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者:李帼忠 徐骏峰  页数:331  
Tag标签:无  

前言

李帼忠女士勤于笔耕,她的儿子徐骏峰跟她很像,慈眉善目,待人宽厚。此书为《逝去的武林》的姐妹篇,叙事笔法仍保持着质朴的纪实风格。李仲轩是当代武林卓有影响的人物,传承了民国武术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武学,是作者的长辈。此书分为家世、武学两部分,其家族成员们的回忆,上溯鸦片战争,事到如今。作者耗费大量精力,对收集到的散杂素材几番增删。这种私人化的历史叙述,所展现出的物品细节和人品性情,超出常识,可供小思一番:“国人是如何事到如今的?”写史,就该只叙述,不形容。作者简洁的行文,保住了真事态、真性情。

内容概要

  书名为何为《逝去的武林》?原意是指李老这一代人所处时代的武林风气和武人做派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式微。但是,尽管行为举止上的一些东西逝去了,精神上的东西还会点滴流传下来。对于形意拳,这几年大家可能不是太了解,因为武术现在基本是往健身的方向发展。形意拳在五十年前等于是中国的国技之一,“形意拳就是所谓的杀人之技”,是说它是中国买战性最强的武术技法。当时练形意拳主要是因为国破家亡,时代使然,这让形意拳犀利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结果是提形意拳大家就忘了它的内涵了。形意拳是内家拳,表面上凶悍无比,实际上在其内涵中、在武者的个人修养方面都有无限的进境。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上编:李仲轩家世一、王鹰忆旧1.我的爷爷2.我的父亲3.我和李仲轩二、李帼忠忆旧1.王门女子2.掌门人3.李家与李仲轩下编:象形术探佚一、拳理1.师承渊源武艺道艺2.九要八论活子活午3.桩法入道抻筋拔骨4.三步调息点睛修心5.六书能战八性伤敌6.寸践弓八三角纵跳7.五法用中八象合卦二、五法1.无极转太极2.飞法3.云法4.摇法5.晃法6.旋法7.五法合五行三、八象1.八卦先后天2.龙象3.虎象4.马象5.牛象6.象象7.狮象8.熊象9.猿象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插图:芦台王家有一件妻子逼死丈夫的事。丈夫性格软弱,看好了一位姑娘,想娶做小老婆。大老婆不让,他就吞食鸦片膏作威胁,觉得大老婆怎么也会叫人救他。没想到大老婆不让人救他,眼看着他死去。此人留下的儿子却是极有胆色的人,长子王燮,次子王照,三子王焯。王燮是掌门长子,祖上王锡鹏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殉国,获朝廷封号“第一刚节公”,因而王家长子有世袭官位。清朝继承官位是只有长子能继承,并且是逐代降级的,最初封的官再大,几代过后也会变为平民。不会逐代降级的是“铁帽子王”,是有限的几位。王燮继承时降了级,为京城右营都司,人京维护治安,当时二十五岁。京剧里有一出武戏《康小八》,说的就是他。民国的话剧影响最大的是时报剧,就是把社会新闻迅速变成短话剧,剧情较粗糙,台词是时势评论式的,主要是报道热门话题,生命力很短,时过境迁,便不会再演。中国的这种话剧,是从京剧来的,京剧里本有时报剧的传统。《康小八》是京剧时报剧,讲的是王燮智擒飞贼康小八的事。飞贼是有轻功的贼,北京历史上有两个有名的飞贼,一个是民国时的燕子李三,他是侠盗,劫富济贫;另一个就是清末的康小八,他是恶盗。康小八专门欺负弱者,他在京城北郊有自己的匪帮,有轻功还有手枪,他常人京作恶,但行踪诡秘,难以抓捕。《康小八》的京剧是个什么故事呢?和后来的八大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的故事类似,都是匪徒看上了卧底,非要拜把兄弟,或许是中国的匪徒有共通性,所以发生的事情雷同。《康小八》在京剧里是个演过即无的时报剧,在评剧里则是镇场子的剧目,评剧经典“八大拿”系列中便有一出是《拿康小八》。王燮在京城上任一段时间后,一日将事务交托给了副手,自己便失踪了。他微服私访,终于摸到了康小八的线索,打入康小八匪帮的内部。康小八见这个新投靠的人器宇不凡,一谈发现很有头脑,要和王燮结拜兄弟。王燮则暗召人马,亮出官府身份,抓捕了康小八。此出京剧,令王燮在北京市民中有了“王大人是好汉”的赞誉,用“好汉”来形容一个官员,并不多见。李仲轩的姥爷就是王燮。王燮的弟弟叫王照,他年轻时把天津东部八个县城的民团武装都给组织起来统一练兵,结成攻守同盟的战斗模式。他被称为“王老总”,平定了天津东部的匪祸。这位少年豪侠转成文士,因为抗婚。他母亲能看着丈夫死,是暴脾气的人。她看上了一家姑娘,让王照娶,王照不答应,她就把王照锁进屋里,不给饭吃。家人劝他暂且答应这门婚事,然后以进京赶考的名义逃婚。他考进士是第一甲第六名。考之前他来了灵感,对人说他会考第六,结果竟然真是。在母亲死后,他和兄弟分了家,用自己分得的家产修了一座咸水坝,有了此坝,就可以防止洪水泛滥,也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因此获得了“仗义疏财”的美名。王照主张清廷以日本明治维新的方式变革,上奏要慈禧和光绪去日本考察。他上奏时是四品官,没有上奏的资格,奏本被扣了下来。王照对呈奏折的主管许应骥说:“你要不上奏,我就拦皇上的轿子。”许应骥无奈,将王照的折子上奏了,同时联合其他官员,上了六道弹劾王照的奏折,说王照包藏祸心,置皇太后、皇上于危险中。光绪看完这一起呈上来的七道折子,将许应骥在内的六个官员都免职了,升王照为三品,赐“上书房行走”,让王照享有直接面见自己的特权。虽然光绪没有采纳亲自去日本考察的建议,但光绪有心变法,王照成了变法的骨干之一,就任礼部主事。他的三弟王悼任吏部丰事。

后记

《逝去的武林》将武术理论口语化、散文化的新文风,引起当代武林人士争相效仿,而今其续篇《高术莫用》又开启武术的探佚学,可谓两度打破藩篱。形意拳的根本经典《九要论(武穆遗书)》,传说是岳飞所作。对这数百年的迷雾,笔者有考证文章发表于《武魂》杂志,依据历史文献,证明了岳飞遗书不仅存在,而且正是在明清之际由姬龙凤所得并传于世的。《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老人所讲的武穆遗书的情况并非牵强附会。武穆遗书是文武合真的典范,涉及兵、儒、道、佛、医及日常生活,只可惜武艺是以厮杀搏斗的面目出现的,其更大的成果与用途难为人识。《九要论》第一次小范围印行,是在民国七年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民国八年又由清华任教的李剑秋先生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笔者曾试图拜访在美旅居的张学良将军,以其直言不讳、记忆犹新的状态,当可讲出一些民国武术史实,惜未能如愿——将军已过世,机不再来,不仅是形意门的损失,更是中国武学界的损失。武穆遗书的传承者们命运各有不同,随时光流逝,许多历史被淹没。在这些传人中,有的不仅是继承者,还是发扬光大者,民国时期的薛颠先生便是这样的人。在前辈口传中,薛颠先生曾长时间演练,供一群高手从各个角度观察,均无懈可击。“协调如猛兽,速度如鬼魅。”这是同代人对薛颠的评语。可惜当时没有摄影机,已无法得见,但对其在《形意拳术讲义》中留下的拳照,今日武术行家们的说法是:“漂亮得一塌糊涂。”笔者在几位民国高手的遗物中就见到有此书,还有评点的文字。也曾闻威震京城的一流高手,花费许多大洋向薛颠学督脉剑、任脉剑。薛颠是将形意拳十二形与十二经络结合的人,虽然有人因此对他有非议。再好的人物事,也经不起老生常谈所带来的麻木,武术也不例外,以致下了多年苦功却难有进步。所以换个角度看形意、练形意,利于学术的发展,象形术开辟形意拳新路,是对《九要论》的发扬,其间奥妙,李老仲轩先生率先为我们指点。从李老的言谈话语不难看出,人虽不在武林几十年,心意从未离此间。读史见过秋瑾救助爱国义士王照的事,看《高术莫用》一书,感叹李老原是王照家族的人,进而对其家族文化产生了兴趣。李老好似形意门前辈布下的一枚冷子,在后世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发挥了作用。笔者曾经电询李老,问象形术的特长,李老说:“象形术的法眼高!”可惜当时未细问,不想人归去,再难问询,至今对此耿耿于怀。今日徐骏峰以天时地利人和之缘,三教学养之滋润,横出象形术探佚,聊补遗憾。且看薛颠法眼高何处?

编辑推荐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一代形意拳大师李仲轩家庭故事。康有为、徐悲鸿等交往实录。中华武术至宝象形术绝学探佚。崔永元、梁文道、窦文涛专栏节目力荐《逝去的武林》。李仲轩家世介绍著名武术家李仲轩的家人家事,主要写了李仲轩的二姥爷王照参与百日维新变法、发明汉语拼音的故事,王照儿子王守谦、孙子王鹰的故事,时间跨度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有着世家子弟的逸闻趣事。另有李仲轩的父亲——李逊之作为风流才子的故事,还有王李两家的女子的故事,李家人及李仲轩的交往实录。其中旁涉这一家人与一些近现代文化名人的交往,如康有为、胡适、徐悲鸿、秋瑾等。这些故事采用口述历史的形式叙述,文笔简洁,不做文学夸张,凭真实事件本身的幽默传奇取胜。象形术研究著名武术家李仲轩在辞世前,一直讲解象形术武学。象形术是李仲轩师傅薛颠在1932年发明的武术,但没有得到传播,已经隐没了。因为李仲轩的讲解,世人重新对这门创编自民国的新式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因为李仲轩在未讲解完便辞世,李仲轩的读者们倍感遗憾。《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根据薛颠的《象形拳法真诠》一书的纲目,综合李仲轩生前的口传,对象形术进行系统讲解,对武术爱好者应有一定的号召力。《武穆遗书》——形意拳的根本经典《九要论》的传承者们命运各有不同,在这些传人中,有的不仅是继承者,还是发扬光大者,民国时期的薛颠先生便是这样的人。象形术不是寻常武术,是“古圣之喻言”。喻就是谕,皇上的话叫圣谕,象形术比圣谕还尊贵。象形术简洁高雅,没有跳高、折腰的耍弄,是自然的手舞足蹈,不受场地、服装局限。李仲轩说象形术的“象形”后面还有两个字,应为“象形取意”。薛颠言:“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议。”动作与精神分崩离析,各逞其能,是不协调;动作与精神相互配合,也是下乘;“精神就是动作,动作就是精神”,才是象形术的路径。形意拳谱也有对上中下三乘的划分,是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薛颠将其汇入《象形术》一一三层道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六脉神剑”中,六脉不是气血之脉,可称之为六条“力线”。对于武术发力而言,仅气沉丹田是不够的,还要生出力线。金庸可能觉得“六脉神剑”的名字很棒,就将它写入武侠小说,成为《天龙八部》中的绝世武功,不过改写成指头上的剑气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4条)

 
 

  •   上架了告诉我 啊 ,李老师傅的书一定要看 万分期待
  •   我本来就喜欢这类的书,经常在卓越亚马逊上搜寻,果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逝去的武林,从名字上看就让人浮想连篇,武林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武林,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时光不能倒流,我们也不能穿越时空,只能在这平静的岁月缅怀那逝去的武林。感谢李帼忠,徐骏峰先生写的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那些人,那些故事。武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相信,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书,引起国人的关注,才能不断的流传下去。我要把这本书好好收藏,并且要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   前半部分讲形意拳历史,文笔很枯燥直接翻到后半部分发现开始了给形意拳漫无边际的吹牛 X跟武侠小说似的
  •   此书非常好,值得珍藏阅读,我都买了两本放起了,一本收藏、一本阅读,呵呵
  •   希望能早日看到此书上架.
  •   为了凑字数,前面太多的废话,比第一本书差点,明显是是为了赚钱而出的这本书。
  •   当年就是看了李老的《逝去的武林》才第一次知道了形意拳,从而寻访明师。有了明师,才知道李老的书中晦涩地说出了不少形意拳的不传之秘。《高术莫用》更是把李老家的历史来龙去脉说明了,非常不错,但本书中后半部分关于练拳的内容,没有明师指点,千万不可自行按书练习,切记切记。建议自学者或初学者一定要参阅孙禄堂先生的《拳意述真》和曹志清先生的《形意拳理论研究》(修订版),这两本是练形意拳必备之书。
  •   爆笑,什么周星驰的电影都比不过它
  •   关于李老的两本书都买了!很喜欢!
  •   李老的东西有大师级水准,必看
  •   结合逝去的武林姊妹篇,重点揭示了象形术的奥妙,内家精髓跃然纸上,千金难买。
  •   整本书内容几乎就是把《逝去的武林》和《薛巅武学录》两本整理凑合了起来,又不是完整的凑合,有欺世盗名之嫌,对此行为嫌弃。建议买《薛巅武学录》上下册,很完整很精道,确是一代武学高人的“干货”
  •   书的内容非常不错,就是运费贵。
  •   喜爱形意拳必备的书籍,商家服务也很好!
  •   李老千古!披露了很多不传之秘确实毫无保留,将很多不传之秘呈现出来,有心之人当好好研习。看了很多遍,常看常新,感谢李老!
  •   闲暇之余瞎看看而言.............
  •   买来珍藏!你懂的,送货利索,满意
  •   雖然這故事比較不合罗揖,,但是很精彩,,也告訴大家,不要隨便讓人愛,,
  •   喜欢此类内容的书籍,值得一看。
  •   书印刷质量还不错,是我要的东西,谢谢!
  •   很好,喜欢。适合武术爱好者的人阅读
  •   没有“逝去的武林”好看
  •   高术莫用
  •   帮老人家买的
  •   难得一见好书!
  •   帮朋友买的,很速度很给力!
  •   很快,速度很快,快速的东西
  •   真正的“武林秘籍”啊
  •     没见识过形意拳,贸贸然看这本书,会一头雾水,虽然薛颠本就已经讲得很透彻,李老又再细化,但没见识过形意的看了也没用。当然,看懂的另说。建议再买本《五行拳法真诠》,对照着看。
      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功夫还是练出来的扎实
  •     对精神病院没做过考据,不知从何时起产生了这么个地方。有李老和梵高被流放到精神病院这种事也没什么奇怪的。真名士自风流是建立在有工作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这种职业真的是很好的保护伞啊。书里对比了您和另外一个士的生活,一个精神病院一个书院,让人唏嘘……呵呵,真名尸还差不多……李老从精神病院的出走让俺真是佩服啊,山野荒村野兽出没什么的。所遭遇的困厄只能去想象。基于肉身本来的弱势……在出逃这件事上女性比男性恐怕更加困难重重吧……另选一条路出逃吧出逃吧出逃吧……
      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应有的情谊和辈分所在的厚重,身为舅舅为何不在侄儿家住?一个人死会不会寂寞……这一段是这本书还是第一本,忘了……民国的大娘,一个好女人撑起一个家,三代人都继承了某些优良传统,虽无高官厚爵之辈,但在平凡中亦见真人。延续需要自信,乐观,耐心,坚持,勇气的人。活得像阵清风,把我吹走吧,带我离开吧……
      徐老师啊您可别活成短篇小说啊,恭喜您活过您结婚三天就挂了的32岁的朋友您今年40了吧……
  •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语言和对练武的体悟,文字功力很深又没有丝毫文艺腔,是很诚恳的想把一件事说清楚才用上恰当修辞的语句,没有用语言做表演的虚荣。对武学的认识达到哲学的高度,那是作者从一个动作一个感受写起,写身体到精神到环境,到节气,到天地阴阳八卦,和禅。一路看来,惊奇而合理。对比起来,武侠小说里把哲学向武学的符合显得牵强,两者是有联系,但只有真懂武的人才能如此清晰地呈现出如何联系的脉落。虽然整体性欠佳,但可作为一本工具书。后面讲象形术的段落,是相当于把后台端给观众看的爆料。
  •       
        这不是技巧,也不仅仅是一种回忆。是属于书写者的、不属于书写者的深潜于流光中细腻而凝重的伤口。
        
        这样的的伤口赋予了文字本身很难拥有的厚重和苍茫。文字是假的,而文字后的寻觅和奔走是真的;我们都是虚幻的,而投射我们于婆娑世上的的深藏于云天之上的流转是真切的。
        
        
        感谢这样的书写,代那些人发出他们的声音。
      
      
      
      
      
      
      
      
      
      
      
      
      
  •      秦客/文
      
       每一个男孩的少年时代都有一个武侠梦,梦中的白衣少年“行侠仗义、除暴安良”。
       一天,一位编辑朋友介绍我读一本《逝去的武林》的书,少年时代所有的武侠梦一下又被激活了。做不了武林高手,可以读一读有关武林高手的书。梦想无法实现了,与梦想的距离更接近一些,摸不着,却可以看得见了。
       又一次,还是那位编辑朋友,她又介绍我读了一本《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的书,这是上一本书的续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武术类的图书。书中介绍了武术家、形意拳大师李仲轩的家人家事,也对民国时期天津国术馆馆长、武术大家薛颠创立的象形术武学从“拳理、法、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佛道哲学诠释拳理,并独特地引入“形声、会意”等造字六书来说明对抗的技巧,充分体现了“文武相通”、“相互参悟”的武学精神。另外书中还涉及李家与康有为、梁启超、徐悲鸿、秋瑾等近现代文化名人的密切交往,每一段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小时候和大多数少年一样,喜欢和一帮邻居家与我一样大的小孩一起舞抢弄棒。枪是塑料枪,刀是木刀,刀和抢的尾巴处都绑着从学校出来以后自脖子上解下的红领巾。一帮小孩按照点兵点将分成两派,各占一方高地,然后天天在放学之后聚到一起,嘴里整天喊着“冲啊杀啊……”打打杀杀的声音。放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白天没有玩尽兴,晚上会在梦里会继续着白天的打打杀杀,这种在现实和梦境之间来回穿梭的日子一直延续到升上初中。
       上了初中以后,少年时代的梦依然会浮现,偶尔也在小县城的电影院能看到港台的武打片,梦再一次被点燃,江湖、武侠、绿林、秘诀、高手……这些词汇成了男生们的谈资,幻想去“少林寺”习武,幻想学到绝世的武功然后闯荡武林与高手对招,或者在某一天突然意外得到一本遗失的“武功秘籍”,然后做一名游走四方的侠客。这样的幻想最终没有实现,幻想只是幻想,闯荡武林和意外得到“武功秘籍”的梦想逐渐被现实中重起来的书包和形形色色的各类考试弄得焦头烂额、落花流水。从此,不再敢有半分的异想天开,关起门来一心只读圣贤书。弃武习文,一路小跑着迎接大大小小的考试。终于有一天坐在办公室,不再为考试发愁了,少年的梦想也好像被开水烫死一样,没有了一丁点的活气。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讲述了武林、武术、高手的一些事。如果,这本书能让习武的读者读到“感同身受”的共鸣,那么,我以不习武读者的名义说出我的感受:同样有一种发现武功秘籍般的意外惊喜,就像在少年时代得到了一本“如来神掌”的一样兴奋。什么是武术,武术就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按照一定的结构与劲力连结而成的拳术套路。什么是武林,就是武术界。如果,把武林当作江湖,套用当下的一句流行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高手”了,一向惜墨如金的小说家莫言先生看到此书,写下了“高术不可妄用”七个字。这七个字不单只是对这本书的感受,更是一种对所有人的人生观、哲学观、处世观。
       书中李仲轩这位当年维新变法中的少年豪侠、民间戏剧盛赞的擒贼英雄、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的威武将军、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已作古,昔日的武林已经不再了,江湖已远去了,但中华的武学精神和信念犹在。
       这本书写出了武林的空前盛世,写出了武术文化的真谛精粹,写出了武术精神的内心世界,她的影响将和中华武术一样,会更深,会更远。
      
      
  •     逝去的武林自从出书以来,应该说是影响了很多人,也影响了我练武生涯,但我看有不少人是反对李老的,当然都是过去事情了,我没有资格评论到底谁是真是假。不过报着对武术的热爱与追求我觉得我们可以多了解一点武术形意的一些事情。学习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现在研究历史都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只能说是接近与历史真相。因为过去的人和事情都已作古了。只能通过各种逻辑推断去发现真相。下面我请大家共同分析下面几个问题,相信会对李老有更多的了解。也请知情前辈说说后辈所不知道的一些事情。我想通过我的分析,有些事情就会水落石出。
       1 李老出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者说他是为名为利吗??我想应该不会,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没写完李老就一去世了。一个将要作古的人应该不会是为这些的。那么是不是作者靠李老想出名呢?大家都知道这本书不是小说,应该算是自序文。因为不是小说你就不可能瞎说。好多事情那都是有真人真事的。所以这本书应该记述的应该基本是真的。就如作者所说,武术到了一个断层的阶段。是为了不让形意在技法和练法上能够有更大的抢救。这也是一个老武术家对武术的热爱,所做的一点微薄智力。
       2李老有功夫吗??我想应该肯定的回答 有。因为没功夫不可能对形意拳从低级的高级的东西写的那么真实,这说明李老是经历过的。试想下现在这么多人有谁能写出这东西来。
       3李老是尚门传人吗??李老自己说是,可有人不承认,也有人承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别急,我们可以分析,首先是李老有可能是尚的徒弟吗?当然有可能。因为从时间和人物来说都是有可能的。你让李老认郭云深当师傅,那肯定不行,因为时间和人对不上。我们在想下,李老如果不是尚门中人,那他干吗非说自己是尚门中人。认尚门也没什么好处。那会不会是他记错了呢?我想这个不会,因为小事可能年纪大了记错了,但这么大事情是不可能记错的。大家想下就知道,如果是换做我们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会胡乱认师傅吗?还有从他照片看他的拳照说不是尚派的,这等于扯淡。形意和心意还不同呢?难道形意就不出自心意了。至于尚门不承认那就不知道为何了??
       通过一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老是个有功夫的人,李老是个热爱功夫的人。李老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前辈。
  •     大众对“武林”的了解大多来自形形色色的香港电影和武侠小说,通过侠客的演义勾勒了一个奇幻的江湖。当有人以真实的笔触为我们讲述屏幕或者文字里那些不可思议的江湖传说时,那便是打开我们印象中向往武林世界的一扇门。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依据当代武林卓越人物李仲轩最后岁月讲述的薛颠武学代表作——“象形术”的口传为线索,剖析了民国时期天津国术馆馆长、著名武术大家薛颠的象形术以及部分李氏家族,尤其是与民国名人,如康有为、胡适、徐悲鸿等人的的交往实录,完整的见证了新时代中旧式世家子弟的生活史,也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形意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追溯,以白描的手法讲述一代武学大师的传奇生活经历。作者运用较私人化的语气,大气中观点明确,而不浮夸的表述更以真实的记载来吸引读者,幽默的事件及连贯的行文让这本书从内容与写作手法上已独具一格。
      
      关于武术,书中写道:“薛颠开诚布公地说:‘现今谈武术的人,都拿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洗髓、易筋等词汇,逢人便讲,成了口头禅,但你要问他具体练法和步骤,他就张口结舌,答不出了。但我能说清楚。’”此外我们所接触到的“武术”一词,除却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莫过于电视上总在转播的武林大会,过于花哨的招式,以回合制代替瞬间击中。李仲轩李老说象形术的“象形”后面还有两个字,为“象形取意”。薛颠言:“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议。”正所谓“动作和精神分崩离析,各逞其能,是不协调;动作与精神相互配合,也是下乘”;“精神就是动作,动作就是精神”,才是象形术的路径。作者的文字略显简单,却传达出了更深的涵义。就像是韩瑜先生在序言里说的那样:“作者所整理编纂的内容层层削剥,系统全面,依据充实,确是祖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真谛精粹!”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记录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段隽永的历史,关于李老,关于薛颠,关于武术。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炎黄子孙,武术的源远流长在我们当代年轻人的眼里究竟是怎样的,仅仅是变幻的招式或者运用特技制作出的漂亮镜头吗?当然不是,作者很清楚的道出武术的真谛,任何事物的最高境界都是无境界,这是一种需要意会的精神,并非当今赚取商业暴利的手段,中国是个武术大国,从派别到武学都有根多精髓在其中,而这本书记录的也只是后来的一小段,但是仅仅从这一小段的记载就可看出,一个文化的延续需要的是意念,当你从心里感到它的内在,也就能领悟其中的智慧。
      
      近些年接连的古装电影里不乏一些高手的独秀,当我们沉浸在这些镜头捕捉的一招一式中时,还要去了解一下像薛颠这样的大师,其实作者最终想让我们明白的是,自身能力有多强不仅仅是靠功夫,更是内心的一种坚韧,大师故去,他的精神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传下去。
      世间万物分秒皆在变幻中,得失与成败,消失与出现,瞬间沧海,下一秒就变桑田,唯有人心一直在喧嚣里渴望停在某种天真。逝去的武林,在今天也许已被遗忘,可是曾经的存在还是不时的让人想起,原来看到的听到的那些传言也只是传言,好在那段真实被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记下,用静止讲述逝去。
      
      谁肯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不是武林呢?每天身边高手云集,而于武林之中的你,是否希望以此来体会武术的真谛,自认在武林之外的我,仅以这些文字为纪念,铭记逝去。
      
  •     
      作者的第一本书口述历史纪实文学作品《逝去的武林》在出版前曾在武术专业杂志《武魂》上连载,在未成书前已轰动国内外武术界,出书后进一步引起轰动,凤凰卫视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作了介绍,梁文道主持的《开卷八分钟》及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均做了节目(2008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在卓越网被评为2006年社科类年度十大好书之一。2007年出版了韩文版,进入韩国图书市场,亦广受好评。2009年再版,销售势头很好。
      
      本书为其姊妹篇,介绍著名武术家、形意拳大师李仲轩的家人家事及武术渊源,并对民国时期天津国术馆馆长、武术大家薛颠创立的象形术武学进行深入研究。配有200余幅象形拳法示意图及知名象形拳师的拳法演示照片,对薛颠的《象形拳法真诠》一书进行了详尽、实用的剖析,颇有独到之处。书中还涉及李家与一些近现代文化名人的交往,如康有为、梁启超、徐悲鸿、秋瑾等。莫言先生为本书题词。全书文笔洗练,行文传神,开创了一种密切结合历史、注重人文精神的讲武新文风,对弘扬中华武术颇有功德。本书读者对象为武术爱好者及专家、传统文化爱好者。
      
      《世界博览》曾选载,《武魂》杂志即将连载。《世界博览》曾选载,专业武术杂志《武魂》即将连载,《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等多家媒体大力宣传。
      
      内文采用纯质纸印刷,封面为梨纹特种纸,整体庄重典雅,档次较高。
      
      本书在7月4日在北京上市后,一个销售150册,列体育理论与实践图书排行榜第三位。
      
  •   恩是的呢,白描没有腔,真诚的书
  •   其实是因为现在不河蟹,武林被迫逝去。。。。如果都如书中所述那样习武,都那样由武入道,自强而淡然,就河蟹了。。。
  •   书外人语来读你的书评。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利益纠纷,有人爱,自然也就有人恨了。传统社会的师承很重要的,在于身份的被认可,这种习惯在当下当然还有影响,不过也许更多的是让一些人自惭形秽或者恼羞成怒了吧。
  •   同意您的分析。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李老是个真修有真功的武人。向他致敬。
  •   我喜欢时间越长价值越凸显的书,相信在死掉几代以后这书就不会有人横挑鼻子竖挑眼了。
  •   与酒兄同感。
  •   为什么台版的《道士下山》没有前传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