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奢华

出版时间:2008-07-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巫仁恕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消费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消费的水平和发式随着时代的特点和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书主要讲述了晚明的消费状况,读者能从中体会到当时的消费特点以及风俗文化。全书共有五章内容:“消费社会的形成消费与权力象征——以乘轿文化为例”“流行时尚的形成——以服饰文化为例”“消费品味与身分区分——以旅游文化为例”“物的商品化与特殊化——以家具文化为例”。另外还有导论和结论以及附录等。

书籍目录

导论 从生产的研究到消费的研究第一节 明清消费文化研究的兴起第二节 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脉络第三节 本书的主旨、方法与结构第一章 消费社会的形成第一节 奢侈消费的风气第二节 消费社会的形成第三节 消费社会兴起的背景第四节 士大夫身分地位的变化第二章 消费与权力象征——以乘轿文化为例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的乘轿第二节 晚明乘轿的流行与普及第三节 官方因应的对策第四节 乘轿的象征意义结论第三章 流行时尚的形成——以服饰文化为例第一节 明初的平民服制与社会风气第二节 晚明平民服饰的流行时尚第三节 流行时尚的作用第四节 士大夫对服饰风尚的反应第五节 士大夫批评服饰风尚的言论结论第四章 消费品味与身分区分——以旅游文化为例第一节 士大夫旅游风气的兴盛第二节 大众旅游的盛行第三节 旅游的普及与社会竞争第四节 品味的塑造与身分区分结论第五章 物的商品化与特殊化——以家具文化为例第一节 家具的消费与商品化第二节 大众的家具消费:以徽州为例第三节 高级家具的消费第四节 文人化的家具消费第五节 书房、家具与文人品味的特殊化结论第六章 文人品味的演化与延续——以饮食文化为例第一节 饮食消费的奢侈风尚第二节 饮食风尚与食谱的刊行第三节 饮膳书籍中感官描述的演化第四节 品“味”与身分:文人化食谱的味觉理论结论结论从消费看晚明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流行时尚与社会仿效的作用社会变动与“士商竞合”的关系士大夫的消费文化与身分认同士大夫的消费文化与时尚的速度“消费”观在中国史上的定位附录参考书目后记索引

章节摘录

  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后面;“或有好事者,画以罗木,皆朴素浑坚不淫”。但是到了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下至勾阑之中,亦多画屋矣”。营建园林也不再是士大夫的专利,明人何乔远(1557—1633)就说:“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②前述所谓“细木家火”的高级家具,到晚明时也是逐渐普及,“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  关于乘骑的交通工具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明代中期以后,武官效法文官乘轿,庶官也乘轿,监生与生员群起仿效,以至其他商人、豪奴、胥吏、优伶之流相继效尤。至明末清初有士大夫感叹乘轿已至“僭滥之极”,甚至还有优伶僭用轿子,如龚炜(1704—17697)在《巢林笔谈》中就说:“肩舆之作,古人有以人代畜之感,然卿大夫居乡,位望既尊,固当崇以体统,不谓僭滥之极。至优伶之贱,竟有乘轩赴演者。”④  (四)流行时尚的形成  晚明的奢侈消费已脱离了维生消费的层次,且不只是固定于喜好某类消费形式而已,而是不断地追求变化。如南直隶应天府属六合县,据嘉靖《县志》称其地服饰的风尚是:“除士夫法服外,民间衣帽长短高卑,随时异制。”《客座赘语》中论及南京妇女服饰变化的速度,“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矣”;但是,“迩年以来,不及二三岁,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按:衣袖)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綦(按:指鞋带)之工,无不变易”。亦即凡是首饰、衣袖、花样与颜色等等无不变易。    (五)身分等级制度的崩解  这波奢侈消费风潮,使得明代政府规定的身分等级制度,逐渐走向瓦解。自汉代以来,传统中国的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的秩序,乃透过礼制的架构,以遂行儒家上下贵贱需加以区别的主张。这套“明尊卑、别贵贱”的礼制架构与规范,涉及了人们的生活、行为及人际关系等层面。在历代的正史中,几乎每部都有《舆服志》,专门记载历代统治阶级依据一套礼制,来实行对社会各阶层消费行为的管理。无论是明朝或清朝,在法律上都明文规定了一种身分制度,也就是依官员品级以及功名身分来区分身分等级,并配合某些消费方面的特许权利,形成一种用来“明尊卑、别贵贱”的制度。明初太祖即规划出一套礼制体系,对官民冠服、房屋、车舆、鞍辔、帐器用等,希望能有效地达到“望其服而知贵贱,睹其用而明等威”的理想社会。  这种制度在社会变迁缓慢或停滞的时期,较能维持一定的作用,如在明初一方面是法令较为严格,另一方面因为仍是处在复兴生产力的“休养生息”时期,故而呈现“地广人稀”、“人尚俭朴”的情形,人们只能努力耕稼、纺织以输徭役,并没有太大的消费能力,所以此制度得以遂行。我们可以看到明初普遍地遵循官定的身分等级制度,几无逾制僭越的情形。可是到明中叶以后因为民间经济力量的崛起,逐渐形成的奢侈风气打破了这种身分制度。如嘉靖《泾县志》形容该地在明初新离兵革,地广人稀,人尚俭朴,丈夫力耕稼,女子勤纺绩蚕桑;“衣不过土布,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居室无大厅,争高广惟式”。但是成化弘治以后开始变化,因为“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由此可见这时休养生息已久,人民积蓄已丰,故而庶民的购买力与购买欲,已经超越官方原来所规范的消费形式。  晚明服饰有各种流行形式,就以一般士人所戴的帽子为例,当时人称之为“巾”,叶梦珠谈到明末清初,上自职官大僚,下至于生员,俱戴四角方巾,“其后巾式时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晋、唐,或从时制,总非士林,莫敢服矣”①。明代后期帽子流行的样式非常多,除了叶梦珠提到的晋巾、唐巾以外,还有汉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等,这些巾式是前代已经有的,到晚明因为“复古”或“好古”风而大为流行。有的巾式则是明代新创的,如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凌云巾、方山巾和靖巾等。鞋履方面也有追求时髦、快速变化的流行款式,如《客座赘语》描写晚明南京的流行鞋款:“足之所履,昔惟云履、素履,无它异式。今则又有方头、短脸、毬鞋、罗汉……。”  明代后期服饰上的变化,出现了相当现在所谓的“时装”,当时称:“儇薄子衣帽悉更古制,谓之时样。”据万历《通州志》记扬州府属通州的服饰变化如下:  今者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宋锦云纤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下逮裤袜亦皆纯采,其所制衣,长裙阔领,宽腰细折,倏忽变易,号为“时样”,此所谓“服妖”也。“里中子弟”追求远方“价高而美丽”的稀有衣料,再做成“倏忽变易”的新奇流行式样,号称为“时样”,也就是在创造时尚、带动时尚,这同时也是带动大量消费的动力。

编辑推荐

  消费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消费的水平和发式随着时代的特点和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品味奢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