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幸福力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凯文·布朗  页数:240  译者:方仁馨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幸福,最受欢迎“幸福是什么?”有人问。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的回答是:“幸福是不悔的快乐。”幸福是什么?这可是一个问了几千年的老问题,但直到今天,人们仍在发问,而且很多发问者是非常聪明的社会精英。一如往日,一早上吃了早餐,稍稍活动筋骨后,我进入书房准备开始一天的阅读。开启计算机后收到一封学生转发的电子邮件,标题是:猜猜看,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是哪一堂课?哈佛大学是世界顶尖知名学府,尤其是哈佛商学院举世闻名,许多华尔街的精英都出自哈佛。在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归入哈佛门下的情况下,哈佛大学的财经类课程与时俱进,不固守窠臼,从不重复老套的万年教科书,经济学导论,是这所学府的招牌课程之一。因此,在传统印象里,问题的答案理应是与财经相关的课程。但是读完电子邮件后,答案揭晓—最热门的选修课是“关于幸福的课程”,选读听课的人数超过了广受欢迎的“经济学导论”。教授这门课程的是拥有哈佛大学哲学与心理学双学位的组织行为学博士,泰•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 早在2006年,沙哈尔开设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课程,就已有855个人选修,打败了经济学导论,成为哈佛第二受欢迎的课程了。沙哈尔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对快乐感兴趣的人比对赚钱感兴趣的人更多。这门课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科学性,教导学生将知识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成了广受欢迎的“幸福课”。沙哈尔在哈佛开设的两门课—“积极心理学”与“领导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Leadership),分别获选哈佛大学“最受欢迎课程”的第一与第三名,两门课的选修人数超过1400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上过课的学生表示,这两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更有趣的现象是,除了学生踊跃选修之外,学生的家长,甚至祖父母和媒体,也出现在沙哈尔授课的讲堂上,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美国的重量级主流媒体,包括《波士顿全球报》(Boston Globe)、《纽约时报》,以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纷纷作了报道,介绍这一校园里难见的盛况与沙哈尔的课程内容。通过一门心理学课程引起人们对幸福的热烈关注,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而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幸福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关于幸福的课程是聪明的精英们最想选修的一门课?或许是在忙乱的无所适从的时代,人们需要心灵的指引,回答自己内心深处永远的提问:“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或者,换个问法,在人生数不尽的课程中,哪一门课程可以号称是无可取代的“天下第一课”(Life’s first class)?沙哈尔肯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如果以唯一且最终目标而论,那么幸福就是天下第一课。电子邮件还谈到如下的观念: 当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以钱作为标准。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凡是一切与钱无关的,都不列入考虑范围。金钱是无上的财富。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赢利和亏损。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将负面情绪当做支出,将正面情绪当做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无上财富”方面就能赢利了。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一切。这些观点给我们忙碌的人生带来许多启示。我们太多的人穷其一生,为了“赚钱”谋生而碌碌终日,这当然是现代人为了糊口不得不作的选择之一,但我们是否忘记了生命中“赚生活”的重要性。生命,其实就像一本存折,有时积累储蓄,有时提取支出,一本持盈保泰不亏损的存折,是量入为出、收入大于支出的结果,幸福的人生亦复如此。当检视生活,正面多过负面、储蓄大于提领的时候,就会有心灵满足的幸福感。要避免让心灵出现赤字,保持最大的正数盈余,就必须设法将人生与意义结合。生命若能连接意义,那就是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生,也就不虚此生了。当然过程中可能挫折不断,可能充满令人恐惧的未知,所以我们不能忘了两项心理准备:第一是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玛莎•格雷厄姆[1]就说过:“你是独特的,若未实现这样的独特,那么一定是漏失了某些东西。”相信自己的独特性会给自己最强的信心。第二是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并非完美的,学习是永远的功课。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不是失去,而是经验的获得。这封电子邮件的最后,介绍了沙哈尔送给学生的10条提示,分别是:“遵从你内心的热情”、“多和朋友们在一起”、“学会失败”、“接受自己”、“简化生活”、“有规律地锻炼”、“睡眠”、“慷慨”、“勇敢”以及“表达感激”。 这些提示看似老生常谈,平淡无奇,其实真切的幸福正源于平常的道理。从这简单的10条做起,或许你可以找到幸福的方向,这本书即以此作为各章主题,和大家一起分享生命经验。“你这一生买的最贵的东西是什么?”分享见证时,我问教会的朋友。“房子。我交了快20年房贷,都还没交完。”有人这么说。“健康,三年前我生了场大病,不仅花了很多钱,而且让我体会到健康真是太重要了。”已经完全康复的乔安这么回答。“我的想法是,最昂贵的东西,你得用尽一生的时间与代价换得,那是幸福。”我分享了自己的答案。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幸福是不后悔的快乐。它值得我们不放弃任何的可能、不留下任何后悔地努力追求。感谢家人,我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儿女给予我的幸福快乐生活,感谢教会牧师和我的朋友们给予我的美好友谊,这些美好的经验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感谢出版经纪人罗伯特的版权合作协助。当然最重要的是,你会在“生命的觉知课”系列丛书中,遇见很多有智慧的前人、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们,他们对人生各种问题的独到见解与智慧,会让我们对人生拥有更深入的认识。期盼这套书的出版能让读者更关注身边的幸福,并且追求到属于自己的最好的生活与快乐。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简介:轰动全球的“哈佛幸福课”是哈佛大学修课学生最多的一堂课,连学生的祖父母都争相旁听,曾被美国重量主流媒体纷纷报导。
  畅销书作家凯文?布朗将哈佛幸福课讲师沙哈尔的10条幸福贴士和自身对于幸福的研究完美结合,在“生命的觉知课系列1”——本书中,以细腻感性且不失幽默的行文,全面透彻为读者传递了开启幸福力最有效的方法。读完这一系列,你会像哈佛学生一样,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简化你的生活:简化生活就是抛开比较与计较的心理,分辨“想要”与“需要”的不同。当我们的幸福感,不是从物质,而是从心底深处而来;当我们的快乐可以来自于生活中的小小发现;当我们不再只是“想要”,而是“需要”之后,就开始懂得“不要”的重要性,那么容易满足的我们距离幸福快乐,就绝对不远了。
  赚钱也赚到生活:我们太多的人穷其一生,为了“赚钱”谋生而碌碌终日,这当然是现代人为了糊口不得不作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忘记了生命中“赚生活”的重要性。生命,其实就像一本存折,有时积累储蓄,有时提取支出,一本持盈保泰不亏损的存折,是量入为出、收入大于支出的结果,幸福的人生亦复如此。

作者简介

  凯文·布朗(Kevin
Brown),励志心灵导师作家。退休教授,长期环球旅行。曾经主持教育培训工作,并长年参与慈善工作。对生活哲学有深刻体悟,近几年潜心于心灵励志书的著书立说。

书籍目录

前言 幸福,最受欢迎
第1章 热情,生命的延长线
第2章 神木与森林
第3章 世上最好的大学
第4章 与神对话
第5章 少即是多
第6章 莎翁的心理药方
第7章 睡美人
第8章 口袋与心理
第9章 最佳经纪人
第10章 飓风之后
结语 国王的快乐

章节摘录

第八章 口袋与心理有个电视节目陆续邀请了一批企业家和慈善人士谈他们的捐钱故事。节目最后,主持人会请来宾分享他们对慈善或者慷慨的定义。有一位长年从事公益的慈善家是这么定义“慷慨”的:“我认为慷慨就是,从我的口袋,到别人的口袋;从别人的心里,到我的心里。”他解释:“前者是金钱财力的协助,后者是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交流。”这位慈善家说,捐钱是物质上的流动,但最好的流动是心灵的关怀,必须要感受对方的想法与处境。有能力的捐助者做到金钱慷慨并不难,难的是真心的关切以及同理心的感同身受。若以为只要给钱就好,那是施舍,而不是慷慨的施助。我真喜欢这位慈善家对慷慨的定义。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幼年时候,父亲讲了这么一个睡前故事: 人在死去之后,便化为鬼魂,它们生活在另外的灵界当中,时时刻刻准备着再次投胎转而为人。于是灵界就像个等待重新做人的场所,大家都排队等待时机的到来。在经历了漫长仿佛是无止境的等待之后,其中一个无名的鬼魂终于轮到转世的机会了。它高兴万分地来到投胎转世的高台前,准备再入人世的时候,主宰者却抓住了兴奋的他,问了他一个问题:“我知道你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可是我希望你能够回答我一个问题,这次投胎后,你希望一辈子接受别人的给予,还是给予别人呢?”在听到这个问题后,它便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希望一辈子得到别人的给予。”结果,这个鬼魂转生后果然得偿所愿,他成为一名乞丐,终日接受别人的施舍。听完后,我对父亲说,这鬼魂真笨,没有做对投胎前的选择题。父亲说:“布朗,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得到别人的给予而不懂得付出,那么,这种人的下场就像那个兴奋的鬼魂一样,只能不停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受人施舍并不是错事,更不必感到罪恶,只是慷慨的施与受之间,可以让我们学习到许多细腻的人生哲学与智慧,这和我们一生的幸福极为相关。动物的分享世界什么是慷慨呢?慷慨就是“把自己所拥有的,大方地分享给需要的人”。慷慨和施舍是不一样的。如果给予只是为了得到称赞,就不是慷慨,因为他只是想做个善人,而不是真心想要给予;但若是基于真心关怀而无条件地给予、无私地奉献,那么对别人和自己来说,都是心灵上的收获。你或许以为慷慨是一种施舍和一种有余之后的付出,我必须说,这种观念不是很正确。慷慨应该是对需求者的一种心意表达,对方真有需求才能完成慷慨,若对方没有需求,只是自己想大笔捐款,博取名声,那绝对不是慷慨,而是炫耀了。帮助多少,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帮助要真诚,要对方真能感受得到才行,这才是真正的慷慨。有一个旅客到海边散步,远远地看到一个人在海滩上不停地弯腰、起身、向大海投掷,好像是在捡石头掷向大海。旅客很好奇但看不清楚,等他慢慢靠近时,他惊讶地发现海滩上布满了海星,这名投掷者原来不是在捡石头,而是拾起海星然后抛回大海。整个沙滩绵延百里,被冲上岸的海星遍地皆是。旅客心想:天哪,这海滩有多长,海星有多少,怎么丢得完呢?他走到投掷者身旁,禁不住问道:“你一定是疯了,海滩绵延百里,这么多的海星,你怎么丢得完呢?你丢回海里再多,整个沙滩会有什么改变吗?”投掷者继续弯腰捡拾海星抛向大海,然后转身对旅客说:“是的,虽然对整个沙滩没有改变,但这对被我丢回大海的每一只海星却有很大的不同。”或许大多数人都和这位旅客的看法相似,但慈悲慷慨的人却往往从小的个体角度做起。“如果你不能喂饱一百个人,那就只喂饱一个人就好。”这也是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的观念。好像徒劳无功的举动,或许对大环境不起明显作用,但对受助的个体却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秉持“傻瓜精神”的最可贵的慷慨。愿意不辞辛劳,在最关键的时刻施予援手,能做这样的傻瓜可没什么不好。人是万物之灵,要拥有更可贵崇高的美德,而慷慨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动物世界里,也有这样的精神。比如,鹈鹕(pelican)就具有慷慨的特质。它们的嘴很大,对抓鱼很有一套,它们抓到的鱼很多,除了自己享用外,也不怕别人分享。如果其他的飞鸟抢食了鹈鹕口中叼着的鱼,鹈鹕不会追捕掠夺者,表现得非常慷慨。动物都能有这种慷慨之心,何况我们人类呢?不要怕分享之后会失去,分享反而会带来更多想不到的收获与可能。几年前,我去地中海旅行的时候,在一个小岛上听导游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这是个风光旖旎的热带小岛,岛上小镇的中央有个超大型广场,每到假日的时候,这里就聚集了很多摊贩招徕生意。他们贩卖各种小吃,引来大批的鸟类偷食,消费者吃完后随手扔在地上的残食,更引来满地捡食的飞鸟。摊贩们对于这种情况很头痛,飞鸟太多影响做生意。但飞鸟速度极快,又不好对付。摊贩们想尽各种方法驱逐,但是效果非常有限。奇怪的是,有一个摊贩不仅不驱赶小鸟,还联合附近的摊贩在摊子前面围出了一个区域,里面放了各种好吃的食物,供应飞鸟啄食。刚开始大家都笑他:“飞鸟数量庞大,你能喂多久呢?真是太笨了。”但是这个摊贩不仅留下“供餐区”,而且还主动招呼小鸟来吃。慢慢地,他的供餐区里的飞鸟越来越多,其他驱赶飞鸟的摊贩发现自己摊子前的飞鸟变少了,心中很高兴。心想,有个笨蛋帮他们真好。后来,大家发现这个摊贩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每个人都很好奇,拿出食物喂食飞鸟的摊贩怎么反而会越来越有钱呢?后来大家终于知道了,这里飞鸟众多,积下大量鸟粪,鸟粪的含磷量极高,是很好的天然肥料。这个摊贩将供餐区内收集的鸟粪,转卖其他地区,获得了很高的收益。慷慨的分享,让看似很傻的摊贩赢得了意外的丰厚回报。慷慨的三种哲学慷慨地付出,看似很傻,但反而经常因此有了更多的收获。慷慨确实是含义很深的哲学问题。慷慨有几个层面的哲学意义,是关乎幸福人生的心态。1. 快乐心灵的富有哲学我们都认同,最好的幸福不是一个人的幸福。幸福若能分享,会有更大的快乐。我曾看到过一个关于印第安人的习俗。印第安有一个名为黑脚族(Blackfoot)的部落。在这个部落的文化里,有一个很特别的观念。黑脚族部落有一个重要的日子名为“太阳舞节庆”。部落的族人为了这个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会用一年的时间准备,他们努力勤奋工作,尽量将收入存起来,然后在初夏时举行的太阳舞节庆中,端出一大盘的丰盛食物,分赠给族人享用。这个传统观念就是——“赠与”。赠与越多的人就是越富有、越受族人肯定的人。所以在黑脚族部落里面,富有者的定义是: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所有,包括想法在内,尽可能与所有人分享。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什么?答案不是金钱,不是名誉,更不是地位,而是快乐。黑脚族的赠与观念,启示我们物质丰富的现代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慷慨地分享,从而得到心灵最大的富足感受。就如我做礼拜的教会牧师葛恩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世人眼中,得到最多的就是最富有的人。在上帝的国度里,付出最多的才是最富有的人。” 2. 互补共生的人我哲学人的负面性格之一,就是自私的心态。姑且不论那些伟大的情操或者无私奉献的案例,不少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看到自私的小我主义者,以精算的天秤衡量彼此之间付出的多寡,所有的互动都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唯一考虑。卢梭[1]曾经指出:“人的不幸,是从他将一小块土地围起来,并宣称‘这是我的’的那天开始。”这真是个洞察人性的精辟见解。圈地自重的心态,是小我自私的根源,筑起了一道高耸的围墙,隔断了与他人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 “我的”、“你的”,是人我之间互动的障碍,少了人我互补共生的精神,无法进行人我的良性互动,这就是缺乏慷慨的恶果。这个社会要变得更温暖友善,就不能你争我夺,斤斤计较,更不能画地自限,与外人隔绝。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慈善家和热心人士,树立了慷慨助人的典范,减轻了社会底层与弱势人群的苦痛。对他们而言,出钱出力,帮助那些极度需要救助的贫困家庭或失去父母的可怜孩子等弱势族群,就是他们秉持的慷慨信念。这种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精神,会让社会的寒冷减少,温暖增加。慷慨,不仅是金钱上的援助,更是心灵上的支持。有了这些慈善家和热心人士的付出,才有了激励人心的动人故事。“克丽丝廷,存钱罐有多少钱了呀?”在女儿小时候,有一天我看到她把存钱罐打破,就问她。“快150元了。”克丽丝廷小时候就很懂得存钱,长辈给她的零用钱,她都会尽量存下来。“哦,很不错呀,那你为什么要打破存钱罐呢?怎么不继续存呢,想买什么东西吗?”我边鼓励边问女儿。“因为我要捐给同学。”“哦,为什么要捐给同学呢?”我好奇地问。“因为同学生病了,他们家很穷,医药费不够。我很想帮帮他。”“很好呀,但是你不会心痛吗,这钱你应该存很久了吧?”“是呀,存好多年了。可是,你不是说,钱要用在对的地方吗?”没错,帮助同学是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人生在世,能够给予,是一种富足,如果有能力协助他人,社会就会充满善意的流动。今天的施助者,或许在明天会成为其他领域的受助者,人类社会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互助共同体,人既然不能离群索居,那就以善意慷慨和分享融入社会,嘉惠彼此。正如那句格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One for all, all for one),才是社会和谐的基础。3. 能力提升的匮乏哲学心理学有一种理论,就是当我们有机会付出的时候,会明显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或许就实质的层面来说,自己也属于匮乏的一方,并不比对方丰富多少,可是愿意付出的时候,这种相对性所造成的自我感觉提升,就会让自己充满了自我实现的信心。能慷慨施助,是一种能力的展现,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若我们愿意真心助人,就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关系;捐助得越多,自己的收获也越多。很多善意助人者,尽管决定慷慨助人的时候,自己的收入其实非常有限,可是无论能捐助多少,他们都会许下心愿:如果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愿意捐献更多的部分。奇妙的是,他们的经验证明,上天好像听到了许愿,他们捐助的越多,上天回报的越多,于是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只要自己不虞匮乏,就尽力慷慨施助他人吧。简单来说,在这样的意愿下,为了信守承诺,人们会想方设法提升助人的能力,这是慷慨带来的自我激励的好处。深究来说,我们愿意将手中仅有的分享给他人,看似“嘉惠他人,使自我匮乏”,但是人生最重要的哲理之一是:匮乏,其实是最丰富的资源。那是因为,当我们发现不足的时候,会驱使自己找到生命的出路,人的潜能就会被激发而出,从而在帮助他人的心愿下,也同时成就了自己不曾想过的生命高度。慷慨是生命的祝福曾经有些宗教人士向我提及,假如某个人一直承受别人的好处却无力偿还的话,那这个人的灵魂是会被诅咒的,终生要为偿还别人的恩惠而徘徊在这个世上,永远也得不到安息。其实不必受这种说法的影响,这个说法只是提醒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实际上,多数人都是怀有善念的,都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我们都是有自尊心的人,在某段时间得到了别人的善意协助,一定会点滴牢记在心,随时记挂着别人对我们的好,然后在适当时机加以回报。这是人性中的可贵之处,让我们变得感恩、懂得积极向上。在孤立无助的时候,任何一点儿的帮助,都是生命中巨大的改变力量,我们不会让自己成为只是默默地接受别人的好意,却无力偿还的人。我们会在生命的泅渡过程中,因为有了浮木,而驱策自己努力安全上岸。所以,别人对我们的慷慨,使我们心存感激,图存回报,激发了我们在逆境中的生存动力。因此,我们的灵魂不会受到诅咒,而是受到祝福,这是转换人生境遇的机缘与开始。一份发自内心的小小慷慨,可以产生帮助别人改变的惊人力量,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感受、多么成就非凡的事情。相对来说,当我们是施助者,而不是受助者,代表着我们的境遇相对优越。能够助人与人分享毕竟是一种能力,意味着自己拥有甚堪告慰的处境与条件,也证明自己是富足的。帮助别人时,最能够体会老天对自己的好,他让我们是手心向下者,而不是处境堪虑的手心向上者。这就是越帮助别人、越能体悟自身拥有的幸福的真谛。火炬分享学慷慨付出虽能令人深感喜悦,拥有成就感,但正因如此,我们反而要特别注意表现慷慨时的可能错误。帮助别人是美德,但这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善行为。施助者与受助者是平等的个体,若是捐助者存在丝毫的优越感,或是心存日后获得回报的念头,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慷慨人士。“慷慨,尤其是还兼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德国文学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名言告诉我们,态度比捐助的金额还要重要,成就慈善义行的,不是金钱,而是关怀与谦卑。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回报却不过少许,甚至毫无所获。即使是这样的结果,我们依然要心存慈悲与感谢,能够多给予就是一种幸福,那表示你比别人拥有更多,能够行有余力并乐于助人。千万不要凡事都计较得失。慷慨助人者,在一般人的眼里,被视为有能力的人,所以隐约之间容易被认为是“优势者”、位居高处者,只是因为手心向下的慈悲怜悯心态与友善,而帮助了“弱势者”。其实应该反过来想,慷慨助人者反而要感激受助者,因为没有他们的存在,就不会让自己的能力与心意得到肯定,也不会有行善的机会和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喜悦的机会。圣经教导我们,施比受有福,但更要感谢受助者,是他们愿意接受帮忙,才让“施”与“受”同时存在,成就了助人的义举。如果真如东方佛教的观念,这一生做的好事可以累积影响以后的投胎,那不是更要感谢受助者,难道不是他们才让我们有累积的机会吗?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利,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真诚地尽自己之力,改善不圆满的世界。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慷慨的分享,提升了彼此的幸福感,也让生命彰显了付出的意义与价值。从慷慨的付出做起,这是幸福的起步。可以试想一下,该怎样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呢?稍微留意一下周围的人,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从身边的朋友开始,然后再渐渐扩大范围吧。试着去帮助一下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千万别把他们视为社会的负担。无论事情是多么的困难,或者必须承受失败的后果,只要拥有一颗热情慷慨的心,就不会因为少许的挫折而放弃这种崇高的使命。有人说,“穷人,并不是消磨慈善家热心的一种借口。”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慷慨之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人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碍乐于助人的想法和救人离苦的决心。永远不要忘记 “火炬分享学”—神父詹姆斯•凯勒(James Keller)说过:“当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的时候,并没有任何损失。”所以持有火炬的人,可以让许许多多的人借以引火点燃自己的火把,而自己绝不会因此有任何的损失,这是最好的慷慨分享学:散播了所有,点燃了光和亮;造福他人,自己丝毫未减。帮助别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善良表现,人性可以不是那么自私的。通过无私的付出,会让内心拥有更多的收获与安宁。慷慨是对人更加宽容、乐于合作、成就别人,尽管自己有所付出,却会让我们获得更完整的生命。丘吉尔曾说过:“人类用获取的金钱来维持生计,用施予来构筑人生。”缺乏慷慨付出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

后记

国王的快乐                   破碎的瓷瓶                                                                                                                                                                            知名权威的字典上对幸福(well-being)的定义是这么写的:“一种舒适(comfortable)、健康(healthy)与快乐(happy)的感觉。”你可能注意到这个定义里面并没有财富。不是财富不重要,而是财富这一项,应该列不进幸福内涵的前三个指标。这三项的内涵,归根结底而论,最多人真正渴求的应该是快乐,或说喜乐,因为无论前两项如何充分,若没了快乐感受,就绝对不会觉得自己幸福。诚如《圣经》箴言17章22节所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快乐喜乐才是我们生命痛苦时的良药,也是许多人终其一生最期望的心灵状态。喜乐与幸福确实是密不可分的,知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Oprah Winfrey)是这么看喜乐的:“我把喜乐(joy)定义为幸福和内在平和的永续感受……”祖母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那是我很小的时候有天晚上的睡前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的人生智慧之一。中古时期,欧洲有位国王,他非常喜爱收藏瓷瓶。其中有一个瓷瓶花色绝美、造型优雅,而且是与皇后大婚时候的信物。国王爱不释手,将之摆放在寝宫的床头,入睡前都会拿起把玩一番。可是有一天,夜间发生了地震,尽管国王反应很快,但还是没能挽救瓷瓶落地的命运。惊魂甫定的国王,看着破损的瓶子,难过得无法言语。珍爱的物品破碎了,国王整日愁眉苦脸,无心理政,日渐消瘦。有位大臣眼看这样不是办法,就遍访全国的陶瓷匠,询问修补复原的可能性。“不可能,这瓷瓶是独一无二的,花色绝美,不可能修复到原来模样。”被问及的许多陶瓷匠都是同样的回答。无计可施的大臣想修不了,就换一个吧,想找另一个同样的瓷瓶代替,但是这个花瓶是个孤品,而且国王也不接受。有位老迈的陶瓷匠不忍看到国王心情低落,于是说:“让我试试看吧!”国王与大臣都很高兴,似乎有了一线希望。从接过破瓶碎片的那一刻起,老陶瓷匠就不见了。大家以为他是因为无法完成任务,所以只好逃走了。国王既生气又伤心。没想到,两个月后,老陶瓷匠出现了:“国王陛下,我修复好了,请陛下看看。”国王接过瓷瓶,看了许久,边看边露出久违的笑容:“太好了,你修复得太完美了。居然找不出接缝与破绽。”国王赏赐了许多金银给他,重要的是国王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很久很久后,等国王过世了,真相才慢慢传出,原来老陶瓷匠交给国王的并不是原来的破碎瓷瓶。他从碎片中研究分析了瓷瓶的组成元素,找到其中的制作奥秘后,凭多年锻炼的技术、经验以及夜以继日辛勤的努力,终于成功复制出不应该再有的“举世唯一”。“那老陶瓷匠不是在欺骗国王吗?”我听完后这么问祖母。“布朗,故事的关键不在这里。关键在于,快乐最重要。物质的真与假,都是我们认定的而已。复制的瓷瓶,也是一种真实。只要让我们快乐的都是最真的东西。”祖母笑着对我说。经过了几十年,我依然会常常想起祖母说的这个小故事。“只要让我们快乐的都是最真的东西。”物质的真或假,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如何修复自己的心情,享受快乐。心灵状态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快乐与生命的内涵!情绪主导了心灵状态,也决定了是否快乐幸福,我们的情绪就像是国王的瓷瓶,它是一件珍品,我们要爱不释手,时常拿出来把玩观看,一方面检视是否有缺陷,另一方面也学习自我欣赏与赞叹。我们将情绪视为最宝贵的珍品时,就会小心呵护,尽力维修了。当然,情绪总有受伤破损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它再也无法修复,只要尽力,它还是会像先前一样完美无瑕。幸福也是如此,或许我们经历过许多不堪的往事、有着令人难过的回忆,但是,不要认为感觉再也回不来了,心情再也无法平复了。也许对某个人或是某件事情真的失望伤心,确实很难找回当初的美好感觉,那就换个对象,从其他的事情重新出发,再去打造一个情绪珍品吧。尽管不是原件,还是能有同样的完好,带给我们不逊于往日的快乐。牧羊人与羔羊教会的牧师经常以迷途的羔羊与牧羊人,来比喻归属与照护的关系,希望世人不要变成迷途的羔羊,能找到身心安顿的地方。而牧羊人的责任则是要照顾好羊群,看护每一只羊的需求,提供最好的保护。羊很容易迷失,当它发现水草的时候,就会为了饱食越走越远,最后脱队直至迷路。人的心也像是羔羊,当受到外界的诱惑或是伤害时,就会迷失或是逃离,成了回不了家的流浪者。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扮演好牧羊人的角色,当发现心里的羊走的路线不对,或是快要跟丢时,就得拉它一把促其归队。幸福快乐是我们的生命方向,脱离路线的任何情况,都要设法排除与解决,陶瓷匠和牧羊人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本书每篇的主题,都很“生活”、很平常,但是每一个主题都仿佛一种“温馨的叮咛”,就如同故事中不可或缺的瓷瓶碎片,有着值得研究分析探索的深度内容,当理解其中奥秘后,才能组装打造出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舒服并且生活得开心自在。幸福的生活,不是来自单一的方面,要用正面阳光的心态面对与应用遇到的每一个事物,从点点滴滴缀补出幸福的全貌。《圣经》以弗所书第3章第20节说:“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就将希望得到改变的点点滴滴放在心里,上苍一定会成就我们衷心期盼的人生幸福!我真心地认为,能谈幸福的话题,真是件最幸福的事情。在诠释了10个主题词的内涵后,后两册将继续以幸福为题深入分享掌握幸福的法则,以及思考幸福的技巧等问题。当然你可预想到,我仍会书写来自我的祖父母、父母以及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智者的隽永话语,并分享许多我接触到的人生智慧。期待能以这套丛书,和大家交流人生经验,一起用文字来聆听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课—幸福。

编辑推荐

《开启幸福力》编辑推荐:“遵从内心的热情”、“多和朋友们在一起”、“学会失败”、“接受自己”、“简化生活”、“有规律地锻炼”、“睡眠”、“慷慨”、“勇敢”以及“表达感激”。 这些提示看似老生常谈,平淡无奇,其实真切的幸福正源于平常的道理。 这本书即以这10条幸福贴士作为各章主题,和大家一起分享生命经验。无缘聆听沙哈尔讲课&希望简单明了读懂哈佛幸福课的读者,将从本书中获知哈佛幸福课的真谛,这本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同步推出的、直击亿万人心灵的幸福能量书将助你开启幸福之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开启幸福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但是幸福究竟是什么,却难以述说。书中给予十条提示,从生活本身去发现我们自身所渴望的幸福,感觉很接近自己,很真实,很有用。
  •   给妈妈买的书,妈妈说很不错,她看完我再看。嘿嘿
  •   内容挺好,慢慢阅读、体会
  •   已经收到了书,还没有细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