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事业的哲学(共2册)

出版时间:2001-2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费奥多罗夫  页数:443  译者:范一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关于友爱或亲情问题,关于世界缺乏友爱,缺乏亲情即世界不和睦状况的原因及恢复亲情的方法问题;超道德主义或普遍结合(及普遍联合)论调节等内容。

书籍目录

一个独特的思想家——费奥多罗夫其人其事    范一关于友爱或亲情问题,关于世界缺乏友爱,缺乏亲情即世界不和睦状况的原因及恢复亲情的方法问题卷一卷二卷三卷四超道德主义或普遍结合(即普遍联合)论调节  爬行姿势和直立姿势——死与生  谁是我们的共同敌人,惟一的、无时无处不在的、存在于我们自身和我们以外的,但只不过是暂时的敌人  作为事实和作为行动方案的天体科学  天文学的未来  孤儿生活的终结:无限的亲情

章节摘录

书摘    一年之中的一系列教会节日就是一套完整的教育儿子的课程。在这些节日里,学习公民和人的职责即法律性和经济性职责的人摆脱了理论,而为法律和经济事务服务的人则从服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在这些节日里儿子的心转向了父亲或转向了作为惟一真正宗教,惟一真正生活的祖先崇拜。这种生活将使所有的人摆脱日常工作,代之以父亲的事业、气象的调节,而这一调节将成为世界性调节的开始。在援引把自己称做父亲的上帝自己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真理(宗教即祖先崇拜)时,我们既无权将上帝同我们的父亲或我们的父亲同上帝分离开来,也无权将他们同上帝融为一体即让他们被融合掉(这将意味着上帝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无权把父亲的范围只限制在本氏族或本种族。在三位一体上帝理论里,除了上帝的万能、世界性外,父亲与上帝的不可分离,他们同他的不可融合,都是神圣不可动摇的。也就是说,在他身上,在三位一体里,除分离主义、分裂教派外,受到谴责的既有将上帝与父亲分开的自然神论,也有将上帝与父亲合二为一的泛神论。不管是自然神论还是泛神论,都导致无神论,即导致对盲目力量的承认,对它的崇拜,导致为它服务。既然崇拜盲目的力量,就要求神化它,承认它是生的力量。但是,倘若这种承认和神化存在,那么这就不是宗教,而是对宗教的歪曲了。而真正为盲目力量服务就是直接否定宗教。它既表现在人间的工艺(工场手工业)上,也表现在地狱的工艺(用于军事、残杀)上。否定宗教意味着不是真正地或善意地而是不正当地利用盲目的力量,意味着表面上主宰它而实际上屈从于它,既通过性择(工场手工业)又通过天择(各种残杀)屈从于它。为父亲的上帝服务就是通过调节把盲目的、带来死亡的力量变成带来生命的力量。与使用和利用自然相反,即与浪子们为了妻子而滥用自然,从而导致枯竭和死亡相反,调节导致生命的恢复。并非只有偶像崇拜才是对宗教的歪曲;思想崇拜也是对它的歪曲;而哲学作为脱离他人的有文化者阶层的产物则是对宗教的最大歪曲。    如果说宗教就是祖先崇拜或所有活人共同为所有死人祈祷,那么现在并没有宗教,因为教堂里已经没有附设的墓地了。面在墓地上,在这些神圣的地方,到处是一片荒凉。看来,正是这种荒凉的境况应当引起居住在安葬着死人的某个墓地所在城市某地某部位的人注意。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应当把墓地变成集结、协商的场所,变成经常关心如何最完整、最完美和最有意义地重建它的场所。由于父亲的被遗忘,由于儿女的不平等,这种集结、协商、关心遭到了破坏。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墓地建造博物馆及学校。凡是父母兄弟埋在这块墓地上的儿子、兄弟,都必须在这里的学校学习。上帝那里是没有死人的,要是我们这些戴着上帝圣像的人面前横着一座座坟墓,那我们还有哪一点像他呢?如果说宗教即死人崇拜,那么这并不意味着崇敬死亡,相反,这意味着所有活着的人在认识包含饥饿、瘟疫和死亡在内的盲目力量的努力中,在将其变为带来生命的力量的努力中联合起来。墓地也像博物馆一样,只作为贮藏处,作为存放之所是不够的。正因为墓地变成了单纯的存放之所,这些神圣的地方才呈现出一派荒凉的景象,也就是说,向所有民族宜讲福音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事已经到来,这是末日来临的迹象……在墓地,不但富人那些傲气十足的墓碑倒塌了,穷人的坟墓也被夷为平地,荡然无存,这无疑表现了今天儿子对父亲的态度……墓地的神甫及其助手天天从这里走过,眼看着这种破坏却无力加以阻止,虽然他们想这么做,甚至想方设法这么做过。怎么办?墓地的荒芜是亲情衰竭的自然结果,是亲情变成公民义务的结果。法律或许把保存墓碑的事交给了亲属,却没有规定神甫和墓地的主管有责任照料它们。该由谁来关心、管理墓碑,谁来使儿子的心转向父亲?谁来恢复墓碑的意义,由于不平等——它无孔不入,连死亡王国也不能幸免——而失去的意义呢?无疑,需要有博物馆,而且是附设有学校的博物馆。不过,考古学家看来也对墓地的墓碑的命运漠不关心,因为考古学也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是没有生气的,它同样只有在墓地才会获得活力。    伊斯兰教教义产生于基督徒的第一次争论。倘或那些承认基督是上帝即复活者和和解者的人承担起上帝的使命和事业,那么他们便不会去争论,而会去谋求与反对者和解。这些反对者既不把和解和复活看做恶,一旦在行动上达成一致,就不能不在理论上也承认基督是复活者和和解者。正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伊斯兰教正是来源于因争论而分离出来的伊比奥尼派和“拿撒勒”派。异教满足于艺术上的复活,而伊斯兰教既否定艺术的东西,又不以真正的复活为目标,因为它只是一种否定的理论。伊斯兰教专以消灭偶像为宗旨,这是其基本教义使然。根据这一教义,神不能以儿子作为自己的形象,人也不能与他相类似。穆罕默德称人为助手,但似乎从未说过人是按神的形象或神的相似者创造的。可是这并不符合可兰经总的意思。伊斯兰教力图确立对独一无二的神的崇拜,取消偶像,它把我们的圣像也置于偶像之列。可以用伊斯兰教的影响来解释圣像破坏运动的出现,人们也正是这样做的。圣像破坏运动的拥护者拒不接受对圣像的崇拜,理由是它们来自异教。他们说:“异教对复活不抱希望,故而发明了这种幻觉(伪造的偶像),目的是使不存在的东西变成存在的”。由此可见,圣像破坏运动的拥护者把圣像画当做假想的或艺术的复活而予以否定。754年的圣像破坏运动大会的决议说:“用物质的颜料和颜色在没有生命和没有生气的圣像上重现圣徒的形象是一种渎神行为”(普世会议记述,卷七,第491—492页)。东正教也将圣像与基本教义结合起来,指出圣父可以具有圣子的形象,创造人就是创造活的圣像。如此提出问题,东正教就把圣像破坏运动的拥护者置于了在拒绝接受圣像崇拜的同时也必须拒绝接受基督教的最基本教义的境地。也就是说,圣像问题成了君土坦丁堡、东方基督教的存在问题。东正教把圣像破坏运动看做集一切邪教,包括摩尼教而且特别是摩尼教,于一身的宗教,认为摩尼教是佛教在西方的表现。对摩尼教的这种态度甚至在祈祷里也有所表现。假使君士坦丁堡抛弃了圣像崇拜,它势必断绝与西方的一切联系,势必减少西方使斯拉夫人加入天主教的困难,将自己同伊斯兰教的斗争由宗教纷争变为政治斗争。君士坦丁堡如果没有受到宗教的激励,将很快变成伊斯兰教城市,同它融为一体,与它共命运。而保留圣像崇拜又使君士坦丁堡面临着另一种危险——屈从西方。可是东方的教会虽然保留了圣像,并未放弃画像,但却注意到了圣像破坏运动拥护者的不同意见。它不希望用画像制造错觉,因而不仅不关心画像的生动,甚至禁止做这种努力。它规定了标准圣像样本,作为画像时不可更改的样板。与此同时作为写生画的样本,使其更加生动的雕塑被清除出了教堂。甚至可以说,从这时起写生画本身也被清除掉了。它被圣像画取代,或者不如说,变成了圣像画。    圣像画的目的是不制造画中人相像或生动的错觉。它力求只借助象征提供概念,只起提醒的作用。这时所注意的不是圣像本身,不是它的艺术加工,而是它应当起的作用,它必须导向的目标。圣像画变成神学的工具后,必须经常提醒人并导致得救。但是为了使这种提醒不至于徒劳无益,圣像画必须为了所有的人而面向每一个人,尤其是为了他死去的亲人。为了能对所有的人起作用,圣像画本应该画所有的人。教会在把圣像用作教育手段时,必须用圣像提醒所有的人和每一个人——不分阶级、性别、年龄等——不要忘记拯救,也就是说,教堂必须收集所有死人的画像,以便经常提醒所有活人记住他们。可是这一目标在当时没有也还不可能解释清楚。拜占庭否定了艺术上的偶像崇拜,却接受了工业的偶像崇拜——奢侈。它为拯救服务是假,为死亡(奢侈)服务是真。它没有把从古人那里继承来的知识用于为拯救服务,而在圣像破坏运动之后开始的知识更新只是为死亡做准备。    复活节是从上帝通过人自己创造人开始的。它表现为儿子站立起来(直立状态)和还原(以文物形式)死去的父亲。它也表现为春天的霍尔。这是一种在复活节后第一周即在墓地进行的假想的太阳舞,目的是把太阳从冬天拉回夏天以使生命复活……这种复活节——儿子把生命还给父亲——是失怙的儿子的必不可少的功能,必不可少的作用。即便在儿子被迫离开父亲的坟墓,带走一撮父亲坟墓上的泥土时这种复活节也不会中断。只有在那些与父亲完全断绝关系的浪子那里,即农村被变成了城市的时候,复活节才会中止。这种情况的突出表现,就是将死人的遗骸迁出居民点。而在农村,在尚未被城市污染的今天的农村,这遗骸永远占据着中心位置。在城市,儿子越发达,他们对父亲的感情失去得越多。随着感情的丧失,用某种方法(哪怕就是在想像中也好)还原、恢复父亲生命的愿望也随之消失。复活节或复活的名称虽然仍保存了下来,但这个名称的含义只剩下春天的复苏,只剩下性欲了。这种情形从所有报纸的复活节专刊上即可见到,也可以从托尔斯泰的《复活》的头几页里见到。复活节随人的诞生而诞生,它永远不会抛弃人,也不会被人所抛弃,因为它就是人类儿子的本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见到各式各样的复活节,从前面说到的第一次站立、直立状态这一人的最初有意识行动,从人创造自己(上帝通过人自己创造人)开始,从人类的儿子最早以文物形式再现死去的父亲开始——这就是最早的复活节,最早的复活。    人类的儿子也珍惜父亲的遗骸本身。他们是如此珍惜他们盼望恢复其生命的遗骸,以致他们在迫不得已必须离开父亲坟墓时也要带着它一起迁移。即使那些同自己的祖先断绝了关系的人——我们指的是将死人遗骸移到城市外面的城市居民,即使那些有文化者——他们是高级的城市居民,他们摈弃了儿子这个称呼,代之以抽象、含混、什么也说明不了的词汇“人”,即使这些人,身上也都包含着他们的父亲、祖先,并且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再现他们,尽管他们并未意识到,并不懂得这一点。就连复活的最大敌人托尔斯泰,也在复活他的祖先,虽然他只是假想地而不是真的这么做。托尔斯泰为了否定真正的复活,把无关紧要的,完全徒劳的道德背叛称做复活,他在创作《战争与和平》时,就是这么做的。霍米雅科夫也不懂复活节,他在他那首著名的诗歌里把它同没有父子关系的友爱相提并论。复活节在西方尤其是远西销声匿迹后,在俄罗斯保存了下来,特别是在克里姆林宫那些集结者或为了父亲的复活事业而把儿子联合起来的人的灵柩所在地。克里姆林宫是保护父亲遗骸和一旦缺乏友爱状况不复存在时负有将保护的工具变成使遗骸复活的工具义务的要塞。加冕礼就是将登上父亲皇位者置于使父亲复活的共同事业中,它如果不在克里姆林宫而在别的地方进行,便没有意义。但如果放在复活节进行,加冕礼的意义就更大了。1898年8月12日宣言,即人们所说的裁军宣言只有在复活节才会有圆满的意义。复活节以复活日,以大赦代替了报复日、审判日、惩罚日。金口约翰通常在复活节晨祷结束时说的那句名言就是大赦。东正教徒在复活节上互吻三次以示祝贺也体现了这一点,这种礼仪说明过去受到的一切侮辱和委曲都烟消云散。复活节在其发祥地旧耶路撒冷及大牧首尼康仿照它建造的新耶路撒冷更是炙手可热。在这里它是经常性的,全年不断,人们对把复活节与东正教等同起来的看法特别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个独特的思想家——费奥多罗夫其人其事                   范一    列夫·托尔斯泰曾对人说:“我为和这样一个人生活在同一时代感到骄傲。”又说:“假如我没有自己的理论,我一定会成为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的追随者!”有谁会想到;这位受到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如此推崇的费奥多罗夫,竟是一个寂寂无名、不见经传的图书管理员。而他却提出了一套惊天动地的改造自然的计划,成为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发展史上最大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和俄国宇航学的奠基人。    高尔基称费奥多罗夫是“最奇特”,“最有趣”的人。果然,他从外表到生活习惯,到世界观,都与一般人迥不相同。人们很难把他归入哪一种类型。    费奥多罗夫是一个公爵的私生子,生于一八二八年。一八四九年中学毕业后进入贵族学校。这时他已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独特的性格。一八五二年在毕业考试时他与一位教员发生激烈辩论,愤而离开学校。从一八五四年起,费奥多罗夫在一些县中学任史地教员。由于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主张不受课本限制,通过师生直接研究当地的历史、地理和动植物,通过观察星球和实地试验共同获得知识,他常常与学校当局发生龃龉,因而频频更换学校。一八六七年他徒步走到莫斯科。一八七四年起在鲁缅采夫图书馆(列宁图书馆的前身)担任馆员。一九○三年去世。    费奥多罗夫粗衣淡食,恬淡寡欲,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一年四季,无论寒暑,他总是穿着同一件无领的旧短大衣。他身居斗室,每天只在光溜溜的柜子上睡三四个小时。饮食仅限于面包和茶。他薪水不多,却拒绝给他加薪。而且常常济困恤穷,把大部分薪水拿去接济图书馆的看守人,或者为图书馆购买欠缺的书。托尔斯泰叹道:“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是圣人!斗室。履行!——而且自然而然。——不要薪俸。没有内衣、卧具,没有床铺”,“他一贫如洗,把一切都奉献出来。他永远乐观,温厚和平。”费奥多罗夫反对财产私有。他把财产,包括对思想的占有看成“罪恶”,因为财产和思想应当属于大家。他几乎不发表和出版著作,至多也只在外省的报刊上写点文章,而且从不署名。由他的学生在他死后整理出版的《共同事业的哲学》第一卷,按照他的这一思想,总共只印了四百八十册,全部免费赠送给各图书馆和想要得到的人,而不出售。    费奥多罗夫以学问鸿博而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知识阶层中洋溢口碑。他的博学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甚至使他带上传奇的色彩。他博览书史。据说他几乎知道鲁缅采夫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不少东方语言颇有研究,一度对汉语十分入迷。他对哲学、艺术、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百科全书。    费奥多罗夫独树一帜,自成一系,制订了一套“调节自然”计划,内容包括驾驭自然,改造人的机体,进入宇宙,直至战胜死亡,使先人复活。费奥多罗夫把实现这一计划称做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他认为,人必须从道德感和理性的深远需要出发,自觉地控制进化,改造整个自然。人不仅是自然发展的最高成就,而且应当反过来成为影响自然的主体。调节自然是进化的新阶段、世界发展的自觉阶段。如果说进化是下意识的、痛苦的、消极的进步,那么调节就应当成为自觉自愿的改造活动。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共同事业的哲学(共2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