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出版时间:2000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卡伦 荷妮  页数:376  译者:陈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译全18种,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荷妮和弗罗姆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病态心理-大至精神疾患,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

作者简介

卡伦·荷妮:188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14年师从亚伯拉罕后,逐渐成为柏林精神分析运动的中坚。希特勒执政后移居美国。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及与阿德勒、沙利文、弗洛姆之间相互影响,逐渐对弗洛伊德学说产生怀疑,并与之决裂。不久,她创办了美国精神分析促进会,并担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探究荣誉 
第二章 病态要求
第三章 应该之暴行
第四章 病态自负
第五章 自恨与自卑
第六章 脱离自我
第七章 解除紧张之法
第八章 夸张型解决法——主宰一切
第九章 自谦型解决法——爱的吸引力
第十章 病态依赖
第十一章 放弃:自由的吸引力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中的神经症不安
第十三章 工作中的神经症障碍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治疗之路
第十五章 理论上的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8条)

 
 

  •   这是我在亚马逊购物多年以来第一次碰到如此恶劣的卖主,此书不仅是从某个个人手里周转到北京的店,再由北京某个地方快递到我手上,书本是二手的,有多处铅笔划痕,还是中文翻译过的,以为是英文原版,看了实物,翻到书的后面一看,原价才二三十块钱,竟然在这里卖到154块。。。哪有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事!!实在太差,太恶劣,太神经了。早在十天前就提出索赔意向,完全没有任何反应,是不是皮包书店?太不负责任了。极度影响了本人在亚马逊购物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   适合所有人看,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很健康的人 :)
  •   很差劲,根本没法通顺的读下去。从没见过这么臭的翻译。
  •   翻译差到没边了,怀疑是否翻译软件翻译
  •   翻译太差!!!翻译太差!!!翻译太差!!!翻译太差!!!翻译太差!!!
  •   内容很好,唯感翻译的词句太生涩。
  •   适合有问题的人看。
  •     内容基于异常心理,用类化的神经症理论,延伸到边界更为宽泛的人格/人性领域探索。
      
      赞叹老弗后精神分析家们一脉相承的细致,霍尼眼毒、口利、心慈,独辟一枝,理当领略。
      
      ps.感觉本书在锦绣六卷本中相对易读,又集理论大成,力荐!
  •     K• Horney的几部书(女性心理学没读),大致说来《精神分析新法》主要论述与弗氏的异同之处,进而建构自己的理论根基;《自我分析》文如其题;《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则论述了文化因素;如果想嫌多只看《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就行了;如果还想嫌多,那就只看《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此书是作者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逻辑体系也更为清晰。
      心理学书籍多半是欧美俄的专利,我们要读,只能寄希望于翻译,有些翻译让人有抓狂发疯的冲动。K• Horney的书稍白话一些,但也不例外。她的书翻译的较好的版本,本人翻阅比较后归纳如下:
      《精神分析新法》上海文艺;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上海文艺;
      《自我分析》贵州人民;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贵州人民,译林;
      《我们内心的冲突》贵州人民,译林。
      另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翻译的几本书都很烂。
      K• Horney理论的核心是“基本焦虑”——这是她的首创——这种焦虑与安全感的缺失有关。他的全部理论在“前言”、“追求荣誉”chp1、“理论化的思考”chp15等章节均有归纳总结,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读完之后有一种恐惧:自己是不是也有神经症?因为书中描述的细节在自己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关于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清晰的回答:普通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处事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人的原则是灵活的,随场合变化的;神经症患者的原则是强迫的,非那样不可的。
      K• Horney在书中说,正如建造金字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一样,被神经症驱使的人也浪费了大量的创造力。他们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魔鬼,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完善“理想化的自我”上,最终“真实的自我”逐渐萎缩。
      相比弗洛伊德宿命式的叹息,作为学生的K• Horney是比较乐观的,她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终归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     手里有一本复印来的这个版本,以前想把它打出来,后来放弃了,账号也注销了,如今用新的账号接着打吧
      
      链接地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619323/
      
      计划今年6月底完成
      
      
  •     非常有收获,虽然用了两个月时间读的。
      人人都是神经症,带着枷锁行走在世间,要想成为自由的人,要从低头看清身上的枷锁开始。
      非常有启发的一本书,从另外的角度认识自己。
      还有一个启示就是越是生长在有知识的家庭,越是读书的家庭的孩子越是一生都要摆脱这些神经症,文化的错?人类文化也许就是神经症的最终根源。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文化使然
      
  •     这注定又是一本我没有能力评价、不敢妄谈评价的书。
      我读得很慢,大概8分钟/页。只能读完后来写点阅读时的感觉。
      
      这个版本的翻译仍然阅读困难,终于找到了英文版,可以对照着看,需要的留下email。
  •     这是一本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卡伦霍妮在1950年的著作,拿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发觉自己的问题的本源。   关于个人成长我已经做过了数次,但直到阅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开始了解别人和自己。
  •     霍尼的三本书《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我们的内心冲突》及《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都看过,最后对书中内容留得下印象的只有这本。两个原因:一个是前两本买的是新出的锦绣版,因为普遍反映国际文化版的翻译太烂,事实证明锦绣版的也不怎么样,而第三本看的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上海文艺版的老书,翻译不可同日而语,在阅读时很少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看前两本时这是常事);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三本书都是作者在同一领域内先后出版的著作,而本书成书时间最晚,理论体系也最为成熟,因此在阅读时可以发现本书的内容无论在结构还是语言上都更合理更平实易懂,收获也最大。
  •     第六章快结束时的那首诗原文:
      
      
      Now I become myself. It's taken
      
      Time, many years and places;
      
      I have been dissolved and shaken,
      
      Worn other people's faces,
      
      Run madly, as if Time were there,
      
      Terribly old, crying a warning,
      
      "Hurry, you will be dead before—"
      
      (What? Before you reach the morning?
      
      Or the end of the poem is clear?
      
      Or love safe in the walled city?)
      
      Now to stand still, to be here,
      
      Feel my own weight and density!
      
      The black shadow on the paper
      
      Is my hand; the shadow of a word
      
      As thought shapes the shaper
      
      Falls heavy on the page, is heard.
      
      All fuses now, falls into place
      
      From wish to action, word to silence,
      
      My work, my love, my time, my face
      
      Gathered into one intense
      
      Gesture of growing like a plant.
      
      As slowly as the ripening fruit
      
      Fertile, detached, and always spent,
      
      Falls but does not exhaust the root,
      
      So all the poem is, can give,
      
      Grows in me to become the song,
      
      Made so and rooted by love.
      
      Now there is time and Time is young.
      
      O, in this single hour I live
      
      All of myself and do not move.
      
      I, the pursued, who madly ran,
      
      Stand still, stand still, and stop the sun!
  •     现在想通了不是每一个个体都能在最有利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每个人总是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来自周围环境或自身局限性而造成的困难,正常的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些困难时能够认真对待并加以分析从而吸取经验教训发展壮大真实的自我,坚定真我的目标和立场。不过当这种困难出现在个体未长大成熟的时候而又没有正确的方法途径来加以引导发展真我这一潜能的话,个体的真实自我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而造成个体人格的不完整,这种不完整会在初期的时候给个体一种缺失感,或是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等,这就是初期的基本焦虑,个体可能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消除这种焦虑,而当外界的压力大于个体的努力(这可分为个体的力量过于弱小或是个体自身的局限性)时,个体就会通过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缓和这一基本焦虑,那就是自我理想化,在自我理想化中他能实现他所有的一切,不仅包括美好未来的许诺还包括自身缺点的美化,但是个体在接下来不久就会发现现实过程中他的理想化自我总是处处碰壁并遭到抵制,这让他依旧痛苦,因此他就会强迫自己为实现这一理想化自我而制定一系列的计划目标并付诸行动予以实现,而这一理想化过程并不能被个体所意识到,他所意识到的这一过程是最自然并且最正常不过的了,因为真我已经被掩盖了。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化过程自我的潜意识当中就会调动所有自身或外界能利用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有时候还一些个体自身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自我实现他的自我理想化过程,至此已经不论这种理想化能否最后实现了,因为理想化自我是建立在未能满足的需要的基础上的,而这种不能满足的需要其实起初的时候只是一种正常的愿望,但是因为周围环境或自身的局限性而让个体长期感受得不到满足感而演变成了过份的需求,不知不觉的这种过份的需求就会被个体外移并应用到他周围的环境当中,如果他没能在自身或是周围的环境中达到理想化中的自我状态,那么他便会责怪、怨恨自我或是周围的一切,这又让他产生痛苦感,然后又继续更高要求的理想化自我,而这种不断加强的理想化自我是必然会受挫的,而当个体一味沉浸在这种理想化自我的话,那么就必然是个危险地信号,个体或许就会出现自毁的想法和行为。除非个体能够意识到这一理想化自我带来的危险信号,个体或许就会出现自毁的想法和行为。当个体惊奇于自己会有自毁这一想法时,这是真实的自我在敲响警钟,如果个体能够因此而认识到自身的过份需求和理想化自我,并且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分辨,在日后的生活中加以分析、克服才能调动出自身的建设性力量,这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因为每个个体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不同,这种理想化自我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因此发展真我的基础便是认识自我并加以分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调动真我的建设性力量!
  •     下次看这类书的时候得小心一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有神经症(神经症不是神经病)倾向的人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夸张型、自谦型、退却型。它们虽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根本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心中有一个理想化自我,并且强迫自己去实现它。在他们的生活中,“应该”是痛苦的根源。比如,他们会觉得自己“应该”善良大方,别人“应该”都很慷慨,这个世界“应该”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发展。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将它和自己的一些行为对号入座。原来我尽量让自己做善事不是因为真正的善良,而是因为我要通过这样而得到自己的救赎;原来我想获得某方面的成功不是因为我真正地喜欢这个东西,而是因为我只是渴求胜利。我对自己做了全面的否定,一时步入懊恼和自恨的深渊之中。好在渐渐的,我能够正视自己,才不致自毁。
      
      因此,我建议想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不要迷失自己。
      
      另外,这本书对我的写作也很有帮助。我涉世很浅,对许多事情都不能真正理解。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一些人心所想、他们痛苦的原因,这对于我挖掘小说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     感想:
      1. 霍妮在书中描述的三大类型有神经症所带来的防御方式的种类之繁多,让我觉得谁都是有点儿神经症的。或者说我太容易对号入座了。觉得自己挺牛逼的、觉得自己挺SB的,无论自己牛不牛傻不傻都无所谓的,这三种人在生活中多了去了。
      2.为什么得神经症?说白了就是没有自知之名。霍妮的具体解释是把假我当作了真我,而把真的真我给抛弃了;但问题是真我是抛弃不掉的,于是就必须发展出各种各样方法巩固假我的地位,比如提出过分的要求,建立自尊体系,不断的不能自已的对自己提出要求。而伴随着对外部世界认识扭曲,生活的方方面面会涌现出糟糕的情形。
      3.作者挺唠叨的,一个意思反复的来回的变着法儿的说很多遍。但是对神经症的描写实在是精彩,因为我在其中看到了部分的自己,也因为颇为准确的描述了一些我所观察到的东西。
      4.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集权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神经症,虽然随后的论述不具有很强说服力,但是这仍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毕竟作者只是在上个世纪前半段的西方社会环境为背景,建构的该理论。
      
      
      
      ====================================================
      一些书摘:
      
      像是那些相信人天生有罪,或者受原始本都能控制的人(佛洛依德),这些人认为道德的目标必然是克服自然状态,而不是发展自然状态。对于那些认为人性中本质上是“善”的,但同时又具有某些“恶”的东西的人,他们会认为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信仰,理性等来加工、指导、加强确信美德一方获得胜利(宗教和伦理的思路大概如此)。最后,那些信仰建设性力量的人所特有的人认为,人生来就自愿的为实现自我而奋斗,并从这种奋斗中发展一系列价值。(马斯洛的人本和作者如此)
      一种特殊的态度或者驱力对我们人类的成长是具有促进还是阻碍作用?
      
      父母的病态造成孩子的基本焦虑,限制孩子以其真正的自发的情感与人打交道,而是迫使孩子寻求手段对付他人,其三种形式为,趋就、反对、逃避,其后果是加强了他与自我疏离,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在这种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理想形象就必须出现了(自我理想化)。当自我理想化被提升为积极的能力时,个体好像就找到了一种解决那些真正的自我不能忍受的情感,而自我理想化就被强化了。而个体通常把自我理想化转化成实现理性的自我(探求荣誉)。
      探求荣誉中,包括病态的雄心,即对外在成功的驱力;和追求报复性胜利。
      自发性驱力和强迫性驱力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我要”,而后者是“被迫”(被迫性)。区分两者的标准之一是不加区分性,意思是,个体真实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是最好的;之二是不满足性,个体体会不到真正的成功,高兴不会长久。另一个探寻荣誉的特征是想象,神经症患者的想象力比普通人强的多,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迷失在想象力中,例如白日梦的发生,而更有害的是对现实加以扭曲而没有发现,他们排斥接触有限的东西例如时间。
      探求荣誉的正常驱力与病态驱力的区别在于:自发性VS强迫性;认识界限的不同;聚焦于辉煌的最终结果VS感受其过程;表象VS存在;幻想VS真实。
      
      当理想化的自我和现实(作为人的局限性)相冲突时,神经症患者会向外界提出病态要求以保全理想化的自我继续生存。这种病态要求在人际关系和日常琐事上都会表现出来。例如,对晚点火车的愤怒,对规则和现实的厌恶,对恋人的过分要求等。神经症患者的理想化自我是不可侵犯的,一旦某种不利的情况出现,这对他的打击的毁灭性的,而变为对生活过分戒备。对于他人的优点,他们表现出过分的嫉妒和羡慕,因为一直有种信念在他们心中,这种信念是他有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换句话说,其特征为自我中心主义,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不同于孩童时代的,后者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他与他人关系的感觉,前者的原因在于收到内心需求的驱使;不劳而获的需求,没有认清现实中一些基本的因果关系;当他人向他指出他内心存在物无理要求的时候,报复性回击的常见的,而这种回击包括要求提出者对自己负责。当他认识到自己的要求是过分的时候,并不会质疑其的合理性,而是使其合理化,例如因为我是一个女人,所以我要什;因为这是违背公平的,所以我不能接受;还表现为对他人的嫉妒与无情的混合。
      他必须证明自己超越于心灵和自然法则。如果他一再的看到他人不答应他的要求,看到心灵和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他,看到他也会遭到普通人一样的烦恼和失败---所有这些并不能证明他不具有无限可能的证据。所有这些只不过证明迄今为止他一直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只要他坚持那些病态要求,这些要求会有一天能够实现。
      
      神经症患者把他的完美形象带到他的灵魂面前,并无意识地对自己说:忘掉你实际上是的那个不光彩的人;唯一重要的是你必须成为理想的自我。他们不顾可行性,而仅仅只是发出一道决定的命令,而不伴有确切计划。而他们认识到现有心灵缺点时,便可能用意志力来消除这些缺点,比如害怕窃贼则强迫自己单独一人夜晚睡与空屋。而像这样有意识的努力对消除神经症的没有一点作用的。而问题在于强迫自己的行为并不等于强迫自己的感情或感受,正如强迫自己不再怀疑并不意味着自己得到了自信的感觉。当然感情也可以通过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一旦某种情形出现时,比如当骄傲和虚荣心受到伤害的时候,爱的表现便会让位于漠不关心和怨恨,人们会质疑自己:我真的爱这个人吗?我真的信任这个人吗?还是这个人改变了我的什么观念?
      
      神经症者想得到的,但是恰恰也是不能得到的是自信和自尊。即使他们权高位重,或者获得极大的名望,只会使他们傲慢自大,而不是获得包含安全感的自信心。此时他们得到的是神经质的自尊。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身上人类固有的限制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的,就像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于他的财产一样。为了增加这种虚假的自信和自尊,他们往往对一些的他人看来值得羡慕的特性趋之若鹜,例如加入某个能使其提高威望的团体,而当这一团体不能增加他的威望时,他的自尊心会受到损害。一些他人看来并不重要的事件可能成为他们增加自己自尊的契机,例如在疟疾盛行的地方保持健康是值得自豪的,出去旅游时是好天气是值得自豪的等。也可以说,当神经症患者找到和自己有关的行为符合内心指令时,便会膨胀这种虚假的自尊,例如这种自尊并不是来自他明了自己是个有道德的人。
      当这种虚假的自尊受到攻击的时候,受辱(来自他人行动的攻击)感和羞愧感(来自自己的行动的攻击)是常见两种反应。通过一个由某一单独的事件所引发的这两种情感,而判断其背后的自尊,即自尊背后所隐藏的理想人格是不合适的。例如,一位未婚的年轻女性拥有情夫这一现实让她本人感到羞耻,不能仓促的认为这种羞耻感自来她违背了社会公认的道德;也许是这位情夫的社会地位和外貌让她觉得自己不够有吸引力,从而感到羞耻;或许是有情夫而没有结婚这一事实让她感到不具有吸引力造成的,又或许与情夫对她的态度有关系。以上两种情感可能被其他更为常见和易于接受的情感掩盖,例如愤怒、惆怅、恐惧。
      到这种自尊受到攻击时候,报复可能成为恢复自尊的手段。而报复的目的不仅仅是恢复自尊,而通常是通过更猛烈的报复战胜对手。这也许会助长这种自尊,而导致更多的报复,形成恶心循环。逃避也是恢复虚假自尊的手段,例如一位本可以成为优秀教师的人,由于刚刚上岗几天遭到挫败,而丧失了对教师职业的兴趣,而选择更换职业,而此时他口头上给出的原因可能是“我不想做”或者“我不适合做”。
      
      神经症患者用自尊维持理想化自我的地位,用自我憎恨和轻蔑对待现实中的自我。自我憎恨在本质上是无意识的过程,之所以意识不到是因为它的出现会破坏理想化自我。而自我憎恨这一过程通常被外表化:把憎恨引向外部世界,以生活中的抽象事物或者人物为憎恨对象;后者仍然以自己为憎恨对象,却把憎恨看成或体验成是来自外界的。
       自我憎恨的六种运行方式:对自我的无情要求,残酷的自我谴责,自我轻蔑,自我挫败,自我折磨和自我毁灭。
      自我要求:
      当真实的自我不能执行理想自我“必须”的指令时,神经症患者有两种选择:一他曾经对自己的要求是荒谬的,二狂热的声称他的生活状况已经改变得使他无须面对他的“失败”。显然前一种是治疗师的治疗之路,而对于后一种,这种狂热的声称和现实的冲击使得使他向外界过分的提出要求,过分的希望他人过分的服务于自己。
      为了避免自我谴责的出现,神经症患者会发展一些更为隐秘的方法。例如提高自我觉知的阈限,声称他们没有意识到事件的发生;把生活认识为一系列的反应和影响的结果(那些“必须”的指令被外表化了)。换句话说,这些方法就是造成自我疏远,给理想化的自我以主动权。
      自我谴责:
      针对生活中难题和自己动机的自我谴责,更像是倾向于内部归因。
       自我轻蔑:
       主要针对争取改进和追求努力而言。其所引发的现象1)为使人强迫自己同每个人相比较,而作比较的结果通常是对他们不利的。2)倾向于挖掘涉及到自己的他人行为背后反对和侮辱他的动机,换句话说是对人际关系扭曲的认识。3)往往受到更多来自他人的凌辱,因为他们的自我轻蔑使他人的凌辱变得可以接受。4)
       自我挫败:
       不许享受乐趣的禁忌。其外在表现形式:“因为。。。。,所以我无法成为最幸福的人。”
       自我折磨:
       自我折磨的倾向:拖延和疑病症。
       自我毁灭:
       以自杀行为表现出来的自我毁灭,可能带有自我疏离的现象,例如,“我从十层楼上跳下去之后,再回家给孩子做饭。”这种想法的存在。还表现为无意识的故意破坏人际关系,或者反复地放弃自己在有进展的事情上可能取得的成果,这似乎和自我折磨有些类似;或严重到故意破坏自己良好的品格。
      自我疏远所疏远是和真正的自我有关系的情绪、事物。比如感觉不到工资是自己的财产,感觉不到自己对某件事物真心的喜欢。这以过程的始作俑者是效忠于理想自我的自尊体系。自尊体系会打压对理想自我的存在不利的情感,比如崇尚完美的自尊体系会打压嫉妒情感。
      
       当真正的自我在精神分析后期出现的时候,它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对立会导致紧张的状态。自我保护(把问题搞混)、内心经历外表化(把心灵过程体验为发生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过程,如:我对他人没有敌意,而是相反)和分裂自己的体验(例如察觉不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明显的因果关系),以上三点可以减轻紧张状态,而保持内心平静的假象。此外,过分用理智和逻辑理解和阐释生活,而对自己生活的本质问题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缓解内心的紧张。
      
      
      暂时的解决之一:豪爽的解决方法
      自恋类型:把自己和被美化的自己混为一谈。沉湎于自我陶醉,雄心勃勃的追求,获得报复性胜利的人,通过意志和智力和掌控自己的生活,以这些作为实现理想自我的手段。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抛弃所有自我谦让和自我谴责怀疑的痕迹,如此他们才能在主观上对自己的优越性和权力深信不疑。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可能通过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欺骗而感到自豪,而最害怕被他人愚弄欺骗,而他主观上的解释任务需要,以至于他有任何资格享受特权。人际关系和事业上失败后,他会反弹,但也可能激发出原来被搁置一旁自我消沉和自我轻蔑而产生自我毁灭的行为。
      完美主义型:把他自己和他的标准等同起来。“我既知道道德准则又是个道德高尚的人”这句话欺骗了自己,同时因为他人达不到自己的标准而藐视他人,这实际上的自我谴责的外化表现。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敬而不是热情的爱慕。由于自己是道德高尚的人,理应得到好运的眷顾,所以他所遭受的厄运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傲慢的报复型:把自己和他自己的自尊等同起来。他们极具竞争性,他们不允许他人更有知识和成就或者对他的优越性有任何的怀疑。报复性的体现就是狂怒。对他人的态度中永远有报复性心态,他深信每个人都是狡诈的,即使友好,那也是虚伪的姿态而已,所以唯一可行的生存之道是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他以收集他人侮辱他证据的原则来与人相处,所以经常对人傲慢无礼,即使这是用彬彬有礼作为伪装的。例如用女人来满足他的性欲而全然不顾她 的感受,向他人示好也仅仅是认为此人可作为事业上的垫脚石。他并不想克服他对旁人的敌意,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巧妙表达敌意,这样人们便可以由于对他的敬畏而来满足他的需要。这来自童年的经历,好像集中营中的人们必须学会抛弃同情和怜悯而生存。为了证明他自己的需要,从不求助与他人,而是认为自己应该向神一样的自给自足,而抛弃了一些积极情感。他对的诚实公平和正直有特殊子自尊感;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反击在他看来是对付周围危险世界的合乎逻辑的必须武器。另外,诚实成为了他们做出报复的理由(我比那些伪善的人要诚实)。
      
      
      暂时的解决之二:谦避
       和采用豪爽的解决方法的人相反,他们自己比别人优越或在自己的行为中感觉不到这样的感情。他们倾向于是自己从属与他人,依赖他人,让步于他人。有时甚至夸大他的孤立无援和痛苦的状况;他对来自他人的认可和崇拜感到不安。任何“放肆”的想法令他回避,这种“放肆”的想法通常是矫枉过正的,而被认为是傲慢自负的,例如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候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像自己中意的异性示好。这种为自己做的事情在他看来都是自私的,可耻的。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不表示出自己的敌意,避免斗争,避免他人的敌意。
       而这种人格的发展环境通常是由于一个拥有强大保护人的童年,或者一个要用自己从属的忠诚换取保护者关系和爱的童年。例如,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或者有一个事事强有力哥哥。长大后,他们更倾向于对敌意和紧张状态产生恐惧。当这种理想化的自我解决了他早期所需要时,但在成年后事实是他仅仅是“谦恭的认为我理所当然地具有高尚的道德。”而这样的理想化形象限制了有意识的自尊感。结果,高尚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差距越来越大,真正的自尊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了。
       就像害怕他人的指责一样,他以同样的态度面对自我指责(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外在化表现,而实为一物),如此一来,真正的自我被贬低的一文不值;此时保护自己的措施就是立刻向他人或者自己承认错误,强调自己的痛苦和弱小,而试图激起同情。他们通常坚信“人性本善”这个命题,而常常遭到欺骗;被多少人所接受便是他诠释自己生命意义的标尺,而爱情此时就变得像空气一样重要了。而自己的弱小使得他不自然想他人索取帮助,而背后的动机是希望他人可以把一切事情都办好。人性本善的坚信与索取他人帮助加在一起似乎可以描述他的人际关系,这种描述是:他经常帮助他人而且高估了这种帮助的价值,而实际上他的这些实际上用处不大的帮助是带有附加条件的,这便是获得他人帮助;而他通常依然认为这段友谊的纯金一般的,这种“罕见”的友谊也成了他索取回报的基础。
       他似乎享受自己受到伤害这一主观事实。无意识无法得到满足,自我责备和自我伤害,都会引起受到伤害的认知。而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冤屈,便是抵御伤害的武器。这种情况(我是光荣殉道者)可以为遭到抑制的豪爽冲动提供发泄动力,例如:为自己对他人的敌意提供借口。如此他们既是天真的认为人性本善,同时也不加分别的对人们有怀疑和愤恨。
       之所以他享受痛苦,是因为他的痛苦可以为他开脱一切(他对别人要求,他帮助他人和愤恨他人的两面性);还可以免除责任(为他的虚度年华);还可以引起“垮掉”的念头,同样免除一些责任。而恰恰垮掉的行为被他视为最后的胜利,用一句自白表示的话,这句话便是:一个敏感的人在这个卑鄙的世界上除了垮掉,还能做些什么呢?
      
      
      暂时的解决之三:病态的依赖
       他们把爱情视为救赎的最高效的途径,因为爱情给予他们“沉浸”的感觉,无论是沉浸在悲伤中,自责中,快乐中,这都会使他们处于委身与他人状态中,满足获得整体感需要。另外爱情也像是提供给他们一个发展和巩固理想自我必须品质的平台,这种品质便是讨好别人的品质,以防他人不喜欢自己,而在这一过程中,豪爽的行为是被抑制的。而他的这种付出是自己认为理所应当要得到回报---专一的爱人和爱人的爱。虽然他以这种状态进入爱情,但是如果碰到另一位足够健康或者对这种依赖特性怀有感情的人,那么他的爱情生活应该不算糟糕。但是,这必然会阻碍他超越自己的神经症。
       他更可能爱上一个超然的人,一个看起来在方方面面都不畏手畏脚的人,一个敢于公开冒犯他人的人;其中的原因在于这种“过分的鲁莽”正是他所缺少的,或者说是被压抑的。另一方面,他和同一类型的人可能会成为朋友,可以从彼此身上得到更多的忠诚、理解和同情;但是如果展开亲密关系,他便会开始反感。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女主人公都是由于男主人公主动的冒犯而一见钟情的。进一步探查之后,会发现他是多么的渴望的主动交出自己的灵魂和肉体,而这只有在自尊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
       当一位自我谦逊型的女子和挑衅型的男子形成组合时:她的计划,对他人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都会围着他转。他嘲笑她对人们的信任,使她失去根基。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彼此合得来,因为一个需要的是主宰,一个需要的是顺从。而矛盾是:他认为她给予的爱情是伪善的,而不能给予她感情的回应而伤害她。她强迫性的帮助和理解使他感到自尊受到伤害,而倾向于要撕下她高尚道德伪装。她把他看作是个残忍的人,他把她看成是个假道学先生。他所提出的要求都应该是要被满足的,而好不表示感激,但是当愿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却唠叨不休。他若可以看出她的需求,便会故意不满足而惩罚她。她会纠结他对他难以捉摸和不尊重的态度。此时,性也许是少有维持他们关系的东西。于是出现了虐待狂和受虐狂。
      
      
      暂时的解决方法之四:与世无争
       他一贯采取不在乎的态度,看起来他不那么为内心的冲突而烦恼,他人看来也是内心平静。与健康的与世无争的差别在于,为了追求平静而放弃努力和奋斗,这是个限制成长的过程。他们认为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观者(当然也是他人的),当遇到冲突时,他会主动避开;或者保持警惕,原理危险事物,虽然这些过程他没有意识到。此外,他对作出努力抱有方案的态度,所以通常不会为成功的希望而作出努力;而支持这种心态的是他善于为不去做事情寻找理由。例如,看一本书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呢?若把注意力集中于此,那么会不会减弱我其他方面的视野呢?而这种经常出没的疑问会造成他对事务性和积累性的活动产生疲倦的感觉。所以他是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性的,因为这让他感到厌烦。深入看来,会发现神经质的与世无争是对愿望的限制。他们有意识的或无意识认为最好不去希望或者指望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向往。即使什么真的引起了他们的热情,也是透过不在乎的态度被自己所理解;而随之产生的实现愿望的倾向会被认为是引发未来冲突的开始。
       在人际关系中,他执行不参与原则。他的人际关系是超脱的,和他人在感情上保持距离。他认为不应该在喜欢一个人,以至于需要他的陪伴,或者因为到了一定亲密程度而必须发生性关系。即使他帮助了他人,也不希望并且不需要他人的感激。性可能成为他和他人沟通唯一桥梁。或者他有很多性关系,而最终都是选择退出。另一个极端就是把性完全的排除于生活之外。他对任何种类影响、压力、强制十分敏感。例如,反感契约和合同类的东西,也包括物理上的压迫,例如硬领的衣服,被阻碍的视线。这种敏感程度甚至会扩展到对社会制度,政府决策的内心冲突。这种敏感性和惰性结合起来的话,他会把惰性(不愿做某事)背后的原因解释为“这是被他人要求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他更容易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屈服于某人的结果,而实际上,那只是他自己愿望而已。而他把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看做是自己智慧的组成部分。
       在青春期时候,他可能经常做一些表现出非凡精力和才能的事情;他可能足智多谋,获得经济上的不利局面使自己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总而言之,在一定时间内,他可能对许多东西都感兴趣,其成果多是反抗他成长环境的传统时产生的。接下来的是一段苦闷期,反抗的失败导致了他的失望。人们会说他安定了,说他变的实际了;但更了解他的人担忧他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对许多东西失去了热情。他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内心的冲突。
       不同于逃避豪爽的冲动和自我谦避的冲突,与世无争的他力图使这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同时停止活动。他虽然以想成为自己为借口逃避外界事物给他的约束,但是对于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他更强调的自己存在,而不是成长和成为。所以他疏离理想自我,压抑真实的自我,对艺术和自然界(非人格的东西),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
       与世无争的人依照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过活。一坚持与世无争;二自由的吸引力把消极的抵抗变为积极的斗争;三生活的功能的退化导致肤浅的生活。第一类人:对事务性工作消极的态度使得他们做事情难富有成效,但是他们乐于助人,所以或许在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是富有成效的;与此同时,他们不求回报,但是如果他人把所要更多的帮助或者将他们给予的帮助误理解为个人感情时,他们会感到气愤。日常性的工作对于他们不言而喻是负担,使他们完成工作的动机是混合的,除了经济和传统的强迫外,往往还有使自己对别人有用的需要。这种需要导致他们想要消磨时间却又不知道如何消磨时间,由于和别人接触会过于紧张而毫无乐趣可言,他们喜欢独处,而不喜欢独自做需要费力的事情,所以他们喜欢空想,听音乐,欣赏大自然。惰性所导致的对正常工作的厌恶是不能忽略的,如果没有经济来源,他们可能过着寄生的生活;如果拥有中等收入,为了可以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宁愿把自己限度降到最低。进一步,普遍的惰性可能从抗拒行为扩展到抗拒思维和感觉。一次回信或者一次拜访可能激起他积极或者消极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会很快消失殆尽。而严重的可能引起正常思维和正常情感的运行困难。
       第二种类人:自由这个概念对他们有格外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得第一种类人的消极抵抗变成了积极抵抗,如果豪爽的倾向越强,他就越是充满活力,他就越容易对约束他们的生活的限制感到不满。当工作、家庭变的令人厌恶而不能被容忍的时候,他们会公然反抗,以挑衅的姿态对待传统,而离家出走或者主动辞职,这种态度和行为可能以使人感到彬彬有礼的方式表达,也可能以令人感到厌恶的方式表达。而当这种反抗注重于内心专制的时候,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使人获得解放的感觉。当处于桎梏中的人认识到他受到多大的限制的时候,他的生活方式多么的令人厌恶的时候,他变得越来越的一心“变成他自己”。精力得到释放,他的便可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一些艺术家会经过这种演变过程。
       第三类人:当逃避内心冲突,逃避积极的生活到一定程度,他可能越来越和他自己疏远。逃避积极生活,逃避内心积极成长的他也会面临使感情失去深度的危险,而不断用消遣来分散恼人的注意力。他变得不加区分对待人们,任何人都可以是好人,但是眼不见时便心不想。超脱的态度变成了于己无关的态度。同样,他们的乐趣变的肤浅,食物,酒精,性会成为生活的主题。他们丧失了实质感,被他人信念所轻易影响,而变得愤世嫉俗。
      
      
      人际关系中的神经症:
       自尊体系把神经症患者变成个人主义的人,此处指的是把全部注意力倾注到自己身上;他的行为不一定在外表上完全的变现出来,他可能是各行其是的,可能总是做为了别人的事情。然而不管做的是什么,他们的自尊总有守卫,使得其不受外界或者心灵的威胁和打击。换句话说,他们对他人的看法经常是扭曲的,因为他们总是根据需要来看别人的,而这些需要正是自尊体系的产物。同时他们根据“外表化”来看待他人,也就是他们把对自己的情绪、看法转移到他人身上。体验不到自己专横却把他人看成不可置疑的暴君。他需要自己是完美无瑕的,便苛求他人如此,并抨击他看到正常范围内的马虎。外表化带来的扭曲可能赋予他人本不具有特征;可能的实际的优点视而不见;或者对他人实际存在的某些特点看的很清楚。神经质需求和内心行为的外表化导致的带有偏见的对他人的观察早就了他难以相处和建立亲密关系的特点,而他们自己通常很少察觉到这一点。
       这些扭曲结果是神经症患者内心的不安全感。他们会不知道自己对别人意味着什么,也不明白他人对自己以为这什么,比如朋友一次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他人过度的信任或者不信任,尽管他和朋友已经建立“亲密关系”很多年了,那是他依然不能心怀确定的预测他的朋友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工作中的神经质干扰:
       自负型人通常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天赋,认为自己的工作意义极高,不理解或者扭曲那些不给予自己赏识的人。他们对控制感的需求使得他们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其中自恋的人最容易被他们的想象支配,并拒绝承认他达不到想象自己能够达到的境界。这表现在他们兴趣的焦点经常变化,例如刚刚开始统筹一项庞大的商业项目,便开始觉得这一工作了无生趣;这是因为他们先是描绘了一副非凡成就的美景,但是他的兴趣和决决心的实打实的困难面前不堪一击。换句话说,他们无意识的拒绝不懈的努力,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变可优于他人。”总结起来,傲慢--报复的人在工作上关心的是对某种事物的控制,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充实它。
       自我谦避型的人通常过低的估计自己工作意义,容易被“我做不到”的想法所压倒。由于这类人满足“为他人而活”的特性,他们为别人工作的时候可能是富有成效的,并且在单独工作和与他人合作时有明显区别。如果,他们在工作中承担了一份责任,或者需要独立的去完成一项任务,他们很容易走入自责的趋势中。另外,他们认为雄心勃勃,细致的计划,远大憧憬是过分的。同时他们在从事创造性工作时无法长时专心,很容易被外界影响吸引,或者无意识的去翻弄手边的物品。而即使在工作中富有一定成效,他们也倾向于视而不见,而是着重渲染他的低效率。
       与世无争的人尚未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便已经感到满足。由于自由这个概念对他的特殊含义,独自一人时他们可以把工作干的更好,对高压统治的反感使他们难以在充满清规戒律的组织中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厌恶变化,也许可以忍受这样的环境,而仍能与绝大多数人和睦相处。对工作上他人提出的建议、规定、要求,他们会敏感的将至定义为威胁,例如交稿的最后期限会激起他无意识反抗,而使得完成工作的这一过程变得索然无味。自我奋斗和实现理想话自我的奋斗不仅被抑制而且被抛弃;工作变的毫无意义。工作可能变成一种“必须的罪恶”,打搅了“一个人的美好时光”。工作此时变纯粹是谋取金钱和名望的手段了。
      
      
      
  •     夜里熬夜看完了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终于懂得什么才是积极的人生。
      
      弗洛伊德分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卡伦·霍妮也有自己的分法:理想的自我(完美却不可能达到的自我)、实际的自我(被贬低的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自我)、真实的自我(经过努力后可能达到的自我)。我过去渴望像佛祖一样理解一切人、爱一切人,这种无视人类自身局限性、对理想的自我的妄念,反而阻碍了真实的自我的成长,并且,因为理想的自我是不可能达到的,我处处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反而带来深重的自我贬低自我谴责与自我憎恨,简单来说就是creep情结,全面否定自己。因此,别人对我的欣赏、认可等只能让我不安。“他是他的被抑制的自我。这种自我贬低是由强有力的禁忌来维持的,这种禁忌不准许他逾越他为自己规定的狭窄的范围。”别人夸我一句,我就暗自骂自己十句,以求平衡;别人骂我一句,各么我就更加名正言顺地贬低自己了。同时,还自以为是对自己高要求,取得道德上的优越感(“殉难者的荣耀”,虽然我其他地方比不过别人,但至少在自卑这一块。。。),旁人也容易把这种自我否定误解为谦逊。但实际上,这是带有强迫性质的神经症的根源,它并不具有任何建设性,这种剧烈而持久的内耗,耗去了人太多的精力,以至于丧失了发展自我的动力,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它的破坏性有多大。我甚至没有真正同情过自己(真实的自己),有的不过是在痛苦中“自怜的扭动”。
      
      当神经症的自尊(即一方面无限美化理想的自我,并把自己的弱点美化为美德,一方面因达不到这种标准而憎恨实际的自我,这种憎恨有时以外表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患者变得愤世嫉俗,藐视一切价值观)和真实的自我产生冲突时,人们会依据自己的性格和早年经历,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而不论选择哪种(其实不应该说种类,因为精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它通常采取几种方法加以混合,所以准确来说应该称为倾向,即哪种解决办法占主导地位。),其出发点都是在于自我保护,使处于夹缝中的真实的自我不至于崩溃,但这种保护往往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就像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一样。这三种倾向分别是:傲慢-报复型、自我谦避型和超脱型,各自对应三种解决方法,即反抗、顺从和逃避。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以超脱型为主导人格兼有自我谦避倾向的那种。超脱型看起来蛮好的哦,很有智慧与世无争的样子,但这并不是那种真正健康的通透的超脱,而只是为了保全真实的自我,以退出内心战场同时退出积极的生活为代价,结果在外表上给人以内心平静的假象。因此这种与世无争是个收缩的、限制的过程,是使生活和成长停顿的过程。
      
      超脱型神经症人格的两大特征,其一是“他成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旁观者”(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迷恋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生活,到后来甚至在想到自己的时候,率先冒出来的词竟是“她”!而我还暗自为能冷静地观察剖析自己而得意,其实这正是和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的表现。我观察生活,但并不愿积极地参与生活。)第二个特征则是“缺乏取得成就的任何认真的努力,而且对作出努力抱有反感”(对我来说,自发地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是高看自己的表现,也是自私的;只有在被他人“胁迫”的状态下,我才能为自己的努力找到理由,但同时我又反感一切强制性的东西,于是常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陷入僵局,而我仅以为这是没有灵感的缘故。)
      
      经过近一步分析,我们找到了与世无争的本质:对愿望的限制。这正是我长久以来着力于发展并反复用来说服自己的理论啊——对别人抱有期待是自私的,不应该强加给别人任何东西,因此这是一个强迫性的交易:我“必须”不对任何人抱有期待,所以别人也“必须”不对我抱有任何期待。“表面上并不苛求的超然的人也会坚持一个要求,即:不要别人打扰。他感到他无所求于人,因此他有权利不让别人来管他,无论他有什么危险。‘不要别人打扰’通常的含义是不要别人批评、不要别人对自己抱有期望、不想努力——即使努力是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他可能走向另一极端,就此对生活变得过分谨慎……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要求。相反,他不想再一次认识到他的要求不起作用。”
      
      分析了那么多(我纯粹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看官可以无视上面冗长的胡话),那么卡伦·霍妮的理论到底真正打动我的是哪里呢?毕竟我过去精神分析类的东西也稍稍看过一点,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比照着描述把自己往里面套,套完之后就不了了之,觉得自己更了解自己了(谬矣谬矣),但并不打算做任何改变(这恰恰说明我还没有找到真实的自我)。如果单单只是分析准确的话,有些星座分析看看也很准的,又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任何人都能从一个笼统的描述里找到和自己相对应的那部分。卡伦·霍妮理论的核心,在于她认为人是有渴望成长的愿望的,就像一颗种子,天生就想要发芽一样。如果说过去的精神分析师像神一样,试图把一些能够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较正常地生活下去的方法灌输给患者(这往往在表面上看起来患者是“正常”了许多,但实际上内心冲突并没有得到根除,只是在更深更隐秘的地方躲藏起来,结果创伤一辈子都在默默蚕食患者的内心);而卡伦·霍妮一派的精神分析师则相信患者本身有成长的要求,他们做的只是把真实的自我引导出来。事实上就像正常人要变疯绝非易事,精神病人要康复也是困难重重的,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往往拒绝“正常”,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多年以来自身反复磨合出的一套应对冲突的办法,虽然痛苦但他至少掌握得很好,变成一种熟能生巧的习惯,他们害怕精神分析师将把他们改造成面目模糊的所谓“正常人”,正是这种恐惧抵御了他们做出努力的决心。并且,患者往往渴望“顿悟”似的,一次性根除所有问题,豁然开朗的解决方法,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养成他的性格、他的内心运作机制用了那么多年,要改变它自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真正的改变是潜移默化不可察觉的。卡伦·霍妮并不打算告诉患者怎样才是正确的、怎样才是正常的,她只是引导出患者真实的自己,让它自己做出决定,要生长成怎样的植物,开出怎样的花朵。正像她自己说的“弗洛伊德没有看到人类身上的建设性力量,还否认人类有真诚的品质……弗洛伊德哲学从深层意义看是悲观的。我们的哲学虽然承认神经症中的悲剧因素,却仍属乐观的。”
      
      一个喜欢的小段子,从《女孩闲念》上看来的(一本模仿《懒人闲思》的维多利亚无名女性写的小书):她家的兔子死了,她给兔子做了个坟,上面种了一棵卷心菜,为了提醒它,它错过了多么美好的东西。那些在神经症中痛苦挣扎却不自知的人,那些精神崩溃发疯死去的人,那些在绝望中自杀的人,也应该有人去提醒他们,他们错过了多么美好的东西。
      
      最后引一段胡适的话,前两天和人聊天时候突然想起来的,后来细细咀嚼,越来越喜欢,而且和卡伦·霍妮的理论暗合。“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已经发生的事不要过于纠结,不然也是一种内耗,也不要后悔,重要的是你今后想成长为怎样的人。后一句“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我以前一直肤浅地以为这是破罐子破摔后的功利主义,现在方然省悟,这句话讲的是,你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人就是这样慢慢成长的。
      
      
  •     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uct.asp?uid=480-5435879-7906729&prodid=bkbk857483&ref=SC_SL
  •     卡伦荷妮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明显没有佛洛依德的书可读性强。看了N久才看完。看的过程中感觉极度混乱。
      
      开始觉得这书上说的症状我多多少少都有点儿、我应该是有神经症;然后又觉得没那么夸张,我应该是没有神经症。。。等最后看完全书我已经分不清我的哪些行为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袅。
      
      不过看完这本书我有两点震撼、一点茫然:
      
      震撼一是原来不同的人格会导致心理疾病,我原来还以为拥有多重人格是件很正常的事,难道不都是有Ig, Ego, Supergo的么?事实上如果出于某种原因,真我被压抑,而倾向于向外界展示以另一种人格,那么心理在扭曲之下就会导致神经症的发生。
      
      由震撼一导致的茫然是:我现在已经意识到要做真正的自我,不要去打压自我,但是我现在完全搞不清楚哪个是真我。。。以前好像有本关于发现真我的书,那时候我觉得很傻叉,心想路人甲老娘不认识,但是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么?现在觉得很有必要把那个书找出来看!
      
      震撼二是潜意识太强大袅!这个震撼不单单针对这本书,而是综合之前看的所有心理书籍后被震撼的。以前有个网站教大家如何提升潜意识,是一些听音乐啊、看一些画啊等貌似很傻叉的方法,当时我也是嗤之以鼻,好吧,现在我知道了,傻叉的是我自己。
      
      老娘自我感觉自身的潜意识不够积极向上,不行我得提升提升。
      
      最悲哀的是,照佛洛依德的说法潜意识啊什么什么的都来源于童年。可是童年我们知道个P啊?!白纸一张,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定什么时候就遭到重创,给毕生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完全是不可控制的么!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喜剧就是只有一次不可逆转的选择,我觉得人生最大的悲喜剧就是童年决定一切、而童年时我们只能逆来顺受、任人宰割。
      
  •     你对你孩子有什么希望?
      两个希望
      什么?
      好好锻炼什么,再一个吗,做自己就行了。
      就这?
      恩,第二个其实很难。
      
      
      我有一个小房间,里面住着我和我的安全感。
      房间有窗子,对着一片海,可那片海又怎么比得上我的安全感呢?于是我钉死了那扇窗。和安全感时时刻刻呆在一起是很轻松而愉快的。对于离开这个房间,我是很有抵触的。对于房间外的世界,我也从不关心,因为我的安全感只在这里。那天,有个人敲门,自称是我的邻居(我当然是不知道的),他(她)说,我们把我们之间的那堵墙推到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分享我们更为宽敞的房间了。我立马拒绝——他(她)要是侵犯我的安全感怎么办?
      可我毕竟不能总是呆在我的那个房间里,陪着我的安全感。所以,当我出去的时候,房间的门就相当的重要。我得有一个牢不可破的门,而不是现在这个漏风的木门。所以,我要努力,我要通过金钱、名誉、赞许、地位去换取一个更好的门。但是,哪里有什么绝对可靠的门呢,有的只是永远的趋近。可虽说没有那样的门,但我还是要去努力,努力的依附那些金钱、名誉、赞许、地位。我终于知道,我是那么渺小,我需要的东西还很多,值得我一生去追求。
      我强迫症一般的总是关门4、5次以后才能离开,路上,我依然不能安心,因为路上的所有人都可能趁我不在时,撬开我的房门,侵犯我的安全感。对于这些人,我能做的,就是打击、超越、警告、报复,我要将他们踩到脚下,让他们俯首称臣,让他们许诺——永远不踏入我房间一步。当然,他们没那么听话。所以,我需要时时刻刻去把他们踩到脚下,让他们永远没有那样的机会。
      
      于是,每当我再次回到我的房间中时,我都是疲惫不堪。
      
      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呢?
      
      ......
      
      我驱逐了我的安全感,因为,我的安全感和我相比,不值一提。我驱逐了那个称之为自尊、自负、面子的安全感,只留下我——我自己。这下,感觉好多了。
      我打开窗子,看到了那片海和海上的风景。我拆掉了和邻居之间的那堵墙,房间果然宽敞了。
      我把门也拆了,更不用去依附那些金钱、名誉、赞许、地位。
      而路上的行人也都和善起来了,我也常常和他们打招呼,一起聊天。
      
      我终于可以意识到自己想做什么。
      
      怎么做自己,怎么驱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给予我们的那个安全感呢?
      
      嗯,无为
      
      什么是无为?
      看看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8890/,或克里希那穆提的书
  •     为什么人会有神经症?
      每个人总是需要一些安全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足够的爱所带来的安全感。于是,这些人开始从别处弥补——名望、财富、他人的赞扬。从此,对“名望、财富、他人的赞扬”这样的“成就”的追求成了这些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但是,这些都不能真正弥补他那童年的缺失。安全感依旧缺失使得他们对“成就”的需求总是不断增加。他们强迫自己认为“自己(应)是完美的”,应当受万人景仰。从此,他们离开自己越来越远,只是去关心别人赞扬或批评中的那个“我”。
      这样对完美的追求、对“成就”的追求一方面给了他们“动力”,而在另一方面,又可能会使得他们沉迷于幻想(比如沉迷于游戏)。毕竟完美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实现。当他们看到自己与完美的差距时,他们便开始设法保护自己——放弃,(比如,当这么一种人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他就会完全放弃英语的学习,而将精力转移到自己擅长的科目上)。
      
      安全感的缺失是一切的根源,但是对于一个童年没能得到足够爱的人来说,应当如何找到它呢?
      
      
      
  •     
      是不是要应时应景写点什么,当音乐响起,思绪蔓延。
      下班之后一个人在办公室继续看书,看霍妮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一直想要更好的更切实的了解自己,自己每一个发自内心的需要,需求,内心的变动。
      下午在MSN上快嘴快舌的抢白了一个人,他不得不承认you are very quick。
      可是或许真的只有自己,才明白到底成长了多少,接受了多少,又了解了多少。
      
      在这个世界上一天,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或多或少的发生关系。
      投影到自己的内心,每时每刻中,日积月累中,或屈就,或反对,或逃避,
      于是,形成了现在的自己,逐渐让自己越来越喜欢的,自己。
      你说,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又是无意义的呢?
      所有的真实过往,都无一不组成了现在这个站在我面前的你,还有站在你面前的我。
      
      曾经会非常敏感就容易揪起的一颗心,渐渐的,开始在学着放开抓住就以为会是一世的稻草;
      也在学着在哭泣流泪之后,给自己一个笑脸,告诉自己说,其实一切都做得很好;
      内心的那个影像,也似乎在逐渐清晰和明朗起来;
      许多的界限,是又或是不是,也在时间的累计中不言自明。
      
      我记得许久之前,John跟我说过的一句话,you have to support yourself.
      是的,我们必须要学会在内心支撑自己。
      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也会有千千万万种思想,
      “欣赏”两个字很容易说出口,却不那么容易做到。
      身边的人来来往往,于是也学会了,什么是值得,什么是不值得,什么是尝试,什么又是懂得放手。
      
      无论做什么,其实都是做给内心那个自己看,难道不是么?
      渐渐的,发掘出潜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那个自我,那个最真实的人格。原来我已经将它遗忘很久很久。
      为了取悦他,她,又或是TA,压抑了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想法。
      原以为是为了爱,可是现在却发现,为了爱,丢失了自我。
      如果连自我都没了,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存在感而言呢?还有什么做为一个独立人格的魅力而言呢?
      
      也许成长,意味着平和内在和外在的冲突,平和自我和他人的冲突,
      也意味着渐渐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和完善自己,
      不是一味的否定,也不是一味的肯定,
      而是跟随自己最心底的想法,形成这个天底下最独一无二的自己。
      
      
      
  •     书中173页提到了一个“D.T.Zuzuki”翻译成“朱朱基”,好别扭的名字。觉得这个英文应该像是日本人的名字,果然查证之后应该是“D.T.Suzuki”。铃木大拙,朱朱基,不知道是由什么样的原文翻过来的!
  •     同意Israel,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这个译本太业余了!
      
      强烈建议有条件的朋友找这本书的原版,或者早一点的一个中译本来看:
      卡伦·霍尔奈:《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张承谟,贾海虹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ISBN 7-5321-1517-8
  •     个人感觉,作者的思想敏锐而透彻,系统,我只是一个水平很初级的爱好者,没有评论内容的能力,那么只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痛苦的是书翻译的很烂,经常感觉读的不但枯燥而且杂乱,很多地方不通,还有些莫名奇妙的语句,同一个专业名词更换,本来对知识的享受成了一个令人烦躁和痛苦的历程。
      我想应该是本好书,也不是一本讲广大普通心理爱好者拒之门外的曲高和寡的作品,那么能不能照顾一下读者呢。
  •      萨提亚很有影响力的家庭治疗师,很通俗, 接触TA之后,发现核心的地方很相似,看了霍妮之后,发现这应该是前两者的源头,或者说用不同方法论述的同一主题。
       弗洛伊德的原动力论有其道理,人与人的沟通影响也是人改变、成长或者心理疾病的核心因素...
       受益匪浅,值得推荐。
  •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美]Karen Horney(1885-1952)
      
       她与Freud决裂之后,与生理本能性理论针锋相对,专攻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的精神分析研究,晚年著有此书。书中提出了夸张性的三种神经症——自恋型、完美主义型、自负报复型。并且对自恨意识、病态依赖、脱离与放弃等行为方式研究颇为深入透彻。其中,有关自谦型者与自负报复型者的结合的一节讨论得异常精彩。
      
       我无法比较她与其他研究者的成就大小——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比较的问题。然而我认为,较之Freud的书和理论,这位女医生的成就在于更能打动非专业的广大受众,从而对他们的社会日常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只提供分析不提供答案"也是因为,没谁能够/应该替他人做决定、下判断。
    自己要学会背负做决定以及决定带来的后果的责任。
    嗯,其实觉得文学和心理学,现象学的角度比较完整。
  •   !!!!你是有多爱这本书
    你真是太了不起了。。。
  •   惭愧,好久没更新了。
  •   刚好是最近这些年的疑惑,需要这类的书籍,但又感觉解说得片面和死板,没怎么看。
    这是把书的内容打出来吗?是否作者的意愿?
  •   这个版本在图书馆里有,网上有扫描版的,非常不清楚,作者已经挂了很多年了。。。。
  •   嗯,明白。
    看这书需要什么前置知识或者前置的一些概念么?
  •   不需要
  •   已经手打了那么多页辛苦了!请问还会继续更新吗?
  •   会。但要从十月底才接着更新。
  •   非常感谢!我有这个版本的英文版PDF,明天共享到新浪爱问上。
  •   加油~~~
  •   如果lz能把英文版发给我真是万分感谢! wqnever@163.com :)
  •   不好意思,才看到你的留言,我回家后找一下。
    看到你看过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有机会一起交流:)
  •   电子书和电脑都找过了,没有,晕死,搞不好整个文件夹都丢了。
    这儿有个扫描版的,体积大一点,但确实是英文原版: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786100.html
  •   多谢,辛苦了:)
  •   木有看懂哎。。。
  •   翻译水平影响很大
  •   那你是研究什么的哦,,这诗写的什么意思你给翻译翻译被.
  •   理解不了~~
  •   通俗易懂,写得真好
  •   看了这本书,感觉我有神经症,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   书中说了,神经症倾向不等于神经症。
  •   是要小心些哈,有同感。。。想要确定的稳当不变的真理,却发现所有的不变都似乎有局限性。真正的不变和安全在哪里呢?
  •   自知之明,怎么要求一个人完全认识自己,即使旁观者也不能完全认清你,假如那样,每个人也就通过别人认识自己了,所以大概在作者看来大多数人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有神经症,我倒觉得有些像是一种人本身固有的东西。心理学是帮助认识自己的吗?我对心理学的一个偏见就是他们会对每一个走向他们诊所的人带有审视病人的剖析眼光,哪怕这个人是个我们眼里的正常人,他也许只是走错了房间。心理学里的正常人是个什么样子呢?
  •   什么样的人算是正常的人? 我觉得能说得出来的标准有:没有在生活中经常感到痛苦(比如痛苦于一天花六个小时洗手,却控制不住自己);不对他人造成巨大的痛苦;在生活中不算是极少数(这可能有些社会学和政治意义);再有可能要求比较高:不压抑自己的潜能。
    关于认识自己的问题,“完全的认识自己”我想可以代换为“思维对行为具有指导力,和两者具有统一性”和“分清自己与外部世界界限”。量化起来说,比如一个人的目前经济实力体现于他的存款而不是他的想象力,而对他人心思的揣测也应当是深入了解后,才做出大致的判断,而不是仅见面一两次时便做出某些认定。
    心理学至少是从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吧。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更突出这种感觉。
  •   是本好书。
    但是精神分析的书,最好不要用做自我分析。这并不是否定楼主这篇评论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要真正理解精神分析,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去阅读。
    这里的“科学”,并不是指实证,而是指相信真理,追求正确。
    尽管精神分析,包括荷妮的这本书在内,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因为它探索的是无法(至少现在)被证明的人类内心。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神经官能症的解决)被认为是有用的,那么我们也有一定理由,相信这些理论的集合解释了人类本身的一些动态机制性问题,
    正如精神分析不能被导入以处方为主的治疗一样。我想。以了解知识的态度去看待这本书,对读者自己是一件比较安全而有意义的方法。
    多言了。
  •   另外,推荐看村上春树的《东京奇谭集》,虽然是小说,联系荷妮的这本书还是蛮有意思的。
  •   因为我也不是学心理的,所以看这方面的书除了了解知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想了解自己。事实上我觉得通过自我分析后自身是获益了,感觉更开阔了,也算此书的功德一件吧:D
    东京奇谭集看过,也很喜欢:)
  •   小水 ……感觉更开阔了……
    ==============================
    这就最好啦。
    奇谭集里的品川猴和偶然的旅人印象非常深刻。
  •   还有,推荐《精神分析导论》,一个系列的,看完能够感受到弗氏一生思想的精华。
  •   lz的感觉和我有些相似,写得很好!
  •   也开始接触霍妮的书,暗暗和以前的自己呼应,人都有想成长的愿望,甚合我意,因为正是在这样的道路上走呢
  •   是的,问题是就算我们已经彻底了解自己了,但是还是很难做出改变。
  •   書評寫得不錯,謝謝LZ老師。
    不過理想的自我不是絕不可能達到的,只是全憑機緣。有運氣在時間這個維度上被做過一個折疊,沒什麼是打不開的
  •   題目應該改為“怎麼收穫,怎麼栽”,錯了一個字,不過看得明白也不打緊
  •   非常感谢你写出这篇文章!!
  •   超脱型为主导人格兼有自我谦避倾向 似乎中国人颇多 我以为应该是和中国文化有关吧 我以为什么事 物,都应该遵循一个度 只是这实在不好把握。非常感谢你写的这篇见解!
  •   赞叹楼主,自我分析得很好~~
  •   你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人就是这样慢慢成长的。
  •   楼主这是一篇很好的自我分析,我猜测你可能也对于自身的问题寻求过宗教,
    现在反观之前的道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吧,因为我也在了解宗教...看到你的分析,
    引起很多对于佛教中的反思,虽然我还没有看过卡尼的这一本书
  •   horney多活30年,搞不好positive psychology都给她悟出来了。。
    真正的大师
  •   自我分析得很好
  •   @小水:好奇你是怎么做到连夜读完的?我一天一章节就觉得脑力耗尽了。
  •   写得真好!谢谢!
  •   好有启发的书评!谢谢你!
  •   读完此文,如喝了一碗甘泉,太治愈了!
  •   并且,患者往往渴望“顿悟”似的,一次性根除所有问题,豁然开朗的解决方法,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养成他的性格、他的内心运作机制用了那么多年,要改变它自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真正的改变是潜移默化不可察觉的。
    +1 说的太对了,一路走过来真的深有体会。
  •   雀实
  •   她的书对我很有启发,虽然某些部分也被混乱了,但是我相信神经症倾向每个人都会有点,而神经症病人就是在量上与正常人的区别,如果内心冲突没有对你生活大的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扰,我想我们都还是属于正常人。
    至于童年,我的记忆很多,或许我在童年时候的自我意识比较早,我能记得童年发生的许多不好的事情,我想童年的很多事情对我的心理影响蛮大的。
  •   我童年时很敏感,所以很多事对我影响也是满大的~
  •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霍妮最后的一本著作,所以一些基本概念上的东西她在之前的著作,我们的内心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有很详细的阐述,这本书里就没有着重提,而是完整的论述了神经症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和三种分类。至于说正常人与神经症的区别,霍妮认为这并非是量上的区别,而是质的。大意是人也会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某种行为,但这种行为是自己所选择和根据环境作出的。而神经症的应对方式是僵化的,是受内心指令支配,而不顾及自身真正的利益和喜好的。
  •   哦,是这样,这样我就有些明白了!谢谢蜗蜗!
  •   自负和自卑在这样的人身上总是同时出现。
    人总有缺陷,所以人都有自卑,而对于这类人,缺陷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更容易产生自卑。另一方面,自卑对安全感危险使得他们不得不自负。
    这类人的情感总是像钟摆一样,不左即右。
    他们自卑过,自负过,却从来没有自爱过。
  •   爱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当你被人爱,你去爱别人、爱自己的时候,你总是可以得到一些安全感。
    也许,爱是解决这痛苦根源的唯一方法。
  •   一旦我们明白我们人类的存在是完全依存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我们就已明白无条件爱的真谛了。
  •   当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大众的想法格格不入时,是否也要坚持?
  •   对真实自我的存在与否都是一个疑问,自我的状态是变化的流动的不断的更新扩展的,何来什么真实的自我,所谓的真实的自我,应该只是一个整合了的自我,没有冲突的自我。
  •   深信这力量的存在~~~~·
  •   写得很真实。。你是唯一的
  •   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幸福去努力,而非屈就于外物。
  •   首先,找回自己,再成为自己。
  •   当逃避久了,通过精神分析似乎好像明白了一些症结,而后又不付出行动,这样一来,慢慢就开始厌恶了,厌恶生活,厌恶生存
  •   这个译本太蹩脚了
  •   严重同意。
    因此,我习惯说霍尔奈,偶尔说霍妮,荷妮怪怪的。
  •   那这个中译本到哪里可以找到呢?
  •   现在好象买不到了
    遗憾啊,
  •   的确是好书烂翻译。相当失望。
  •   关注下好了
  •   我觉得翻的还行,一开始有些难懂,但表达很准确,原来那本遗失了,新买了一本我还认准了原来翻译买的呢
  •   这个版本是7个人翻译的,一人1到2章,看了第一章就晕了
    -_-|||
  •   有点晕,不过适应了还好。
    貌似不大好买,我下载的电子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