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我的归宿

出版时间:2004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阿尔弗雷德·贝斯特,Alfred Bester  页数:287  字数:220000  译者:赵海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第一届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最著名的长篇科幻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至今仍有不少科幻作家表示,《群星,我的归宿》是他们一生的至爱。此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仍屹立不倒,评论家称颂贝斯特的想像力“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群星,我的归宿》是一部想像瑰丽壮观,情节惊心动魄,同时又发人深思的杰作。贝斯特在书中构筑了一个人们能依靠思维进行瞬间移动的生动未来,呈现了一个被遗弃的人在那样的特定环境中艰苦而又疯狂的复仇之路。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参与《超人》、《蝙蝠侠》等美国著名漫画剧本的编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一系列优秀短篇科幻小说的发表,特别是两部想像非凡的长篇科幻小说《被毁灭的人》、《群星,我的归宿》的出版,贝斯特成为美国科幻界最核心的明星作家。《被毁灭的人》获得了首届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这部作品与《群星,我的归宿》一样,已经成为科幻史上的经典名著。1987年,贝斯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去世。贝斯特的科幻小说情节紧张、刺激,充满了大师级科幻文学的杰出贡献,1987年,美国科幻与幻想小说协会授予他“星云奖”特别奖。贝斯特是该协会评选出的第九位“科幻大师”。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二部分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译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群星,我的归宿》情节紧张复杂,各类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社会背景光怪陆离,见解之深刻震撼人心。正是这些,使这部小说五十年来一直稳居十大必读科幻小说之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群星,我的归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2条)

 
 

  •   呵呵,书的封面很给力啊。
  •   群星我的归宿
  •   还是不错的外国小说作品
  •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   品相居然不错,名家作品,慢慢读吧
  •   科幻佳作
  •   等了好久才有货的说
  •   你们快醒醒吧
  •     这个评分是给翻译的。今天找到《群星,我的归宿》英文原版,才发现最后著名的那段独白“死掉或者伟大地活着。格列佛·佛雷,然后我让你们变成真正的人。我让你们变伟大。我给你们群星!”其实在“活着”后面漏掉了一句话:Bow yourself to Christ gone or come and find me。这句话太关键了。完整的独白应该是:“死掉或者伟大地活着。滚去向上帝屈服或者来找我——格列佛·佛雷,然后我让你们变成真正的人。我让你们变伟大。我给你们群星!”少了中间那句话,导致意思都不通顺,当年我真是死活没看明白啊!这都是什么破翻译啊!
  •     rt,书里就是讲的这样一个故事。
      很早之前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当时后面还一篇书评,讲情节的冲击和人性的回归balabala,时间过去这么久,这书的情节早已模糊,我只记得一个被瞬移改变的世界,和一只瞬移产生的自由灵魂(呃当时我想到这,又转念审视自己时,有点细思恐极)。
      瞬移成为普遍技能之后,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流动性之大,摧毁了一切需要高度组织性的事物,然而思想反而并未如此解放,人们的思潮反而偏向保守,复古。然后主角出现,他的思想特质和瞬移一般,自由而富有侵略性,或许正因此,他才能实现跨越行星、跨越星系乃至跨越时间的瞬移(从物理的角度讲,当他以超过的光速的速度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这已经是时间穿越了)。
      然后他屈服了。
      不管是因为爱情的羁绊还是什么,他回到了主流的思想,或许主流思想里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而清新空气本身却被同化。
      说点题外话:这本书和《被毁灭的人》有点相应成趣的意思,瞬移是物理的流动,透思是心灵的沟通。主角一个是扩大瞬移范围的开拓者,新思想之开端;一个是毫无异能,旧世界之代表。但结局是一致的,主角被改造了。嗯,我想作者一定是个共和党。
      
  •     这是一个关于仇恨与救赎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责任与选择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格列·福伊尔,出身贫民窟,他的档案里有这么一段对他的评价“此人体格粗壮、无雄心,智力低下,精力充沛,是僵化型的普通人。有一定的潜在智能,但需特定的事件来激发,然而心理学家目前认为找不到激发他潜在智能的办法。此人无使用价值,不宜重用。”就是这样一个人,无奈卷入了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争斗之中。
      
      他本是一个普通宇航员,因一场阴谋而被抛弃在茫茫的宇宙中。一艘宇宙飞船“伏尔加”号经过他身边,却选择了见死不救,仇恨由此产生。
      
      跟随着他的复仇之路,我们见识了作者所描绘的未来世界,一个被科技改变“面目全非”的世界。那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因为科技的发展,对同类的残忍,对金钱的追逐,对欲望的放纵,更走向了一个极致。在那个世界,出现了把人当作机器人来管理的地下医院,出现了为追求更高的管理岗位而接受改造成为另一个人的职业经理人,出现了以将活人变成活死人为教义的宗教。跟着福伊尔,我们来到了这样一个世界。
      
      为了复仇,福伊尔可谓无所不为。他知道,深陷仇恨中的人无异于在地狱中自焚,可是内心的仇恨之火让他无从摆脱。他宁愿在地狱中行走,也依然要复仇。站在旁边者的角度,为了复仇而伤害无辜的人是错的;站在旁边者的角度,那艘见死不救的飞船,罪不至死。可是这一切,如何去让一个已深陷仇恨中人明真正明白呢?一般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他看来已没有意义。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故事,复仇的过程,他慢慢知道了伏尔加号见死不救的原因:他爱上的那个女人以最残忍的方式在报复这个世界;他慢慢知道了为何他会被抛弃的宇宙中:是一个针对人类的阴谋中的诱饵。不救他,是一种对的选择,他的仇恨毫无理由。他明白了这一点,可是双手已染满鲜血,无法洗清。
      
      救赎是可能的吗?
      
      针对人类的阴谋,起源于发现了一种名为“普尔”的物质。野心家说,应该把那东西给他们,那样他会拥有统治世界的权力;现实主义者说,应该把那档西给他们,那样他会拥有救世主的称号,流芳百世;理想主义者说,应该把那东西给他们,那样能造福人类。可是他说,他无权甚至他们都无权为人类做出选择。他随机把“普尔”交给了不认识的人,让他们自己选择,无论是生存或是毁灭。他说,他无法为人类的未来负责,任何个人团体同样也不能。
      
      这是关于责任与选择。
      
      最后,他睡过去了。何时苏醒,不知,正像这个世界何时能够苏醒,同样未知。
  •     推荐给我看的说非常喜欢。开头的确引人入胜,作者对那样一个时代的缔造也面面俱到,思动时代,黑暗迷宫,没有门,跟神奇四侠一样的改造人,用牙齿启动身体功能,还有思维的单向传动,双向传动,各个元素都有了。这一切让人欢喜,觉得有个科幻作家终于好好写小说了,以前仿佛一个元素就一本小说了,一本小说就一个元素这样的感觉。。跟翻译者说的一样,极其吝啬,于是科幻作家都成了高产作家,就好像把一串葡萄一颗颗来卖,一颗就是一本书啦。
      
      可是,看了开头就仿佛知道结尾,最后还首尾呼应呢。中间确实无不充斥着作者的幽默华丽的想象,如主人公的出场方式,什么如名画薄纱打扮,引起名流哗然,主人公说,那只是个机器人,然后大家就赞赏的笑,然后说要拍卖,一个零头的价格,有人拍的后,又发现是个真人,变成了一场巧妙的真人的表演。还有当进入那个谁谁谁的客厅时,所有的一切会一瞬间运作,包括那些有趣的机器人,能马上给客人来个心理上的下风,这点能看出作者是学心理学的吗。
      
      好像关键的我没写,我就不写了,书的开头就有。。
      
      至于主线,从主线一开始,我仿佛就知道会是一场空,知道差不多这么个结局。所以这一点没有太多震撼,还有这一点爱情路线还觉得无趣。反正对于整个故事结构,人物塑造,觉得是很糟糕的。。亮点是在其它方面把。
      
      
      噢,对了,最后看到赵海虹的名字,笑了一下,我已经忘记是她翻译的了。从头到尾,都以为是某个主编之类的翻译的。。
      
      恩,这部原作的名字,叫 虎 虎 很熟悉的名字把
      
  •     少见的东西,我很难评价它,混合的感觉要表达,发现词不达意。
      
      
      
      总的感觉是不喜欢。复仇故事老套路,缺乏奇妙的悬念,翻译粗劣(赵译),枯燥的说教,毫无血肉的不真实的主人公,找不出一个可爱的角色......丝毫没有科幻小说的好处,我都不愿承认这是科幻。
      
      同时我佩服作者,这些五十年前的大胆幻想虽然现在看起来很普通,但全部组合到一部小说中,不累赘不刻意,手法娴熟,赞。
      
      我也尊重他用极大的耐心铺陈,就为了循循善诱,传递一些政治观念。对于人性,作者貌似很单纯,塑造了漫画式的人物,各自安排了几场笨拙恋爱——即使笨拙也还是美好的。
      
      因此我很矛盾。作者的写作态度真诚,而且具备了不错的讲故事技巧,想传递的观念也很积极。我佩服它,只是没有好感......中途几次不堪卒读,除了乏味,还有隐隐约约的反感。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气场不合吧
      是不是我该庆祝发现了这样一部奇特的小说?第一次嘢
  •     行尸走肉的觉醒。
      上帝啊,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黑暗心理学的教科书啊。
      一个简简单单的人爆发出如此神奇的力量,被概率真神赋予(或者说是作者大神-,-~)这般难以想象的神力........难怪有那么多一帮人倾尽全力去营救落难的几个人的故事呢,哈哈
  •     不知所云!所谓的美国民间的怩语俗语,译者没有经过自己的本土化改造,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最后的思动,在宇宙中的思动很震撼人心!别的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难道这就是英美文学博士的文笔吗?另外,封面很丑,极不招人待见。
  •     我很怀疑贝斯特本人就是一个心灵极度扭曲的家伙,否则也写不出如此扭曲的小说。无论《被毁灭的人》还是《群星我的归宿》,里面的主角都扭曲到极点,疯狂,变态,难以置信,却又栩栩如生。无可否认,《群星》里最终让主角“觉醒”(好吧,其实他不算坏,只是扭曲而已),成为一个无为而治的救世主,至少还算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局。所以我觉得比《被毁灭的人》好看。(只是,我不喜欢看这么扭曲的主角的故事。)
      想想其实他挺可怜的。被放弃,被摧残,被隔离,被追捕,被火烧……难道总是要在最痛苦的时刻、最生而无望的时刻,才能爆发出起死回生的惊人力量么?(这还没提爱上的人偏偏是个更加扭曲的变态而且是复仇的对象。。。)
      
      格列弗·弗雷是我名,
      塔拉是我的母星,
      深深的宇宙是我的居所,
      群星是我的归宿。
      
      (在全书的结尾再看到这段话,真是打动人心。)
      
      我觉得贝斯特非常喜欢研究意念。思动,是凭借意念穿越时空;派尔,是可以用意念打开的毁灭;传心术士,传播思想和意念;《被毁灭的人》里的透思,则可以直接读取人的深层意识。好吧,我觉得,这缺乏科学。
  •     这本原名为《虎!虎!》的讲在一个思动的未来世界一个叫佛雷的人在复仇的过程中心灵从邪恶到净化的经历。  包罗万象啊!值得一看。
  •     看到2/3左右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个劣化科幻版的 基督山伯爵,因为复仇舍弃了几乎一切的主人公,但是复仇没有计划和耐心,基本只凭蛮力。
      然而,故事突然发生了转变,无论是主人公的能力,还是他的行为,都变了一个样。
      而且,文中的一些影射,显然是在指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作者对于核武器的态度(太像了)。
      最后的高潮部分处理的还可以,所以我本来应该给4.5分的,可惜douban没有这个星级。
  •     一向不大喜欢看国外小说,之所以看这本小说,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群星,我的归宿》。  一个在太空遇难却被过往飞船遗弃的人,凭借自己超人的意志存活下来,从而踏上疯狂的复仇之路。可能是文化的差异,没感觉出这小说整体上并不出彩,但作为科幻小说,却闪光点不断:思维发射交流、利用理念实现瞬移、足以毁灭世界的新物质“普尔”……  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一章那机器人与人的对话:  “不能因为你心里有疑虑,就要整个世界停止运转。”  “为什么我们不能一起向前运转呢?”  “因为你们各不相同。”  谁都想引领这个世界向前,却忽略了自己所想的也许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我想,那个处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科学人领地,应该算是那个支离破碎的太阳系里的一个桃源吧。  群星,我的归宿……
  •     整本书就是一个梦,科幻小说营造的未来大体可以分为阳光明媚的美好和阴暗逼仄的黑暗。之前很多SF更像是顶着技术的华丽外衣的古装武侠小说,或是侦探推理小说。民主与自由的倒退,专制与阶级的复僻。而成书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群星,我的归宿》被部分SF迷划为赛博朋克可能是不无道理的。看似其中的核心技术,思动,似乎如同之前的技术革命的影响一般,然而更是一场噩梦,本身佛雷的梦等等,大量的意识流手法。说真的,读的时候也是在做梦。虚幻,快速变换的世界,出具赛博朋克的形态。人物的设置则有着英雄漫画的影子,很好的一本SF。
  •     看了电子免费版还不给好评价实在是说不过去的一件事情,但是,看的真是很晕。大约是对于主人公疯狂复仇的行为产生的恐惧直接导致无法认可剧情发展。这书就是放今天来看也是先锋而且有点露骨的人性描写,疯狂,绝对的疯狂,而且在这种疯狂带动下,世界也会走向一个怎样的极端。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看到结局,知道很可怕还要被作者推到悬崖边缘,大声告诉你不能逃避!很可怕的阅读经历,这样的书看多了要疯的。
  •     黑夜的森林中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布莱克(郭沫若译)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1956年在伦敦出版了这本以布莱克诗句开头的科幻小说,名字叫《虎,虎》。
  •      这是一本描写力量,仇恨的书。老套的故事,讲一个普通人如何因为仇恨而强化自己便于报仇,可惜一不小心把自己强化过头了,最后超越了仇恨的境界,就没去报仇,反而去指引方向了。
       当然,这是本科幻小说,所以这故事发生在未来,在人们能思动(即瞬移)时代,这发扬作者丰富的合理想象力。据说很好,常被称赞远远走在时代前面,我不知道这是客套话还是因为作者虽然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可惜还没超越现在的时代,总之有点配不上大家给他的盛赞。这点上技术流的科幻小说比不上人文流的科幻小说投巧,人文的核心就那么几个,始终又没有答案,翻来覆去地写都是思路,不像技术说发展就真的发展了,说过时就真的过时了。
       值得一说的是这书的译者,赵海虹。我很小时候读科幻世界老看到她,喜欢写披着科幻外衣的言情,文笔清秀,有一种装出来淡淡忧伤,很适合少女阅读。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缺什么就喜欢什么,她跑来翻译这样一本应该男人,应该愤怒,应该力量,应该仇恨的书,把这些东西都给翻译得软绵绵了,不够味!就跟鳌拜大吼一声,然后使出个化骨绵掌或者葵花宝典一样。
  •     对那首诗印象深刻~
      
      “格列佛•佛雷是我名,塔拉是我的母星。深深的宇宙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
      
      很久以前看过的书了……那时候可能才上高一吧……
  •     这是一个激烈的故事。突然间,充盈的力把你灌注,复仇的欲望萦绕着你,在宇宙空间的灵簿狱,你为你的敌人吟唱挽歌。这是冗长的野性的呼唤,这是遥远的斯巴达精神的回响,这是咆哮的老虎之魂的附身。格列佛·佛雷,在这个二十五世纪的杀人网络,变成了究极的力量的信徒。“穿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催动我绿色的年华,摧毁树根的力,摧毁我的一切”,这是诗人狄兰·托马斯的原力,这一刻,沉默之子苏醒了,黯淡的斑点开始发光,为梦想护航。他的体内畜集着一把火,而所有的火都是这一把火。挥腾的火焰也可以传递,而这往往是一场击鼓传花般危险的游戏。皱破的时势下,我们不能只是无辜地耸耸肩,或者可以选择皈依力量,各执响器,或以梦为马。
      
      小说沉浸着“2001:太空奥德赛”的史诗气质、“银翼杀手”的颓败情怀以及星际争霸CG动画的复调图景,即便不是如最优秀的推理小说般环环入扣,却也使初读者如鲑鱼回流般有些欲罢不能。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谁能写出最优秀的科幻推理小说,难道这两种文体真的如此排斥不相容么。而因着这部小说的某些特征,某些人将它归类为塞伯朋克流派,但是我想作者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所欲指涉的,应该不仅仅是这么狭隘,应该有更宏大繁复的野心。当然不应该过分轻信表面所显示出来的若干项特征值。正如同白白的,带有翅膀的,给人以安全感的,不仅仅是天使,还有一种是护垫。软软的,带有翅膀的,又能够吸血的,不仅仅是护垫,还有一种是魔兽世界里面的弱势职业术士。相似性的繁殖延展了类比的偏差。带着诗章的狂野,浮世绘的华美,冷峻星群的布景,永不消退的颤抖的音符,被乖戾的命运所弃绝,男主人公格列佛·佛雷却也能秉着强大的愤怒,如同驾着青铜战车的战神,发出星空下的最强音。
      
      “虎,虎,虎”,这是原来的书名,带着一种紧迫感,而“群星,我的归宿”,这个书名就如同“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一般,这既是结局亦是开始,有着强烈的带入感,是隐秘的梦想的延伸,是少年的情怀的宣泄。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极限,只是群星才是我的归宿。先是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继而又感觉到自己的高大,一股壮丽的情怀在激荡,一股不羁的暗流在涌动。真的猛士,不满足于荷戟独彷徨,敢于直面暴风雨式的碾磨,以喷射的速度感,穿过醇厚的透明质,抵达坚果的核心。身体内潜藏着太多的能量,只是不知道如何释放它们,掀起的海浪的泡沫中诞生了阿弗洛狄忒的躯体。于是,就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趁着青春尚未散场,“美丽的天使在远方召唤你,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创造奇迹”。
  •     你有权利在地狱中鄙薄天堂,在天堂里憧憬地狱吗?
      
      “人首先是社会的一员,其次才是个人。你应该顺从社会行事,不论它选择毁灭还是不毁灭”。
      这话是一个机器人说的。他有思想和意志,可他不能毁灭世界。他为存在而存在。
      那么好吧,请把把毁灭的权力交给被毁灭的人。
      把生和死交还给正在生存和死亡着的人们。
      “人民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那么他们需要清楚,或者,永远失去清楚的能力。”
      我的普世理想不喜欢这句话,可他们说的对。
      
  •     我喜欢这样坐拥书城的感觉,书籍让我觉得富足和安定。
      
      这样的一句话是用来应付标题的。正文和标题没关系。
      
      心情依旧郁结,昨天吃中饭的时候发现学校门口的旧书摊又出现了,发现这么一本,三元购入。一气读完,想说点什么却无从下笔。
      
      这是一本可以称得上伟大的著作。
      
      我对翻译的科幻著作读的不多,阿西莫夫和儒勒凡尔纳是比较熟悉的。后者被我很无耻的当成了儿童文学,谁让看的第一本海底两万里就冠上了儿童文学的名头呢。
      
      这本书写作的年代应该更接近于阿西莫夫,老实说,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把他当成一部科幻小说。这并非是因为我对科幻小说有某种成见以至于认为其不配包容如此伟大的著作。实际上,这类五十年代的科幻题材放在现在,虽然仍旧没有实现,却的确有些过时了。
      
      好吧,我的意思是,科幻小说或者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丧失掉科幻这一特点。思动自然是不靠谱的,但是人在瞬息之间转移千里,似乎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文艺青年把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表达的思想统称为人性。可能的确是有理由存在的吧。科技会发展,政治会进步,但是追求自由,追求公正,追求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感情,这些主题在我的认知里应该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这本书总是让我想到另外两部同样伟大的著作《汉姆雷特》,《老人与海》。
      
      这本书可以让我回到那些时代,那些我未曾经历过的时代和地点,普罗米修斯的群山,克里奥兰纳斯的罗马,大航海时代的里斯本,十八世纪的美利坚,和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
      
      那些英雄的时代。
      
      故事发生在未来,而英雄则产生于过去。
      
      没有仁慈,没有宽恕,没有伪善。
      
      生活就是异想天开,那是他的希望和光荣。
      
      总有什么地方是好日子的,先生。
      
      前三分之二的部分,鉴于我对西方科幻那种风中之烛的热情,一直是以恹恹欲睡的态度来看的,这种态度并没有什么贬义,我读圣经的时候也是这样。书和电影音乐不同,并不是那么的强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相反,一本开头不那么吸引人的书,可能会让我收拾起游戏的心理,抱着严肃一点的态度去读。
      
      后三分之一,弗雷的形象,就如同他看到的幻影一般,燃烧着火焰高大了起来,有漆黑的羽翼在身后扇动,“我复仇的时候,他们将知道,我是耶和华”,《低俗小说》里这么一段伪造的圣经一直在舌尖翻滚。
      
      我抱着朝圣的心情去诵读每一个字,小说到了最后,也的确增强了很多宗教方面的意味。
      
      信仰,神迹,牧师,惩罚,觉醒,银托盘……
      
      “她温柔地给佛雷擦洗身体,然后把那个托盘放在他身前。然后,她在乔瑟夫身边、在这世界的身边躺下……准备好,等待觉醒的降临。”
      
      在这一刻,觉醒降临了。
      
      
      
      
      
      
  •     格列夫弗雷思动了整个宇宙,把一起都抛弃在他曾经仇恨过复仇过的世界,最终谁知道他能不能再次醒来呢。在那个黑暗的飞船中,本来就没有死亡的预示,一切都在巧合中开始。最终这只老虎看到所有人都因为种种自己无法改变的巧合而变得强大,像一个无知的动物一样训练自己。这难道不也是思动这个伟大幻想诞生的原因吗?当你预示到自己的危机,才发现那根本就不是巧合,对于某些人,那是他自己的宿命,关键在于事情开始的时候,谁告诉你你自己的归宿……
  •     
      
      刚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看懂-_-b。甚至到最后,都是迷迷糊糊的状态。
      场面是宏大的,情节的大背景也很广阔。虽然比不上整个银河帝国那样的状态,但是也足够让人心潮澎湃。一个每个人都可以用思维跳跃空间的时代,一个以宇宙为思维背景的年代,然而也是一个有些混乱的年代,一个有着令人恐惧的战争和战争之中令人恐惧的武器的年代。
      
      仇恨可以让人成长,可以激发出人无以伦比的潜质。仅是如此就够了。最后,真相可以是丑陋的,可以是无从考察的,可以是无法面对的。那么我们是否还要真相呢?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疯狂转动呢?
      
      我们看见阴谋,我们经历阴谋,我们参与阴谋。可是这一切是否有意义呢?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主人公是睡着了吗?还是离开了?也许那也不重要,最后他安静了,不是吗?仇恨,埋藏不住了血痕,都最终消散了。
      
      大概因为是科幻,并不擅长写感情,主人公那古怪的爱情有些无法理解,倒不是他全心的仇恨来得真实。也罢,不要要求太多,构想出一个真实的思动空间就已经足够让人兴奋了。我还是宁愿想象一下,如果我也可以思动,哪怕不是太空思动,呜~~至少春节回家不用那么样挤火车了。
  •     
      我在叹气。
      “That’s the greatest of the greatest.”就是这个样子吗?
      《群星,我的归宿》是贝斯坦最有名的两部作品之一,对另一本《被毁灭的人》的欣赏导致我买了,并且硬着头皮读完了它。
      然而我不能掩饰自己的失望。
      我不知道,“五十年来稳居十大必读科幻小说之列”的评价是谁做出的,可是……我真的很失望,我宁可承认那是对自己不能欣赏它的失望。
      我并不在乎故事的繁琐和曲折,事实上我会乐在其中;我也不在乎每一页都存在的注释来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有关哪个现在已经不在全球五百强甚至已经倒闭的公司的发迹历史,那多少也算是有用(?)的知识。可我总觉得……
      或者贝斯坦在这本小说里明确告诉了我:一本你觉得不对劲却无法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对劲的小说就值得获得一个很高的评价。
      让我承认我的浅薄好吗?我羞于出口。
      故事我可以理解,情节我可以跟上,甚至思考我也可以学会,但……我还是无法喜欢这本书。在《被毁灭的人》里对贝斯坦养成的好印象就这样被毁灭了。我很遗憾。
      难道是这几天我一直在读科幻小说的缘故吗?麻木了?
      如果说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的话,我只能说:贝斯坦对“点子”的运用太过了,在一本不长的小说里他“压进去”了太多的点子,甚至每一个点子都能写个长篇出来——他给了我不少启示。
      除了在“点子”方面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启示大约是:点子不能在同一本书中用得太多,否则会让读者累得半死——而且绝不讨好。
      呼……好累。
      《序章》很有趣——但显然,对于文字的过分精致雕琢使我无法对后面的叙述打起精神来——他甚至在用文字画画!哦,上帝!饶恕我吧!
      贝斯坦使我必须怀疑我的品味了——我原本以为我不是一个太挑剔的人,至少在阅读方面如此(如果说到吃饭的话,我倒是蛮挑剔的)。
      这本书的封面很漂亮。
      贝斯坦,原谅我。
      -2004-
  •     “格列佛•佛雷是我名,
      塔拉是我的母星。
      深深的宇宙是我的居所,
      群星是我的归宿。”
      
      《群星我的归宿》(<the stars my destination>),又名《虎,虎》,引自布莱克的名诗,最早于1956年在伦敦出版。这是一个多元宇宙中的浩大复仇传说。它有着无懈可击的硬科幻内核,“思动”的概念,通俗地讲就是瞬移,把人体物质转化为能量到达目的地时再转化为物质。
      
      同时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因素是贝斯特构建出邪恶、浪漫、庞大的世界。更多的它是一本心理小说,提供了众多新奇的人性炼狱。三等技工格列佛被困宇宙飞船,然而伏尔加号的见死不救,激发了这个简单粗鲁的普通人不可思议的潜力。复仇如同繁复的歌剧般展开,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一个场景,这有趣得像个RPG游戏了。
      
      在宇宙中飘浮的金属棺材中困了六个月,又坠落到蛮荒的小行星;被当地土著“科学人”文上魔鬼刺青;结识了可怜的单向传心术士;被拷问时试遍了各种残酷的精神病疗法,比如“梦魇剧场”,“妄想模式”,复仇和新发现的财产与20磅PyrE支持着他守口如瓶,又被投进高弗瑞•马特尔,这洞穴医院——专治道德伦理病——岩石中的无尽黑暗密室,使病人崩溃,麻木,融入无尽黑暗中,度过十年十光。但偶然间他发现了回声遁走缝隙,结识了女病人(实际是囚犯)杰丝贝拉。不想坐以待毙,两人找机会从这个从未有人逃离的地狱中逃离了,穿过地下森林与岩洞,逃回地面,逃到真正的夜晚黑暗中,等待黎明到来。
      
      杰丝找人去掉了格列佛脸上的虎面刺青,但那留下的伤痕会在他愤怒时候充血,使他再度变为恐怖的魔鬼。两人返回小行星寻宝被围追堵截,格列佛是个复仇者,是个猎人,而不是情人,他果断地丢弃了杰丝,独自逃离。
      
      到这里文章的有戏和不俗感完全呈现。作者要的是一个奢华的幻想世界,一切低级的情感俗套都被屏弃略。获得巨额财富的格列佛化身成“梦魇剧场”中的佛麦雷,对自己进行了无敌改造,拥有视网膜灯、显微晶体管、变压器和五倍加速功能的内部电子感应系统。自此爱好蛮干胡闯的格列佛变身成超人佛麦雷,并以拥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古怪“四英里马戏团”。以后的故事他的复仇变成无人能敌的表演赛,追杀各位当时伏尔加号见死不救的船员。
      
      他从暴躁的野虎变成了冷静的魔鬼。解决了船员身上安装的交感塞后,他劫持了双向传心术士,那个干枯的、七十岁的老小孩去逼供一个没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声带、所有感官神经系统均被切除的活死人斯考布思教徒。最后他得知下令不营救他的人竟然是他爱的女人,伏尔加号船主的女儿奥丽维娅,他崩溃了,然后竟与那个报复社会的女怪胎更加相爱。
      
      小说的末尾,格列佛从圣帕克教堂地下铜汁迷宫中思动,产生了幻觉,确切地说是感官扭曲了,洞察力互相混淆了,万花筒式的交叉混乱中,他获得了太空思动的奇迹能力。最后思动到世界各地,把思想驱动的热核炸弹PyrE洒遍全球,然后思动到“科学人”的小行星,奔向了他的归宿。
      
      格列佛自我改造成超人这一情节毫不突兀,因为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贝斯特(1913-1987)就是DC动画公司《超人》和《蝙蝠侠》的创作者之一。也有记录,他的《被毁灭的人》“见证了‘雨果奖’这英语世界最重要的科幻大奖的诞生”。
      
      书中细节充满乐趣的怪诞,清洗刺青的人是畸形儿改造爱好者,养着手术改造的鸟人、美人鱼、独眼巨人、人头马、连体人和一个斯芬克斯。为了解决与神经系统相连,在间谍透漏秘密之前,使心脏停止跳动的交感塞问题,他通过催眠学习,并在加速状态下把堪普西的心脏切除,把静脉和动脉连接到血泵上继续他的拷问。他爱的奥丽维娅,是个白化病人,通体雪白,拥有珊瑚色的眼睛,天生失明,只能通过红外线方式看到热力波,磁场、雷达和无线电波。
      
      刊载在科幻世界译文版增刊上的评论述说,科幻小说是“点子文学”,相比一个点子要写一篇文章的吝啬作家,贝斯特的壮丽想象十分慷慨豪爽。这种巧妙自然的幻想势必比通篇堆砌艰深术语的小说更加成功,同时贝斯特的架空世界丝毫不“空”,展现出那个充满财富与劫掠,文明与堕落的狂热黄金时代。巨大的文学魅力与科幻内核并举,使《群星我的归宿》成为科幻小说世界中辉煌不朽的经典之作。
      
  •     通篇看下来更像是通俗小说,没有看到译者所说的“文学性”(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不过故事尚算精彩,另外,本书的几段爱情描写的极为失败
      
  •     原来的标题:可惜,翻译还是功力不够
      立此存照
      
      不如郭建中那个缩译本。虽然更忠实原文——也就是句子更加西化,但是原书文气荡然无存。
      但是郭建中的版本,缩译已经影响了对全书的理解,我当年在看郭本的时候不知道时代背景和战争的原因,而这些内容在原书的序幕中交代得非常清楚。除此之外,郭本还删去了图片和文字组成的图形,这也降低了译本的感染力。
      与原书相比,两个译本都应当说是失败的。真遗憾。
  •   英语没学好就不要看科幻!ass
  •   我的感觉差不多 因为书名来福去看了<群星,我的归宿>,感觉我的打开方式不对? 开场部分还是很引人入胜的,我还指望看到一部带感的硬科幻
    结果,后面怎么就变成<逃出克隆岛>一样的东西了
    都看了1/3了主角的形象现在还建立不起来...松松垮垮的
  •   的确中间看看好似科幻基督山伯爵
    后来看看就知道不俗
  •   你太脆弱了
  •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让我想起了银英
  •   虎虎虎对应的是布莱克的诗啊。
    如果看过诗的话,就知道这个名字才是最确切的。
    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为了照料一群没文化的美国人,才换成了“群星,我的归宿”这个中性的名字。
  •   你的评论带着闪闪发光的力量
  •   佛雷是我的名,地球是我的故乡,深空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如果说主角第一次呐喊的时候充满力量,那么在结尾处体现出了佛雷得绝望,真正的仇人是自己深爱的人,而为了报仇,已丧失了太多人性.....当理智回复时,佛雷早已没有了生存的勇气,只有在深空思动,走向不归的深渊.....
  •   2011-05-08 12:36:39 延迟一秒半
      佛雷是我的名,地球是我的故乡,深空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如果说主角第一次呐喊的时候充满力量,那么在结尾处体现出了佛雷得绝望,真正的仇人是自己深爱的人,而为了报仇,已丧失了太多人性.....当理智回复时,佛雷早已没有了生存的勇气,只有在深空思动,走向不归的深渊.....
    ---------------------------------------------------------------------------------
    很犀利的归纳!
  •   我看的版本好乱啊,搞不清楚他的仇恨有什么意义……
  •   诶。。
  •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很显然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我想你是没有理解这本书的主旨 请再看几遍吧
  •   楼上的,如果你看过英文版就会明白翻译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一个:互文性。
    第二是语言,但不知道很多人说翻译还差得远呢。
  •   这书是我的最爱
  •   铜上
  •   他毫不吝啬他的灵感,肆意挥霍
    勃发的才气
    和多产的点子科幻书著完全不同
  •   赵海虹翻译的版本有赶工嫌疑。
  •   我阅读此书之时,尚未开始翻译。所以如今不敢对翻译质量妄加评论。
    但在阅读郭建中的一翻译理论书时,又看到一些该书片断,找到一些错误:
    赵海虹所译的《群星,我的归宿》。
      现举出笔者比较明确的几项:
      P474页上,“RoyalSociety" 皇家学会 被赵译成了”社交界上流人士”。
      P475上,JAUNTE CLASS (Official Rating: Check one Only)
      被译成了“思动课程(官方等级,至少填一项):
      笔者可以明确指出:此处的CLASS指的是”类别、级别“
      而Check One Only,只要稍微学过英语的,就知道是译错了
  •   乃鼎斋无机客,你指出的那两个翻译错误简直无法原谅。RoyalSociety只要按照赵海虹自己的说法,google查询一下就能知道确切含义,而且这个词也不至于所有的英语字典都没收吧?至于 Check One Only(单选),你说的对,难道译者从来没有参加过英语考试吗?
    现在,我最想起徐梵澄老先生于地下,让他重译这本书!
  •   赵海虹虽然是外语系毕业的,但年龄尚浅;外语系出身的翻译又对自己的水平很有自信,借助Google的机会就比较少。
    普通读者如果没有原文对照,也绝对是发现不了这种错误的。只好认为作者没有写清楚,或者自己太愚笨,明白不了。
    其实《群星,我的归宿》被郭建中选入片断中,错误不止这二处。
    我恼恨的是,郭作为一名英语教授,在编写翻译理论书籍时竟然不仔细核对选入的译文。假如误了莘莘学子,他担当得起么?
    新语丝这些地方现在为啥要反权威,对教授之话质疑再三,就是因为中国的教授们太不堪了!
  •   默...谁叫俺是个英盲......- - 还是得看中译文的.
  •   非常偶然看到这个页面,发言人在几个月之后也不见得会再回来看回复,但还是想说几句。
    “赵海虹虽然是外语系毕业的,但年龄尚浅;外语系出身的翻译又对自己的水平很有自信,借助Google的机会就比较少。 ”
    这种猜测是比较准确的。
       “赵海虹翻译的版本有赶工嫌疑。”这种猜测也是准确的。出版社只给了大约十个月的时间,准确地说是在我颠沛中十个月的非常有限的业余时间。当年大师翻译偶有十年磨一剑,数年翻一名篇也不在少数,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时间。
    非常感谢挑错的同志。如果你也已经开始翻译,相信你会有感觉,进入一本难译的原文书的环境,要将之重新转化成另一符号时,有时会产生许多愚蠢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只要加以时日沉淀,让翻译者脱离原来的原文环境,就能比较容易辩明。翻译那本书正是在我生活中非常动荡的一个阶段,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我的翻译。事实上,在增刊发表后、出书前,我就给杂志社寄了修改本,但由于种种原因,成书前并没有得到完全对应的调整,同时有一些错误是在排版之后产生的。
    一版印出后出版方说二版可以进行修改,我又找出时日沉淀后发现的许多小错误加文字上的调整一百多处,因为直接改在一版的书上,我手头都没有留底。那已经是近三年前的事,但是直到现在,这本书印了又印,依然是当年的一版。
    翻译是积累的艺术,在面对翻译时,我完全没有自己创作时对文字的那种自信,60万字的积累还太浅太浅了。我做为一个翻译的成熟,还需要漫漫的岁月与辛勤的积累。
    此外,说一句题外话,翻译这样一本高难度的名著,出版方支付的报酬大约相当于在该杂志上发表一篇4-5万字的小说。而该杂志的稿酬多年基本保持大致水平,很容易计算。从个人角度,做这样一件事,主要是对原作小说本身的崇敬,虽然最后完成的这个结果,并不一定令人满意。但在当时当刻,我已尽力。 赵海虹
  •   我当然会看回复,不会写完了就放在这里不管。
    事实上,书中的误译还有一些,这里并未穷举。
    译文质量或许与译者的经历有关,但是个人经历和“尽力”无法成为一个充足的理由,因为一个好译者,她/他传世的不是生平,而是作品;后人评价她/他翻译功力的标准不是阅历,而是译文。
    我对这本书的翻译如此苛刻,也和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地位有关。小学的时候,两本书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一册是《祸匣打开之后》,一册是这本《群星,我的归宿》。我当然希望,译文能像原文一样精彩。——食客总是很挑剔,哪怕他从来没有下过厨房,酱油和醋都分不清楚……
  •   啊~~~尖叫,神仙姐姐出现啦>_<
  •   赵海虹姐姐,希望没有为我的话而不开心,其实当初我主要是对郭建中写一本翻译理论的书,选译文而不加甄别这点感到不满。
    一本书里,一半多的篇幅都是别人的译文,这样的copy太容易了。
  •   赵海虹是绿的 /? !
  •   算我没说……
  •   出版方支付的报酬大约相当于在该杂志上发表一篇4-5万字的小说。
    ——————————
    按照原创作品200/千字来说,就是8千到1万咯,反推回去,这本书大概18万中文字,扣除个人所得税,数字吻合。正常的翻译作品稿费。
  •   顺便说句话,某杂志社再版书籍时不愿修改文字,实在有点不作为了吧!
  •   海虹姐欢迎来这里:
    http://www.douban.com/group/sfw/
    两条八卦: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11184/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11216/
  •   还有这里,一群科幻小说译者死磕国外科幻:
    http://www.douban.com/group/SFFT/
    希望海虹姐能常到这个小组看看!
  •   呵呵,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赵海虹在译文版初次刊登该书时所写的译后记中,曾经专门提到过要感谢google(那时尚且是2001年左右),多亏google帮她找到了许多未知的答案。
    长篇翻译与短篇翻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译者面对2万字译稿的心情和面对25万字译稿的心情,有天壤之别。面对短篇,翻译完毕后,大概会沾沾自喜,面对长篇,翻译完毕后便如五雷轰顶,战战兢兢,单是修订规模,就让人头皮发麻至极。
    搂主也好,无机也好,如果你们有过翻译长篇的经历,再来指摘赵海虹,也许更有说服力些。
    再者,科幻世界这一个版本的群星,我的归宿,除了增刊之外,我还买过两本单行本,手头这本是朋友的,2004年第四次印刷,16000册,在大师系列中,完全可以算是畅销的一本。读者对这个译本的认可,证明它具有生命力。至于译文的语句西化,和个别错误,对全书旨意有没有影响?没有。如果有人觉得有影响,觉得难受,那么大可以自己翻译另一个译本,以正视听。
    至于虚无缥缈的“原书文气”,对普通读者来说,有意义吗?这不是文学名著,也不是诗歌总集,这就是一本科幻小说,要的就是好看,剧情,要文气做什么,奇来怪哉。等你把文气推敲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40至50块1000字,“正常的翻译作品稿费”,正是这样正常的稿费标准,让许多译者为了生活,不得不同时期内接更多的活。“正常的翻译作品稿费”,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也是很多译文质量偏低的原因。当然,赵海虹也说了,包括许多幻想作品的译者也有同感,翻译这类作品,不是为了钱,也不可能为了钱,更多是出于热爱。能将自己热爱的事物传递给更多的人,至少在这一点上,译者是无私的。
  •   我有翻译过长篇啊……
    惊叹于当年的翻译稿费实在太低。
  •   赵海虹的译文问题不仅仅在于文字不顺,硬伤实际上比随手指出的更多。第二部开头“THE OLD YEAR SOURED as pestilence poisoned the planets. ”赵海虹译为:“瘟疫在整个星球上肆虐,逝去的岁月沉积着悲哀。”但是,“THE OLD YEAR”是单数,而第二部开头的场景是新年前夜,因此“THE OLD YEAR”指的是“过去的一年”,而不是没有实指的“往昔岁月”(我还以为贝斯特在追忆人类苦难多灾的五千年历史呢),而“planets”是复数,是“整个星球”的意思吗?我觉得,这不是赶工问题,是基本功问题。
    长篇翻译给译者造成的困难,译者可以在译后随笔或者杂文里发发牢骚,例如倪良康老人家的《译无止境》什么的——他翻译胡塞尔的现象学,大概比科幻小说更难,部头更大,怎么从来没有开脱自己翻不好因为自己怕?这些牢骚,可以在交出一个让人满意的译文后说,可以在朋友间散扯,但是读者未必会买账——我承认读者不好伺候。
    我是半个英语文盲,但是无机客是科幻小说的资深翻译者,我相信他不久一定会拿出一个让人满意的长篇翻译。
    四川科技的版本与郭建中版相比之所以畅销,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前一本书更容易买到,而且是全译本。前一个原因甚至可能是主要原因。现在的科幻读者有几个人知道、读过郭建中主编的那个版本呢?至于说“读者对这个译本的认可,证明它具有生命力”,请参看波斯纳的《法律与文学》,检验理论其实根本无法成立,何况销量并不能完全代表读者对译本的认可。因为读者在购买之前无法认可,而购买之后无从退货、减少销量以表示自己的不认可——至少我无法认可,虽然我也买了这本书。“如果有人觉得有影响,觉得难受,那么大可以自己翻译另一个译本,以正视听”——这么说也太霸道了吧,有点儿店大欺客的味道。我觉得饭菜不可口,厨师就生气了,“有本事你自己烧了吃啊!”——我只不过是个挑嘴的食客罢了,我坐飞机就必须会开飞机吗?我讨老婆必须会自己生孩子吗?
    文气似乎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但是只要对比一下徐梵澄的《苏鲁支语录》和其他任何一个版本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可以对所谓“文气”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赵海虹的译文中,很多对话翻译得不符合角色性格,例如对话中出现“倘使”,而不是“如果”这样更加口语化的词——谁说话的时候说“倘使”?很多句子太西化,是硬译出来的。没有文气,阅读没有快感,不“好看”。捉摸文气,菜凉不了,还以徐梵澄为例,《苏鲁支语录》初由杂志连载,译文落笔即成,译完一节即寄给杂志社,基本不加修改。速度很快,黄花菜是热的。
    报酬——不懂,说不了。
  •   徐梵澄是何等人物……把《苏鲁支语录》抬出来,未免有点店大欺客……
  •   唉唉,我现在也觉得那个例子举的不厚道,但是谁说赵海虹就一定磨练不到那境界呢。
  •   马上要出门,看到信箱里的提醒邮件,过来晃一下。
    希望大家不要自己掐起来。
    从翻译者的角度,看到任何言之有物的批评和建议都是很感激的。
    不管是“批评”还是“安抚”,大家的心意我都领了。
    近日正要写论文,头疼得要命。
    其实不管写小说还是翻译小说,对于文字的整体感觉,我一向是痛苦的。初出茅庐时才会有自信,越到后来越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缺乏真正天赋的。自以为扔在广大人民群众里,BEYONG THE AVERAGE是有的,但是在写字的人里面实在不怎么的。
    如果没有自己写小说,只怕也得不到那么多关注。不过那也就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批评是多多益善的,五年前我也还在当学生呢。以后说不定还要读书,欢迎大家当老师。
    另,关于报酬的具体某则回复我打算删掉,因为实在不是重点,以免偏题。
  •   本家妹妹难得在这里一见啊,打个招呼先。这里挺好玩的。有时间常来玩啊:http://www.douban.com/group/sfw/
  •   北星大老,sfw和双峰驼的链接,我都给出了啊~
  •   哇啦哇啦
    此贴甚经典,定要留名!
    以上大大们都是我的偶像!
    >_<
  •   译得不好,无论怎样译者都是需要反省的。这是你的工作,你要对读者负责。
    我不同意那种“如果你译过长篇,那就知道如何如何”的论调。我作为读者,不需要体验所谓“译过长篇”的感受,我只要求读到尽量好的译本。
    至于所谓稿费的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个视作一种商业活动,那你觉得稿费太低可以不做,不能接了活又敷衍了事。
    作者、译者以及读者,我们有各自的义务与权利,不是吗?在获得读者原谅之前,译者就先自己原谅自己,确实也少见了点。
  •   开会回来了。针对于楼上说的“不能接了活又敷衍了事”,做一个我一直回避做的COMMENT。
    如果你读了我在小说后的翻译后记,就应该知道我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部作品。
    整体而言,我并不觉得觉得自己翻得糟糕,但是相对于这本如此出色的大师之作,还远不够好。小错很多我知道,我一直都没有给导师送这本书,说等修改过的二版出来以后再送他,只是还没有等到。
    这本书是以我粗浅的翻译经验,在四五年前可以做到的最好水平,为此我非常用心,非常努力,这就是我原谅自己的原因。倘使不满意,你大可指责我的水平, 但我不会接受你指摘我的态度。
    提到稿费问题只是要说明,这个工作是为热爱而做的,无他。
    顺便和北星打个招呼。这两年由于生活重心挪移,QQ,MSN基本上都断了,EMAIL基本两三天一查,一两月一回,仅重要信息在宿舍里发布一下。这里也是开会前找资料偶尔撞到的。祝生活快乐,宝宝们快乐。BYE。
  •   嘿嘿,我基本上不用MSN。从来就没用过QQ。。。感觉真是落伍。谢谢本家妹妹的祝福。也祝你生活愉快。
  •   飘过..我私下(一个月前)说过对这本书翻译的想法.....不过我不存在原不原谅,因为一开始就觉得语言还可以.
    再怎么强的翻译都可以挑眼儿(我做过),但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绝了点..= =|||
    网络搜索倒真的是好东西.=_____=.
    冰.<群星>有下一个译本可以等吗?
  •   下个译本,谁译?想看电影,又怕给拍坏了反而倒胃口。看过原文吗?真他妈太爽啦!!!!
  •   就是在问你有没有啊!
    没有看过原文.我的英语水平是渣.
    只要心理素质好,倒胃口的东西可以忍忍.看了不去想就是了......
  •   http://www.en8848.com.cn/yingyu/87/9087-11783.html
    不知这个是不是原文
    只记得当时这本书,没有读下来。。。
  •   态度无法指摘(因为无法确定),技术确实差了些(最少是译这本的时候)。
    些许的误译不怕,但如果流畅都无法保证,确实坎坷了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