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教育研究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伍隆萱  页数:321  

内容概要

  民俗文化在少数民族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独特、巨大作用,及其持久的生命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社区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种种纠葛、关联等诸多问题,必然、也必须引起关心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社会现实以及社会的发展除要求研究者必须展开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外,还要求他们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设想,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促使少数民族教育取得更大、更多的成绩,推动中国社会安定、团结、健康、平稳、快速、和谐地发展提供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八连概述
 第一节 八连的村落空间及历史
 第二节 八连村民的衣食住行等习俗
  一、服饰
  二、饮食
  三、建筑与住屋情况
  四、交通
  五、家庭起居习俗
  六、节 日庆典及其他习俗
 第三节 八连人的婚姻、家庭
  一、八连人的婚姻
  二、八连人的家庭
  三、婚姻、家庭与儿童教育
第二章 乡土知识的习得
 第一节 生、养育习俗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一、性别以及性别角色的形成
  二、八连的生、养育习俗与性别角色教育
  三、八连的生育习俗与女性教育
 第二节 八连的语言教育习俗
  一、语言习得
  二、语言使用习俗的传承教育
 第三节 道德行为观念的养成教育
 一、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
 二、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四节 生活知识及技能的习得和培养
  一、劳动习俗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二、其他技能的习得
第三章 社会习俗与儿童成长
 第一节 不“独”与“赶伴”的人生追求与儿童交往习俗
  一、八连儿童的交往习俗及意义
  二、八连村俗中儿童的行为准则
  三、儿童同伴冲突的解决模式与八连儿童的成长
 第二节 “玩耍”与儿童情商培养
  一、关于情商的定义及其研究
  二、八连儿童的“玩耍”
  三、流行于八连的儿童游戏
  四、八连儿童的“玩耍”习俗与儿童情商培养
 第三节 寨邻交往习俗与儿童成长
  一、八连的寨邻交往习俗
  二、村民互助习俗的功能和实质
  三、八连村民的交往习俗与儿童教育
 第四节 八连儿童的交往习俗与儿童责任心培养
  一、责任心及其责任心培养的意义
  二、责任心的形成和培养
  三、八连民俗与儿童责任心的养成
第四章 人生礼仪习俗及其教育内涵
 第一节 八连人的婚姻习俗及其教育内涵
  一、八连人的婚姻习俗
  二、婚礼婚俗的教育内涵
  三、婚姻习俗与家庭、婚恋观的形成
  四、婚俗与生育观的形成
 第二节 丧葬习俗及其教育内涵
  一、八连的葬俗
  二、葬俗与灵魂观的形成
  三、葬俗与祖先崇拜观念的习得
  四、葬俗与孝道教育
  五、葬礼与命运观的形成
  六、葬礼、葬俗与生死观教育
  七、葬礼与处世观教育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有话(有意见、建议、疑问、疑惑,甚至牢骚、不满,等等)当面说,即要做到“有肉当面割,有话当面说”、“愿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2)说话前要思考,想好以后再说,要出言谨慎。要求孩子、家人“吃饭先尝,说话先想”。村民们认为语言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事物,如时间一样具有不可逆性,即“过去的时光难返,说出来的话难收”、“出笼的鸟难找回,出口的话难追回”。语言所具有的这些特点要求说话人说话时不得不谨慎,因为“走错路能掉头,说错话难收回”、“救人的药不多,害人的话一句”,所以要牢记“张口别乱讲,乱讲害自身”。  另外,做人要讲究“言必信,行必果”,要求说话者应该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不能反复,不能反悔。  (3)注意把握好说话的“量”,话不能不说,但不能说得太多;要少言、精言,否则,会过犹不及。村民们要求孩子一辈子都要记住:“话讲多了难收,衣破多了难补”、“抓痒皮破,话多招祸”、“话多是水,养不到嘴”、“多讲话,多是非;少讲话,少是非”、“话多伤人,吃多伤身”、“言多必失”、“话多人不信,雨大涝了田”这样一些常识和道理。  (4)把握好说话的“度”(话的深浅),注意说话的分寸。要恪守并牢记“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讲玩讲笑要有礼,没高没低不规矩”等规诫。  (5)言事、说话要真心、诚心。八连村民教育孩子讲话、做事要从“善”和“诚”出发,要从为了解决问题,把事情办好,为大家好的目的去言语、去行事。因为人只有在善良、真诚的基础之上,说出来的话才有可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才能取信于人。  ……

编辑推荐

伍隆萱所著的《民俗教育研究——以八连多民族村民组为个案》内容涵盖:八连概述、乡土知识的习得、社会习俗与儿童成长、人生礼仪习俗及其教育内涵等内容。本书是一部以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民间文化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著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俗教育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