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新义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何炳松  页数:176  
Tag标签:无  

前言

“夫工师之为巨室,度材比于燮理阴阳;名医之制方剂,炮炙通乎鬼神造化。史家诠次群言,亦若是焉已尔。是故文献未集,则搜罗咨访,不易为功。观郑樵所谓八例求书,则非寻常之辈所可能也。观史迁之东渐南浮,则非心知其意,不能迹也。此则未及著文之先事也。及其纷然杂陈,则贵决择去取,人徒见著于书者之粹然善也,而不知刊而去者中有苦心而不能显也。既经裁取,则贵陶镕变化。人第见诵其辞者之浑然一也,而不知化而裁者中有调剂而人不知也。即以刊去而论,文劣而事庸者无足道矣。其间有介两端之可,而不能不出于一途;有嫌两美之伤,而不能不忍于割爱。佳篇而或乖于例,事足而恐徇于文。此皆中有苦心而不能显也。如以化裁而论,则古语不可入今,则当疏以达之;俚言不可杂雅,则当温以润之。辞则必称其体,语则必肖其人。质野不可用文语,而猥鄙须删;急遽不可以为宛辞,而曲折仍见。文移须从公式,而案牍又不宜徇;骈丽不入史裁,而诏表亦岂可废。此皆中有调剂而人不知也。”

内容概要

历史研究法者,用以构造历史之方法也。先以科学方法决定历史之事实,再用科学方法以编比之。是故就形式理论而言,吾人似有一种科学焉,谓之历史。……历史应属一种观察之科学。而且甚至吾人似可限制历史所研究者之范畴,即历史所研究者乃『过去的』事实,而且『人类的』事实是也。……现代所谓历史,专指研究生存在社会中之人类而言。盖一种研究过去人类事实之科学也。

书籍目录

通史新义  导言  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    (一)历史研究法——历史之性质——历史研究法之间接性质——历史之作用    (二)社会科学——此名词之旧义——实在之意义——社会科学之性质    (三)社会科学中历史研究法之必要——(一)对于现代现象之研究——(二)对于现象演化之研究上编  社会史料研究法  第一章  史料之理论    (一)史料之性质——史料为一种过去行为之遗迹——产生史料各种必要工作之解析:文笔、语言、思想、信仰、知识;各种工作与实际真相之连锁    (二)史料之来历——知人论世之必要一决定来历之各种步骤  第二章  考订之原理    (一)考订之必要——轻信之自然倾向,轻信之动机    (二)考订之雏形——证据观念,司法证据理论之不足,分析之必要    (三)分析    (四)考订之步骤  第三章  史料来历之考订    (一)史料来历之考订之条件    (二)社会科学材料上之特殊困难  第四章  诠释之考订    (一)初步之分析——分解为原质——实际上之方法——知识之限制——进行之速度    (二)诠释之考订——语言文字——文叉——迂曲之意义——此种工作之结果  第五章  诚伪及正确之考订    (一)二种考订功夫之特殊条件——诚伪,变更原因,进行方法一正确,错误之原因,发现错误之方法    (二)共通之工作——审问,史料产生之一般状况,各种工作之特殊条件,可疑之事件——结果  第六章  事实之利用    (一)断定事实之困难——实际上之解决    (二)容有之事实——极难诬罔之事实——极难致误之事实——非常之断语适足为一种真相之假定    (三)各种独立观察之暗合——正当暗合之条件——研究断语是否独立之方法,来历之考订——独立观察之比较  第七章  事实之编比    (一)事实编比之条件——由史料中提出之事实状况、程度、性质。及盖然性之不同    (二)暂时之编比——专著,类纂    (三)事实之性质——一般事实或单独事实,确定事实或可疑事实——生存,人类行为,动机  第八章  社会科学事实之编比    (一)社会科学中事实之性质——物质与心理之特性。绝对客观方法之不可能    (二)社会之分析——社会分析与生物分析之不同——社会分析之抽象与主观性,想象之地位     (三)编比之进穗——比论之应用——问题之应用   第九章  并时事实之编比法    (一)社会事实主观性质之结果——算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及归纳心理学方法之不合法一实际规则    (二)编比之方法——社会之一般状况——主要社会现象表  第十章  连续事实之编比法    (一)社会之变动——变动与演化——社会演化与生物演化之不同    (二)变动之分析研究——各种步骤及考证上应注意之点    (三)演化之比较——统计方法——心理方法——演化之历史进程,习惯之变动,个人之更替——科学结论之条件下编  社会史研究法  第十一章  历史之种类    (一)中国史学之发展——编年史——纪传体纪事本末——浙东史学之世系支派     (二)西洋史学之发展——上古时代之历史、中古时代之历史、文艺复兴时代之历史——专史与通史——专史之产生,世界史。全史    (三)历史与社会科学之关系——社会科学因其为史料科学故应用历史之考订——社会科学中研究过去之必要——社会史之分类  第十二章  社会史之现状    (一)各种历史现状之比较——专著——特种纲要与普通纲要——社会史之落后    (二)进步迟缓原因之源于事实性质者——事实之外部性质,史料之主观性质,事实主观部分获得之较易——各种原理之历史    (三)进步迟缓原因之源于史料种类者——著作之史料、保存之史料、出版之史料——记事史料、文学史料、教育史料、实用史料之选择  第十三章  社会事实之编比    (一)编比之必要——并时事实与连续事实    (二)并时事实之编比法——审问、历史审问与研究审问之不同    (三)社会史之标准——地理上之划分——应有问题——现象之描写  第十四章  社会史之特殊困难    (一)决定事实数量之必要——历史中之定性知识——社会事实中数量决定之必要    (二)决定数量之方法——度量——计数——估值——举隅——通概    (三)实际上之结果——特殊之规则——编著之限制  第十五章  社会团体之决定    (一)社会事实之特性——人类抽象限定之事实——个人行为——标式行为——集合行为    (二)团体——明定社会团体之困难。与生物团体之异用——历史团体之普通性质——社会史之特殊困难、注意之点及限制  第十六章  演化之研究    (一)演化研究之条件——统计图表之用及条件——生物学上与社会科学上演化之不同——演化之种类——产生演化之事实之决定    (二)特种演化之条件——生产、转移、分配    (三)了解演化之条件——用比较法确定习惯之变动——新陈代谢所产之演化。确定之困难  第十七章  各类历史联合之必要    (一)静的研究——事实之连锁,孟德斯鸠德国派——习惯之共通性,集合行动之共通性    (二)演化之研究——各种变动中之连锁    (三)综合事实之方法——专门家及通史家  第十八章  社会史之系统    (一)一贯性之倾向——玄学及形上学之形式——当代之形式——经济之形式——圣西门——马克思及其学派    (二)经济物质主义之批评一物质状况分析之不全一经济行为与他种行为间连锁分析之错误  第十九章  社会史与其他历史之连锁    (一)决定连锁之方法——原因及条件    (二)人口学上之事实——物质条件之影响,人类地理学,人类学,物质事实之特点,物质事实为生存之条件,非方向之条件    (三)经济事实——研究此种事实在社会上及演化上之影响之方法    (四)社会史在历史知识中之地位——统计学之地位——经济史  第二十章  单独事实及于社会事实之影响    (一)问题之位置——经济事实及人口事实不同之范畴    (二)习惯之影响——理智习惯:信仰、知识;物质习惯:私人生活、消费    (三)单独事象之影响——发明与创造——由在上者所产生之方向变化  第二十一章  集合事实及于社会生活之影响    (一)集合之组织——私人组织:家庭;社会制度:阶级;政治制度——统治政府,特殊职务——教会组织——国际组织——语言    (二)集合之事象——内部革命——冲突与条约——国际关系  结论后记

章节摘录

诠释之考订(一)初步之分析——分解为原质——实际上之方法——智识之限制——进行之速度史料来历明白之后,吾人对于史料内容之工作于是开始,即普通所谓考订者是也。考订之道厥唯分析。分析与考订。论理原属二途。然此二种工作几乎始终同时并进,而且与上面所述史料之诵读、意义之说明及诠释等工作亦始终未尝分离。所有此种工作无不同时进行,故吾人几忘其为不同之行为矣。此如游水然,吾人于无意中同时表出几种运动,特吾人学习时不能不加以分解之功夫耳。当吾人实际应用此种工作时,每能自然而然,进行甚速。吾人读书每成一种习惯,而且浏览史料时每具一种考订精神。此种精神遂于无意中习惯成自然矣。内部考订之根本原理,即为凡属一种史料,必系一种分析未细、考订未精之物。故吾人必须分成部分而分别考订之。是故吾人第一步之工作即为将史料分成原质。自考订眼光观之,一种原质即为史料撰人所为之一种工作,此种工作因其进行不善,故在其所述史料中不免有错误之引入。然此种考订常遇有二种困难:(一)所谓史料,不过撰人多数理智作用之粗陋结果。然撰人又未尝示吾人以此种作用之详情。吾人在此种结果中将如何分析之乎?(二)即使在论理学上此种分析为可能,吾人如何能有时间对于无数工作分别加以特殊之考订乎?此二种困难实为考订方法上之根本问题。考订方法之有用与否,全视其能否在实际上解决此种困难以为断。否则所谓考订方法者将始终在理论之境状中也。兹举此种方法之功用如下:(一)吾人欲决定构成史料之各种工作,虽无特殊之消息,然吾人可自人类心理作用上一般定律之知识中得到一般之消息。吾人已知一人欲得某一种结果,其必要之工作为何,盖此种工作为人类心理中所同具之特性也。吾人已知一种结果之产生至少须有下述之工作:一种观察,一种信仰,一种概念,最后乃笔之于书而成为史料。是故吾人至少可将一种史料分成三种原质,而各施以不同之考订功夫,即(1)诠释之考订,(2)诚伪之考订,(3)正确之考订,是也。而且吾人亦知所有史料上之断语其原质为何。一种断语必集合数个概念而成,吾人可以使之分离并确知其为一种不同心理作用之结果。吾人并亦知考订之际,须分别进行,盖每一个概念在正确上与诚伪上其价值并不相同也。在一种调查报告中,分析之形式本已备具,盖报告本系一种分门别类之问答汇编也。统计表之性质亦然。然在所有综合形式下之史料中,则非将其中所包之各断语加以分析不可。吾人所遇之困难不在于分析撰人所举行之各种工作,盖此种工作皆发源于同一人类心理之特性中也。吾人之困难在于决定撰人如何进行其各种工作,盖实际上重要之点在于明了撰人工作之是否无误,以便断定其结果之是否正确而可以利用。吾人于此既无法以知其正确与否,亦无一定之方法可以明了撰人之如何进行。史料与科学观察之不同,其故盖即在此。吾人所能知者,则撰人在某种情形中其工作之进行绝不能正确无误而已。所谓某种情形即撰人对于史料中所有之事实既不能观察,又不能信仰,又不能有所感觉是也。是则史料中所记者不属错误即属诬罔,显然无裨实用,或则此种史料必系伪造而托诸撰人者也。吾人因此可以摈弃此种无用之记述于不顾。而所得者乃纯系一种消极之结果。然此种结果并非毫无益处,盖吾人可因此不至为毫无价值之史料所欺也。假使吾人已知撰人工作进行之正确无误,并无不可能之理,则吾人即可继续考订之功夫。就人类之经验而论,吾人明知撰人著述史料时所处之境遇有时利于进行而得有正确之结果,有时则否。此种境遇为人类心理中共有之状况,故吾人已深知之。是故吾人对于此种状况可以事先提出问题以审察之。对于每一种工作,吾人可问:此种工作之进行时,撰人是否在有利之境遇中可以获得正确无误之结果,抑或在不利之境遇中足以使其结果有流为谬误之机会?吾人因此可分此种工作为二类:其一为容或无误者,其一为容或错误而因之可疑者。此不过一种相对与临时之结果而已,吾人不能不更进一步以完成之。(二)此外尚有一种骤视似难超过之困难焉。此即考订上必要工作之步骤甚多是也。吾人何能有如许时间以进行此多种之工作乎?然此种困难若细考之,实不过一种错觉而已。言其原因,有如下述。以文字描写各种无意行为之工作,吾人如欲施行有意之分析。其为事也当然复杂异常。盖文字之为物极不完备。用为叙述行为之工具当然不足也。吾人如欲分析印象之进行亦复如是。吾人亦可云:谁有充分时间以追随印象进行时所必需之各种运动乎?其实吾人对于一切工作,其最迟缓之部分即为习惯之养成。欲学习一种方法。需时亦复甚久。在考订功夫之中,即为一般之分析习惯及有条理之怀疑习惯之养成。此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则考订工作每能不加思索随研究而进行。浏览史料之际,吾人每能随时明了构成史料之合理原质为何。与各原质相辅而行之步骤为何。

后记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后溪河村人。现代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1912年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公费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继进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专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获硕士学位。1916年回国,历任浙江省视学、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主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及第一中学校长等职。1924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后任编译所长,主编《教育杂志》等书刊。1934年,被推选为中华学艺社理事长。1935年后,出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十一年,后期曾兼任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1946年5月,调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因病未能到任,7月在上海病逝。著有《历史研究法》、《历史教学法》、《新史学》、《通史新义》、《程朱辩异》、《浙东学派溯源》、《西洋史学史》、《中古欧洲史》、《近世欧洲史》等。何炳松学贯中西,尤精于史学,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其去世后,有人评价说:“何先生的史学是与粱任公先生并称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先生始终留居北平,以教授终身,以先生的天禀与学力,一定于学问更有所成就,如先生所日夜自勉的会是一位新的浙东史学派的开创者或旧的浙东史学派的宿儒!  ——周予同何先生的史学是与梁任公先生并称的。任公先生以西洋史学方法治中国史,而何先生则以中国史学方法治西洋史。  ——阮毅成

编辑推荐

  在《通史新义》中,作者借鉴西方史学的思想方法,总结并发挥了司马迁、刘知几、章学诚等古代史家的传统史学理论,对史料研究的方法以及通史编纂的原则重斩进行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建设有着重大贡献。  作者分析了历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之异同,提出了史学研究者应报有之态度和作学之方法,并通过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之对比,阐明了通史与其他史学之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认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通史新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