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火枪手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大仲马  页数:734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界文学名著表现了作者描述的特定时代的文化。阅读这些名著可以领略著者流畅的文笔、逼真的描述、详细的刻画,让读者如同置身当时的历史文化之中。为此,我们将这套精心编辑的“名著典藏”奉献给广大读者。  我们找来了专门研究西方历史、西方文化的专家学者,精心挑选了这些可以代表西方文学的著作,并听取了一些国外专门研究文学的朋友的建议,请教了专业的翻译人员,精选英文译本,不删节、不做任何人为改动,让读者能享受纯正的英文。

内容概要

主人公达尔大尼央是一个外省的贵族子弟,来到巴黎后加入了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队,并与另外三个火枪手结成了莫逆之交。王后安娜与英国首相白金汉有私情,安娜送了一串钻石坠子给白金汉;而与王后为敌的首相黎塞留却派人去英国偷得坠子上的两颗钻石,想使王后在舞会上出丑。达尔大尼央自告奋勇与三位朋友一起去英国,几经周折终于取回坠子,保住了王后的名节。 本书为其英文版。  大仲马的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三个火枪手》是其最著名的作品。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是黑白混血人的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 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终于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编辑本段]大仲马家世与生平  其祖父安东尼-亚历山大·达维·德·拉巴叶特里侯爵曾在法国政府任职炮兵总军需官;1760年移居圣多明各(即现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一个名叫塞塞特·仲马的女黑奴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托马-亚历山大,即大仲马之父,受洗时用母姓仲马。 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靠近巴黎)。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 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这期间,他创作的《雨》闻名于世。  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他曾自己主编过一份文学性质的报纸,名为《火枪手》,上面刊登了他自己的很多小说和漫谈录。它是当时法国家庭妇女深深喜爱的读物。 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 “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编辑本段]大仲马的中文译作  1、暴君末日,全小虎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罗马尼禄时代。  2、阿斯加尼奥,韩沪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法国弗朗索瓦一世时代。又名为切利尼传奇。  3、玛尔戈王后,张英伦、向奎观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又译为玛戈王后、瓦鲁阿家族的玛格丽特。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一部。  4、蒙梭罗夫人,陈祚敏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二部。旧译本为地亚小传(LaDamedeMonsoreau),洪观涛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5、四十五卫士,郝运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三部。  6、三个火枪手,李青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又译为三剑客、侠隐记。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一部。路易十三时代。  7、二十年后,王振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又译为续侠隐记。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二部。路易十四时代。  8、布拉热洛纳子爵,谭玉培、吴丹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又译为小侠隐记、双剑勤王录、铁面人。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三部。路易十四时代。旧译本为法宫秘史(LeVicomtedeBragelome),君朔译述,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1915再版。  9、黑郁金香,郝运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荷兰奥兰治(威廉)时代。  10、裙钗之战,张成柱、王长明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路易十四时代。  11、阿芒得骑士,李爽秋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路易十五奥尔良摄政时代。  12、风雨术士巴尔萨莫男爵,高临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路易十五时代。又译为红颜恩仇记,台湾译为大野心家:巴萨摩传奇。  13、王后的项链,王振孙、韩沪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路易十六时代。  14、昂热·皮都,叶尊、吴丹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大革命时代。  15、夏尔尼伯爵夫人,谭玉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旧译本为蟹莲郡主传(ContessdeCharney),上海商务印书馆,林纾笔述王庆通口译。大革命时代。  16、红屋骑士,罗玉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旧译本为玉楼花劫(LeChevatierdeMaison-Rogue),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林纾、李世中译。大革命时代。  17、双雄记,王振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又译为杀手与侠盗。拿破仑时代。  18、基督山伯爵,蒋学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又译为基督山恩仇记。路易十八复辟时代。  19、侠盗罗宾汉,乔娟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5。英国理查一世时代。  20、苏后马丽惨史(TheTragicStoryofStuartMary,QueenofScots),魏易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1、加里波迪回忆录,大仲马编写,黄鸿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2、大仲马精选集,吴岳添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收有长篇小说二部,即“侠隐记”、“黑郁金香”,以及一部戏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  23、大师的残忍,马原编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内含大仲马的《德·冈热侯爵夫人》。  24、恶狼司令,陈训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大仲马著名魔幻小说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火岛传奇》和《爱泼斯坦城堡》)  [编辑本段]大仲马小说的特色  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  1802年7月24日,被法国人称为“文坛火枪手”的大仲马在巴黎东北方向不足一百公里的小镇维莱科特雷诞生  ---我保留亚历山大·仲马的名字---    大仲马的祖父戴维·佩莱苔利原本是圣多明哥岛上的一个充满激情而好色的贵族,家里有一大群黑人奴仆,其中一个名叫露易·仲马的女黑奴给他生了一个混血儿,这便是大仲马的父亲托马斯·亚历山大。托马斯成人后想去参加拿破仑的军队,戴维·佩莱苔利却不允许他使用自己的姓氏报名参军,这个傲慢的老贵族认为一个混血儿士兵使用自己的贵族姓氏,是有辱门庭的。托马斯只好用母亲的姓氏参加了拿破仑军队。由于他作战勇敢,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就由一名士兵升为一名将军。拿破仑开始独裁统治之后,由于托马斯是个激烈的共和党人,被解除了军职。托马斯郁闷而死时,大仲马才3岁半。接着,祖父又破了产,大仲马的家境一下子陷入困顿之中。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之后,大仲马已经13岁,他的母亲想重振家业,便让他做出抉择,是采用佩莱苔利这个古老而又尊大仲马严的贵族姓氏呢,还是保留黑奴的姓氏仲马呢?这两个姓氏的高低贵贱,以及哪一个对自己的命运影响大,少年仲马心里非常清楚,但他还是坚定地对母亲说:“我保留亚历山大·仲马的名字!”  ---巴黎戏剧舞台上的新帝王---  大仲马20岁那年准备闯荡巴黎,但他身无分文,无法成行。偶尔的一天晚上,他来到酒店里与人赌弹子,凭借在乡间游逛时练就的高超的弹子技术,他赢了满满一口袋钱,当夜便告别母亲,狂喜地奔向巴黎。  到巴黎之后,大仲马幸运地遇到了父亲的旧友福阿将军,经福阿将军举荐,他当上奥尔良公爵府上的公务员。生活稳定之后,大仲马把母亲也接到了巴黎。为了生活有更好的保障,大仲马在当差之余,经常替法兰西剧院誊写剧本,以增加收入。许多精妙的剧本让他深为着迷,常常忍不住放下誊写的剧本,动手写自己的剧本。有一天他来到法兰西剧院,径直走进当时著名的悲剧演员塔玛的化妆室,张口就说:“先生,我想成为一个剧作家,你能用手碰碰我的额头,给我带来好运气吗?”塔玛微笑着把手放在他的额头上,说:“我以莎士比亚和席勒的名义特此为你这个诗人洗礼!”大仲马一点儿也没在意这位大演员善意的玩笑,他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郑重其事地说:“我要在你和全世界人面前证实我能做到!”  然而,大仲马花了三年时间写出的大量剧本,没有一个被剧院接受并上演。直到1928年2月11日傍晚,法兰西剧院才给他送来一张便条:“亚历山大·仲马先生,你的剧作《亨利三世》将于今晚在本院演出。”大仲马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时,才发现自己没有体面的硬领,他连忙用硬纸剪了个硬领,套在脖子上便飞奔剧院。但是到了剧院他却无法靠近舞台,因为连座席间的通道上都站满了观众。直到演出幕落以后,剧院主持人请剧作家上台时,大仲马才得以出现在台前,顿时,暴风雨般的喝彩声响彻剧场。当时的报纸如此描述他:“他的头昂得那么高,蓬乱的头发仿佛要碰到星星似的”。这个带着硬纸领子的混血儿一举成名,一夜之间成了巴黎戏剧舞台上的新帝王。  紧接着,大仲马的另一个剧本《安东尼》演出后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大仲马在巴黎成了最走红的青年剧作家。尽管如此,巴黎的许多贵族和一些文坛名家们仍然蔑视他的出身,嘲讽他的黑奴姓氏。甚至像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家也不放过嘲笑他的机会。在一个文学沙龙里,巴尔扎克拒绝与大仲马碰杯,并且傲慢地对他说:“在我才华用尽的时候,我就去写剧本了。”大仲马断然地回答道:“那你现在就可以开始了!”巴尔扎克非常恼火,进一步侮辱大仲马:“在我写剧本之前,还是请你先给我谈谈你的祖先吧——这倒是个绝妙的题材!”大仲马也火冒三丈地回答他:“我父亲是个克里奥尔人,我祖父是个黑人,我曾祖父是个猴子;我的家就是在你家搬走的地方发源的。”  ---豪爽而奢侈的“基督山伯爵”---  戏剧创作的成功使大仲马名声大振,他也因此得以加入以雨果为首的浪漫派。历史也证明了大仲马的戏剧创作活动对浪漫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的《亨利三世》,最早为浪漫派戏剧开辟了道路,也使他成了浪漫派戏剧的先驱者之一。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却是他创作的一系列历史传奇小说。大仲马的作品浩如烟海,据他晚年自称,毕生著书1200部,但他的研究者却认为,其中大部分是他的写作工厂里一些“枪手”们的“捉刀”之作。即便属于他创作的80多部小说中,也都有奥格斯特·马奎的很多心血。马奎是一个善于编排情节的学者,并且精通历史。  经过时间的无情淘汰,大仲马的大多数小说早已被人遗忘,甚至绝迹。目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只有《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几部作品。尤其是《基督山伯爵》,这是一部为数不多为东西方人同时接受和喜爱的通俗小说。无产阶级文豪高尔基曾称赞它是一部“令人精神焕发的书”。但是,同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还没有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也无法进入19世纪文学第一流的杰作行列。因此,在法国文学史上,大仲马的地位还不能和巴尔扎克、雨果等文学大师相抗衡。  然而,《基督山伯爵》毕竟是全世界通俗小说的扛鼎之作,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这本历史传奇的通俗小说给大仲马带来的巨额稿酬,也是巴尔扎克雨果们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使原本就豪爽大方、挥霍成性的大仲马生活更加奢侈。有一次,一个朋友请他捐出50法郎埋葬一个刚去世的地主管家,大仲马哈哈大笑着拿出100法郎,说:“去埋葬两个地主管家吧!”当时,他早以“基督山伯爵”自居,并已在圣日耳曼昂莱山脚下濒临塞纳河的地方买下一大块地皮,准备建筑他梦想的豪宅——基督山城堡。当建筑设计师告诉他城堡造价需要20万法郎时,这位“伯爵”大人豪放地说:“但愿比这更多一些!”基督山城堡于1847年7月25日竣工,建筑非常符合大仲马所要求的华丽风格,内部装饰也体现了他的作家身份:那些窗帘的银质挂钩上吊着他所喜欢的莎士比亚、歌德、雨果等大文豪的雕像;他自己的一尊半身雕像则安放在门厅的正中央,并且在雕像的底座上刻了一行字:我爱爱我的人。从此,大仲马经常在城堡里大宴宾客,饮酒作乐。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工夫,大仲马就把自己的财产挥霍一空,不得不把城堡拍卖给他人。  ---我闭着眼睛写作,我儿子睁着眼睛写作---  大仲马在奥尔良公爵府上当公务员期间,私生活放荡不羁,他和与自己原本同住一楼的女裁缝卡特琳·拉贝同居了很长时间。拉贝给他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在文学声誉上大大超过他的小仲马。这时候,大仲马又和一个戏剧编辑的女秘书好上了,他便抛弃了拉贝。直到七年后他成为巴黎有名的剧作家时,才认下小仲马,但是他始终没有承认拉贝是他的妻子。尽管他后来一直抚养着小仲马,并担负着拉贝的生活费用,但小仲马的内心一直与他有一种说不清的隔阂。特别是大仲马横加干涉小仲马的爱情这件事,给小仲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1848年,24岁的小仲马根据自己的爱情经历,写出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接着,他又花了将近4年时间把它改成剧本,于1852年演出后大获成功。后来,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成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小仲马改写的话剧《茶花女》初演时,大仲马却因为反对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正在布鲁塞尔苦度短期的流亡生涯,小仲马给他打去电报:“巨大的成功!就像你的剧本初次上演时所获得的成功一样!”大仲马真是又嫉妒又骄傲。当后来又有人再次把仲马父子的作品做比较后,仍然认为大仲马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小仲马的一本《茶花女》时,大仲马幽默地说:“我从我的梦想中汲取题材,我的儿子从现实中汲取题材;我闭着眼睛写作,我的儿子睁着眼睛写作;我绘画,他照相。”  大仲马68岁时停止写作,他并非厌倦了创作,而是因为他爱上了一个漂亮的美国女演员阿达·孟肯。风流了一辈子的大仲马,一下子认定了光彩照人的阿达·孟肯就是他此生的归宿,他要在有限的余生里认真地享受一下真正的爱情。不幸的是,阿达·孟肯在一次演戏时从飞驰的马上掉下来摔死了。埋葬了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喝得醉醺醺的大仲马在晴空下打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到儿子小仲马家里,一坐下就大声说:“我的孩子,我是到你这儿来等死的。”  半月以后,大仲马去世。  2002年,经过一番讨论,大仲马的遗体移到了神圣的先贤祠。

书籍目录

CHAPTER 1  The Three Presents of D'Artagnan the ElderCHAPTER 2  The Antechamber of M. de Tr6villeCHAPTER 3  The AudienceCHAPTER 4  The Shoulder of Athos, the Baldric of Porthos and the Handkerchief of AramisCHAPTER 5  The King's Musketeers and the Cardinal's GuardsCHAPTER 6  His Majesty King Louis XIIICHAPTER 7  The Interior of"The Musketeers".CHAPTER 8  Concerning a Court IntrigueCHAPTER 9  D'Artagnan Shows HimselfCHAPTER 10  A Mousetrap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CHAPTER 11  In Which the Plot ThickensCHAPTER 12  George Villiers, Duke of BuckinghamCHAPTER 13  Monsieur BonacieuxCHAPTER 14  The Man of MeungCHAPTER 15  Men of the Robe and Men of the SwordCHAPTER 16  In Which M. Seguier, Keeper of the Seals, Looks More than Once for the Bell, In Order to Ring It, as He Did BeforeCHAPTER 17  Bonacieux at HomeCHAPTER 18  Lover and HusbandCHAPTER 19  Plan of CampaignCHAPTER 20  The JourneyCHAPTER 21  The Countess De WinterCHAPTER 22  The Ballet of La MerlaisonCHAPTER 23  The RendezvousCHAPTER 24  The PavilionCHAPTER 25  PorthosCHAPTER 26  Aramis and His ThesisCHAPTER 27  The Wife of AthosCHAPTER 28  The ReturnCHAPTER 29  Hunting for the EquipmentsCHAPTER 30  D'Artagnan and the EnglishmanCHAPTER 31  English and FrenchCHAPTER 32  A Procurator's DinnerCHAPTER 33  Soubrette and MistressCHAPTER 34  Equipment for Aramis and PorthosCHAPTER 35  A Gascon a Match for CupidCHAPTER 36  Dream of VengeanceCHAPTER 37  Milady's SecretCHAPTER 38  How Athos Got His Equipment without EffortCHAPTER 39  A VisionCHAPTER 40  A Terrible VisionCHAPTER 41  The Seige of La RochelleCHAPTER 42  The Anjou WineCHAPTER 43  The Sign of the Red DovecotCHAPTER 44  The Utility of StovepipesCHAPTER 45  A Conjugal SceneCHAPTER 46  The Bastion Saint-GervaisCHAPTER 47  The Council of the MusketeersCHAPTER 48  A Family AffairCHAPTER 49  FatalityCHAPTER 50  Chat Between Brother and SisterCHAPTER 51  OfficerCHAPTER 52  Captivity: the First DayCHAPTER 53  Captivity: the Second DayCHAPTER 54  Captivity: the Third DayCHAPTER 55  Captivity: the Fourth DayCHAPTER 56  Captivity: the Fifth DayCHAPTER 57  Means for Classical TragedyCHAPTER 58  Escape CHAPTER 59  What Took Place at Portsmouth August 23, 1628CHAPTER 60  In FranceCHAPTER 61  The Carmelite Convent at BethuneCHAPTER 62  Two Varieties of DemonsCHAPTER 63  The Drop of WaterCHAPTER 64  The Man in the Red CloakCHAPTER 65  TrialCHAPTER 66  ExecutionCHAPTER 67  ConclusionEpilogue

章节摘录

  On the first Monday of the month of April, 1625, the market town ofMeung, in which the author of Romance of the Rose was born,appeared to be in as perfect a state of revolution as if the Huguenotshad just made a second La Rochelle of it. Many citizens, seeing thewomen flying toward the High Street, leaving their children crying atthe open doors, hastened to don the cuirass, and supporting theirsomewhat uncertain courage with a musket or a partisan, directed theirsteps toward the hostelry of the Jolly Miller, before which wasgathered, increasing every minute, a compact group, vociferous andfull of curiosity.  In those times panics were common, and few days passed withoutsome city or other registering in its archives an event of this kind.There were nobles, who made war against each other; there was theking, who made war against the cardinal; there was Spain, which madewar against the king. Then, in addition to these concealed or public,secret or open wars, there were robbers, mendicants, Huguenots, wolves,and scoundrels, who made war upon everybody. The citizens alwaystook up arms readily against thieves, wolves or scoundrels, oftenagainst nobles or Huguenots, sometimes against the king, but neveragainst cardinal or Spain. It resulted, then, from this habit that on thesaid first Monday of April, 1625, the citizens, on hearing the clamor,and seeing neither the red-and-yellow standard nor the livery of theDuc de Richelieu, rushed toward the hostel of the Jolly Miller.

编辑推荐

  《三个火枪手》的作者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是黑白混血人的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终于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个火枪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故事内容是平民出身的达达尼昂到巴黎投军,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手卫队,和其他三个火枪手成为好朋友。他们为了保护王后奥地利的安妮的名誉,抗击红衣主教黎塞留,击败黎塞留设置的重重障碍,前往英国,从白金汉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钻石,挫败了黎塞留挑拨国王和王后的阴谋。
  •   以前只看过动画版的《三个火枪手》,现在读起文字版的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令人爱不释手。
  •   超赞,我喜欢,大仲马的作品,很棒!与《基督山伯爵》齐名大作
  •   正在看,非常喜欢大仲马的作品,印刷质量有点差劲
  •   建议那些英语有一定基础的初高中生看,比翻译过来的更有味道,还原了大仲马的原著,更深的了解了他创作时的心情
  •   一直想买一本全英文版的书来看,这次终于到手! 书很好哦,物有所值,要是字体再稍微大一点点就好啦1
  •   英文版的法国名著,读起来挺有感觉的
  •   内容还可以,全英文的还是有点难度。
  •   全英文的!!要努力地看下去啊啊啊啊~!质量都不错
  •   相当好的书,喜欢他的版本,他的应刷,纸张也行,价格便宜,强力推荐有点英文底子的人买本试试!
  •   英文版的,孩子在学习中,很喜欢。
  •   非常喜欢这本书,中文版看了很多遍了,现在好好啃啃英语版本的,体会体会原汁原味
  •   还没读,但是听说不错。
  •   很轻!质量不错!还没读
  •   真正的大部头,真正的消磨时间的利器
  •   还没开始看,但这本书是自己一直想看的,看着这本书挺好,自己一定会看完的
  •   书还比较不错,书就在一个小纸箱子里,包装很**
  •   帮同事小孩儿买的,书角一点点邹,满意。
  •   被图片骗了,以为是那种硬制皮的,结果封面还是软的。。。全英的,很挑战
  •   一共买了两本,北京仓不如天津仓的好,不知道为什么
  •   书有点旧,表面很多刮痕,没想到是软皮的!
  •   中英文的版本应该在书目上有所显示。不然会误买,影响阅读
  •   书像是二手的,很破,封面让我很无语。
  •   花了这么多钱 收到一本像出土文物那么破的书 心情极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