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型企业成长与品牌重叠测评仿生研究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赵红、王焱、 谢琳灿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赵红 等 著  页数:286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为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竞争环境并寻找到可持续成长的商业模式,许多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调整,其中包括了企业组织形态调整。伴随着企业组织形态的演变,企业经营理念也不断地发生变革。21世纪企业的生存法则强调:企业要健康成长应特别注重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注重寻求企业“生态规模”,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和“生态空间”,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成长的生命活力。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善于构造“健康的组织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生态环境中对未来的发展做前瞻性战略思考的组织,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健康的企业组织应通过持续的动态调整对变化的环境做出敏捷的反应以维持生存并发展。因此,把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的理论引入组织管理和组织运作之中,是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持续性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品牌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品牌经营作为企业经营的更高境界,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品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企业带来的溢价能力和影响力的价值贡献是其他任何资产无法相比的。但在我国,众多企业的品牌往往是“成名也速,败名也忽”,不能长久地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犯了品牌生态位重叠的错误,表现在品牌命名与设计、品牌定位与个性价值开发、品牌形象提炼以及品牌宣传等多个方面。因此,从企业经营的实践来看,品牌生态位重叠度测评以及不同生态位重叠状态下品牌生命体生态对策选择的研究工作迫切需要得到关注。针对此情况,本书以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对企业成长策略进行了仿生研究,同时又进一步对品牌重叠和品牌竞争力测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企业经营与品牌管理的策略建议。

内容概要

  《生态智慧型企业成长与品牌重叠测评仿生研究》内容针对以下问题展开:生态智慧型企业的特征和成长过程如何?怎样提高生态智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选择生态智慧型合作伙伴的标准和策略是什么?品牌重叠现象在市场中普遍存在,其成因和影响有哪些?企业应该如何看待和管理品牌重叠?品牌竞争力与品牌价值关系如何?测量品牌竞争力的方法和模型如何建立?

作者简介

   赵红,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质量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统筹法优选法学会应急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品牌管理、营销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企业仿生研究等。曾为2006-2007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商务时间》栏目策划人之一及点评嘉宾。曾主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世界银行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十几项企业和政府委托的研究项目和科研课题。近年来先后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管理评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销售与市场》、《中欧商业评论》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主编和参编的研究专著和教材等书籍近十余本。

书籍目录

导言 上篇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第1章 组织生态相关理论综述 1.1 组织生物模式理论 1.2 组织生态学理论 1.3 组织发展与组织成长理论 1.4 群体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变迁演化理论 1.5 竞争生态理论 1.6 新企业组织范式理论 1.7 组织的社会系统理论、管理系统理论与组织蜕变理论 1.8 将组织视为生命特征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1.9 组织内部行为过程的理论 1.10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活力理论 1.11 企业组织塑性理论 第2章 品牌生态学研究综述 2.1 品牌生态学的相关概念 2.2 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2.3 品牌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2.4 品牌生态学中的主要理论 第3章 现代品牌战略与竞争力研究综述 3.1 现代品牌战略研究综述 3.2 品牌竞争力研究综述 第4章 品牌生态位重叠及测评研究综述 4.1 品牌生态位重叠研究述评 4.2 品牌重叠测评方法综述 本篇参考文献 中篇 生态智慧型企业成长研究 第5章 生态智慧在企业经营中的历史演进及其要素结构 5.1 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和经营理念的变革 5.2 生态智慧与生态智慧型企业的概念界定 5.3 生态智慧型企业的基本要素及特性分析 5.4 生态智慧在企业经营中的历史演进 5.5 企业经营中的生态智慧结构要素及其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因子及企业群落复合体的生态功能 6.1 企业群落复合体及其所栖息的复合生态系统 6.2 企业群落复合体的生存方式、结构尺度和客观性 6.3 企业群落复合体的异质性及其类型划分 6.4 不同类型企业群落复合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6.5 企业群落复合体的动态模型 6.6 企业群落复合体的企业种动态循环过程及其建模 6.7 企业群落复合体的生态功能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生态智慧型企业共生体行为方式及其共生经济效益 7.1 生态智慧型企业共生体的生存条件 7.2 生态智慧型企业共生体的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7.3 生态智慧型企业共生体的共生经济效益分析 7.4 对生态智慧型企业共生体共生经济效益的经济学解释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生态智慧型企业成长中的生态对策选择、优势度比较及合作伙伴选择 8.1 从企业群落演替过程看企业的成长 8.2 企业群落演替过程分析 8.3 r-K选择策略与企业成长曲线 8.4 企业生态对策选择与“三态”优势度比较分析 8.5 企业群落演替与企业成长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8.6 企业成长中的潜在合作伙伴选择与AHP评价模型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生态智慧型企业物流结构仿生设计与供应商拓展模式仿生研究 9.1 物流结构与供应商拓展模式仿生研究的可行性 9.2 企业物资需求的生理机制分析 9.3 企业物流结构仿生模式设计 9.4 企业物资采购的动力分析 9.5 供应商系统仿生研究的可行性 9.6 供应商类型划分及其拓展规律 9.7 供应商拓展的仿生模式 9.8 本章小结 第10章 生态型企业集群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模式 10.1 生态型企业集群组织结构设计依据 10.2 生态型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的分类 10.3 对3种生态型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的综合评价 10.4 生态型企业集群的运行模式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价值理念模型 11.1 企业生态系统与提高企业生命质量的价值理念重塑 11.2 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质量文化价值理念模型 11.3 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企业价值理念的新解读 11.4 本章小结 本篇总结 本篇参考文献 下篇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品牌重叠与竞争力测评研究 第12章 基于生态位的品牌美誉度多维度选择模型及品牌重叠测度研究 12.1 品牌美誉度的生态位维度分析 12.2 品牌美誉度的生态位选择 12.3 基于顾客最小误判率的品牌生态位重叠测度方法 12.4 品牌生态位理论在互联网品牌测评中的应用研究 12.5 本章小结 第13章 品牌竞争力测评体系与方法的理论研究 13.1 国内外品牌竞争力评估方法简要介绍 13.2 品牌竞争力测评体系构建 13.3 品牌竞争力测评步骤 13.4 品牌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13.5 品牌竞争力测评体系与方法的实证检验 13.6 本章小结 第14章 品牌竞争力测评体系与方法的实证研究 14.1 实证研究样本企业介绍 14.2 指标体系研究 14.3 模型体系研究 14.4 运用测评模型的测评过程 14.5 品牌战略管理的相关策略和建议 14.6 本章小结 第15章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品牌竞争策略研究 15.1 实施品牌生态位竞争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15.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品牌竞争策略建议 15.3 品牌生态位拓展的隐式模型 15.4 品牌生态位拓展的显式模型 15.5 品牌生态位拓展的种间竞争模型 15.6 品牌生态位拓展与品牌演化 15.7 本章小结 本篇总结 本篇参考文献 第16章 总结 16.1 研究总结 16.2 研究展望 附录1 判断矩阵和权重系数 附录2 调查问卷A 附录3 调查问卷B 附录4 调查问卷C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6 新企业组织范式理论 斯隆(1986)和肯特(1988)针对环境依赖性,分别提出动态网络组织和成功联盟组织。鲍威尔在1988年针对环境的复杂性,提出多功能机动组织、扁平民主制等“新奇的组织”。波姆特在1984年针对环境价值观变化,提出“共生型组织”。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在1990年提出“无界限企业”。罗思(1998)认为:将来企业的边界是要互相渗透的,就像活生生的不断进化的有机体中可移动的灵活的隔膜一样。这种企业要突破4个界限:垂直界限——各管理层及其各管理人员之间的界限;水平的界限——各职能部门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界限;企业与外部的供应商、顾客及监控者之间的界限以及地理界限。 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4)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认为学习型组织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而形成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柔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范式。威廉姆森(1996)提出“半结合公司”的概念。道格•米勒提出形成和外貌会随环境及组织变化的需要而随时变化的变色龙式组织。这种组织范式是与环境非常协调并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有机体,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会随环境的变化而转向、适应和变化。米勒引用查尔斯•汉迪的“三叶草组织”比喻,说明了变色龙组织的结构特点。有人将混乱和秩序合并,提出混乱有序的(chaos+ot-der=chaordic)企业组织;把局部和整体结合,提出组织是局部的整体(holos+on=holon),认为组织系统中一个具有独特性质、可以分辨的组成部分,它同时是由更小的部分组成,又是更大整体的组成部分;安德鲁•波因顿(Andrew C.Boynton)和巴特•维克托(Bat Victor’)两位教授也把动态和稳定组合在一起,提出动态稳定的组织,认为这种组织的稳定体现在以现有的流程、能力、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动态反映在为最大范围的客户和变化的产品需求服务。动态稳定的组织“就是为最大范围的客户和变化的产品需求服务,并以现有的流程、能力、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等等。 上述这些观点和设想中隐含着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一个组织适应多样化环境”是可能的,组织的整体性(包括一致性和相互联系)、不规则性(包括边界的漂移和内部组织结构的非等级制)和敏捷性(对环境变化的积极和迅速的反应)是各种组织向组织范式演化的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当整体性、不规则性和敏捷性得到更深的理解认同并被贯彻、落实或融人到企业组织之中后,企业组织将不仅能够对环境和机遇作出反应,也能够创造机遇和影响环境,并使自身发展成为与环境相匹配的新型组织范式。 1.7 组织的社会系统理论、管理系统理论与组织蜕变理论 1.7.1 组织的社会系统理论 “组织系统”一词最早是由巴纳德(C.I.Bamerd)提出的。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即由相互协作的各个人组成的系统。这些协作系统是正式组织,都包括有3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及信息联系。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协作的努力进行协调,以使组织能够维持运转。他认为主要的结构性的概念有:个人、协作体系、正式组织、复合正式组织以及非正式组织,主要的动态性概念有:自由意志、协作、信息交流、权威、决策过程以及动态平衡。此外,西蒙(H.A.Simon)和帕森斯(19asons)也分别提出了组织的平衡系统及组织的社会系统理论。 1.7.2 管理系统理论和组织蜕变理论 日本九州大学管理教授北原贞辅博士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管理系统论。这是首次把系统理论、方法全面地应用于组织与管理的研究。其管理系统论具有以下3个特色:①把组织与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理论的思想重新审视管理问题;②继承了现代组织理论的思想,对管理系统的平衡、成长和稳定进行了深人的研究;③更加注重了管理系统的动态的变化特点。

编辑推荐

《生态智慧型企业成长与品牌重叠测评仿生研究》讲述了21世纪企业的生存法则强调:企业要健康成长应特别注重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注重寻求企业“生态规模”,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和“生态空间”,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成长的生命活力。在我国,众多企业的品牌往往是“成名也速,败名也忽”,不能长久地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犯了品牌生态位重叠的错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智慧型企业成长与品牌重叠测评仿生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