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兽的纹样学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林巳奈夫  页数:259  字数:66000  译者:常耀华等  
Tag标签:无  

前言

  五六千年前,中国人相信祖先的神灵掌握着人的命运。据说,那时候国家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取悦神灵和赢得战争。人们极力讨好神灵,以期保佑自己在战争中获胜。直到现在人们仍然热衷于供奉神灵,也就是祭祀。当时,祭祀用的青铜器上都注明是为了祭祀祖先某某而铸。不过,为了取悦祖先而煞费苦心准备的酒食中,如果发现稀奇古怪的虫子则是可怕的事情。因此,为了守护每一个饮食器具,就在其上镶嵌祖神像,个个面目狰狞。在很久以前,笔者就思考青铜器的纹饰究竟为何物。可以得到确认的野兽要素有虎耳、水牛角、象鼻等(图1-1,动物标志,详释见后文)。在青铜器上可以看到虎牙、虎爪、水牛角、象鼻等这些来源于野兽的形象。笔者认为,当时的人们在青铜器上装饰纹饰是为了渲染所绘怪兽的恐怖性,并借此来驱除邪恶。

内容概要

本书是系统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兽面纹与中国诸神之关系的学术著作。作者从兽面纹为何物谈起,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的兽面纹、人面纹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兽面纹的形成与变化、普通兽面纹和复合兽面纹以及珍贵兽面纹的形式特征、象征意义等。书中有大篇幅的图片供参照,从具体而微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    这是著名的青铜器专家、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巳奈夫为读者留下的最后一本专著。

作者简介

  林巳奈夫,1925年5月生。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文学博士。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东洋考古学会及日本学士院会员、著名考古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出土文物的鉴定、审评、年代鉴别、分类等方面的研究,专攻青铜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考古。成就主要表现在利用现代考古的类型学理论对铜器、玉器进行分析,并与甲骨、金文及中国古代文献相互参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颇为考古学、文字学、神话学、美术史学者所关注。2006年1月1日,在神奈川的家中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岁。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兽面纹为何物第二章 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第三章 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周时代的变化第四章 兽面纹的形成第五章 珍贵的兽面纹第六章 复合兽面纹第七章 春秋、战国时代及以后后记译后记忆念林巳奈夫先生(代跋)参考文献图版目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兽面纹为何物兽面纹以前都是用“饕餮”这一复杂的文字来表示的,这两字并不常见。翻开字典,这两字含有“贪食”之意。公元前3世纪一本名为《吕氏春秋》的书,其《先识》篇有着这样的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自然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在大约八百年前的宋朝年间,曾兴起一股收集古青铜器之风。其青铜器图鉴中有很多关于“饕餮”的青铜器纹饰。…正如当今的日本人故作潇洒地滥用片假名一样,那时的人们使用饕餮这样的古语,无非是想卖弄自己的学问,因此,并没有人真正打算考证殷周时代的纹饰与“饕餮”这一称呼之问有何关联。以前,某博物馆要举办一个铜器展览会,考虑到参观者可能看不懂传统器具的种类名称,便将簋、鼎等词翻译成了日语“*”、“三足*”。谁知不仅不受欢迎,反而招致了许多批评。人们比较赞同的观点是不管看懂与否,能够欣赏这些器具所体现的古老气息也是不错的。由于本书并非为思想陈腐(见谅)、有古铜器癖的人所写,因此笔者认为,把器具名称译为日语应该可以接受吧,不过,如果用“*”、“三足*”之类的话来说明,则未免有哕唆之嫌。兽面纹,这些几乎可以与魑魅魍魉相匹敌的东西却出人意料地井然有序。其部分名称如图所示(图1-1)。目与耳应该不成问题,那么,从额头至鼻际之间的扇形细长物是什么呢?笔者将其命名为“蕝”。所谓的“蕝”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各国诸侯拜谒天子时,作为标识树立于各诸侯所站位置的一种旗帜的旧称。大兽面上的该部分与甲骨文(公元前13世纪-前12世纪的殷代,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的“舌”字形状相同,由于“舌”、“蕝”(参照图1-5)的声部相同,便用与“舌”同音的“蕝”来命名。小兽面上通常没有表现“蕝”,所谓的小兽面是指在容器肩部、把手顶端、鼎足尖端等处装饰的小型兽面,通常为浮雕。大兽面指的是在容器腹部等主要部位装饰的平面兽面(关于虎耳、水牛角等野兽要素为“动物标志”的论述,详见后文)。仔细观察一下大兽面不难发现它的形状是严格对称的。并且在此笔者还要提醒读者注意这种制作方法与器具制作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以兽面纹作装饰的主要是殷和西周时代(公元前20世纪中期-前10世纪初期)的青铜容器。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与铜相比,硬度大、便于铸造。不过,由于青铜很难像铜那样可以用锤子击打延展来造型,所以造型的方法只能靠浇铸。所谓浇铸是指将金属熔化后的溶液灌注到范中,待青铜溶液凝固后,打碎范,取出器物的方法。对于刀之类比较简单的形状,做模难度不大,不过,像锅、壶之类的东西,其工艺就比较复杂了。如以上所示,除去虎,青铜器上的兽纹大部分都是对人畜无害的、没有危险而且不会造成威胁的动物,当然还是有其他的、可以带来危害的令人可怕的动物。图1-32是犀牛的整体形象,图1-33在卣(带把手的瓮)的把手边上只装饰了一个犀牛头,图1-34是大象,图6-1的下部是模仿象头的东西……例子虽然不多,但是也并非稀有。好在知道是雕像,如果是实物出现在面前那就只能逃跑了。图1-35是一个一端有注水口、用途类似喷壶的匜,高的一端有类似鲨鱼牙齿的锯齿状突起物。图1-36中锐角状尖尖的牙齿中问有空隙,更增添了一种恐怖感。张明良认为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f1,一颗颗牙齿可作为刃物,也可作为玉器雕刻的工具。笔者从水产研究者那里要来了标本进行观察(图1-37),可见鲨鱼一颗颗牙齿的前端被磨成了圆形且闪着寒光,其锋利程度与砍刀无异,牙齿的硬度小于玉器,因此不会划伤玉器。在鲨鱼口中,排列着整齐尖利的牙齿,向着口腔内部由大到小平整地纵横排列着,一直延伸到口腔深处,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纵深阵地(兵法的一种,不是横排一行而是排成几列组成的阵地)。就算一两颗牙街折掉了,鲨鱼也不在乎,就好像牙齿不过是消耗品似的,张口就咬过来,使人不寒而栗。实际上,它已经有好几颗牙齿折断缺失了。图1-38中刀刃上装饰着一种毒蛇,叫做百步蛇。百步蛇全身布满了大大的菱形花纹。鼻尖尖尖如针。尖尖的部位没有毒,但是其口内有毒牙,据说若被其咬伤,不出百步就会倒下。    ……

编辑推荐

  《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以各地、各时期出土的实物为例,集中讨论饕餮兽面纹样,并追溯他们的生成、演变与意义。《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图文并茂,从具体而微之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书中有大篇幅的精致图片,既有纹样的局部照片,也有拓片与线图,与文字参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细节阅读的需要。花间十六声孟晖著,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李零著,庵上坊——文字、口述和图像郑岩汪悦进著,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阮义忠著,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瑞典]林西莉著,鹊华秋色——赵孟叛的生平与画艺李铸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神与兽的纹样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青黄色的封面,清新的装帧风格,在书店里非常抢眼。刚好前一段看了不少关于早期中国的展览,正好有兴趣一读。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中国古代诸神”,书中主要研究中华文明早期青铜器纹样——动物纹的各种特征以及含义,历史演变等等。本书多图,有藏于世界知名博物馆的文物照片还有作者手绘,作者的行笔又非常亲切,非常适合对此有兴趣广大文艺好学青年阅读。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老先生,专攻青铜器研究,毕生从事考古、文物鉴定的相关工作。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不少作者自己的观点,作者从考古与历史资料两方面的推断,再加上一些推测,非常有侦探小说的味道。行文中有适时地跳出远古的气氛,令人莞尔。比如,说起西周的典籍被盗而散佚,作者感慨到“没有复印机的年代只得如此!”地铁上让我读得欣欣然。
      
      读此书之前,类似的著作我并未涉及,因此书中的不少观点自然觉得有趣。也看到一些评论对书中的观点保留意见,但了解一些新鲜事也是有趣的很。讲到虎形人头的纹样:先从古籍中对神的描述——披头散发裸体——讲起,再结合器形纹样上人面部的平静,以及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认为他们中德高望重的祖先死后是去侍奉天帝,等等,最终推断这一纹样表示的是对祖先神的崇拜,而虎则是神附体的动物。
      
      除了大篇幅讲殷商的青铜,书中还讲了良渚文化的兽面纹、龙山文化的火鸟、火焰纹、二里头文化的兽面纹,这些纹样有各自的特征和意义,在读书而非专业研究的我来说,都是象征着那个让人难以想象的时代。所谓的狰狞之美那么彪悍,让人心生敬畏,而其中巧妙的构思,又让人叹为观止。
      
      早年读吴国桢的《中国的传统》时,那个模糊的年代好像有一点点的清晰起来,那些流在血液里的东西,好像被什么东西唤起。几千年后,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我张望着妇好墓出土的樾,上面铸着两只大耳朵的虎和一张面孔。旁边的人说,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赶快拍照。我按下相机快门,再端详着它身上的青色。有人说那是原古时代人们与自然斗争的恐惧,也有人说那是祖先作为神灵附于虎体。而与它面对面的时候,这都不重要,因为它向我们解释的是,我们来自何方。
      
  •   喜欢青铜器,喜欢林巳耐夫,更喜欢他对青铜纹样的独到解释。
  •   林巳奈夫先生作为日本学人,对中国青铜器的分析深入腠理,值得一读!
  •   这几天已看完这本书,确实受益。
    1、从中国神话传说变迁分析入手开始,提出了龟是商人宇宙模型的观点,而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亚”则是大地“东南西北中”五方和四极的反映,十干起源于十日的神话传说,太阳、东方、扶桑、咸池、玄鸟、西方、若木、黄泉则是传说的母题。
    2、青铜器是礼器,是礼神的器物,不是给现实中人用的,是敬神的,是盛放给神的食物、礼物用的,就是通常说的祭祀的神器,是神用的。其纹饰自然就不能是现实中的动物形象和图案,必须用神的世界和眼睛观察这些铜器,必须是另一个神的世界的图案。所谓神器盛神物即此。青铜器艺术家就是以仿佛进入另一个神的世界,以看到的动物、图案来复制到铜器上,建立一个神熟悉的环境,来获得神的欢心。
  •   大概是国内第一本翻译的林巳奈夫的书吧很不错,有很都东西值得学习
  •   来自日本著名考古学家生前的最后一部大作。对中国学者具有启迪作用。
  •   日本学者的治学方法和叙述方式和我们中国人不大一样,窃以为他们的叙述更加口语化,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但是其治学的严谨程度却不低,值得我们学习。
  •   一本比较完整的书。
  •   文字浅显易读,道理讲的明白透彻,而且价格也不贵,非常好
  •   一如既往的支持,当初写毕业论文是阅读过过大量先生的文论,受益匪浅
  •   购买《另一种古史》时当当推荐的,名字很吸引我就一并买了,买回来发现无意间淘到的居然是宝贝,杨晓能在《另一种古史》中反复提到的一位学者,看完那本就认真研究这一本。
  •   昨天收到,还没仔细看看,只是随手翻阅了一下,很引人入胜的

    推荐,让人看了有兴趣继续看的佳作
  •   作为商周器的一部分,对其上的纹饰理解对我们了解商周先民的思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   青铜时代神秘的观念与信仰,如果没有林巳奈夫先生的解读,无论如何是普通读者无法领会的,所以要感谢这位伟大的学者,对中国古老文化所付出的心血。
  •   日本人写的,不得不佩服他们认真严谨的作风,读起来不枯燥,图也蛮多!蛮不错的!
  •   本人水平有限,深该理解作者所写有困难,但还是小有收获。

    书的整体印像可以给四星。
  •   挺不错的一本书!喜欢!
  •   大师作品 有些创建的观点 但感觉部分问题没有说透 部分观点有待商榷
  •   如题啊,必定是翻译本啊
  •   好书,值得看,对于想深入研究纹饰的人有很大帮助。
  •   不错,很惊喜
  •   可能是日本学者的缘故,书的内容和想法和国内的类似的书籍不太一样,比较有新意。不过,也可能是同样的缘故,总觉得书的体例、文词、观点有些奇怪的样子,看着不太习惯。个人觉得有些杂乱。
  •   很多推论作者臆想的成分太多了,看了不痛不痒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