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属性、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长峰  页数:251  字数:2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ICT)不断融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企业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能否进行持续的企业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长期成长的关键。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依赖于企业在具备较高水平的吸收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外部企业网络,从繁纷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获取有用的知识,然后进行快速有效的创新活动,才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取胜。如何把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以动态观点揭示这些因素所起的不同作用,就成为提高企业创新绩效面临的关键问题。  本书首先综合运用企业创新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网络关系理论和企业吸收能力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和相关模型,提出了企业创新绩效关键影响因素模型和相关假设。其次采用Visual Basic.NET2005设计计算机仿真模型,动态模拟企业创新的过程,共获得8748组数据,用SPSSl5.0软件包分析获得的数据来验证模型和相关假设的有效性。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151份有效问卷,用SPSSl5.0软件包作为分析工具,用分步回归和多元调节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获得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和相关假设的有效性,并与计算机仿真模型的结果进行印证。

内容概要

本书特点如以下几点:     (1)不同的企业外部知识属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知识的隐秘性、模糊性和复杂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并不都是负相关关系。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知识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向关系,这说明企业创新需要更多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知识。研究还发现,对企业技术创新而言,最为关键的创新环节是隐秘性的知识的获取。而企业管理创新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对获得模糊性和复杂性知识的吸收和利用。  (2)企业外部网络是外部知识进入企业的途径,是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前提条件。网络中心性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正面影响,而网络密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企业网络联系强度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有直接的正面影响。企业网络特征作为中介变量对于提高知识的复杂性利用程度效果明显,但对于知识的隐秘性和复杂性影响效果不明显。  (3)企业吸收能力充当外部知识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转化器。企业知识获取能力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更为关键,而企业知识吸收和转化能力以及开发和利用能力对管理创新的作用更为关键。  上述研究结论深化了外部知识属性、企业网络特征、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问相互关系的理解,使得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总的来说,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①明确了不同的知识属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不同企业创新类型与外部知识属性的关系,拓展了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范围。②区分了不同企业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直接作用和中介作用,特别是企业网络特征作为中介变量对于提高复杂性知识的利用程度有较大的中介作用。③丰富了企业吸收能力理论。当企业面对不同属性的外部知识时,需要加强不同的类型的吸收能力建设。④完善了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从整体的角度系统探讨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把这些关键因素统一纳入到一个完整的模型中,用计算机仿真和调查问卷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各关键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作用。

作者简介

王长峰,l973年9月生,山东昌乐人,山东交通学院管理系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先后在西门子变压器有限公司和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等单位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曾经为将军集团和山东省交通厅等多家企事_k单位做过管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在《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期刊和IEEE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卜余篇,主编《公共管理案例》教材,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论著的框架和主要内容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创新理论 2.2 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2.3 现有研究的评述与对本研究的启示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研究模型 3.2 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 3.3 自变量——外部知识属性 3.4 中介变量——企业网络特征 3.5 调节变量——企业吸收能力 3.6 控制变量——企业组织特征第4章 研究方法设计 4.1 研究方法选择依据 4.2 研究方法1——计算机仿真 4.3 研究方法2——实证研究第5章 知识属性、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计算机仿真 5.1 仿真参数处理 5.2 仿真结果分析 5.3 仿真分析结果汇总第6章 知识属性、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样本效度及信度检验 6.3 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 6.4 模型分析与评价 6.5 实证分析结果汇总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7.1 外部知识属性与企业创新绩效 7.2 企业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 7.3 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 7.4 企业组织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 7.5 研究的主要发现第8章 研究总结、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8.1 研究总结和主要创新点 8.2 研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变量的相关矩阵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4.企业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关系调节作用  从知识与创新关系的角度看,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创新过程的最大变化是越来越关注外部知识的作用。企业放弃了“大部分新知识产生于企业内部”的想法,获取外部知识,并使其在企业内有效转化和利用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必需因素(朱秀梅,2006)。帕维特(Pavitt,1984)认为企业创新过程中应用的知识和信息有40%来自于企业外部环境,这表明外部信息是企业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如果想要获取外部知识,就必须利用自身的吸收能力。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所获得的外部知识,并使其在企业内流动,实现与内部知识的有效整合,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艾斯克里巴娜诺等(Escribanoet aL,2005)实证分析了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认为企业吸收能力越强,企业能够感知的外部知识越多;企业吸收能力越强,获得外部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贡献越大。  从吸收能力三个维度的内涵看,前两个维度(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吸收与转化能力)是获取并吸纳外部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在企业内转移和共享,为产生创新成果打好基础,最后一个维度(开发利用能力)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关键。有些学者认为前两个维度虽然可以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但只有开发利用能力能使知识转化为创新绩效。蔡(Tsai,2001)的研究表明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网络关系接近知识源并获取外部知识,但消化和利用这些外部知识需要依赖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其将知识成功应用于商业目的的机会就越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贡献就越大。因此,研究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必要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知识属性、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