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杨丽 编  页数:305  

前言

《中药学》是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和审定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之一,供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使用。本教材遵循“以教学计划为基本依据,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保持中医特色”的原则,在大学本科及中专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其知识点、面的广度和深度,低于本科,高于中专,使之符合高职高专“基础理论够用、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基层临床岗位必需的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奠定基础。本教材分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及中药的应用。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区常用中药471种(其中重点药120味,一般药141味,参考药156味,附药54味),按主要功效分列21章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分类、配伍原则、使用注意等内容。每味药分来源、【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等项论述,有的药还有【使用注意】、【备述】、【鉴别用药】、【附药】等项。附录包括中药药名笔画索引、主要参考书目和教学大纲。本教材有以下特点:①按教学大纲中重点、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目标,对重点内容写深写透,对要求熟悉的内容次要详写,对要求了解的内容略写。如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药在【临床应用】项末增加了该药的性能特点。【备述】项,重点药包括古代文献、现代药理作用两部分;一般药仅有现代药理作用;参考药则无备述内容。第2版增加了知识链接,主要介绍部分药物间功用异同的比较及有关内容。如此则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适合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学习,有利于缓解专科教学学时较紧之难处。②各论每药的标题下均标注了汉语拼音,以纠正因地方口音而致药名读音混乱的现象。③药物名及其拉丁名、剂量均以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④每章后均设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和审定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之一,供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使用。  本教材遵循“以教学计划为基本依据,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保持中医特色”的原则,在大学本科及中专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其知识点、面的广度和深度,低于本科,高于中专,使之符合高职高专“基础理论够用、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基层临床岗位必需的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时期   四、宋代时期   五、金元时期   六、明朝时期   七、清朝时期   八、民国时期   九、新中国的本草学成就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目的   一、除去杂质,纯净药材   二、便于制剂和贮存   三、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确保安全用药   四、增强功效,提高疗效   五、改变药性,扩大应用范围   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七、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第二节 常用炮制方法   一、修治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其他制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第二节 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毒性   一、古代毒性的概念   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   三、中药毒性分级   四、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五、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六、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 配伍   一、相须   二、相使   三、相畏   四、相杀   五、相恶   六、相反  第二节 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二、妊娠用药禁忌   三、服药食忌  第三节 剂量   一、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第四节 用法   一、煎药法   二、用药法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叶(附:紫苏梗)   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葱白   第二节 疏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附:野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木贼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驱虫药 第十一童止血药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 安神药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章 开窍药 第十七章 补虚药 第十八章 收涩药 第十九章 涌吐药 第二十章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附录一 中药药名笔画索引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附录三 《中药学》教学大纲

章节摘录

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中,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资源。自古以来即以典籍传载,按现代植物、动物及矿物学分类定种法标准统计,目前中药总数已达12800余种。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药,是在西方医药学传人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并有其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天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中药以植物类药材居多,故古来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中药的起源中药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医食同源”,医史学家研究表明人类对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祖先在采食植物和狩猎以维持生存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这些植物、动物,有的可以充饥果腹,有的可以减缓病痛,有的则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要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认识到对某些自然产物的药效和毒性。古籍中所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们认识的艰难过程。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地试用、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渐创造积累起一些用药知识。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认识,不断总结和交流,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

编辑推荐

《中药学(第2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药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在看,真的很不错
  •   现在药理学把中医搞坏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