出版的顺序,这是我看得第一本卡尔的书。其实推理部分从后半段才真正开始,而前半部分几乎变成了神秘小说。所以,读惯奎因、波洛的读友们要有耐心哦。
       不过,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我一口气看完了。虽然是一位美国作家,但行文完全是欧洲风格。甚至还有一点“布朗神父”的影子。也许真的是这样....。
       只是受不了的是台湾版的译文,呵呵.....举几个小例子:“小赫”——赫伯特,“小桃”——桃乐丝.........有创意。过后竟然还在XX页看到“欧巴桑”?!有种就着慕思蛋糕吃油条的滋味~~~~OTZ~~~~希望侦探小说迷们要适应起来~~~
  •     非常无聊,看着能让人睡着的书。
      古典推理是什么概念,不太清楚。如果像西莫农和阿加莎那样的,算是古典推理的话,那么这本书给我的只有故弄玄虚的感觉。
      有迷他的人请原谅,纯属个人感受。
  •     一个入门不到3个月的推理小说爱好者,在入手卡尔的9部装作品集后,第一次有机会了解这位前辈推米口中的神样人物和密室之王,打算看到哪儿写到哪儿,把自己的肤浅感觉表达一下。
      
      我看书比较习惯提前上网看评论,之前一直对被奉为神作的《三口棺材》和《犹太之窗》颇为仰慕,但从来没真正读过,这次吉林出的这一套没有包括这两部,感觉有点失落,但也有《耳语之人》、《歪曲的枢纽》等风评甚佳的作品,考虑了一下,还是拿下了这套价格嫌高,但是有本人喜欢的口袋书特性的黑集子。
      
      既然搞不清楚“主打歌”,就很习惯的按照作品集的顺序阅读,恰也是作家成书的时间次序,《女巫角》这个名字听起来诡异到有点滥俗的篇目,自然成了第一选择,此前对卡尔的唯一阅读只有两个小短篇,都是不可能犯罪和密室杀人的题材,对卡尔在恐怖气氛渲染上的独到之处印象颇深,比起福尔摩斯式的古典恐怖,卡尔的恐怖笔触更显得写意跳脱,充满世俗民风的浪漫劲儿,到让人想起了爱伦·坡的传统,我一向是坡大师的忠实粉丝,但是往往遗憾大师的没有写出一篇重哥特味、又不乏天才笔触的侦探小说,(也许《就是你》或者《黑猫》勉强算?)也许卡尔能在这方面让我有意外收获,我一向是从文学和推理两种欲求出发来读侦探小说了,所以可能会偏爱欧美作家多一点。日本作家也更倾向于社会派。
      
      用三天里的零碎时间读完这部小说,感触很多,在读下一部《宝剑八》之前,先写下来。
      
      1、这个故事架构很难不让人想起Sir的不朽经典《巴斯克维尔德的猎犬》,后者我光小人书就看过五个版本……英国乡村背景、家族死亡宿命,恐怖的故事氛围,但也很有差异,至少蓝坡这个线索人物塑造的极其生动,故事线没有拉的像巴斯克维尔那么长,闲笔部分十分耐看。全书叙事展现的美国-英国揉杂风味,也与卡尔本人的成长背景密切相关。整个故事的大背景显得很有质量的,就是老提摩西“怎么也不死”的段落有点耸人听闻,尤其是在迷题揭晓之后,甚至让我想到子怡姐姐……
      
      2、鲍侠邻老师,实在是位有胆量的译者,我估计他也没少在内地读者中招骂,居然把这部中文小说译得如此台剧腔……但又不怎么招人讨厌,反而显得恰到好处?至少,台北艺大外语系背景的鲍老师在英文理解和中文表述上,不应该是笔力不够,而是展现了过于鲜明个人风格,“丫头”“老美”“驴”这样乡土味十足的用词屡见不鲜,却比“姑娘”“美国佬”这样保险的译法更加让人容易融入书中情景,打个比方,蓝坡和桃若丝(这两个名字实在太像通俗情爱小说的主人公)从车站初遇、市集玩乐,饮茶定情,整个恋情的叙述,无不充满另类的迷人色彩,作者之功恐怕也要分给译者一些,没看过原文的我,不由得也怀疑这是否正是卡尔表达的本来效果,而管家巴吉的“见义勇为”更是令人饶有兴味,看到“堂堂一条英国魂巴吉就这样倒下了”这一句,实在让人不得不合上书狂笑,但当全书最终牧师开始自白时,文字又顺畅冷静的让人挑不出瑕疵。卡尔精彩的文字演绎和鲍老师游刃有余的翻译,也许正是达到了默契?当然这种翻译对阅读也提供了一些习惯上的障碍,甚至屏蔽掉一些读者,就像一些漫画的画风一样,但是一旦融入语言氛围,还是比较能做到乐在其中的。
      
      3、凶手还是好猜的,也许卡尔根本没打算为难读者,无论是早早被确定嫌疑的赫伯特,还是万人厌模式的沛恩律师,无论成为视角人物且分量轻的巴吉管家,还是光明傻瓜黑斯廷斯形象的警察局长,都是金田一漫画中显然的“不可能凶手”,从叙述文本上就洗脱嫌疑了,那么剩下的戏份又重又显得不合时宜的只有牧师了,其实心理阴暗的我一度相当怀疑“小桃”,因为在看这部《女巫角》之前正好看的是康纳利的《黑色回声》和西村的《天使的伤痕》两部,对故事半途就达到高潮的男女恋情,总是觉得让人那么不信任,仿佛急转直下之势不可挡。还好卡尔成书的年代早,幻灭型的故事结局还不流行,这部《女巫角》,如果没有两个年轻人的“危机爱情”插花,侦探故事本身恐怕也不会这么让人有兴致。当然如果“小桃”是凶手,能否写出更精彩的故事也令人浮想联翩。
      
      4、可以看出,作者个人最受推崇的诡计设置,在《女巫角》中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书中没有设置什么迷题,那首灯谜打油诗甚至对欧美文化背景有限的中国读者都不算太难——除了几个冷僻点,宗教或地理味儿浓的,什么拿破仑倒霉在滑铁卢,万恶之母是夏娃,四叶草代表爱尔兰至少我都答得上来……钥匙的疑惑没了下文,井里的财宝追溯不够,手表的暴露案情和时钟的快慢过于偶然,最后破案的主要诱因居然是牧师叔叔的意外来访……我以为,这都多少包含着作者早期的轻率和稚嫩。前期活跃的小两口,到凶手揭晓时一股脑“按下不表”了,让人读着多少有点委屈……最后凶手的自白,比起《罗杰疑案》中的那位,倒是更加令人动容一些。
      
      5、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我觉得还是许多人物的塑造而非推理情节,无论“想象力太过丰富”的蓝坡,爱得轰轰烈烈的“小桃”,中了电影毒的巴吉,老小孩一样的热心警察局长,甚至那位讲话必带发语词“阿”,不断抨击美国人的太太,都让人印象深刻,相比而言倒是侦探小说最重要角色“侦探”菲尔博士和“凶手”牧师不够出彩了,另外就是替死鬼赫伯特着墨偏少,作为案件相关人显得有点苍白了,在人物描写的详略和推理部分的搭配处理上,我觉得埃勒里·奎因更是典范。
      
      这是部不错的小说,虽然有点虎头蛇尾之憾,但依稀可见卡尔未来的大师风范,毕竟作者成书的时候几乎比现在读书的我还年轻,不过伤痕大大的评论中似乎说,《宝剑八》中的卡尔才初显密室之王的风采,所以我很期待接下来的阅读。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火车上实在无聊,不管怎么样,43个小时的旅程带了那么多本小说唯一看完的只有这本卡尔的女巫角。
      卡尔的大名早有所闻,最出名的那本三口棺材也插在家里的书柜里多年了。也许是因为太注重书的封皮,也许是这种古典主义的写作风格让我实在难以适应,那本鼎鼎大名的三口棺材至今也没有读完。
      可这本女巫角却不一样,不管怎样我硬着头皮读懂了,即使有些语言在现在看来实在好笑,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封皮是我喜欢的类型吧,吉林出版集团在封面设计上果然坚持了水准。
      说了一大堆屁话,最最重要的故事设定和推理水准却只字未提,不是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提的,而是实在没有评价一部推理大师作品的水准。不管怎样,犯罪手法虽简单但还是很出乎意料的。相比起来逊色的也许就是动机,和牧师这个人物的塑造。卡尔之前并没有给这个人予以多大的描述,当真相大白时唯一给我的冲击只有不在场证明的设定,而至于那些本应该有的对真凶的震惊之感却丝毫没有触及到我。
      
      而整本书中推理小说本应有的情节也有些单薄,相比起来对主人公的情感和周围环境的感同身受却描写得非常细致。大师不愧为大师,其精湛文笔让我想起了几乎同时期的阿婆,同样给推理小说带来了浓浓的文学气息的人。然而这些并不是我想要的,我追求的推理小说本应是那种带有恐怖气息,让你不得不继续往下看,直到真相大白才得以摆脱恐惧的感觉。而不是这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重重的文气。
      
      不管怎么样,所谓古典毕竟是古代之经典,比起现代虽有其经典之处,也必然有一些不适合现代人的元素在里。我本没有过多期望,如此优秀的作品读完之后自然而然乎我的意料。值得推荐。
  •   杏眼圆睁 +1
  •   有杏眼圆睁吗?没注意。太囧了。
  •   看多了就习惯了。总是看一种模式也容易让自己思路变窄哦。
  •   这个翻译肯定是台湾人翻的,自以为是的用了很多生僻的词汇。语句读的相当不通顺,狗屁不通。
  •   翻译没说得那么差,习惯就好。
    结构松散确实有一点,整体更像神秘小说。不过诡计还不错,水准之作。
  •   其实古典推理还是很有意思的,只不过有些书的确存在一些翻译问题,至少让我读起来很郁闷。
  •   这部书的翻译,实在叫人,咳咳,读不下去。
  •   我刚读完这本书,开始看了太多关于翻译的评论,所以是抱着啃书的心态去读的,但是读完还是要感叹下,有的东西是要自己去尝试过才能知道的,我个人觉得翻译的很不错,没有阻塞之感,看的很流畅,虽然谈不上很好,但是我个人是比较满意,也许是一开始的期望值就比较低吧,总体而已,这次阅读的感受还是愉快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