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信中的汪曾祺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陆建华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私信中的汪曾祺》是一本以汪曾祺寄给陆建华的38封私信为线索的作品,作者与汪曾祺是同乡,长期对汪曾祺进行跟踪研究,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全书不仅对这些私人信件中所涉及的人物、掌故以及当时的背景进行解读,更可看作是一部对汪老创作历程的回顾史,亦是作者与汪老之间深厚友谊的真实记录。作者笔尖露情,娓娓道来。汪曾祺所拥有的读者群年龄跨度很大,他的作品因其特有的素淡有味而广受欢迎,可将38封信札当做书话来读。本书给“汪迷”们又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作家的新角度,一个私信中可爱的老人正伏案而坐,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汪曾祺正缓步走出……

作者简介

  陆建华,194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1963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期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文坛絮语》、《全国获奖爱情短篇小说选评》、《陆建华文学评论自选集》、《汪曾祺传》、《汪曾祺的春夏秋冬》,散文集《不老的歌》、《家乡雪》、《爱是一束花》等。其中《汪曾祺的春夏秋冬》获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主编出版的《汪曾祺文集》获第三届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

书籍目录

序 江曾培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关于《私信中的汪曾祺》写作的札记及其他
《珠湖》之忆暖人心
——第1封信
关于《受戒》的生活原型及其他
——第2封信
“《中国文学》(外文)选用了你的文章”
——第3封信
思乡情切切 举步意迟迟
——汪曾祺致刘子平
终于迎来创作高峰期
——第4封信
圆了思乡梦,虽病也欣然
——第5封信
不是稿费,而是发表费
——第6封信
高大头就这样变成了皮凤三
——第7封信
“《大淖记事》今年可能会得奖……”
——第8封信
漫漫出书路 赠书一片情
——第9封信
推荐一副好对联
——第10封信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
——第11封信
“高邮从未闻有人传其学问,殊可感叹也”
——第12封信
为王氏父子造像,谁是合适人选?
——第13封信
第一次造访汪曾祺的家
——第14封信
情系葡萄
——第15封信
“《汉武帝》尚未著手,很难”
——第16封信
说说我与王干
——第17封信
“我希望你写得随便一些,不要过于严整”
——第18封信
将写序当成一种责任
——第19、20封信
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21封信
人在他乡 心恋故土
——第22封信
好老头也忍不住生气了
——第23封信
也曾为自己的书“推广增订”
——第24封信
“曾祺老矣,希望能有一枝之栖”
——第25封信
可读,可赏,却难以改编
——第26、27封信
终于“逼”出了《汪曾祺文集》
——第28至33封信
一曲难以忘怀的鸳鸯之歌
——施松卿致陆建华信3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34封信至第37封信
云遮雾障《沙家浜》
——第38封信
附录一:汪曾祺信件手迹
附录二:汪曾祺的著作目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去扶持,也往往会被埋没。即使有些成功者,已经成为社会瞩目的“千里马”了,背后也仍然需要伯乐式“贵人”的维护与支持。比如,鲁迅创造的现代杂文文体,其思想艺术价值都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高标,但当时在受到肯定和赞扬的同时,也存在轻视贬低鲁迅杂文的现象。瞿秋白于1937年特意写了《鲁迅杂感序言》,深刻地阐述了鲁迅杂文的革命价值和它在思想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使更多的读者认识了鲁迅杂文,有效地扩大了鲁迅的影响。鲁迅读了这篇序言后感到欣慰,赞赏“分析是对的,以前就没有入这样批评过。”鲁迅并产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一知己”,往往就是站在自己背后的“贵人”。当代文坛上的名家,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也多得到“知己”和“贵人”的支持。被贾平凹称为“应该建庙立碑”的汪曾祺,在成名前,作为沈从文的入室弟子,深得沈从文的影响、教诲和提携,是沈从文引领他走上了文学之路。沈从文就是他的“贵人”。而当他于新时期复出后,也是由于得到“知己”及时的推荐和评介,得以冲破当时还飘散着的浓浓左倾迷雾,使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迅速为社会所认识。这其中,与他同是高邮人的评论家陆建华,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陆建华不像沈从文那样,是汪曾祺的前辈,而是后辈,其文学成就也不能与沈、汪比肩,但是,他具有极为敏感的文学神经,当汪曾祺于1980年10月发表了小说《受戒》后,他立即感到这篇作品为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当即率先加以评介,此后一直满怀热情地对汪曾祺进行跟踪研究。

编辑推荐

《私信中的汪曾祺》:与作者一同伏案,与作者一同展开,来自汪曾祺的三十八封信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私信中的汪曾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陆建华的书很不错,品读汪曾祺,不可错过陆建华
  •   与汪老相关的书 我都爱读
  •   给家里老人买的
  •   有空时慢慢?,书信也是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趣生活品味的主要渠道0??
  •   用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此书。私信非私心,作者条分缕析,有史有据,记述、分析、评价写得真实、客观、温情、感人、到位。此书编校、装帧、印刷、文字均精,是我所读过的回忆汪氏的最好读本之一,也可以说是解读书信写作的范本。关注推介汪氏,跟踪研究汪氏,陆建华几十年如一日,尽已所能,从不懈怠,可谓居功至伟,感谢他为我们留下这样一份难得的史料记录。汪氏作品淡中有味,绵远悠长,充满着人生的美和诗意,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正如书中所言:岂望鸿篇巨制为时代留影?唯愿以率性之作替岁月写真。终其一生,阅其行事与为文,为汪氏对家乡的一汪深情而感动,为其“工作几十年没有分到一寸房子”而叹息,为某些所谓的名家在汪氏过世之后聒噪不已而愤懑,为云遮雾障的《沙家滨》署名案而遗憾,更为高邮代有大家辈出而欣喜。微小的差错有二:1、第71页,查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矮纸集》,汪曾祺重写《异秉》的时间应为1980年5月21日,而非书中所记“1982年5月20日”,这样与下文“于1981年1月号《雨花》上将《异秉》刊出”才相通。2、第168页,书中“从1993年5月3日到7月22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句,应改为“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以上,瑕不掩瑜,无碍大体,愿作者细察,再版时正之。
  •   汪曾祺和陆建华的往来书信,喜欢汪的读者可以读读。
  •   该书收有汪老的私信,可见汪老为人。但是作者的解析未必完全
  •   研究汪曾祺需要一等的学识,著者凭着老乡的热情,虽做成了许多事,有益于汪作品的传播,但究竟为水平所囿,编著只是一个一般爱好者的水平,无法取得更深入的成果。因此,读者所得有限。
  •   这本书触碰了先生内心。同好或可一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