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和他的学校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徐萍  页数:237  字数:238000  

前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言简意赅的话所反映的,其实是中华文明伟大的传统和智慧。  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取向十分突出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德行与德育的民族。这一点不仅使中国,而且使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至今都在德育政策上采取着相似的立场。比如:把学生的品德成长看得很重,一直坚持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一直对教师的师德水平有较高的期待,等等。以上文化或者教育上的特质,实际上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成为东亚文化的特征与优势之一。  但是东方诸国,尤其是“发展中”也是“转型中”的中国也面临着道德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多重挑战。比如,市场经济对于德育的意义无法回避,但简单地“回归生活”的思维局限又显而易见;关怀是一个当代社会十分缺乏的道德品质,而接受关怀者缺乏起码的感恩心理和合理的道德回应也是德行的严重缺陷;教材等德育文本始终是德育课程赖以开展的基本工具,但是探索德育文本改革的合理方向仍然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最大命题;学校领导方式的道德意义实际上是道德教育的直接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文化的变迁与价值的多元化使得校长们难以走出实际教育中的困惑……

内容概要

  本丛书从新的视角探讨中国德育的突出问题,并努力寻找德育最新、最好的出路。我们之所以命名本丛书为“德育新视界理论丛书”,最主要的原因也在这里。当然,“新”有不同的形态:新问题、新解释和老问题的新观察都是我们的“新视界”。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道德领导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二章 研究过程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 第三节 研究步骤及思路第三章 校长生活概观 第一节 5年与85年:校长与学校历史 第二节 “一天一个圈儿”:校长的学校生活 第三节 “较真儿”与“随意”:校长的成长经历与家庭生活 第四节 讨论:校长学校生活的制度背景第四章 校长道德领导的个人维度 第一节 “仗义”与“容人”:校长的道德人格 第二节 “培训”与“视导”:校长的道德代理人角色 第三节 教师眼中的校长 第四节 讨论:校长学校生活的文化背景第五章 校长道德领导的组织维度 第一节 校长与学校愿景:校长作为学校愿景的表达者 第二节 校长与学校变革:校长作为学校变革的推动者 第三节 校长与学校文化:校长作为学校文化的缔造者 第四节 讨论:校长的英雄式领导与文化领导第六章 校长道德领导的实质与取径 第一节 校长道德领导的实质 第二节 校长道德领导的取径结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一:开放式访谈提纲举例 附录二:开放式访谈举例 附录三:摘记举例 附录四:校长人格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五:校长对学校的贡献程度与最近五年学校的改进程度调查问卷后记

章节摘录

  在英文文献中,对学校管理伦理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福斯特的《范式与承诺:教育管理的新途径》(1986);迈克尔·巴特瑞的《教育管理伦理学——学校组织的个人、社会与政治的视角》(1992);格林菲尔德等的《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人文科学》(1993);斯达拉特的《建构一所伦理学校——学校道德危机的实践回应》(1994);贝克的《作为关怀专业的教育行政》(1994);霍金森的《管理哲学:管理生活中的价值与动机》(1996);史特莱克和索提斯等的《学校行政伦理》(1998);弗利西蒂的《伦理学校》(1998);贝格利等人的《教育行政的价值》(1999);萨米尔等人的《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等。这些著作大多揭示和讨论了学校组织与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价值和道德问题,内容涉及教育行政伦理、教育政策伦理、教育领导伦理以及教师职业伦理等。此外,还有一类学校共同体(com-mutiny)研究也丰富和充实了学校管理伦理研究。学者们探讨了把学校建构成什么样的共同体和如何建构共同体等问题。西方人关注共同体源于现代生活中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以及学生与学校的疏离,尤其是西方学校频发的青少年无理性暴力行为,使人们相信共同体能带给成员归属感、稳定感,并能培养青少年的忠诚、可信等宝贵的品格。美国天主教学校的成功更增加了美国人对共同体的向往。  在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港台地区对西方教育管理(行政)伦理的思想和著作做了大量的引介工作,大陆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校长和他的学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