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

出版时间:199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冯增义,徐振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涉及作家的创作、文艺观,政治思想和个人经历的重大事件,对全面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有重要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当下的大部分青年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恐怕是从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反复提及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开始的,但真正捧起《卡拉马佐夫兄弟》却发现并不好读,翻了几页就怎么也看不进去了,于是,书便搁到了书架的最顶端,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了用于供奉而不必研读的神龛,在众人面前顶礼膜拜的对象。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要和他一起承担痛苦的,你若感到沮丧,那就对了。
      
      痛苦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痛苦才能使我们意识清醒。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 《群魔》中诸多令人难忘的句子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质疑幸福是不是对人有利,人喜欢的也许不仅仅是幸福,也可以是痛苦,有时甚至狂热地爱着它。痛苦让人产生意识,而幸福却不会,幸福只会堵住我们自己的五官,什么也不用做了,不仅不用做,甚至也不需要去理解了,只需要沉浸其中。可是,进行意识活动时,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同样无所作为,但至少不是在欺骗自己,有时候把自己揍一顿,毕竟可以精神一点,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对乐观主义的抗拒,承受痛苦的必要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作品的主题之一。“我深信,人决不会拒绝真正的痛苦,也就是说,决不会拒绝破坏与混乱。”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说。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的选集,书名人不单靠面包活着是编者后加的,起这个题目恐怕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为经济条件所迫,“为了金钱(就这个词最狭窄的意义而言)而写作,也许我命该如此”。
      
      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是贵族的身份,但这个靠他父亲倾家荡产买来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优越的生活,反而是穷困和窘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16岁时,他和他的哥哥共同署名给他们父亲的家信中愤懑的写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因为没钱送礼,只得了第十二名,硬生生给挤出榜单,“我们没有什么可给的,我们就是有,也不会给,因为用钱而不是凭本领去争这个第一是不道德的,可耻的……已经宣布没有公费生名额了……只好认倒霉!现在叫我们上哪儿去弄这九百五十卢布……”这是这部书信选集所收的第一封信件,刚刚打开书本时那种时空的疏离感即刻一扫而尽,这种状况——在当下,在中国,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存在过或存在着。这件事给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少年留下的苦涩是真真切切的,这是少年第一次面对一个新世界——金钱的世界。40年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撰写长篇小说《少年》时,很可能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是这些小人物的其中之一,清楚自己的才能,自力更生,独立思考,从来不爱跟同学打交道,逃避在自己野性的遐想中”。
      
      “我当然讨厌并且藐视办公室里的一切人,但同时又有些害怕他们。有时我会突然把他们看得比我高。我那时的看法经常变幻不定:一会儿藐视他们,一会儿又敬畏他们……当时使我心烦意乱的还有一个情况,这就是谁也不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只有一个,他们又那么多,我这样想着,越想越恐慌。”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的开头,这段话说的是他自己吗?在与那么多的“他们”格格不入的社会里,只有一个的“我”发现自己对他们而言只是陌生人,这个痛苦的人还如何承受这新的痛苦。尽管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早地确认了自己作家的身份,打算专心写作,但在离开军队工程测绘处的工作时仍然是惶恐不安的,“我提出了辞呈,因为,我向你起誓,我再也不能继续任职了,当最好的时光被白白夺走的时候,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谁也不知道我将辞职。如果现在真辞职,我将不知如何是好。此刻我连添置衣服的钱都没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遭遇的最大的痛苦发生在他28岁那年,由于在彼得拉舍夫斯基一案中遭到牵连,他被判处死刑。在《白痴》中梅什金公爵的回忆,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最剧烈的痛苦,也许不是伤痛,而正是明明知道再过一小时,然后再过十分钟,然后再过半分钟,然后现在,马上——灵魂就会从躯体出窍,你便再也不是人了,这是确定无疑的,主要的正是确定无疑……因杀人而处死人是比罪行本身重得多的惩罚……这是判决,全部可怕的痛苦也就在这确定无疑、不可避免的死亡上,世上没有比这更强烈痛苦了……也可能有这样的人,对他宣读了死刑判决,让他受一番折磨,然后对他说,走吧,饶恕你了。这个人也许能说说所受的折磨,基督也曾讲过这种折磨和这种恐惧。不,对人是不能这样的!”
      
      所幸的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临刑前得到赦免,给他哥哥的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讲述的最多的是希望与幸福,“我心里没有怨恨和愤怒,此刻我多么渴望能热爱和拥抱任何一位熟人。这是一种欢欣的心情,我今天在死亡边缘与亲人告别的时候体验到了……生命是一种天赋的能力,生命就是幸福,每一分钟都可能无限幸福。青春活力,无所不在!生活发生变化,我将会面目一新。哥哥,我向你起誓,我不会绝望,而且会保持我的思想和心灵的纯洁。我将变得更好。这就是我的全部希望,我的全部慰藉……”。
      
      作为一个先天性的癫痫病患者和一个为了摆脱债务而痴迷于轮盘赌的赌徒,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隐含的裂缝就是绝望。“要挽救的不仅仅是健康,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癫痫症每周发作,清楚地感觉并意识到这种神经性的和大脑的疾患是非常痛苦的。神志确实混乱了,这是真的。我感到这种情况,神经的疾患有时使我发狂。第二个原因是我的处境。债主再也不愿意等待了……”癫痫症的发作是一种瞬间的,从峰巅到深渊的体验:开始的几个瞬间突然内心豁然开朗,心绪和谐,极度快乐,于是便产生无与伦比的极度喜悦感,接着是伴随着一声刺耳的、非人的惨叫而开始的抽搐,随着而来的是极度的沮丧和深切的悲伤、精神失常和空虚的状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生理病症带来的噩梦没有善恶之争,赌徒的悲剧则是绝望的一种形式。“人们为了可以得到那几秒钟的幸福感而献出十年的生命,甚至整个一生,哪怕事后觉得自己是罪犯”。
      
      鲁迅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所感受的罪和笔下人物所思索的罪,是存在之罪。鲁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中说:“到后来,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面对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丧失信心,他不断地向灵魂深处挺进,对罪不断思索与叩问,是一个灵魂拷问者,他在心理分析方面展现的独一无二的成就,足以证明了他的文学天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些书信,还有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的书信和回忆录,相对完整的记录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笔富矿,让我们更好的去解读他的小说,介入他的那个时代,体会他的思想,更有一些他的仰慕者,循着书信中的蛛丝马迹,创作出了新的小说,是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做出的注解。他的同胞列昂尼德•茨普金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妇离开俄国去西方的一段行程为线索,杂糅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的私人生活和文学精神、俄罗斯文学神韵,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命经历,写出了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部伟大的俄语小说”——《巴登夏日》。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则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调查继子巴维尔之死作为主线,“后现代”的处理了真实事件和虚构事件的关系,创作了幻想小说《彼得堡的大师》。他们的这些作品中带着奇妙的、非同寻常的移情行为,怀着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深深的敬意。
      
      当朝曦破雾,
      有些城市随之苏醒……
      和那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
      水也使我不得安宁。
         ——丽季娅•阿维尔亚诺娃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再说自己不会写信,可他的每封信读来都很真挚动人。可惜这本书信选只不过是他所有书信的一小部分,以前听说河北教育出版社会出他的全集,看来到现在还是没出。读这本书时一再想到纪德,对他好感渐增,毛姆读了陀氏的书信之后得出的结论与纪德完全不同,他作为一个作家赞赏陀氏的小说,然而并不理解他,纪德不同,我认为高下便是如此看出来的。
  •   纪德包括黑塞等人对陀氏的解读确实非常到位,不过读一读毛姆的《巨匠与杰作》你可能会觉察出一丝端倪…
  •   好啊,我去找来看看,多谢~
  •   二位都说到了点子上,纪德和黑塞对陀氏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至于毛姆,我对他不感兴趣,也许有一些作家,你永远不会对他感兴趣,也许,正因为如此,作家和唱片一样,所以有各种唱片都会有卖场,但是,经典的唱片的销量不论重刻多少次,总是那么让人怀念。
  •   我還沒看過黑塞的,多謝二位提醒,有空去找來一看。順便說下河北教育出版社總算出了他的書信全集了,cheers!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