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梅传奇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胡辛  页数:412  

前言

  我喜爱蔷薇雨。 如果女性注定与花有缘,那么开在暮春的最后的蔷薇恐怕该属于我。过 了盛期,不见缤纷,却有兀傲;不见娇柔,却有单瓣野蔷薇的清芬与野气; 自然,还少不了也能刺痛人的不算少的刺儿。 而滋润蔷薇又凋零蔷薇的雨,则交叠着繁华与荒凉,浓缩着生命与消亡 ,叫你咂摸出那原本无法透彻的人生的滋味。 我跟蔷薇雨有缘。1996年暮春作家出版社推出了我的自选集四卷本,含 长篇小说《蔷薇雨》和三部传记——《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张爱玲传 》、《陈香梅传》。2005年晚春,我的自选集六卷本又由21世纪出版社再次 推出,像是生命的二度春,前四本之外,加了长篇小说《怀念瓷香》与论著 《我论女性》。有意思的是,2012年蔷薇花开时,我的自选集六卷本将第三 次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回,将论著《我论女性》换成《赣地·赣 味·赣风——在流变与永恒中的地域文学艺术创作》,这部近80万字赘著曾 让责编先生莫展一筹,可最终还是没有割舍某部分而让她整体诞生,算是勉 为其难了。 其实,还是16年前的那句话:我钟情的是小说,而不是传记。宗璞先生 推崇一位英国评论家的话:小说是蒸馏过的人生。不管我的蒸馏技术如何, 《蔷薇雨》、《怀念瓷香》毕竟将我半生对古城南昌、瓷都景德镇的种种积 淀,苦痛又欢畅地蒸馏出来。因了岁月的沧桑,更因了现代化都市模型的诱 惑,古城古貌古巷古宅正在一天天消逝,面对准摩天大楼立交桥的晕眩,我 愿我的《蔷薇雨》和《怀念瓷香》,以我这个女人的眼睛,为这方水土这方 女人留下一点文字的摄影、笔墨的录相。有人叹说《蔷薇雨》“俨然一部现 代《红楼梦》”,有人则俯瞰日“不过一市井小说耳”,或假或真,在我来 说,很是珍惜这两句,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昧”!1991年6月我曾应中国电 视剧制作中心之约将其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并于1992年10月由“中心” 出了65万字的剧本打印本数十套,历经花谢花开几春秋,终于1997年冬由上 海永乐影视集团求索制作社和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成28集电视连续剧,1998 年暮春季节,热播于大江南北,颇获好评。都说当代题材的电视剧如女人般 经不起老,《蔷薇雨》与我的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一样,可是扛住 了岁月的沧桑! 《怀念瓷香》原名《陶瓷物语》,2000年秋曾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也得 到不少读者的挚爱,与其说写的是陶瓷的故事,不如说还是女人的故事。因 为陶瓷的烧炼,太像人生,尤其是女人的人生!土与水,在火的炼膛里,揉 合撕掳、爱恨交加、难解难分,当天地归于平寂时,结晶出的,可能是合格 的陶瓷品,也可能是鬼斧神工不再有二的艺术峰巅,还可能是次品,乃至废 品,但不论结晶成什么,你再也回不到原初的土与水了,永远不再!这就是 人生。而愈是精美的瓷,愈经不起碰撞,你千万别以为烈火的考验能铸就钢 筋铁骨,非也,只要不小心轻轻一碰,它就摔得粉粉碎!这太像人的感情, 尤其是女人的感情。《怀念瓷香》将我从22岁到30岁在瓷都景德镇的人生阅 历伤怀其问,是走过岁月仍难以忘怀的追梦。1991年我作为4集撰稿的9集电 视系列片《瓷都景德镇》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瓷都的大型专题片,获得了中国 电视二等奖;2004年秋我率江西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首届研究 生拍摄的9集电视系列片《瓷都名流》,于2005年元旦始在江西卫视播放, 被瓷都陶艺家称为:“格调最高、艺术性最强。”“出乎意料的美、自然、 真实,且感人。观人多日:好看!太短了!还没看够!”的确,瓷都景德镇 ,溶入了我太多的挚爱。当然,在《怀念瓷香》中,陶瓷是真实的,故事是 虚构的。但不管怎么说,陶瓷给人的总是永恒的惊艳。 我的传记,其实也应该称为传记小说。《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创作于 上世纪80年代末,因种种原因捱至90年代初才分别在海峡两岸出版。该长篇 传记源于童年听来的故事。我的父系母系家族似皆有传奇色彩。我的大姑爹 李郁是1927年参加南昌八一起义的主席团成员——工商界的代表,他并没有 随军南下,吃了些苦头后便一心一意立足商界。我的父母的证婚人刘己达正 是大姑爹请来的,这个刘己达便是1939年早春在信丰挨过打的赣南专员,蒋 经国后来正是取代了他的位置。我的外祖父在南昌时则于一偶然的机缘,搭 救过兵变中的军阀朱培德,后来外公开了钱庄,但席卷全球的墨西哥白银暴 跌风浪中,他也一头栽到底。1938年我父、母两家族皆逃难到赣州,外公不 久病逝,三寸金莲的外婆强撑门户。外婆家在南昌时的女佣蓉妈,到赣州后 曾在章亚若母亲家帮佣,她没有割断与外婆的走往。这两位都爱抽水烟的主 仆,绵长而隐秘的谈评话题之一便是章亚若神秘的死,这话题一直延伸到胜 利后两家族回归南昌,延伸到外婆去世。一旦发现托着腮帮偷听得人神的我 们姊妹时,外婆会骇然告诫:别瞎传啊,要命的事。既然是要命的事,为何 主仆年年月月爱听爱说?在赣南时,我的父亲胡江非从事音乐事业,我的二 舅吴石希就是话剧《沉渊》的主角,《沉渊》公演之际正值章亚若猝死,蒋 经国狂暴无理地禁演该剧,那时正是我表舅吴识沧领着他们不知深浅地与蒋 经国抗争了一番。固然我开笔写这部书时,又寻访了一些有关的人物并参阅 了有关史料,但这故事已在我心中积淀了许久许久。我想,这仍是女人的故 事,悲怆的江西女人的故事。2011年10月20日,蒋孝严先生在台北亲口对我 言:“你的这本书是最早的、第一部全面深刻写我母亲的书,我从头至尾、 从头至尾读了,很感动。”该书原名《章江长恨歌》,后海峡两岸出版人都 改为现名,大概是从“名人效应”考虑吧。 《最后的贵族·张爱玲》(1996年收入我的自选集时更名为《张爱玲传 》,现恢复原貌)杀青于1992年,因种种原因捱至1995年暮春和仲秋才分别 在海峡两岸出版。仿佛是张爱玲在成全此书,据说解放日报刊出书评《“看 张”的新文本/读(最后的贵族·张爱玲)》的当天傍晚,新民晚报即登出张 爱玲去世的悲讯。我想此书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畅销书,十几家报刊发消息 发评论连载等跟这不无关联。生命是缘,从某种视角看这算小奇缘吧。但我 的心并不狂喜。想张爱玲人生,肉身处于繁华热闹中,灵魂却寂寞荒凉;张 爱玲辞世之时肉身极至荒凉,灵魂却无法拒绝热闹。也许,荒凉与热闹的种 种碰撞才生出形形色色的传奇? 关于《陈香梅传》创作的前前后后,我已在该书的后记中作了冗长的描 述,在此无须赘言。从认识她到塑造出她的文学形象,头尾不过两年,虽是 有意识地走近她,但不能说是走进了她的心扉。1997年7月我随中国作家代 表团赴美访问时,未能见着她;2004年9月底至10月初,我应纽约大学之邀 ,再次赴美作学术交流时,非常遗憾,又未能联系上她。我不知道,我是否 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她?我只求在广袤深邃的历史背景中,勾勒出这一个女人 寻寻觅觅的人生轨迹和起伏不已的情感波澜而已。 本事一经叙述就成了文学。张爱玲说过:“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 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我的传记文学,是传记小说。传记可以说是一种 怀旧,一种追忆逝水年华,一种人类对人无长久的无可奈何的哀悼!传记就 像一张沉人岁月的河里的网,到得一定的时机,便迅猛地将它扯上岸,作一 检点,作一总结,以为网住的都是精华,都是最实质的,其实天晓得。网眼 有大有小,再说适中的也并不一定是最本质的。 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长篇小说,我的人生近不惑时才与编小说 纠葛在一起。只是我述说我的人生时人们说我在编小说,我编出小说时人们 却说那是我的人生!我的真实人生不乏传奇,我的虚构小说却编不出传奇。 在数量和重量上,1996年的自选集,传记压倒了小说;2005年、2012年 的自选集,都力图打个平手,《我论女性》的前半部为论说,后半部附录我 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赣地·赣味·赣风——在流变与永恒中的地域文学 艺术创作》前面为论说,后面是我创作的影视文本;仿佛想作个见证,赣地 老女子我就是这样看女性写女性的。也像是犹在镜中,虽然红颜早已老去, 但自己仍自在地久久地又细细地端详自己。当然,心并不满足,仍有失落, 走了很久很久,回头看看,幸而仍是“女人写,写女人”,我心依旧。 蔷薇雨中的女人的形形色色的故事,会像“流言”般撒播么? 1996年的暮春,我致谢作家出版社和责编李玉英女士,因为能早早地在 京都出这么一套齐楚可观的自选集,他们对我的确是鼎力扶植。2005年的蔷 薇雨中,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和老朋友张秋林先生的鼎力相助下,六卷本的 胡辛自选集又自信面世。2012年蔷薇雨中,六卷本胡辛自选集三度登场,仿 佛总也没过气,总也不见老似的,怎么说都是件高兴的事。感谢江西出版集 团副总傅伟中先生,感谢责编熊侃先生,他们始终尊称我为老师,其实,我 与他们亦属忘年交。感谢南昌大学的扶植。我信:清泉汩汩,真诚如一,定 会滋润一方青翠田园的。 我自信我留着一份懵懂的真诚,对人对己。 爱读惠特曼的诗:“我愿意走到林边的河岸上/去掉一切人为的虚饰/赤 裸了全身/我疯狂地渴望能这样接触到我自己。” 胡辛于南昌大学 原序写于1995年12月27日 补充于2004年10月8日自纽约大学归来 再补充于2012年2月2日

内容概要

这是第一部经陈香梅女士首肯的《陈香梅传奇(她在东西方的奋斗)》。
出身名门世家的闺秀,历经战火的磨难,19岁成为中央社的第一位女记者;与陈纳德将军的婚恋,是爱的长河中一千个春天;33岁的新寡,终成为走上美国政坛的第一位中国女性,奔波美中之间,情系海峡两岸;当岁月的黄昏不再迢递,她的谜一般的情感天地,正是阑珊又艳异的风景。
史诗般的波澜牡阔汹涌而来,传奇般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陈香梅传奇(她在东西方的奋斗)》作者胡辛以自己的笔墨证明了传奇文学中传记作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

作者简介

胡辛,原名胡清,中国作家。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黄山太平。现为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1983年以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即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后一发不可收,涉小说、传记、影视文学、散文随笔和理论研究等多种形式。至今已出版书30本。其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两次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美国、马来西亚。三部传记在海峡两岸出版,在世界华人区中有较大的影响。作为—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思想智慧的学者型作家,胡辛以独立的女性意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富有激情的艺术顿悟创造了真诚、鲜活的人间情致和灵活不拘的艺术表达形式。

书籍目录

总序
序曲
第一部 生于昨日
端午节诞生的女孩
童年在外祖父家
南亚屐痕
福兮福兮
永远的憾
倾城之恋
流亡三千里
第二部 春残梦断
阿林顿的清明雨
到昆明去
梦中情人
历史的误会
艰难的选择
春水向东流
天上人间
第三部 梅香四海
华盛顿不相信眼泪
参政的中国女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
海峡两岸皆我家
姊妹情母亲心
走遍世界爱心依旧
陈香梅言《陈香梅传》
后记 胡辛

章节摘录

  ·1· 1925年农历五月初五,一个女孩诞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产房。 这个女孩与别的女婴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特别娇小玲珑的她已显出丰 润,圆 滚滚的小手小脚挥动着踢蹬着特别有劲,哭声也特别响亮,一切有着生机勃 勃的节 奏感。 柔弱漂亮的母亲笑了,她知道,这一天是端午节,是故都仲夏最热闹的 日子。她 的耳畔响起龙舟竞渡的锣鼓声、号子声、木桨拍击流水声、观者的助威呐喊 声,这是 她的第二个女儿诞生时,邈远又逼近的背景音乐吧。 这一天,迷蒙人眼的杨花柳絮不再飞扬了,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鲜活了 ,空中 响过阵阵清脆的鸽哨,蝴蝶风筝在晴空扶摇直上,所有庙宇的钟声撞响了, 所有飞 檐下的风铃都奏响了仲夏的歌。季节总是从容展现她的美丽。虽然贫穷与衰 败仍侵 蚀着古都,遗老新贵、新旧军阀仍蹂躏着这方水土,但毕竟推翻了满清政府 ,毕竟民 国了,毕竟还有着革命的冲动和光明的向往,况且节日的欢乐是这个古老民 族谁也 不愿舍弃的。 家家户户飘溢出箬叶裹粽的清香和菖蒲的辛辣;额上雄黄酒蘸写的“王 ”字,颈 脖上挂着的七彩线编织的红蛋袋和金丝缠就的小菱角,还有脚上着威风的虎 头鞋 的孩子群,是节日流动的风景;盛妆的女人、精装的汉子、白发的老翁老妪 谁也不甘 寂寞,涌向街巷、涌向西郊,赶庙会、看龙舟赛,这是最美的日子最火红的 人生一日。 热乎乎的豆汁摊、煎饼摊,小枣粽子、豆腐脑儿、驴打滚儿、新荷叶包 着的甜米 糕、黄灿灿的枇杷,还有冷不丁冒出的冬天才该有的冰糖葫芦,一串串的艳 红,给你 带来意外的喜悦。 出了红墙绿柳金黄琉璃瓦的紫禁城,踏上黄尘滚滚的土路,去到西郊的 颐和 园,观那昆明湖上的龙舟竞渡,擂鼓、呐喊、齐下桨、猛前行,中 国是龙的故乡,龙在腾飞!这时刻,是忘却了还是痛心地记起 了:这是老佛爷用建海军的经费营造起来的境地!这是个灾 难深重、受尽欺凌的民族!可不管怎样,这个苦难的民族没有 放下手中的桨,没有丢却激流中的拼搏! 这一天,陈家大小姐却没有去赶热闹。四岁的她,让父亲 牵着小手,在协和医院产科走廊里徘徊着。 “爹地,妈咪要给我添个小弟弟了,对吗?”她扬着小脸蛋, 大人气地问道。 父亲停住了脚步。他中等身材,穿着很得体的西服,五官 端正,表情严肃。但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决不是那种志得意 满、骄傲潇洒的留洋生派头,他的举止有着习惯性的过分严谨 的克己,而眉宇间则烙刻下永恒的忧郁。听见女儿的问话,他 笑了,随即弯腰抱起她,亲着她:“贝贝,你是爹地的好贝贝。” 他钟爱贝贝。贝贝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去年,他和妻女才回到北京,他 就职 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务长,并在北京大学外文系和英文版的矧匕京日报》任 职。 他原本想领着贝贝去昆明湖的,可这老二,却也像要赶到人世间看热闹似的 。 “小弟弟在哭呢。”着连衫裙、穿小红皮鞋的贝贝似又一次传报喜讯。 是的,响亮的啼哭声从产房传出。 他的心一阵狂喜:好大的气魄! 他显然很信中国民间的“讨口彩”,虽然他也知道,“小弟弟”,不过 是张妈 李妈这些女佣教贝贝,以讨主人欢心而已。但他虔诚地希望这一胎是儿子! 儿 子才能继承陈家香火,儿子才能让陈家重振家业啊!他陈应荣祷告苍天,感 谢 上苍赐给了他儿子! 洋护士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是个女孩。 他的脸灰了。永恒的忧郁又重新笼罩着他。 不要怪他。不要怪这个洋装穿在身的中国男人。虽然13岁他就从广州启 程到英国牛津大学学法律,并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以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 大 学完成了哲学博士学位。在西方学习前后计十年之久!况且从13岁到23岁, 正是人生塑造的定型期。可是,不对,一百个不对,他的心,仍是中国传统 浸透 了的无法改变的心。这,不仅仅因为他的根底就是个被传统框架禁锢着的中 国男 人,还因为,他的心,在13岁那年就成熟了,不,铁硬了。他忘不了那个除 夕之夜,忘 不了在爆竹震天、喜庆盈门时,一个男人疯狂地冲向阳台,纵身跳下四楼! 小脚女人 跌跌撞撞扑向栏杆,撕心裂肺地喊叫着,可是,一切都已结束。这是他的父 亲和母 亲。呆若木鸡的他被姨奶奶牵扯到母亲的身旁,他的思维定格了,夜空无月 无星,地 上万家灯火,但不属于他!父亲的自杀,让他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冷酷和沉 重;家门 不幸,他比别的男人更渴求早生贵子。 同样,一直寡居的陈家祖母也十七年如一日,虔诚事佛,祈祷着早抱孙 孙。于 是,她对这个端午节诞生的女孩更是冷淡。贝贝在华盛顿诞生时,她还喜滋 滋给亲 友家送去喜蛋、火腿,并像模像样地庆贺了一番。可怎么能连着两胎都没把 呢?她甚 至起了心要儿子纳妾呢。 然而,女孩的外祖父却很兴奋。他反剪双手在自己的书房里来回踱步。 一排排 的玻璃门书柜,收藏着古今中外的名著,西式的精装本,中式的发黄的线装 书卷,散 发着冷香的书卷气;青铜、陶瓷、象牙、玉石、西洋雕塑等古董洋货点缀其 间。半个多 世纪来,他的出身和职务,让他的足迹早早遍布欧美和亚洲各地,他就是学 者兼外 交家廖凤书先生,他也有名士派咬文嚼字的积习,又名廖风舒,号忏庵,讳 思焘,别 署珠海梦余生。他跟那位跳楼自杀的祖父是莫逆之交,两家祖籍都是福建, 后移籍 广东。廖家是广东惠阳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成了美国旧金山的一位富商, 所以,有 人说他们是美国华侨家族。但廖家跟故国故乡的根系实在是联系紧密,廖凤 书虽曾 在英、法学习,精通七国语言,清朝末年随同李鸿章出使到美国、欧洲等地 ,辛亥革 命后又就职外交部,出任日本、古巴等国的公使,但是,他的国学底子却扎 实深厚, 楚辞唐诗宋词元曲,随手拈来,出口成章;还有一绝,他提倡白话文,用广 东方言嬉 笑成高品位的“打油诗”,让人拍案叫绝。 此刻,他在吟哦屈原的《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 立。朝饮木 兰之附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端午节追思屈原,寄托自己的情怀吧。 正午的阳光漫进了幽静的书房,满室镀金,他心头一喜:这诞生在诗人 节的小 外孙女,当与诗文有缘。他得为她取个名字。长外孙女贝贝,学名香菊:女 孩以花为 名,陈家不能免俗;听听他给长女取的名:廖香词,雅不?这二外孙女也只 有取花名, 五月百花吐艳,哦,不,要经得起风霜雨雪的花,屈原的人生太苦了!可人 生若不经 历苦难,又怎能领略“珍贵”二字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香梅—— 最美的花,最好的名字。 他为协和医院呱呱啼哭的女孩祝福。 因为协和医院,他蓦然想起了这一年的3月19日,在这医院的小礼堂为 孙中 山先生举行的葬礼,巨大蜡烛的烛光摇曳着,唱诗班的忧郁的歌声荡漾着, 24个护 棺人抬着巨大的灵柩缓缓出了医院,北京街头已是万人空巷,巨星殒落,举 国同哀! 帅府园、王府井、东长安街、天安门、中山公园,一路人山人海,哭叹唏嘘 此起彼伏。 他也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胞弟廖仲恺此时身兼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黄埔军 校党代表和广东省长等职,被人称为同民党左派领袖。而抬灵柩中的汪精卫 ,则是 他的至交挚友。然而,年过半百的他对前景不敢乐观,怎能不“长太息以掩 涕兮,哀 民生之多艰”! 唉,多事之秋呵。 他有点恍惚:怎么想起了这个?但他是唯物的、淡泊的,深知生生死死 实乃人间 寻常事,医院,将生命的两极展现得无比清晰罢了。他只愿:长江浩浩西来 ,后浪推 前浪! 他喃喃道:“宝宝,既是生于诗人节,长大后一定要会作诗作文,不然 岂不有辱 死于江底的屈原?” “宝宝”,就成了他日后对这小女孩的爱称,不管她长到多大,她永远 是他的宝宝。   ……

编辑推荐

  张爱玲说过:“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胡辛的传记文学,是传记小说。传记可以说是一种怀旧,一种追忆逝水年华,一种人类对人无长久的无可奈何的哀悼!传记就像一张沉人岁月的河里的网,到得一定的时机,便迅猛地将它扯上岸,作一检点,作一总结,以为网住的都是精华,都是最实质的,其实天晓得。网眼有大有小,再说适中的也并不一定是最本质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陈香梅传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