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马明博  页数:281  
Tag标签:无  

前言

  马明博居士随余习禅近二十年。大概是1995年,他与黄明尧居士都住在 河北赵县的柏林禅寺。河北禅学研究所成立于1992年夏,与首届生活禅夏令 营同日诞生,所址就设在柏林禅寺。明尧、明博二位居士算是河北禅学研究 所最早的几位研究成员。那个时候“生活禅”法门刚刚起步,“生活禅”的 一些理念面世不久,他们就很投入,起心动念、言行起坐,都沉浸于禅的安 详喜悦之中。当时柏林禅寺正在大兴土木,重建殿堂,全寺上下,每个人每 天都处在紧张忙碌而井然有序的生活禅氛围中。僧团中以明海禅人为首的一 批青年僧人,有解有行,有作有为,生活清贫,修学、接待、修建,工作头 绪多、任务重,由于有生活禅作指导,忙而不乱,苦中有乐。明尧、明鸿、明博等一批出身知识阶层的青年居士,依止僧团,一边学习禅宗文献,一边 参加僧团的修学活动,过寺院生活,听暮鼓晨钟,卧硬板小床,履禅门净地,看庭前古柏,吃淡饭粗茶,日日生活禅,时时观自在。明博居士生活于斯,成长于斯,伴随生活禅的成长壮大,一路走来,禅生活,生活禅,如影随 形,念兹在兹。正因为明博居士在他的禅修生涯中有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又有好学不 倦的精神、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活禅发展过程中的第一 手资料,又善于驾驭文字,所以他有关生活禅的书不断面世,绝非偶然。关于《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这本新书,是在作者已出版的《生活 禅》一书基础上补充、改写而成。作者春节前就向我说起这件事,并要我为 新书问世写几句话。由于年终岁首有些应酬,就把已作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在马居士的电话催促下,拾回记忆中的旧事,写了上面的一些话,对于解 读“生活禅”应该也有些益处吧。这就是我为此书写的序言,也可作为我对明博居士新书出版的祝贺,更 希望他不断地有力作奉献给读者!

内容概要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事实上,上班族、普通人,离佛的淡定境界,都只有一步之遥。不信吗?  
  有人曾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是否还要用功,如何用功。慧海回答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那人问:“所有人不都这样吗,跟师傅的用功有什么不同呢?”慧海说:“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上面这个例子说的是什么呢?  
   ——吃饭睡觉就是用功修行,就是通向佛法的正道。换句话说:如果会吃饭,你就能成佛!  
  
这是一部真正启迪心灵、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参得透的佛法书:学会放下,学会自在,学会淡定,这样,你就能在纷乱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正的能量和幸福。
    

作者简介

  马明博,问禅人,茶隐士,文字客,云游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散文网站创办者。有以下著作:
  《天下赵州生活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一日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禅遇》(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愿力的奇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人间何处不灵山》(《愿力的奇迹》台湾地区繁体字版)(野人文化出版公司,2010)

书籍目录

序一 日日生活禅,时时观自在(净慧)
序二 如果我们会吃饭,我们就能成佛(明海)
卷一 生活与禅,镜花互照
 一、家就在眼前
 二、生活禅
 三、通往赵州之路
 四、行云流水有家乡
 五、黑暗中的灯盏
 六、手指与月亮
卷二 赵州禅风
 一、石塔东路29号
 二、那塔,那寺,那人
 三、天下赵州
 四、赵州禅师
 五、你心里有桥吗
卷三 随师学禅
 一、旧时行履处
 二、师承虚云老和尚
 三、生活禅开题
 四、生活禅的四个根本
 五、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
 六、晋山与传灯
 七、不可思议的缘
卷四 舌尖上的禅
 一、禅悦为食
 二、食存五观
 三、由食饭而起
 四、厨房是道场
 五、吃粥了也无?洗钵去
 六、且吃一碗赵州茶
卷五 禅门一日
 一、闻钟早起
 二、朝时课诵
 三、触摸大地
 四、出坡
 五、如是我闻
 六、晚钟
卷六 禅是一枝花
 一、一朵花的启示
 二、一花一世界
 三、但取莲花莫取泥
 四、禅者之花
 五、吾人如花
卷七 放下烦恼的包袱
 一、烦恼无边誓愿断
 二、处理烦恼的四大法门
 三、皈依:安心法门
 四、禅者的财富观
 五、积累财富的方法:布施波罗蜜
 六、佛有灵,还是无灵?
卷八 照顾脚下
 一、此衣不与时人同
 二、低头看得破
 三、看脚下
 四、一瓶一钵,可盛的心
 五、木鱼:有声全贵里头空
 六、暗香
卷九 内心的月亮
 一、禅之月
 二、庭前柏树子
 三、有缘不识张中行
 四、梦与墙
 五、水清月自现
 六、微笑!微笑!
 七、送他一轮明月
卷十 禅之心
 一、问禅赵州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禅心三无:对禅之心的校勘
 四、呼唤他,或者呼唤你的名字
跋 剩下的东西(马明博)
附录 生活禅道场
 

章节摘录

  二、生活禅  父亲的话,在我看来,充满禅机。虽然父亲并不知道什么是禅,也不知 道什么是生活禅,更不知道以弘扬生活禅闻名天下的柏林禅寺,以及生活 禅的首倡者净慧老和尚。如果没有在柏林禅寺参学生活禅,如果没有净慧老和尚的循循善诱,此刻的我,哪能省察出父亲话语里含藏的禅机?一时间,父亲的话与我一年来沉浸其中的生活禅,如镜花互照。第一次看到“生活禅”三个字时,就感觉到一种异样。新鲜,陌生,突 兀,于是格外关注了几眼。生活是生活,禅是禅,它们怎么会扯到一起?说到禅,人们会想到佛教,想到青灯古佛、不谙世事、读经禅坐、苦苦 修学的佛门弟子。如今,置身物欲横流之生活,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有谁 会生出遁隐山林的闲情逸致?生存的竞争,让人精疲力竭,有谁会有心思 去行善施舍?社会上假冒伪劣此起彼伏,明枪暗箭把生活搞得面目全非,生活中还有什么美可言?生活与禅,好比眼前生活与历史书卷之中的生 活,其距离之远,难以言诠。禅是什么?禅,是梵文“禅那”音译的略称,意译为“思维修”、“静虑”,是通 过静坐 调节身心,超越自我局限的修持方法。简单地说,在静坐时,通过计数呼吸 次数,习禅者可以将烦乱的心绪调整得宁静、安祥、愉悦,甚至获得特殊的 生命体验。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曾说:“禅是一 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 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参禅必须学会生活,生活在禅中,在禅中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了生死于生活中……一个没有觉悟的 人,他生活中的心境常常是烦恼的,生活中的心往往是困惑的,尤其是现 代的人享受现代文明之余,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一 下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灯,清净一下自己的心路,这对消除烦恼,减少 困惑,会有得益、会有受用的。” 生活禅是什么呢?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说:“生活禅,顾名思义,是不能离开生 活来修禅定。今天,我们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一个 没有修行的人的心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是一种迷失的生活,是一种 分裂的心态。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忙碌的社会,也是一个挑战、引诱特 别强烈的时空环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做一个品 格高尚的人,做一个净化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做一个自利利他的 人,那就要用禅的精神时时刻刻地熏陶自己,使迷失的生活向觉醒的、净 化的生活转化。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希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贯彻 禅的喜悦、禅的安祥、禅的宁静。“我们说的生活禅,如果就生活本身来说,从迷失的生活到觉醒的生 活这个过程是生活禅,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从生活的觉醒到生活的超越 是生活禅。在生活中如何落实禅法、如何修行、如何体现禅的精神,是生活 禅所关注和要实践的内容。如果在生活中不能运用禅,禅与生活脱节,那 不是生活禅,也不是一个修禅者应有的态度。“生活禅与打坐修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集中修行或修定的过程,生 活禅就无从谈起了。生活禅的目的与宗旨是强调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 献人生,所以说生活禅与积极的人世精神是密切结合的。生活禅所追求的 目标就是希望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都能够把佛法慈悲、智 慧的精神贯穿始终。这样,就可以使禅与生活打成一片,就能以出世的精 神作人世的事业。” 人总想“诗意地栖居”,然而生活里的烦恼很多。生、老、病、死,想 追求 的却总是得不到,亲爱的人总要分手,冤家却偏偏要聚首,内心焦虑…… 因为有种种的烦恼,人的心总是得不到解脱。参学生活禅的人安住在禅 中,平和地面对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云来雨来,其心如镜,不迎不拒,两 不相碍。生活禅告诉人们,尽管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难于解答,但这并不妨碍我 们在现实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着手重新认知生活。生活中的情趣,并非别人 刻意为我们安排的,只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我们的生活阴云密 布,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打开心灵的窗子。头顶上就是蓝天与阳光,为什 么我们总是要低着头走路?什么样的人需要生活禅?内心充满焦虑与烦恼,由于遭遇到种种的精神困惑,其心不安的人; 被欲望的乌云遮蔽住心灵的天空,迷茫、紊乱、被不良的情绪控制的人;在 商品消费的社会中,把拥有物质视为自己生活的中心,却无法从中获得幸 福感的空虚的人;怨天尤人,好走极端,动辄会感受到被否定的失落,陷入 压抑、沮丧、悲哀,甚至愤怒、报复的人;当然,也有想自主、自立、自强,完 满自己的人格、开启智慧、不断超越自我的人…… 生活禅不是用来说的,更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参学生活禅的过程,是“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的过程。“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 人”。能否畅达禅境,还要看学禅者怎么来做。P6-9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3条)

 
 

  •   其实,只要我们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生活里面,用心地去体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会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每一件事情都很美好,这就是《会吃饭,你就能成佛》这本书教给我的哲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一些小事忽略掉,觉得那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影响,其实,往往是一些小事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而生活,也正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小事聚集起来的,对小事的疏忽,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忽视,这样,你怎么会看到生活的美好呢?


    一本让人顿悟的书!
    初看这书名有点不解,为什么叫“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呢?看完后,明白了,其实禅悟就在平淡的生活中,就像吃饭那么简单。成佛也不是什么难事,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一颗佛的种子,就看你有没有爱心、耐心去栽培。吃饭睡觉就是用功修行,就是通向佛法的正道。
    书中的作者在寺庙里体悟点滴的禅理,描述了寺庙里的平静生活,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心理瞬间平静了不少。身在繁华都市的我们,偶尔随着书中的文字和意境,体会一下那种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减压方式。


    说的就是生活的态度,迷茫的人看吧!
    这不是宣扬迷信的书,而是说一种生活态度。佛有时候只是一种象征,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那是在这个纷扰的世界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智慧。我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也不知道怎样生活。这本书能给你指点迷津,让你在豁然开朗,瞬间获得生活智慧。
    也许很多道理我们都懂,我们看过太多这类的书,无数次听过“放下”之类的禅语,但这本书绝对能让你耳目一新,绝对不是那些老生常谈的佛语。特别是开篇作者和父亲的一段对话,让我有震撼感。如此普通的生活对白,竟然也暗含这禅意。原来,生活里包含着无数智慧,喝茶、吃饭、扫地、敲钟,这些看似无意义的琐碎之事,却最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智慧。
    如果你此时不淡定,不妨看看书里的文字,也许你很快就能找到回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   慧海回答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那人问:“所有人不都这样吗,跟师傅的用功有什么不同呢?”慧海说:“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   很多去过寺庙的人都会问法师,什么是禅,怎样修禅。其实,禅很简单,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然后便会有人问,我们大家不都这样啊,何来禅。可是,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吃饭的时候千般计较,睡觉的时候万般思索。

    和朋友去吃饭,我问他,你吃饭的时候在想什么?他说,想工作的事情。和同事去吃饭,我问他,你吃饭的时候在想什么?他说,想加班的事情,烦死了。在公司工作的时候,一个同事和我说他晚上总是2点多才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迟,他说失眠,工作上的烦心事。看看现在的人,连这些日常中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成,谈何修禅?!金刚经里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提醒人们活在当下啊,只有当下心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痛苦的时候专心痛苦,快乐的时候专心快乐。

    在我们的思想观念里,总是喜欢给一个名词下定义。然后便会有人纠结于禅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其实,只要不执着于什么是法什么不是法,就接近禅了。生活里充满了禅,我们之所以看不到,是因为被物欲蒙住了眼睛。举个例子,一只蜜蜂飞进屋子,它想飞出去,不停的撞向透着光的纸窗。后来,这只蜜蜂绕来绕去找到了屋门,便一下子飞出去了。

    禅的修证,在于体验与实证,语言的表达无法与体验相比。参禅就和喝茶一样,是冷是暖,是苦是甜,听别人讲感受,终究不如自己亲身感受。我舅舅就很喜欢喝茶,总是叫我陪他去山上摘茶叶,然后和我说一大堆的关于茶知识。如何做茶叶,如何品茶。诸不知,他所说的这些就是禅。茶叶从新生到炒热,经历了一个“死过去”的过程。茶叶遇到水,便又“活过来”。参禅的道路,同样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行至无路,转过身来,从此柳暗花明。

    法师把禅比做一支花。花开花落,警示生命无常。当一朵花在我们手上时,除了看到一些花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非花因素。花需要阳光,需要雨露,还有种花的人等等。花的盛开,花的凋谢留不住。岁月里的花,往事的花,记忆的花,未来的花,都一样,留不住。让你快乐的,让你留恋的,让你期望的,让你远离的,让你惆怅的,都一样,留不住。任何的事物,都会像花一样,含苞,盛开,凋谢,都一样,留不住。预示:无常无我。花开花谢是随季节变动的自然,是一切的“因”。随着风吹而散落是“缘”。树上无花便是“空”。从花开到花落便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使空,空即使色”。禅也是一只碗。一只碗,深深浅浅,可容可盛。能容饭,能容粥,能容菜。碗里面,盛容着一天天流水的日子,一天天的喜怒哀乐,盛容着爱恨情仇,多么好的可盛之心。人的心也应当如此。

    在路上行走时,看到行乞的或是流浪歌手。我都会给点钱。朋友经常劝我别给了,这些人大多都是假的,有些有手有脚的,还这样行乞,好吃懒做啊。其实,这些真真假假又怎样呢,如果是真的,那我可以帮到他们点什么,如果是假的,那就当布施积德。因为,布施可以消除人的贪婪,培育慈悲之心。

    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很多人对佛产生误解。不信的人说,你们真是迷信。信的人,则去佛堂上香拜佛保佑自己赚大钱。两者都是错的,愚人是求佛不求心,圣人是求心不求佛。

    所说的这些只是表述禅的知识,,正真的禅必须经由我们自己觉悟而生。
  •   一本写给所有人学习淡定再淡定的佛学书
    在吃饭睡觉中修禅,拥有365天不抱怨的智慧.。。必须学习学习!
  •   其实禅悟就在平淡的生活中,就像吃饭那么简单。
    成佛也不是什么难事,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一颗佛的种子,就看你有没有爱心、耐心去栽培。吃饭睡觉就是用功修行,就是通向佛法的正道。

    书真好。
  •   初次看到这个书名,感到非常惊奇,普天之下谁不会吃饭,而且这吃饭怎么能和佛扯上关系?带着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读完这本书,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心里页隐隐有一种不安,原来这么多年来,自己真的不会吃饭。因为在吃饭的时候,自己的心里不是想着工作上的事,就是想着要到哪里去玩,从来没有专心的心里只想着吃饭的事情,而不想其他的,甚至有时候饭都没吃完就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此一件普通的事情,其中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生活哲理。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从容淡定,或许就达到了佛家所说的禅的境界。
    每次在寺院看到很多和尚坐在那里打坐念经,心里不经很疑惑:外面的世界这么喧哗,为什么他们却还能如此从容自在地坐在这里念经、打坐,尤其是他们打坐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曾经自己也在一本保健类书籍的指导下试着打坐,可自己坐下来,心里根本就无法平静,根本无法做到“心无所想”。坚持了几次,就再也坚持不下来了。
    现在,看了这本书,我决定就从日常的最简单的吃饭做起,让自己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大家也可以和我一样,从吃饭做起,让自己的心灵慢慢地得到平静,从而净化,这样,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心灵就会拥有一片纯净的天地。
    会吃饭,你我都能成佛。
  •   人生犹如一只时钟,心如钟摆。未经锻炼的心总是摆荡在过去与未来两点之间,为过去已发生的事而懊恼、悔恨、耿耿于怀,为将来未知的事而胡思乱想、忧心忡忡。因此普通人总是活得很累。而受过训练的心能专注当下这一秒钟,心无二用地做好手边正在做的事、善待正在与你打交道的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成功、幸福的人生便在时钟每秒的“滴答”声中延伸。这就是活在当下之本意。禅门中有一个公案对此有生动形象的诠释。有施主问一位禅师:“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禅师很平淡的回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位施主不以为然地反驳道:“一般人每天也是如此,这有何特别之处?”禅师莞尔一笑,摇摇头说:“很特别!修行人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而一般人该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心里却想东想西;该睡觉的时候,不好好睡觉,总是百般的烦恼。”

    “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样的人生,一样的生活环境,若能把因禅修而得来的定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活在当下:“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则行住坐卧、劈柴担水、击鼓高歌都具有禅味,最后自然会达到“平常心是道”的境界。
  •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事实上,上班族、普通人,离佛的淡定境界,都只有一步之遥。
  •   国内第一本生活禅“修行”笔记,教你拥有365天不抱怨的智慧,塑造淡定再淡定的强大内心!
  •   这是一部真正启迪心灵、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参得透的佛法书:学会放下,学会自在,学会淡定,这样,你就能在纷乱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正的能量和幸福。
  •   有学人问:“禅师,你还修行吗?”大珠说:“我修行。”又问:“怎么修呀?”他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觉得很奇怪,说:“一切人都是这样,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为什么别人不是修行,而你是在修行呢?”禅师讲:“这是因为他们吃饭的时候千般计较,睡觉的时候万般思索。”
  •   吃饭睡觉就是用功修行,就是通向佛法的正道。真是意味深远。好书好书。
  •   原来,吃饭睡觉就是在用功修行,佛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每个人自身就是佛。
  •   总是听道周围的朋友说道佛,偶尔也碰上几个信佛的人,自己虽然不信宗教,但宗教的教义大多都是叫人为善,不怨天尤人的,聊天的时候不时也有一两句话总是能触动人心。记得小时候看电视,电视里有和尚有菩萨,那时总以为是编出来的,现代社会已经不会再有和尚了,可当自己年龄渐长,认识的东西,接触的事物多了之后才知道和尚一人还有很多,早段时间听说深圳的一家师院考试招和尚,似乎和尚已渐成职业,而与宗教没有多少联系了。
    以前最耳熟能详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有“普度纵声”“因果循环”等等,事实上是知道佛教教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这本《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并不是一本佛学书,而是通过佛学让读者静下心来参透生活的浮躁,获得宁静和智慧。
  •    我们知道:禅的智慧是在打破一切知识执着后的一种真实体现,是人类心灵世界在历涉一切真理后的一种顿悟,是一切宗教经验到达极致时的化归,是自我在完全释离后的空灵正知,是透脱尘累束缚后的自在生活。
    禅是无性的。非宗教性,非哲学性,它透明而空寂,平常而真实。它没有名字与境相,相机提示的机用只是应缘的方便。
      如举起手中的杯
      世俗的杯是随流俗而取着的;
      外道的杯是为心外的药而调制的;
      二乘的杯只是一个不再装东西的空杯;
      菩萨以自己的杯做模型不断去制造更多的杯,
      佛以完成的功业而归于涅磐圆满法界的大杯,
      唯有禅悟的心中不再是杯非杯--根本没有!
      禅又是共性的。来自于灵知妙悟的智慧,是一切众生所共有,因此,禅的学修弘扬是以人为本而展开的。纪念大师,思维禅义,回应人生,服务现实,便是我们的真正动因。
      禅以共性的普遍意义,可以给历史以光辉,给哲学以深邃,给科学以启迪,给文学以升华,给道德以真善,给宗教以虔诚。于是研究与创作有了灵感的空间;烦恼与痛苦有了解脱的慰藉;艺术与生活有了妙严的流动;生理与心理有了绝对的平衡。
      由此,禅坐可以安顿生命,禅思可以驰骋天地,禅悟可以顿超万有,禅行可以创新世界,禅道可以恒住真实。
      当共性入于无性,无性显示共性时,禅的心灵就能开拓无限的风光。
      永嘉证道歌是一曲赞扬禅道精神的最奇妙的歌,它一开头就说: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断妄想不求真。
      --做得自心的君王时,才能以不见而见于万法。
      --只有绝学了尘的人,才能以真智而行无为,闲静一切。不断妄想的人,真已经出现,真出现时,根本无可见。
      于是你从这里趋入,也就是大师从这里走来,禅悟的心,在法尔的实相里映现妙智的光,于自显的境界中,永嘉的禅也已不再称为禅了!
  •   有禅师应弟子问“禅是什么”,便以手指月。

    以手指月,目的是让学禅者顺着手指看到月亮。

    手指不是禅,月亮不是禅。

    禅在用手指指向月亮的过程之中,禅在吃饭睡觉的一切生活中
  •   我们看过太多这类的书,无数次听过“放下”之类的禅语,但这本书绝对能让你耳目一新,绝对不是那些老生常谈的佛语。特别是开篇作者和父亲的一段对话,让我有震撼感。如此普通的生活对白,竟然也暗含这禅意。原来,生活里包含着无数智慧,喝茶、吃饭、扫地、敲钟,这些看似无意义的琐碎之事,却最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智慧
  •   修行无非就是在生活中的吃饭、睡觉、坐、行走中体会,在细节中思考,只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我们的生活,就有禅
  •   学会放下,学会自在,学会淡定,学会用佛的修行来修行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真境界。
  •   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关键是怎么吃 怎么睡 。这禅 就出来了
  •   用吃饭的比喻对于生活的另一种诠释。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千般计较,睡觉时万般思索。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安祥之道。如果去掉吃饭时的"百种须所”不去分别取舍。那么吃饭不但是滋养色身,也是修养身心。
  •   通过吃饭、睡觉悟出禅道佛理,好书。
  •   我们看起来并不一定会吃饭,并不是每一顿饭都能吃好。吃饭是这样,那么生活中其他的每一件事情,我们又是怎样呢?我要说,我们不会吃饭,同样地,我们不会走路,不会睡觉,不会看,不会听,不会说。

    这本书教给我们本该懂得的,浅显易懂又受益无穷的道理,谓之禅。学习了。
  •   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

    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天地辽阔蕴万物,善恶苦乐随心造;

    春来花红秋映月,夏热冬寒实难堪;

    人生苦短贵知觉,国土危脆念无常;

    难行能行立宏愿,调伏人生种种难;

    人生难得佛法闻,柔和忍辱是妙方;

    发心立愿六度行,殷勤精进道非难;

    一勤天下无难事,心静行正戒定慧;

    天地含藏微妙法,体解大道并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第一难;

    随业受生轮回转,困顿横逆迢迢难;

    布施助人多方法,悭吝未除最贫乏;

    心中有爱贫亦富,贫穷布施并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富贵学道第二难;

    凡夫易被名利牵,贡高只因权势显;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如同九月霜;

    谦和好礼心有爱,富贵学道也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弃命必死第三难;

    红尘难忍生别离,贪生畏死人之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慧命在人间;

    悲智力行菩萨道,弃命必死并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得睹佛经第四难;

    昔时文字诚难觅,读经无心如不见;

    修行处世如调弦,自古佛道重实践;

    体解佛心正精进,得睹佛经有何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生值佛世第五难;

    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

    难得人身今已得,勤养慧命聚资粮;

    佛心己心行正道,生值佛世有何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忍色忍欲第六难;

    欲海无边千尺浪,贪婪色欲心煎熬;

    财色名利欲难忍,不念无常毁前程;

    知足常乐不贪恋,忍色忍欲有何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见好不求第七难;

    人生大患在贪婪,庸碌一生心难安;

    精进弃除身外欲,心中宁静能致远;

    清净佛心最轻安,见好不求亦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被辱不瞋第八难;

    凡夫总是爱颜面,受欺受辱愤难填;

    转化心念从心起,培养不瞋胸襟宽;

    一忍天下无难事,被辱不瞋亦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有势不临第九难;

    执着权势向高攀,趋炎附势不胜寒;

    淡薄名利心最富,不凡人生心自闲;

    有时常念无时苦,有势不临就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触事无心第十难;

    天下原来本无事,心中常因计较烦;
  •   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领悟书里所说的,会吃饭,会睡觉。那么我们就会沉浸于禅的安详喜悦中吧。
  •   事实上,上班族、普通人,离佛的淡定境界,都只有一步之遥。不信吗?
  •   事实上,上班族、普通人,离佛的淡定境界,都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之遥,需要这本书来指点呐。
  •   “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   吃饭原来很不简单,吃饭本来可以很简单。在吃饭睡觉中悟禅,禅就在吃饭睡觉这样平凡的生活中。
  •   吃饭、睡觉皆是禅,生活即是禅,禅即是生活
  •   有次在记录频道看到印度有座教堂,是以莲花为灵感建造的,整个教堂的形状像一朵大莲花,内部空灵而肃穆,虽然是通过电视看到的,但那种让人静下心来的感觉依然很强。令人惊讶的这是基督教与佛教的融合,并且那么协调。
    其实我们自小就接触很多佛教的教义,在电视节目里,总能听到很多佛教的经典教义,教人为善,心境平和。这点在现在焦虑的都市生活中显得很难能可贵。都市生活的忙碌、压力总是让人透不过起来,此本《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能帮助你静下心来,好好地看看自己的生活,让你明白一些道理。或许也能“悟”出一点什么生活道理来。
  •   教你拥有365天不抱怨的智慧,塑造淡定再淡定的强大内心!
  •   山雪融解,时逢春节,后山的僧人前来贺年。于虚云茅棚外雪地上,见虎迹纵横,僧人大惊,以为他遭遇不测。进棚一看,他仍处于禅定中。于是来人三击引磬,开静,唤他出定。

      僧人问:“你吃饭了吗?”

      虚云答:“正在等饭熟呢。”

      揭开锅盖一看,当日所煮的芋薯上,霉已经半寸高了。由此估算,他进入禅定,至少已有半个月。
  •   原来吃饭和睡觉中 都有禅。学习了
  •   学会放下,学会自在,学会淡定,这样,你就能在纷乱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正的能量和幸福。
  •   一本写给所有人学习淡定再淡定的佛学书,塑造淡定再淡定的强大内心。
  •   吃饭时不能安心地吃饭,睡觉时不能踏实睡觉,这种状态,就是我们现在的所说的心灵浮躁,千般计较、万般思量,最终不过是过眼云烟,还不如一心一意做好本分的事情。
  •   就是通向佛法的正道。换句话说:如果会吃饭,你就能成佛!
  •   要是种得够深而且坚固结实,那么将来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可是若想结菩提果,还要有一段相当的时间,这就要看你用功用得如何?要是用功上路了,开悟证果,成就觉道,这才算是收成。种子生根发芽、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相当的时间培养、灌溉、加肥料。肥料是什么?就是学佛的道德。修行要处处本着道德,以不妨碍道德为根本戒条。

    儒教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行是人的根本,而财仅是一种末梢之物。修道人处处要惜福节约,不浪费金钱物质,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德行,所生出来的枝叶才会茂盛,果实也将累累。如果不加肥料,不用功去培养灌溉,枝芽花果很容易就会枯槁而死,所以修道人,第一戒条就是“注重德行”。
  •   当你学会专心的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心情会非常的平静,就像佛家的坐禅时的感觉一样,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能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好,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一种如佛般纯净的地步,比如,吃饭的时候专心的吃饭,玩的时候专心的玩,不想其他的事情,这就是一种佛德境界。
  •   禅的哲理,禅的智慧,教我淡定。
  •   修佛,无非吃饭、睡觉。这是某位禅宗先师所教。所以,此书题目已甚得人心,足以发人深省,于修身养性助益非凡。宗教与不信教都只是个形式,更遑论众多流派分支,其实质若不是教人向人,引人修身养性达到平衡人生,便无意义。
  •   第一本送朋友了,感觉身边需要这样一本能让心静下来的书,所以买了第二本。书本道理很浅显,读书给人的感觉很静、很净。忙碌一天,抛开各种繁杂的事物,读一读这样的书给人以绵长有力的鼓舞。生活,无时无刻不是修行,无时无刻不是参禅。
  •   生活中处处有禅,处处有佛。

      一大早被响起的闹钟吵醒,那表示我还活着。

      有每夜和我抢棉被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

      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留连在外。
     
      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

      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吃的很好。

      有阴影陪伴我的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

      有待修整的草地,待清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

      有各样对ZF不满的抱怨,因为那表示我们有言论自由。

      能找到最远的那个停车位,因为那表示我还能走路, 且还有幸能有辆车。

      有巨额的电费帐单,因为那表示我冷气吹的很爽。

      有一堆衣服要洗烫,因为那表示我有衣服穿。

      一天结束时的疲劳和肌肉酸痛,因为那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

      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许多朋友会想到我。
  •   看完后,明白了,其实禅悟就在平淡的生活中,就像吃饭那么简单.
  •   看书就看书,写文章就写文章,一心一意,不起杂念,这就是修行。我们吃饭睡觉,读书写字,人人都做,但是,不起杂念的,有几个做得到?欠修行。
  •   师父却总是那样专注。写文章是这样,吃饭是这样,扫地也是这样。他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平常的:早起坐禅、扫地、打开水、到斋堂打饭、坐办公室、改稿、校稿。理论起来可以说是弘法度众生,师父做起来却是如此平实、安祥、自然。他扫地时是那样从容不迫,心无旁骛,仿佛世界上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他要我们学会扫地,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无有间断。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成就大的道业,就能振作佛法的教运……

    如果我们做事情 也一直坚持 心无杂念 是不是也能成就自己的“道业”呢.
  •   活在当下,也就是安心于当下。能安心于当下也就能安心于时时处处。古代的禅德饥来吃饭困来眠,无处青山不道场,就是这个道理。
  •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什么是修行,就是吃饭的时候想吃饭,睡觉的时候想睡觉
      但总是很难做到
  •   砍柴担水,无非妙道;吃饭睡觉,即是修行。
  •   字里行间都是很平时,很朴素的论述,看了不烦,看了还想看,不赊求能成佛,但求内心淡定,平静。收藏。
  •   竞争力强压力又大的现状,最重要的心态,就是淡定,再淡定。这本书很应景。佛理用不会过时,但是,现在似乎更需要了。
  •   “操心就有事,放心变无事”。这是法鼓山园区祈愿观音殿中,一支心灵处方签的内容,这是圣严师父的一句法语,它帮我度过了最近一个颇大的难关,让我再次深深感恩观音菩萨的慈悲护佑。

    最近由于在处理一件颇为复杂的事,让我备感艰辛,当能做、所做的努力已做后,但最后,只能祈求菩萨的护佑了,当看到这句法语时,让我会心一笑,果然又说中了我易操烦的担心,因此,这句话让我练习放下了一切,不在协调任何事,将结果交给因缘了,结果,出乎我意料的顺利。

    过程中,发现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在乎的是一种感觉,包括是否被重视、被尊重等,如果对方的意见不被认同,或被忽略,那么就是一连串的情绪,以及不理性的语言,一个人影响一个人,那真是宛如在一处地狱中。

    不过,真如圣严法师所说的,困境和逆境,无一不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无一不是示现的菩萨。看到别人的状况,提醒我检讨自己;当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更能慈悲包容别人的颠倒想。如《心经》所说,我们竟是要“远离颠倒梦想”才能得到究竟涅盘,但每个人都会有颠倒想,因此我们也要学习包容有颠倒想的众生。

    当能如此转念时,发现自己的心,开阔许多,轻松许多。当我一人改变了,发现一个个也因此而转变,而最后有非常圆满的结果,这一次,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佛法真好、而师父的讲的人间净土,可行、可期。
  •   近几年常有慨叹人生的文章,劝人们生活简单点,最好无欲无求。这绝对是好话。无奈知易行难,在物欲横流强调自我的当今,鼓动放弃点什么,可不那么容易。人们平时爱羡慕百岁老人,而且爱探究他们的长寿之道。其实,最为普通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些老者统统拥有淡定的心态。你几曾见过长寿老人心态失衡,每天计较名利得失的?真若如此,用不了三天两早上就可能将性命葬送。
  •   反复看了三四遍,每一遍看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不知是会吃饭,就会成佛,强调的是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规划的一种态度很喜欢
  •   保持一颗清净平等的心,不必为了一件小事,表现出过于激动的表现。
    这样,即使吃饭睡觉 也能够悟道佛法
  •   从感觉的起伏中跳脱出来,才是真正的平静,才是真正的解脱。心就是在不停的分别中运作的,心的特点就是无常的。心的本质就是法界,不是用心去感知世界,而是——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

    你让一切自然的感觉就好了。不要加进自我的分别妄想,不要划分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无所住而生其心。单纯的让心自然地分别,只是各种感觉自然地升起。要超越感觉,不要受感觉的控制,尝试着让自己静下来,仔细地观察这颗心。

    心包含所有的一切,佛和魔一心中得。佛陀的教诲是去恶行善的,虽然是这样,但如果你想要做到真正的善,必须先要从善和恶中跳脱出来。就像法界不知道什么是**,在法界里没有**,对于法界来说没有多余的、无用的东西,法界是一,你的心也是一。看心,看自己,从文字里跳出来,文字的产生就是为了区别。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大”这个字的时候,总是想象成很大很大。看到了吗?其实是你的惯性思维欺骗了你。其实,大小、对错、好坏、生死、前后等等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什么时候你不和你心里的感知认同,不和你心里的认识认同,你就解脱了。修行就是修心,心路历程,怎么修都是这颗心,只是不再认同了。无所得。不增也不减。

    想转苦得乐,想解脱,唯一的道路就是四念处。看书,不如看心,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这颗心,你会发现你被自己的心弄得团团转。
  •   一直喜欢佛,喜欢禅,但真的看不懂。从来没有一本有关佛学的书我能从头看到尾。这是第一本。受益匪浅有浅显易懂,爱看!
  •   人有时最初发心要学佛法,或者最初发心想要出家,但出家一年、两年、三年之后,唉!出家也没什么,修道修了三年还没开悟,也没有证果,大概是没有希望了,于是就退心还俗,不出家了,这是出家人的情形。而在家学佛法的人呢?学了一年,佛在眼前,离我很近;学到两年,佛就远了,离我有十万八千里;学到三年呢,佛到西天,到天边去了,这就是多退初心。
    所谓“学道不负初心,成佛有余”,你修行,要是最初想要学佛法的这个念头,或者要出家的那个念头,能不把它失掉了,那早就成佛了。
  •   越小的事情,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我们国家自古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说法,和吃饭成佛是不谋而合。
  •   说到禅,人们会想到佛教,想到青灯古佛、不谙世事、读经禅坐、苦苦修学的佛门弟子。如今,置身物欲横流之生活,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学禅不用非要遁隐山林,只需发现生活中之美。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生活与禅,处处相关,处处可悟。

    好书。
  •   看了书,才发现,原来我不会吃饭,相同的,也不会走路、睡觉、听、说。。。。
  •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看完真是,呵。。。。!!受益匪浅!学习了!
  •   曾几何时,我们变得异常忙碌起来,“忙”字“累”字成了高频词,喝茶成了一种“奢侈”,变得功利起来。因为忙,舍不得“浪费”时间,于是决定把喝茶闲聊、天南地北的时间统统给省了,总以为这样就可以用这段时间来做很多事。可是这样下来,也许真的多做了很多事,但内心烦躁和焦虑却添了不少。

    不记得哪位茶友说过了,喝茶就像文人写散文,飘逸脱俗,抒情文采,可长可短,有感而发。忙累之余,与一二知己小聚一处,论茶味、谈世情、聊古今,酣畅淋漓的沟通,就像经历一次心理治疗,让人变得轻松、剔透起来。

    “龙井”、“碧螺春”是绿茶中的极品,气质典雅,高贵大方,而又深藏不露。捏一撮投入杯中,开水一冲,雀舌般的芽叶徐徐舒展,茶香四溢,汤色明亮,绿茶的风采与风韵一览无余。浅啜慢饮,议论风生间,人也显得宁静祥和、高贵脱俗起来。

    春天来了,泡一壶花茶。“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都很不错。花茶是绿茶和红茶的混合体,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却将所有的芬芳无私地沁入你的心脾。细细啜饮,自己也不知不觉中变得平易与亲和起来。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

    茶可以说是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很多。一个人,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在跳舞,会生出好多感慨。你看那茶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就像人们刚入世一样,会碰壁。日子长了,经历了,就会慢慢地沉入杯底。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是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点。拿起杯吹吹杯口,看茶叶不停飘动,无奈分离,喝上一口苦涩在口中,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嘴,人仿佛都醉了。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微妙。当它放在杯中,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虽然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苍茫人世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

    事业如茶,它有苦、有涩,更让你有苦尽甘来的意外。

    友情如茶,浓时太苦,淡时悠悠,泡过三四巡后,意犹未尽,回味绵厚。
  •   淡定指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程度,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重视有佳,胜不骄,败不馁; 淡定形容一种勇气。 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我认为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热情如火,第二阶段盲目无知,第三阶段淡然如水。
    在第一阶段时候我们会一味的追求,第二阶段的时候褪下热情如火的我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因此会有一段的茫然无错,来到第三阶段我们会豁然开朗,可以平静的对待任何事,做到了人淡如菊,生活淡如水的超脱境界。
  •   作者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学习多年,本书是对学习生活的总结与感悟。这本书是对以前出版过的《生活禅》的修订,和以前的那本书差别不是很大。如果想对柏林禅寺和赵州禅有所了解,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   佛理之深,懂得如何吃饭,就会成佛。
  •   我很喜欢着本书。这本书很不错!
    实惠,内容新颖,非常感人?能让我慢慢学会淡定不要抱怨。推荐大家都看一看。
  •   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
  •   这是一部真正启迪心灵、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参得透的佛法书。从来不知道,我也看得懂佛法。
  •   浮躁在读书中逐渐退去,开始学会淡定的生活。。。。。。
  •   黑暗中的指明灯~~我们需要一本这样的书,塑造淡定强大的内心!
  •   这本书是一本学习淡定淡定再淡定的佛学书。
  •   从吃饭悟佛性,从佛性讲人性!
  •   生活禅这一法门的原来是如实和可行的。总以为自己没那么高的境界,看了书才懂,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   他周围的环境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而且他走到哪里就把清洁和秩序带到哪里。他常给我念叨:“虚云老和尚了不起,虽然行头陀行、穿百纳,但他的衣服却总是干干净净的,他的案头、禅榻总是整齐洁净的。”

      起初,对他的话我一直漠然,后来才慢慢领会:这也是修行。
  •   疲惫的生活,日渐沉重的压力。都让我们要学会一个必备的心态:淡定。这本书应时而生。叫我们学会如何:淡定。好书,人人都需要看。
  •    科学技术的求真与人文学科的求善,促成了现实人生的不断发展,然而,禅的智慧却是融合了真善,又超出了真善,以不二的道悟,形成一念的圆机。所以禅是求妙的。
      因为:禅是在否定一切中显发智慧;
      禅又是在肯定真性中承当本来;
      然而,一个真正悟入禅的人,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为无人无法,非真非妄。
  •   佛陀是天人师,是大觉悟者,是大智慧者,是大慈悲者,为了不忍天下苍生受苦难,以无比的慈悲与愿力,誓度一切众生,让众生能够离苦得乐。

    但是众生心性不定;五蕴炽盛,难调难伏,虽身陷无明而不自知,于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就会产生无数的障碍与烦恼,如果不实时医治,就会越陷越深,终至病入膏肓,无法自拔,这样的人生能说不苦?这样的生命能说不悲吗?

    就像西方哲学家所说的:要医好自己的病,必须先承认自己是什么病,承认自己有病,才能对症下药,病苦才有治愈的机会。可惜众生大都不肯承认自己有病,即使承认了,也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当然就会病急乱投医,其结果是病上加病,苦上加苦,于是病苦相因,终无了期。

    佛陀以他的智慧力,指出了人生的二十种心、行与意念的困境与偏差,心行与意念的困境和偏差,就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行为与意念的病态,因为它们都不是人生应有的常态。常态才是健康的,病态当然就是不健康,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就指出了人生有二十种心理、行为与意念上的困境与偏差,而凡夫往往以反常为正常,不但无法自觉到自己这些心、行与意念的偏差,反而执非以为是,成为突破困境,纠正偏差的障碍,所以佛陀才称这二十种人生的困境与偏差为二十难。
  •   除了吃饭,讲话、走路、吃茶,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将这种专注力运用起来,专注地对待每一件事,逐渐养成这种习惯,生活自然也就有了生趣。
  •   生活禅,在生活中修行,修行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以前我怎么就没意识到呢??
  •   吃饭就是吃饭,你就安住在吃饭之中;走路就是走路,你就安住在走路之中;睡觉就是睡觉,你就安住在睡觉之中;做事就是做事,你就安住在你的责任与义务之中.真是太有道理了!
  •   如果你此时不淡定,不妨看看书里的文字,也许你很快就能找到回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   日日生活禅,时时观自在。书感觉不错,读了一部分,打算沉淀下再读。页页都引起思考,都值得回味学习。
  •   如果去掉吃饭时的"百种须所”不去分别取舍。那么吃饭不但是滋养色身,也是修养身心。
  •   人需要一种淡然、朴实,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虽无蝶来,清香依旧。没有傲气,但存傲骨。需要脚踏实地的平实,丰富而不肤浅、恬淡而不聒噪、理性而不盲从。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谢绝繁华,回归简朴。淡定从容的笑对人生。
  •   生活中的情趣,并非别人刻意为我们安排的,只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这么简单的道理,不过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话,但是,这就是禅。只要只要我们真正的领会,不是说说就算了。
  •   生活禅不是用来说的,更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参学生活禅的过程,是“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的过程。
  •   坚强不是倔强更不是强悍,它是淡定后情感的理性依托。它让受伤的人把目光投向远方,给自己一个信步生活的理由。这本书打一把钥匙给人们解开了心锁。
  •   想生活淡定一点,就看看这本。很想去河南体验一下这个进修班
  •   喜欢!书中的人生感悟深入浅出的解析了人生的智慧,还有夫妻之间、情侣之间相处之道。就是因为不够淡定,所以婚姻才会解体,情人会成为陌路,很喜欢!推荐!另外,版式也不错,比较精致、紧凑!
  •   恒是以时间而论,长久不变之义,以空间而谈,不分国土,遍及无量三千,无有距离;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

    发起恒顺众生之愿,非菩萨人不能克成,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方得恒顺众生,不致有退堕之念。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无法做得到,菩萨今生度不了众生,还有来生,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内心无惑,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以达到恒顺众生,并度化之功。

    众生未开悟,心地烦恼丛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结,尽未来皆是生死业,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这是梦人说梦话,水里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实际。众生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异
  •   有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个捞鱼的摊子。老人向有意捞鱼的人提供渔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这个小和尚一时善心大发,他想:“我要把这些鱼都捞起来,全部放生。”

    于是,小和尚蹲下去捞起鱼来,可是,他一连捞碎了三张网,连一条小鱼也没捞到。

    小和尚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的狼狈相,心中似乎还在暗自窃笑,便不耐烦地说:“施主,你这网子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又怎么能捞得起来呢?”

    老人回答说:“小师父,看你也是个明白人,怎么也不懂呢?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想要的那么多鱼时,你考虑过你手中的渔网是否真的能够承受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

    小和尚不服气地说道:“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

    “小师父,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吧!这和我们俗人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的时候,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小和尚思考着,似乎明白了什么。

    拥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坏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就未免显得不合时宜了。合理定位,适时把握,才能稳妥地达到目标。
  •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   很满意自己买的这本书,让自己学会更淡定
  •   学会淡定
  •   可是有多少人能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呢?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忙于追名逐利,关注内心的太少了.都想抓住幸福,就往往就是在忙忙碌碌中,找不着北了.幸福是什么呢?幸福源于一种心境,选择朴实、平淡的生活也需要一份禅释。
  •     经常有信徒向我提问:我们应该怎样把学佛、修行落实到实处?我说:应该把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落实修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