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

出版时间:2003-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俄] 屠格涅夫  译者:苍松,张友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中篇小说集,选收了五个各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小说虽然已经出版过,但是像这样将经典篇目收藏起来还是第一次,而且版本完整,译文堪称一流。今天重温这些名作,从中肯定有新的感受。

书籍目录

一 阿夏
二 初恋
三 春潮
四 亚科夫・巴辛科夫
五 末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初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屠格涅夫的小说,首先引起人注意的是它的独有的风格,其次是人物,最后则是意境。
        风格之两面
        作者的写作技法历来让人称道。在他的作品中,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多种文体的融合,叙述如同优美散文的抒写,情感意境如诗一般朦胧。这与作者对散文诗歌小说等的运用自如有关,每种“无不玩到了一定境界”[ 《屠格涅夫散文诗》 ]。其次,他往往逼真地还原了人物的心理,又带有超出人物本身的冷静。之后是语言,作者仿佛手握一支被自然浸润过的饱满的笔,笔下由一个个的字符连缀起来的篇章,清新隽永,如泉水般轻盈,却同时自然而几乎没有人工剪裁拼接的痕迹。虽然背负写实主义者的头衔,屠格涅夫并不满足于如自然主义者般贴近现实,他令读者与文本若离若即,中间相隔的,便是我们想象的空间。
        
         人物之多面
        在人物的表现上,作者所提供的几乎无不是饱满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然而,作者似乎仅仅满足于表现人性的多面,并未在这之后深入挖掘。这使得一个个初时带给读者以惊喜的人物,到篇终时,如同未完的故事般令人意犹未尽。
        以《阿霞》为例,年轻的贵公子加京,阿霞同父异母的兄长,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矛盾的复合体。他会在初见的友人窗下吟诵普希金,他会移情于艺术,但十岁时离开乡下,到大城市士官学校学习,供职近卫军团的经历,令他性格中加入了积极入世的成分,多了一份热情亦多了一份淡漠。“他体谅地听完我的叙述,但无论如何,我发觉我激不起他对我的深切同情。”一方面,他会说“要是换上我们的人哪,恐怕玻璃也给打破了,椅子也给折断了,可这些人(德国人)啊,实在太文气了”,他的画“有一种狂放、旷达的意境”。另一方面,他也是这样一个人——“正直、诚实、淳朴,然而可惜有点萎靡不振,缺乏执着的追求和内心的激情。在他身上青春地活力没有如流水般奔腾泉涌,它只是静静地放射出光芒”,他也能在第一时间清楚H与阿霞不会有结果。在他们身上,理想与现实并不泾渭分明,犹如晨曦没有边界,有的是与蓝天长长的过度。他是朝气与沉重现实的奇妙混合。某一时间,你会认为加京是一个现实中难得出现的诗性人物。但下一刻,你会觉得并非如此。最终《阿霞》原本浪漫朦胧感伤的面纱的褪去,与他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笔下的人物,屠格涅夫如同一个有着女性般的温柔的上帝,他对他们,体谅、同情。他用一种平等的目光审视他们。他把人与万物对等,如感受任何一个生命一样感受一个人的脉动,起伏。“一根微不足道的小草短暂的萎枯过程却感受着一个人的全部欢乐与苦痛——也感受着这个人的本身。”[ 《初恋》 ] 他描写自然,也如描写自然之美一样描写人之美。这是因为人生命的渺小而复杂独特、富有感情。这种“美”,也是生命固然短暂却又意义非凡的原因。他热爱自然,也像热爱自然一样热爱人。他观察这个世界,如同画家因欣赏造物主神奇的手笔而描绘出或清丽或苍茫的风景。
         主题表现之两面
         一直以来,对于屠格涅夫的作品,向政治方面的解读就从来都没停止过。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幽会中的俄罗斯人》,评价H是自由主义的贵族知识分子。巴金小说中,也以文中的青年购买《前夜》,表现其思想的进步。“似乎只要他一说到某个主人公在种地,俄罗斯的读者们就会兴奋不已,认为这暗示了革命运动,当然这和他的书到底有没有价值毫不相干,一本糟糕的书不会因为政治局势问题编成一本好书。”[ 《作家笔记》 毛姆]
        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环境,尤其是苛刻的评论界,屠格涅夫极其谨慎。一方面,屠格涅夫仿佛清晰地意识到,文学的终极意义是应该超越政治的。“从年轻时代起,我的信仰就一直没有改变,但我从未干过、以后也不准备干政治:我对它格格不入、缺乏兴趣;我对政治的注意,仅限于一个以描绘当代社会生活为己任的作家所需要的程度。”[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屠格涅夫不同意《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中的断言屠格涅夫描绘了革命的前夜,并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这篇评论的原因。与此同时,屠格涅夫不遗余力地,真挚地在其小说中表达一些永恒的主题,“时间”,“命运”,“爱情”,“死亡”。其小说所表达的,一方面是对人的宽容,另一方面,是对命运,死亡,此种不可抗力的敬畏,无奈——人类最大的敌人,原本就不是彼此,而是死神,时间之神,与命运之神。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对人,他表现了如此的同情。
        《阿霞》中,通过H的自叙,我看到的已不仅是爱情的苦涩,而是一种稍纵即逝,让人曾经迷惘狂燥的,日后回忆中痛悔不能再一次经历的美丽的错误。 “青春年华正在品尝镀金的蜜饼,还以为这本是天经地义必不可少的东西”。然而,未来是以一种如迅疾奔流的河水般的形态迎接“我”的。“我”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经历,只能措手不及,落荒而逃。必然的现实与心理预期的错位,才是悔恨的根源。但作者对于时间的阐释不仅限于此。《阿霞》最终让人感受到的并不是挥之不去的忧悒,相反,是一种眷恋。作者借此表现了时间的两面性:它匆匆而逝,呼啸着从你身上倾轧而过,无情残酷。但与它相伴的是回忆,你诅咒它,想起它你却又满怀柔情:那无可取代,裹着苦涩外壳的美好回忆,正是伴随着它的逝去,来到了你的身边。这一点,在《初恋》中,也有所体现。“如今我的生命已经被黄昏的阴影渐渐遮盖,对我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回忆那一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春天早晨的雷雨更令人感到清新与可贵的呢?”
         死亡,是屠格涅夫小说中的常客。《前夜》中,分离叶莲娜与英沙罗夫的,不是世俗陈规,是死亡。《罗婷》,也是以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局。在《初恋》中,小说看似表现的是人与人在爱情上相互奴役的关系。“我”被塔季扬娜征服,为之倾倒,后者却被“我”的父亲征服。但小说的最后,一向冷静自持,自以为能驾驭一切的父亲,第一次在母亲面前哭了起来,“‘我的儿子,’他写道,‘你要当心女人的爱情,当心这种幸福,这种毒物啊……’”,爱情,这种自然赋予的,人类无法掌控的感情,才是藐视一切的,把所有人玩弄于股掌间的神。然而,小说并没有到此为止。塔季杨娜的意外之死,涤荡了全文。死,用它的无声,肃穆极大地震慑了“我”。“她如此风风火火、激动不已德追求的竟是这样的归宿!“,“我”为季娜伊达祈祷,为父亲,也为“我”自己。
         屠格涅夫的小说,或宁静,或优雅,或明快,它们的总和,是一个真实,但又不失平和的俄罗斯特有的田园牧歌式的让人流连忘返的王国。在有意与无意间,屠格涅夫在呈现人,在这个世界中拥有一种相对持续稳定的状态的可能。他“中性“,他面面俱到,但他的小说往往营造一种飘然感人的境界,并给人以清新之感。这不仅在当时的小说中是罕见的,放到现在这个时代,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      少年初恋的悸动、思念、美妙、香甜,与破灭时的惊诧、恐慌、混乱与苦痛,用细腻的语言、美妙的比喻,一点点真实地加以展示。让读者跟随他的语言,心情一起起伏、悸动。
       也许初恋的滋味永远都像六月的草莓那样的香甜、无暇、青涩而美妙,即使在这个有悖伦理的故事里,即使在面对俘获了自己心爱女人的心的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的这样残酷命题的时候,都没有让人在书中读书一丝的扭曲、残酷的意味。作者在知道了事情的真想之后有过混乱与迷惘,而更多却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双方,也许在他眼中他的父亲一直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又富有魅力,他一直想要亲近却又一直做不到,父亲会用他惯有温柔的态度,把他隔开在合适的距离上,因而这样的父亲多少还带有着些许的神秘感,也许他觉得齐娜依达为他倾倒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他的心中没有怨恨、咒骂,一开始的诧异之后就是试着去理解,直到最后带着赎罪意味的祝福。全书的文笔与基调一直都带着青涩的美丽与淡淡和忧伤来描写一个如此不伦的故事, 充满着初恋的悸动与迷惘。
       爱情所带来的幸福与痛苦,激发与毁灭力量是相依相随的,并且是同样致命,当你沉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而爱情所带来的苦痛、伤害甚至毁灭性的力量就如狼群一般潜伏在你四周,随时会扑上来将你撕碎。
       齐娜依达以通过自己的美貌、聪慧与风情将各种男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当众人为她痴狂、苦痛的时候,她却无比享受着这个被男人们追逐、宠爱、相互调笑的过程。她是男人们的“女王”,而男人们乐于围着她打转,他们各司其职、毕恭毕敬地敬仰、侍奉着他们的“女王”。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牵动着他们的心,她给每个人戴上如同魔咒般的枷锁,让人不能再无拘无束的自由驰骋。她说她爱着他们每个人,需要每个一人,也许只是家庭的贫苦与不幸,让她无比迷恋这种众星捧月的宠爱感觉。而当她真的品尝到爱情的滋味时,苦恼也随之而来,她爱上了少年的父亲,一个不该爱的人,这是一段注定无结果的爱恋,但她却深潜其中无法自拔,尝尽了爱情的甜美与苦涩,也在爱中变得越来越忧郁而卑微,当遭遇了少年父亲的无情抛弃时,当少年的父亲用马鞭抽打她时,她却俯下头,吻了一下胳膊上那条发红的鞭痕。这个男人的出现,让“女王”从宝座上跌落,成为了爱情的奴仆。
       “对女人的爱情,对这种幸福,对这种有害的东西你要存有戒心……”我相信他的父亲不是没动情,但是一个有家室的中年男人在感情中更加理性和冷酷,于是在放纵了一时的情欲之后,他选择了逃避的态度,毅然绝然地弃她而去。而少年的初恋也只能在这个残酷的结局面前成为心中一道奇特的彩虹。
      
  •     因为《My boss my hero》里的真喜男,我很认真地看完了《初恋》这本书,虽然不是看太懂,也没有太看不懂,只是觉得有些美,有些忧伤,有些寂寞,可是我知道那是关于只有青春才懂的炽热爱情——初恋。就足够了
      
      我默默地走在大街上,却不知该去何处。往事一幕幕浮现于心头,历历在目。
      
      这个年轻、热情奔放、光彩照人的生命就如此结束了!她那样肆无忌惮、充满热情去追求的难道就是这样的归宿吗?我就这样想着、想着,想像她亲切的面容,她的双腿 ,她的卷发——如今它们都安静与那黑乎乎的潮湿的地下,躺于那狭小的棺木中——我虽活于人世间,但又离此处有多远呢?或许据我父亲也只有几步之遥······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这样一直狂想,这时我想起普希金的一首诗:我从冷漠的双唇中闻其死讯,也只能冷漠置之——(齐娜伊达婚后因难产去世了,弗拉基米尔的初恋也随风而逝了)
      
       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在十六岁那年爱上了美丽热情并比他年长五岁的公爵小姐齐娜伊达,齐娜伊达得情绪阴晴不定,感情扑朔迷离,而这一切的一切却使这位年轻的少年深深着迷,那时候,他记得,女性、女性的爱、女性的形象,在他心中都是幻影,是飘渺的,又像是真实的。他对女性的所感所想,一切都使他的内心深处萌生着一种新奇但无法表达的甜蜜感,它是朦胧的,令人感到羞涩,又令人心神荡漾,直到遇到她——齐娜伊达,从那一天开始,他陷入了“热恋”之中,当时的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刚开始工作的人,他已不再是涉世未深的小男孩,他恋爱了,从那一天开始,他的痛苦也在同一天诞生了。一离开齐娜伊达,他就变得魂不守舍,脑子里空荡荡一片,也不能定下心来做事,他整日整夜苦苦思念她。他已失去了自持力,变得失魂落魄。他说,我嫉妒别人,为自己感到可悲,我像傻瓜似地嘟着嘴生闷气,又像个奴才一样低三下四地围着她,出尽洋相——然而,那一股无形又强大的引力,让我不可抗拒地想靠近她,来到她身边。
      
       每次当他的脚步跨过她房间的门槛时,那洋溢着快乐的幸福都让他浑身发颤。齐娜伊达当即猜中他爱上了她,他也不想对此隐瞒。她嘲笑他多情,又逗他开心,给他爱抚又折磨他。假若一个人能成为他人最大的幸福和最深的痛苦的唯一源泉,能主宰他人使之成为这种最大幸福和最大痛苦心甘情愿,那倒是一大乐事——而他,几乎成为齐娜伊达掌心中一块任其揉捏的软蜡。
      
       像弗拉基米尔这样爱上齐娜伊达的人太多了,因为齐娜伊达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美丽、那么的性感,她浑身上下充盈着活力,洋溢着美丽多姿的独特魅力,她诡计多端而又随心所欲,矫揉造作而又朴实真诚,宁静安详又热情奔放,这些都如水乳交融般给予她一身。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蕴含着轻盈的迷人魅力,无不流露出她那独特蓬勃的朝气。她的脸部表情变换无穷,令人迷惘不已:时而冷嘲热讽,时而苦闷深思,时而又燃着欲火,而有时这所有的表情几乎可以同时浮现在同一张脸上,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表情,交错复杂,如云影飘在晴朗多云的日子里一般,时而拂过她红润的嘴唇,时而又停留于她迷人的眉眼之间。
      
       齐娜伊达说,她不可能爱上一个要我高高在上向他俯视的人,她所爱的人应该是能征服她的人(对于这点,我也深表赞同)而像弗拉基米尔这样愿意臣服于她石榴裙下的爱慕者,齐娜伊达是不会爱他的,他们只是她的玩伴,只是她爱情游戏的参与者,你情我愿,却没有爱情。
      
       齐娜伊达为何要这样呢?她在寻找谁呢?谁会是自己深爱的人呢?弗拉基米尔的父亲这位冷漠却自我意志强烈的男人在刹那间走进了齐娜伊达的内心。那个傲视一切的女王终于拜倒在那个冷酷高傲的中年男子脚下。也许在齐娜伊达心里,她渴望着被征服,渴望着不平等,渴望着一个强大的人保护自己让自己崇拜者、着迷着,这种少女情怀怎会不懂?
      
       可是她好像爱错人了,一个不能好好珍惜她的人,而她自己呢?玩弄与如此之多男人与股掌间,却无法得到自己恋人的心,明明知道对方只是因为一时情欲才追求自己,可是她却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他。也许在齐娜伊达心里,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爱情:是锁链,是沉重的锁链。她情愿被深爱的人桎梏。成为他的奴隶。
      
       最终,他们没有一起,弗拉基米尔也没有和齐娜伊达在一起,凭借着美貌,齐娜伊达还是嫁给了一位富家公子,他的丈夫依然像那群男人一样深深迷恋她,只是那种炽热不再出现了。
      弗拉基米尔呢?他的苦苦暗恋终是没有结果,哪怕齐娜伊达说过她喜欢他,也吻过他,可那不是爱情,在齐娜伊达眼里,他一直是个孩子,她不会爱上一个孩子,却无法控制地爱上了他的父亲。当他发现他的父亲就是他迷恋已久的齐娜伊达不顾一切爱的人时——这段时间我感情狂热、精神混乱,期间所有互相矛盾、互相冲突对立的感情、思想、猜疑、希望与绝望、欢乐、痛苦交错参杂,在我心中恰似阵阵龙卷风那样不停地翻转。我不过探查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懂得这样做,我也不敢。我害怕这一切被弄得水落石出。我只渴求白天飞快过去,夜晚蒙头大睡······倒是年轻人的那种遇事漫不经心的习性帮了我。我根本就不知道有人爱我,也不想承认没人爱我。我尽力回避父亲,但让我回避齐娜伊达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一看到她,我就欲火燃烧,到底是什么样的火呢?我无须去证实。再说,这种燃烧和消融给我的是无尽的舒适和欢愉,我总是在自我欺骗中回味过去的种种感受,避而不想自己所欲之事,避而不见即将发生的一切······这种怯懦逃避的日子或许也不会太长久······果然,一声霹雳腾空响,所有的一切便宣告结束,而我则被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弗拉基米尔的爱情是那么的不真实,只是一味的自我迷恋,可那是花季少年最真切的情感表达,炽热激情。任谁遇见爱情都会这样吧,何况是热血少年呢?而他却和齐娜伊达一样,爱上了自己不应该爱的人,不适合的人。可是初恋,本来就谈不上对错,喜欢就是喜欢了,爱上就是爱上了。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一段年轻的岁月,拥有同一种永远醒着的梦。
      成年后的弗莱基米尔感叹道:青春啊,青春!你毫不在乎世间的一切,似乎你拥有天底下无穷无尽的宝藏,忧愁也能让你快乐,悲伤也会让你欣慰,你昂首挺胸,自信果敢,你说:“世人们,你们瞧,唯我生命生生不息!”但是,匆匆的时光也同样在你身边稍纵即逝,不留丝毫迹象。于是你所拥有的一切也随之消失殆尽,如阳光下的腊与雪。或许你的魅力并不在于你拥有一切和无所不能,而只在于你自以为无所不能,只在于盲目浪费精力而不知其物有所值——奥妙还在于我们严肃认真地自认为是消磨时光的能手,严肃认真地挺起胸膛说:“想当初,我若没有虚度年华,那么我现在肯定已大展鸿图,前途无量。”
      
      他说,我就是这样,我的初恋,如昙花一现,我的痴梦,也就此告别,一去不复返。我禁不止慨叹:此生此世,我到底盼望什么?等待什么?我那光辉灿烂的未来何在?我的愿望又有哪一样变成了现实?我的生命现已罩上黄昏暗淡的阴影。对我来说,除了对那场突如其来而又匆匆消逝的春雷的回忆外,我心中还有什么更清新、更难能可贵的东西呢?但是我也不能一味自责,妄自菲薄。回想起自己轻浮幼稚的少年时代,那时,我会对所有的凄凉呼喊声,或者坟墓里发出的庄严的声音,一律听而不闻,置之不理。
      
      青春到底是什么呢?青春一去不返,所有的轻狂与迷失都与青春有关,在青春这座围城里,进去后,出来时,回首望,长牵挂。正直青春年少的我们,何时知道青春的魅力正是要我们盲目挥霍青春,只因那样,回首时,我们才懂得珍惜她,可惜她早已离开。眼前人,局中人,总是最容易忽略吧。在这懵懂的青春里,我们要选择爱情,选择陪伴自己一生一世的人,总有些牵强,却要硬着头皮去做,不是吗?此生此世,我到底在盼望遇到真爱,等待爱情,我那灿烂辉煌的未来需要我的努力。我的愿望总有一个会变成现实的。
      
      如今我的生命已经被黄昏的阴影渐渐遮盖,对我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回忆那一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春天早晨的雷雨更令人感到清新与可贵呢?
      
      初恋,注定成殇。那是青春的代价。
      
      写于2009年10月4日。
  •     齐娜依达是男主人公的初恋,女神,不可磨灭的美丽的化身。一个落魄的贵族小姐。她的举手投足充满着说不尽、道不明的魅力。如果从人生追求方面来看,齐娜依达追求的只是一切的美。而美的另一层意义,就是指那些虚幻缥缈、华而不实的东西。这一追求也恰恰暗示着贵族知识分子理想的无根性,齐娜依达一味追求纯粹的爱情理想而不顾现实伦理道德约束的“勇气”和“热情”,所导致的人生悲剧,也正是俄国解放运动贵族知识分子穷途末路的命运显象。小说最后,齐娜依达与主人公的父亲,她的恋人争执时,被鞭打却依然屈辱地承受这个情节,也可视为贵族阶层在社会大变动下对理想的一种无奈妥协。小说的主要部分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叙事者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目击者,目击了其初恋情人齐娜依达的美妙和幻灭,目击了整个贵族上流阶层走向没落的种种丑态(为生计所迫、无礼随便的公爵夫人、公爵小姐所住的简陋的小厢房等)。小说用很多篇幅描写了少年初恋时单纯奇妙的心理体验,但落笔之意却并非悼念和赞美逝去的青春的狂热,而是规劝人们节制无休止的生命欲望(追梦的行为),心向静好恬淡的生活。注定转变的事物,用盲目的浪漫主义态度去执守,只会带来接踵而至的悲剧,人的乐观精神,有时也会成为无形中悲剧的助燃剂,让一切的悲伤都在瞬间烟消云散,而重新踏上灿烂的一如往昔的冒险之旅。这样永无止境的追求,只能跪下,诚心祈求上帝宽恕。小说名为《初恋》,有羞涩的情窦初开的少年,也有人见人爱的万人迷,有四姑娘笔下那些明媚的青春,但是,对可怜的人的深深的怜悯,才是我所看到的这篇小说的亮点。
  •      我实在不想将读后感写成内容梗概。
       齐娜依达是一个21岁的令人摸不透心理的女孩子,她的美丽令主人公洛沃加深深地着了迷。但是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总能用非常老成的心理来看待和分析他心中的女神。她不爱自己,却为什么总是对他说她爱他。而她同时又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孩子。
       姑且不谈围绕在齐娜齐娜依达身边的崇拜者,我认为他们在小说中的出现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以此衬托出沃洛加的父亲身上有着这帮人身上没有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使得一向对感情谨慎的齐娜伊达无可救药地坠入情网,她认为彼得就是她心目中的英雄。
       当沃洛加的母亲知道这件事情后,沃的父亲彼得选择了放弃和离开,离开齐娜伊达,主人公也跟着父亲搬进了城里。沃洛加以为以后再也见不到齐娜伊达了,但是若干年之后,有一次和父亲骑马外出,父亲中途有事离开了,于是他跟了过去,却发现父亲是去见齐娜伊达了,他们的感情依然在纠结着,直到父亲用皮鞭打了一下齐娜伊达的手臂,在这看不懂的行为下,似乎父亲和齐娜伊达之间终于有了了断。
       如果是沃洛加的感情是少年懵懂的一厢情愿,而他父亲与齐娜伊达之间的感情令人揪心。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不平等的,也许爱情从来就是不平等的。
       故事的结局令人感伤,不过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心理路程。
      
  •     忘了是谁说的,伟大的作品都有自传的性质,深以为然。红楼梦便是如此,它的美与表现力,至今无出其右者。而《初恋》,据说也是源自作者的个人经历,读罢,我信了。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描绘出那些细碎的强烈的感情,才能写出这样的残酷而美丽的作品。
      16岁的少年,爱上了邻家搬来的21岁少女。女孩有公爵小姐的头衔,却又家境贫寒,会不羁地戏弄裙下那些追求者,也会在面对傲慢的邻人时端出冷若冰霜的架子,总之性格复杂,脾气古怪。但,对于少年来说,却有着奇异的魅力,他对她一见钟情。而她,对他似乎也有种奇特的感情。
      她会让少年走近,然后狠狠揪下他一缕头发,当他忍不住说“好痛”的时候,她喃喃自语,“我呢,我就不痛了吗?”然后回过神来,又给他安慰。
      她会在少年站在屋顶的时候,带着冷酷的微笑说,“您不是说您爱我,如果那是真的,就跳下来。”少年毫不犹豫地照做,面对摔倒的少年,她脸色苍白地给他亲吻,为他落泪,又匆匆离去。
      直到有一天,野蛮而狂妄的少女变得平静而庄重,少年意识到有什么已经不一样了,他暗自埋伏在花园,却发现和她幽会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而少女,对他的父亲却已种下深情。
      后来事情败露,他的父母大吵一架之后,决定搬走。但某次,他尾随父亲,发现父亲和少女仍有来往。那个眼神,那个微笑,仍是少年所不能忘怀的。
      后来,父亲在收到她的一封信之后,中风死去。过了很多年,别人告诉他她已经结婚,并给了他她的地址,当他终于决定探望的时候,才得知,她在四天前因为难产去世。
      他始终爱她,无论她的行为有多么惊世骇俗,他始终理解她,懂得她为爱所做的牺牲。她爱他的父亲,强烈一如他爱她。
      那样强烈、狂热、执着、不顾一切的爱恋,是不是只会是属于少年人的?哦不,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身上。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会结出幸福的果实,但更多的时候,却会带来场狂风暴雨般的灾难。
      火辣辣的作品,我喜欢。
      
  •     记得是我姐上大学,每次暑假寒假总会从图书馆借来很多书。其中又一次就是这本。
      今天猛然想回忆自己读过什么书,首先就想到了它。深深地记得里面的一句话,可能是这么说的“我要爱一个能征服我的人”。估计就是女主角的这句话影响了我很久以后的恋爱观。想要一个强势男人进入我生活,能够左右我。
      哈~现在想,这个观念未免俗气和幼稚。最终我也没有找到一个这样的人啊。
      吃饭归来,温饱思淫欲。什么也不说了。
  •     我的心中回想起普希金的两句诗来:
      我从无动于衷的嘴里听到她的噩耗。
      我听到这音信时也是无动于衷的。
      啊,青春哪!青春!你对什么都不在乎,你仿佛拥有宇宙的全部财富,连忧伤也会给你安慰,悲痛也会使你惬意。你自信而又鲁莽,你说:看吧,天地间唯我独存!其实你的韶光在飞逝,多少岁月消逝的无影无踪,你的一切都会像阳光下的蜡烛,像皑皑的白雪一样化为乌有......也许你魅力的全部秘密并不在于你的无所不能,而在于你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只在于你的精力都白白地浪费掉,而找不到一点正经用场;只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当真认为自己在浪费生命,觉得自己有理由说:“唉,假如当初我不虚度年华,我会有所作为的!”
      就说我吧……当我仅用一声叹息,一种悲哀送走昙花一现的初恋幻影时,我希望的是什么,我期待的是什么,预见到了什么样的远大前程呢?
        我的憧憬又实现了多少呢?如今,在桑榆暮景将临之际,我除去追忆那次转瞬即逝的黎明的春雷之外,还有什么更新鲜、更珍贵的东西呢?
        但是我也无须自怨自艾。即使在轻狂的青年时代,对于向我发出哀鸣,从坟墓送到我耳畔的箴言,我也未曾置若罔闻。我记得,在我得悉齐娜依达噩耗那天之后,又过了几天,我在一种不可克制的感情冲动下自愿去吊唁跟我们同住在一所宅子里的一个贫苦的老妇人。她身上盖看破烂儿,躺在坚硬的木板上,头下枕着一只布袋,死得很困难,也很痛苦。她一辈子为每天的生活而痛苦地挣扎着。她既不知道欢乐,也没有尝过幸福的甜味——由此看来,她怎么会不乐于一死,不乐于解脱和安息呢?然而当这个老妇人的衰老的身体还在硬撑着,她那有一只冰冷的手压在上面的胸脯)还在痛苦地起伏着,她还没有丧失掉最后一丝力气的时候,——她还一直在划十字,还在不断地低声说,“上帝啊,宽恕我的罪孽吧……”她眼睛里那害怕死亡的恐惧表情只是随着意识的最后几朵火花的熄灭而消失的……我记得就在这儿,在那贫苦的老妇人的床边,我替齐娜依达担忧起来,我要为她、为父亲、也为我自己而祈祷了
  •     完全被书名和作者的大名吸引。一口气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屠格列夫笔下的爱情故事是纯爱故事。对我来说,只有在情笃初开的16/17岁才会有的感觉。想想也觉得可悲,为什么年龄大了,这样美好的爱情感觉反而会没有呢?我想读一下,也许能够找回哪怕是一点儿的初恋的美好感觉
  •     第一次想写个书评给它,却发现竟然找不到曾经的那个《初恋》。
        1994年的夏天的午后,几乎所有同学都快睡着在历史老师的课本中,而我却丝毫没有睡意,透过历史课本下的一个角落,《初恋》里的文字如同利厉的铁器一次次刺痛我的心,而17岁的我那时还没有初恋。
        
        很难想像,百年之前就有一个男人和我如此相似。害羞,敏感,看似平静下的心里却充满暗流。这些放在屠格涅夫和身上便只说明一样东西——贵族气质,而我丝毫没有标榜自己同样是贵族的意思,哪怕在精神上。看着他安静的文字,我想像屠格涅夫必然是一个穿着双排扣硬高领军装上衣,笔挺马裤,手上戴着白色手套,头发微微卷曲,有着深蓝色眼睛的青涩少年,而书的内封却是有着大把胡子,很像马克思的老头.这是当年出版工作者的爱好,在中国出版业的人都"恋老",如果我们教室和课本里所有伟人的画像年纪都提前三十岁,那他们的个人魅力指数至少上升百分之五十.说远了,即便是只看到年迈的屠格涅夫,我也相信在他年轻时必然是个风度翩翩,只是天生的敏感总是让他显得总是有些自卑.特别是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前,那样子就像是一只小猫,一面想亲近你一面又露出随时要跑的样子.虽然已经记不清小说的内容,但小说里一个男孩对于女性的向往和羞涩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而在后来的日子里一次次验证在我的身上.
        
        我最喜欢小说的部分,是男主角为了那女人一句话便从墙上跳下,摔伤了腿也无所谓.他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她说的每句话,而不像其它男人只会耍嘴皮子.年少时的我寡言少语,即便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有时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但我相信只要她一句话,我便愿赴汤蹈火,或许那样的行为才是我心的最好证明,哪怕换来的只是她的嘲笑.
        
        我那时不明白为什么女人总是喜欢不该喜欢的人,为什么总是伤害最爱自己的人.而我们男人为什么会傻,即便如此还是痴心不改.借我这本小说的同学一直在笑男主人公像个傻瓜,而没有人知道我在课堂上差点为小说中的"我"流泪.或许我就是像"我"一样的傻瓜,被别人笑着,还不知悔改.
        
        屠格涅夫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便是那永远不变的悲剧结局.这一如我想像中的他,永远挥之不去的惆怅.我相信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场悲剧,这个想法根深蒂固,挥之不去。
        
        再说一句,看过了《初恋》我才知道原来小时候看过的那本叫《木木》的小人书原来也是改编自屠格涅夫的同名作品。哪怕是缩写版的小人书,当时的我也是看一遍哭一遍,可能屠格涅夫不是最伟大的作家,但他却是我最喜欢的
  •     感情上刚受挫折,在图书馆翻看普希金诗选,结果看到这本,版本很老,名字直白,我也直接翻看的这部短篇,看过之后,是那么感同身受,废话不多说,谁看谁知道。
  •     我因为寂寞,因为看不懂世界的规则,所以选择了逃避……
      在这个远离国土的小城,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人情世故,你刹那间回眸时若隐若现的面容,奏响了我心中对爱情憧憬的那根弦。
      我毫不犹豫地爱上了你,尽管我知道,你爱的人不是我;
      就算是我,那又如何,我们只不过都是这异国他乡的匆匆过客,你那惊鸿一瞥,我还没有勇气,也鼓不起勇气来用一生承受。
      这样也好,就让你那毫无渣滓的最最完美的容颜,永远刻在我不愿醒来的梦里。
      相见不如怀念,你我正当华年,我曾深深地爱过你。
      
      看完屠格涅夫的文集《初恋》,觉得书上的主人公,像极了自己,那些懵懂岁月和情窦初开的日子,那些真真假假,却又让人心如潮水的情感。
      《阿夏》在跟情人表白的那一刻,也意味着爱情的终结,两个人是相爱吗?也许只是吸引吧,但逝者如斯,在这个说不上是亲情还是爱情的哥哥面前,再好的有情人也难成眷属。
      《初恋》则是一段畸形的恋情,出身高贵但家庭贫寒的姑娘齐娜依达虽然受到上流社会的敌视,但她的美貌还是征服了从老到小无数的追求者,但是她想要的爱情是什么呢,不是情人的恭维,而是情人的征服。情窦初开的“我”被齐娜依达的美貌吸引,甘愿被她臣服,深深地恋上这个放荡邻家大姐姐,可她却痛苦又甜蜜地爱上了“我的爸爸”,我纵有百般怜香惜玉之心又如何?一个是心上人,一个是养育之恩的父亲,注定是悲剧……
      《春潮》则更甚……,萨宁在离开法兰克福的几个小时前遇上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但是她已经名花有主。一种神奇的力量使萨宁了下来并且在一次游玩中为了保护美女杰玛与人决斗,而她的未婚夫则因为怯懦而痛失杰玛的芳心,杰玛与萨宁相恋的第二天,萨宁便决定卖掉农庄与杰玛结婚(这多半是杰玛母亲的逼迫),结果农庄买主是同乡、又是初中同学的妻子,是个极其需要情感慰藉的女强人少妇,萨宁在卖农庄的过程中被这个富婆兼女强人吸引一去不回,杰玛也因此收获了十分美满的爱情,她嫁给了一个爱她而又富有的商人,在美国有四儿一女,生活幸福。
      《末末》有点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不同的是这个又聋又哑的看门人高大也有使不完的力气,他用自己的行动,表现了抗争,在失去心爱的人和心爱的狗之后,他愤然离开莫斯科,回归自己平静的生活。
      
      好了,再来评价一下屠格涅夫,原来没有看过他的书,但是觉得他是一个有着淡淡的哀伤的诗人,每篇文字即使是最欢乐的场面,也让人感到年轻人的哀愁,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吗?还是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不屑认同的单纯的情感?
      
      那一瞬间的吸引,也许会成为一生的永恒,相守比相爱难得多。
      所以再次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      “这就是爱情,这就是一片痴情......只要您真心爱着对方,您就能忍气吞声。”这是男主角看到他的父亲鞭打他的初恋情人后一幕后最深的感触,也同样深深印在我的心底。
       十六岁的男主角奥罗佳爱上了邻居,一个没落家族的女儿二十一岁的齐娜依达。齐是一个没有教养,行为放浪,我行我素的人,爱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来戏弄她的爱慕者。但是她美丽动人,体态婀娜,深深打动了男主角的心。
       我很喜欢书里面对男主角的心里描写。男主角会因女主角的一个微笑而充满希望,会因她的不理不睬是失望难过。女主角拉下他的手他就会心跳加速,陶醉其中。晚上会坐在窗前丢了魂似想念,回忆,时而暗自发笑,时而内心不安。女主角的一个举动就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爱意,千般沁人激动的快乐,也是一个举动就让他内心痛苦不堪,心中仿佛是闪电暴雨。书中男主角这种初恋的各种情感非常的很饱满,细腻,天真无邪,让人看过后既觉得这个男主角很可爱,也会回忆起自己初恋时的种种情景。
       可惜由于年龄的差距,在女主角眼里,这一切都是男主角孩子气的表现,她爱的是能征服自己,高大成熟的男人。她爱上了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情欲的男主角的父亲。她是那样的爱他,但他还是抛弃了她,在被他鞭打后,她忍气吞声,还亲吻手臂上血红的鞭痕。男主角看到这一幕后吓坏了,但他也明白了这份真爱,痴情。这件事情让男主角变的成熟了,他明白了他的爱情和她比起来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最后女主角嫁了人,并死与难产。男主角心痛莫及,心如刀绞。他想起了普希金的一首诗“我从冷漠的双唇中闻其死讯,也只能冷漠置之——”书中对男主角心理描写也异常精彩:“我就是这样......我的初恋,如昙花一现;我的痴梦,也就此告别,一去不复返。我禁不住感叹:此生此世,我到底盼望什么?等待什么?我那光辉灿烂的未来何在?我的愿望又有哪一样变成了现实?我的生命现已罩上黄昏暗淡的阴影。对我来说,除了对那场突如其来而又匆匆消逝的春雷的回忆外,我心中还有什么更清新,更难能可贵的东西呢?”但是爱情就是这样的不平等,你爱她她却不爱你,而她却疯狂的爱上了不爱她的人。书中说作者认为贵族社会的那种“奴役人的习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现实生活中爱情不平等现象。可是我觉得并不应该这样解释这个爱情现象。爱情是无法预知的,有谁说的清呢?没有“奴役人的习惯”就没有不平等的爱情了吗?爱情没有平等不平等,只有爱和不爱,爱和被爱,不管对方是谁。就像书中说的,只有真心爱着对方,您就能忍气吞声。
  •     最早知道有个叫屠格涅夫的作家,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叫《麻雀》的短文,不知道还有谁记得?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突然,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好象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它从巢里跌落下来(风猛烈地吹动着林荫路上的白桦树),呆呆地伏在地上,孤苦无援地张开两只刚刚长出羽毛的小翅膀。我的狗慢慢地逼近它。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扑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象一颗石子似的落在狗的嘴脸眼前——它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吱吱喳喳叫声,两次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跳扑前去。它是猛扑下来救护的,它以自己的躯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可是,由于恐怖,它整个小小的躯体都在颤抖,它那小小的叫声变得粗暴嘶哑了,它吓呆了,它在牺牲自己了!在它看来,狗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然而,还是不愿站定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使它从那儿扑下身来。我的特列左尔站住了,向后退下来……。看来,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我赶紧叫开受窘的狗——于是,我怀着极恭敬的心情,走开了。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小学老师对屠格涅夫的生平和他风格的简略介绍,使我朦胧的印象中,觉得他不同于其他俄国作家——无论托尔斯泰还是果戈里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都很类似于马克思那种大胡子老头。对屠格涅夫,总觉得他是《麻雀》里一身猎装,步伐轻快,没有留胡子,有一张温和细腻富于同情心的面孔的年轻猎人。
      
      最近在看屠格涅夫的一个短篇合集。最先看《阿霞》,因为热切于“屠格涅夫的少女”——个性独立,善于思考,冷静任性的外表下掩藏着炽热的心灵,愿意为爱做出任何牺牲。而阿霞正是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典型。
      
      《阿霞》是写青春的小说,是如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那样“耳边响着柔柔风声,微波轻拍船桅的噗噗低语,都使我异样激动,连浪花的清新气息也未能使我冷静下来;岸边一只夜莺已开始啼唱,那声啼啭宛如一剂带毒的蜜汁渗进我的心田”的青春。怀着炽烈爱意的少女与对未来迷惘的青年,漂泊异乡的淡淡情愫,幸福降临时却横生出畏惧。
      
      读完《阿霞》之后,我的心情却沉重。好像一场梦醒来,发现梦中人竟如此靠近现实。我想屠格涅夫所写的也许正是他的梦,但从那结尾绝望的笔触去浮想,也许他醒来后发现的是青春已然不在,梦中人已然飘逝。
  •     今天凌晨直到两点,看完了了《木木》。这部被誉为屠格涅夫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52年,但随即就受到查封,直至1885年才得以发表。
      
      这个发生在莫斯科郊外,带着俄罗斯乡土气息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哑人格拉希姆和他的狗的故事。格拉希姆孤身一人离开了熟悉的乡间,离开了干了半辈子的田间农活,被弄到女地主的宅第看管她的院子。格拉希姆虽然不喜欢分派给他的工作,但却尽心竭力一丝不苟的去完成,他严肃,认真,任劳任怨。后来,他爱上了女地主的洗衣妇塔季扬娜,而女地主却因一时兴起将她许配给了一个酒鬼。格拉希姆受到了精神上的第一次创伤,但是他却只能依然继续着他严肃而认真的生活,不敢有一句怨言。他和其他仆人一同将塔季扬娜送走的那天,捡到了在河边垂死的小狗,他收养了它并叫它木木。木木做了一条合格的看门犬,在夜里吠叫提醒有陌生人靠近房子,却招来了女地主的厌恶,要将木木处死。最终格拉希姆被迫亲手溺死了木木,然后从女地主家出走,回到了自己出生的乡村。此后他一直生活在那里,并不曾娶妻,也再不养狗了。
      
      合上书,先是跳出一连串的疑问。格拉希姆为什么爱塔季扬娜?为什么亲手溺死木木?既然溺死了木木为什么又要出走?为什么不再娶妻和养狗?
      
      这一切的疑问的答案,也许才是作者真正想说的。而这又不能不提到和作者本人的态度立场有关。有关屠格涅夫的简介,总有这样一笔“出生于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母亲独断专横。屠格涅夫从小目睹他家农奴的非人待遇,对农奴制产生厌恶。他15岁时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以后又赴德国,攻读哲学等课程。在欧洲,他受到卢梭等启蒙思想的影响,与巴枯宁等人时有来往。在这个期间形成他的西欧派观点。回到俄国后,在1842年底结识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他的反农奴制的态度更为坚决。”《木木》中女地主的原型是作者的母亲,哑人格拉希姆的原型也是他家中的一位农奴。这说明了《木木》是一篇反农奴制的小说。作家阿科萨科夫说:“格拉希姆的形象是俄国人民的象征,体现了俄国人民惊人的力量和不可思议的温顺。”
      
      塔季扬娜的对命运的逆来顺受和对主人的唯命是从,也许正是格拉希姆爱上她的原因,他们同样被农奴制所压抑和扭曲,格拉希姆也许正是从她那永远不知所措和老实听话的神情中找到了共鸣。而亲手溺死木木,或许是阿科萨科夫所说的“温顺”的极端盲目的表现。作者本人说,格拉希姆的人物原型并未离家出走而是继续女地主家里干活。而小说中的格拉希姆出走,也许是作者在他身上所寄托的反抗的希望。作者创造的格拉希姆虽出走却不再娶妻和养狗,也许表明他追求幸福的念头已经泯灭。这使得这个故事最终仍是个悲剧,但若非悲剧又怎能揭示农奴制的残酷?
      
  •     不管是怎么样的感情,在青春的光环里总是显得那么可爱。是怎么样年少时的感情让我们久久难忘。喜欢屠格涅夫对青春的感悟,“青春啊青春”这样的欲说还休,只有真正用心体会过青春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珍贵。
  •      这是我所读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在宿舍里打着手电筒,冒着被舍监抓的危险,沉浸在俄罗斯的故事里.依稀记得只有故事的伦敦,从那起我认识了俄罗斯的小说,开启了一扇大门.
  •   你有这本书的电子版本吗
  •   想起了弗拉基米尔父亲挥向她的鞭子。令人痛苦而又甜蜜的爱情
  •   我也是看了那部剧然后找来看的嘻嘻
  •   ,被鞭打却依然屈辱地承受这个情节,也可视为贵族阶层在社会大变动下对理想的一种无奈妥协。
    -----------------------------------
    是对爱情的妥协,你扯得有点不找边际。
  •   放屁。不着边际+1
  •   楼上两个抽象思维能力真的很不咋滴~还一唱一和的 哈哈
  •   爱情里一个是奴隶一个是主人
  •   我是看了你的书评决定看此书的,呵呵
  •   谢谢,呵呵~
  •   怎么推荐不了呢。写的很好啊。
  •   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你写的倒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三段了吧。两个月过去了,触动是一样的,你写到我心里去了。
  •   特别忘不了父亲给少女的那一鞭子。少女亲吻着那个鞭痕的样子,令人怜惜却又倔强无比
  •   永远不变的悲剧结局.
  •   人越来越聪明,真情越来越少~
  •   其实,相比于屠格涅夫,我更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两个作家就像现在把村上和大江相比一样,除了是一个国籍以外,感觉完全两种品味。《初恋》这篇小说,我到没看过俄文原版,也谈不了什么书评。
    而对于初恋这两字,却深感亲切。我不敢相信的是我的初恋在12岁就到来,初吻也献给13岁。我到现在回忆起来,令我惊讶的是我记不得那个女孩的面孔了,也记不得当时的兴奋感,好好的想一想我根本不喜欢她,我只是喜欢喜欢人的那种感觉,唯一能回忆起的就是初吻时,旁边操场边草丛里那些虫子的叫声,现在找不到种感觉了,看来时间带走的除了单纯还有一片星光下红着脸的我了
  •   总会被这样的单纯与坚定感染
  •   想去看看小说了
  •   正是因为她喜欢了不该喜欢的人,这才成为是初恋。。倘若她变成了枕边人,有朝一日,家长里短 鸡毛蒜皮,还怎么能回忆起当初的那份痴迷。。
  •   “相见不如怀念,你我正当华年,我曾深深地爱过你。”
    多谢你的介绍和感触
  •   听中文系的讲座,始知此人,看来我的文学需要补课...
  •   小时候因为贪玩 读书无暇顾及这些优美的文章 没留下多少印象
    不过最近开始读屠的猎人笔记 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作家
    一下子它就把我拉回到小时侯在乡下的惬意时光
    后来又读初恋 虽觉得情节过于单薄 但就其浓烈的感情叙述来说还是不错的古典小说
  •   阿霞中学时读了久久不能忘。萧珊的译本也很棒。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   呵呵 想起我住校的时候也常常举着手电筒看书 那时是因为学校有熄灯制 有一次是在走廊里 接着灯光看小说
  •   俄罗斯是太不一样的民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