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翼童心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范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范曾  页数:144  
Tag标签:无  

前言

十翼童心说两千五百年前,老聃有复归于朴、无极、婴儿之说。婴儿者,童心之载体也。亦李贽所谓人之初心也。历代硕彦大儒于“童心”皆有阐述发明,童心遂于大人之心、圣人之心异名而同义。张载所谓“为天地之心”者,主圣人之心也,亦即孟子所云之“善之端也”。孟子固主性善之说者,“端”者正人之初也。玉明王阳明万物一体之说出,总括前修后启来者,心学之本亦正此心当与大造佯合。其中儒佛道之论心与宇宙本体皆有之全。溯其发轫着与复归婴儿谙合,士哉孝子之说也。余殊爱写童子百态,挥毫之际每觉心珠独朗,莹“然烨”然。杜甫所谓“丹青不知老将玉”,不亦吾写童子之心态乎,门生晓源编撰是帙,是知吾心者也。

内容概要

  《十翼童心》(范曾精品系列)首次荟萃了范曾先生对古今童心的独到评述:从老庄到李贽,从孟子到朱熹、陆九渊、赤子之心,天地可鉴。范曾行生用如椽之大笔、心怀澎湃之激情,化作论文绘画书法,展开了与古今哲人智者的心灵对话。“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

作者简介

范曾,江苏省南通市人。1955年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一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1962年至1978年供职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历史画,研绘中国古代人物服饰史料;1978年至1984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1984年回南开组建东方艺术系并任教授、系主任。 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北大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青岛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著有《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的艺术》、《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等五十余种。 本人自评有二十四字: 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词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书籍目录

《十翼童心》小序十翼论童心童心论寂静的世界警世钟——写在世纪末科学家的好奇心中秋谈月阿翁吟芦获波影——记我的母亲我记得,那一缕轻烟干一杯,再干一杯!和她共赴天涯沙尘,我奉上永恒的诅咒飞来石老子与童子米颠拜石夏塘赤子复归于婴少年读诗从骚始奉献献一颗真诚的心——在东方艺术大楼奠基典礼上的致辞十翼说童心童子与老人童子与动物十二生肖与人物组画神勇小童子童趣唐宋诗意

章节摘录

插图:童心论因了明代出了一位桀骜不驯的奇才李贽,著了一篇名标千古的《童心说》,五百年来争议论说不断。李贽是一位汪洋恣肆的人,对先贤往哲的不恭,大似战国时的庄周。于是重礼而主敬的大儒们,对李贽的“不敬”往圣是有些恼怒了。我们知道,李贽是一位爱骂人的先生,但他自己似乎也知道社会上的物议,干脆著《三蠢记》以描述当时的岁寒三友:定见、深有和李贽。此三人者,李贽皆称之为“蠢物”。李贽爱骂人,而定见、深有不惟不恨李贽,反而亲善之,李贽则自诩,“以我口恶而心善,言恶而意善也”。细审之,李贽的《童心说》有几点确乎是他敏锐而智慧的创见:一、“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二、童心是会遽而丢失的,当此之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本段将界定一下童子和童心。李贽以为,童子是年龄之界标,是“人之初”,而“童心”则与年龄无关,李贽说童心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此处所强调的是童心本真说,与孟子性善之说本无龃龉。孟子以为那不学而能的为“良能”,不虑而知的为“良知”。在他论述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的时候,以为这是“性”中已具其端的“根本善”,乃“性”之所固有,非本来无有而勉力得之者。李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之丧失,与荀子的性恶说则殊途而同归。荀子以为人生就的本性是恶,是“不事而自然”的存在,那是已经完成了的自在之物。恶向善的转化则需要学习。李贽说,如果你遇到不是“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那你便会遇到三种不测的危机:一、“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二、“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三、“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谷欠以掩之而童心失”。也就是孟子所谓“良知”、“良能”的丧失,即那人生已具其端的“根本善”的丧失。李贽所说的三种不测的危机,则是荀子“不事而自然”的罂粟之花、魔鬼之果。荀子讲,人性之初本身已恶矣,向善则需学习,不学习则恶果是自然的;李贽则说,人心之初:童心是善的,然则学而不当则恶:童心失。苟子是不学则恶,李贽是学而不当则恶,虽本初径庭,而后果则一。中国古人学未尝不,所缺者往往是逻辑,影响了他们审问的精当和明辨的准确。孟、荀、李贽之间,恐怕本质上都有相通之处。如果我们将童心理解为本真之性,那么在此领域谈得最彻底的还是东周时代的老子和庄子。他们共认为当下的自然状态即绝对之善。天下之所以有“善”与“不善”,乃是混沌的大朴已散、大道废除之后,滋生出仁、义、礼、智,都不是善果,都是本真之性的丧失。在他们心目之中,至善乃是任其性命之情,性命之情是自然的,而仁义之类则是人为的。庄子在《骈拇》中讲:“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他又在《马蹄》中说:“及至圣人,蹩蹙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因此,道家的终极目的是复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是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荣而守其辱;是以柔弱而胜刚强。因循至虚极,守静笃的天道,则归本根,在老庄看来本根之性便是婴儿、无极和朴。或云,以《老子》之辩证法观古往今来之治乱兴亡、成败得失,后发制人,所有“无为”后面隐含的“无不为”的巨大功利目的,显然离“自然状态”的“绝对的美”的境界不可以道里计,何以在有关童心的论述中竟会发现老子的透辟和周赡?固然《老子》是一部不可比量的大雄略的著述,他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四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老子·第二章》),此中固有种种处世为人的透彻之说,可谓慧智;又如“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十六章》),这一切简直证明了老子是一位老谋深算的大策士,治国平天下,老子绝不会稍让孔子专美于世。正因为老子深知物极必反,故提出“柔弱胜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六章》)。老子看清了宇宙万有包括社会人生的发展,他发现,生命的婴孩时期虽然柔弱,但却包含着无穷的活力,未来绝对属于他,柔弱必然取代坚强,而宇宙万物在坍塌垂危或老朽衰败的时节绝对是坚硬而枯槁的。我们所应做的应该是甘于居卑而处微、功成而身退。复归于婴儿者,乃阅尽人间春色之后的返璞归真,使自己真正做到“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老子所谓“婴儿之未孩”者,童心也,无争之心、混沌之心也(《老子·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也许郑板桥爱题的“难得糊涂”正是这种老子式的大慧智。“慧智出,有大伪”,我们很容易误以为这种聪明之后的糊涂是“大伪”的所在,我想,这种理解是不公正的。倘若然,老子正可以不说,郑板桥正可以不写,免生俗世置喙。学会看古人之文,知其良苦之用心,是会看书、看懂书的基本条件。在此就可以仔细地鉴赏我画的《老子出关》了。那老子慈眉善目,潭壑碧水似的眼神,表明他无与伦比的智慧,正所谓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者也。而天下第一等的难事是,既有大智慧而又避免了大伪的浸染。从那飘拂的须眉和身在化外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回忆那《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无疑是一部心灵的实录,它终极皈依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根本回归。那于牛侧踏歌的童子,神情清纯,气质非凡,是具备了孟子“善之端”的少年,也可以说是克除了荀子本然自在的“恶”,经历了善的修为的一种当下的至善。你们不难看出一幅好的中国画,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它是历史的、哲学的而又是高度笔墨技巧的展示。初心:童心,在孟子和荀子那里的区别是可以统一的。孟子说的是“善之端”,并未保证其永善。而荀子也不曾否认已然的恶向善的转化。西方古代民谚说上帝造人时,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而近代科学的DNA和RNA基因,未来必可分析出善和恶的构成基因之不同。孟子和荀子如果在战国之时有如此高度的生物学修养,他们会携手而笑。孟子说,当我称性善的时候,那恶的DNA和RNA在休眠;荀子说,当我痛恨本然存在的恶的时候,那善的DNA和RNA也在休眠。今天,人类惟一最大的修为,不在身外的一切,而在身内,在于心,让恶的基因休眠吧!时间孔亟,不能久待,一旦全人类在核武器的轰鸣中同归于尽的时候,那就还得再等亿万斯年,出现新的物类,那和人类当然不是一回事,等待他们善的基因再来扼制恶的基因,那已是不用我们着急操心的事了。人类,难道我们不能同心同德地将身内的基因趋向于善?这已是拯救地球和人类的惟一通道。契约?世界曾有这样那样的契约,即使将来有全世界的和平宪章,而它对于“道法自然”的伟大皈依,不过是废纸。心灵的事只有用心灵的方法去解决,你会相信那些契约吗?因为签订那些契约有的天真的浮士德,也有穷凶的靡菲斯特。主宰宇宙的永远是善,惟其如此,才会有天地之大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恶”,即使会得逞于一时,但宇宙的大规律会使它速朽,不得永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所以老子希望人们能做与天地道德同步的事,过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老子·第十九章》)。至此,我们大体知道此文之标题“童心论”的涵义。“童心”二字只为方便明晰而摘取之,且童心二字代有贤者使用,似已然有甚多附加之深义在。其实,“童心”可以视为中国亘古至今的一个永恒命题,“童”与大人、圣人,“童”与天地、宇宙、本初、朴、无极有并列不悖之义,可谓同姓而异名。古人就心、性、情(张载)、性善(孟)、性恶(荀)的种种议论发明,都有张载所见到的大气迁流,万象纷陈,“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无一物非我”的感慨。童心者,大人之心也,圣人之心也,岂其有他哉?那是无瑕无疵、无邪无垢的心灵境域,那是一个纯粹高洁的代号,是追逐之象征,而非辩说之结果,亦宛若孔子之“仁”,也是一种道德的标示,即人生最高的当然准则,那也是无需辩说而后存在的。论及“童心”,必论及中国作为士的阶层道德的构建,在此我们必须提及的有宋明理学家张载、朱熹和王阳明。谈及张载,我们知道他是宋代理学划时代的大师,他的成长过程中似乎与我们范家有着一定的渊源。年轻时,张载崇拜先祖范仲淹,他啸聚了几个有血性的哥儿们,要与党项人一拼,收复洮西失地。范仲淹大概看出这书生还是回去读书为好,这次的劝阻,的确为中国留下了一个大哲学家。从这件事却看出了张载的童心。在张载看来,人性有二,一日本然之性,这是天地宇宙的全体之性,是一种“纯善”之性;一日气质之性,在宇宙大气迁流中(或如现代天体物理学之大爆炸所引致的冲击波),各种物类形成,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物类既异,气质且殊,因此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而这种有善有不善的气质同样存于人性之中。张载看来,以上所述之性是根本的,有性矣,复有知觉,便成为心。这心包含了性(纯善之性和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之性),性之发为情,情亦在心中。这时我们还不可以认为这“心”便可称“童心”,在气质没有修为之前,称之为“童心”还过早。他在《理窟·气质》中说:“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在张载心目中,人生头等大事是变化气质,这变化的是“气质之性”。而与此同时,要悉心呵护天地之性,人人都有与宇宙全体之性同在的纯善之性,这种反省自明的作圣的工作,能使“天道合一,存乎诚”(《正蒙·诚明》)。这儿与天道合一的性,便是我们要证明的“童心”了。“童心”原来便是天人合一的伟大胜果。当人性中保持住了张载所称的天地本然之性,又诚恳地进行了气质的变化,那就做到了洛阳二程所说的“天人本无二,何必言合”(《河南程氏遗书·第六章》)的无间隙的天即人、人即天的境界。在这里,“童心”化成了一种宇宙最本然的存在。体现了这种大存在的是为大人、圣人。由此引出一位大人、圣人,那就是南宋的大理学家朱熹。在奸佞当道、残害忠良的时节,宋宁宗朝发生了“庆元党禁”,首当其冲的是良臣赵汝愚和大儒朱熹。党禁迫害变本加厉,朱熹之学由“伪学”而为“伪党”,由“伪党”而为“逆党”,群丑蹀躞跳荡,丑态毕现,而于风云之中有两位足具“童心”者在焉:朱熹和辛稼轩。辛稼轩虽与党禁之祸无涉,但他是朱熹的好朋友,习相远而性相近,而且都具备着“舍德之厚,比于赤子”的一颗纯粹不染的童心。有了这样的童心,他们就柔弱胜刚强,“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老子·第五十五章》)。朱熹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在险境中安坐教席,拂尘而谈经,在从容应对时变中去世。迟暮的英雄辛稼轩哭拜于朱熹墓前,写下了“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宋史》卷四百《列传第一百六十》)的名句,还写下了“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行香子》)的痛疾时弊的词句。《老子》书有云“赤子”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辛稼轩为了朱熹所作的愤怒呼号,不止终日而不哑,而且亦当干秋而不哑。朱熹的著述,有一部专谈为人之气质、气象者日《近思录》。宋代的理学家是重气质、气象的。张载之论已如前述,又如洛阳二程说:“人须当学颜子,便入圣人气象。”记得《论语》有关颜回的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第二章》)、“回也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第五章》)、“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第六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章》)看出了颜回的君子儒雅风范和内美修能,也看出了他的刚毅木讷。进问之,颜回“不改其乐”,其乐为何?真正地能行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七章》),时刻“欲仁”,那便是推己及人,力行忠恕,不以巧伪以赢人心,那便是颜回的至极快乐,乐以忘忧,仁者不忧,便入于圣人气象矣。“不违如愚”,似听话之学子;“闻一以知十”,绝对是聪颖之学子;“三月不违仁”,有弘毅精神之学子;“一箪食,一瓢饮”,固力行而克己复礼之学子。瞻其气质,“如婴儿之未孩”,而视其气象炎炎其扬灵之大哲也。微颜回“童心”具足为无疑者矣。朱熹对孔子、颜回、孟子有精辟简赅的评语云:“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孟子其迹著。”朱熹惟言其状态之不类,而并不欲辨其高下轩轾。

编辑推荐

《十翼童心》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十翼童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我先是买一本看 看~真的好~然后买了同一出版社的其他几本~只要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你都可以看看~书前都付有范的字~很美~
  •   漂亮,字画都很好看,值得收藏!
  •   买书就是因为喜欢内容才买来收藏的。结果收到很是失望。书面及封底脏且破损。没有包装。像是那种被人已看过多遍然后才拿来卖的东西。因为是别人帮收的货,否则一定是拒收的。对爱书的人来说收到这种书是非常令人愤怒的事。
  •   文章洒脱,插图很美。
  •   钱付了,货却没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