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与法学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何勤华 编  页数:314  

前言

60年前天安门城楼上新中国成立的宣示响彻云霄,不仅是近现代的中国奋斗历程,同时也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此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人间沧桑辟新道,弹指挥间一甲子。在这波澜壮阔、凯歌行进的60年里,共和国的英雄儿女创立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在制度创新方面,新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成功过渡,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并在人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探索中走在前列。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新中国先是在被包围遏制的状态下坚持自力更生,在极为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尔后又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奋力追赶,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在人民生活方面,新中国致力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初步的小康,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在对外关系方面,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方针,永远结束了被侵略受压迫的屈辱历史,有效化解了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种种压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成长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不仅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也必将作为整个人类争取文明进步的光辉一页而载入世界史册。如此伟大而深刻的变革实践,必将作用于精神观念层面。现代意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艰难起始于20世纪交替之际的苦难岁月,其曲折发展始终依傍于中国社会的变迁。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除旧布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打开了巨大的创造空间,积累了丰厚的经验素材,造就了初步繁荣的美好春天。

内容概要

辉煌60年·社会发展与学术成长丛书,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撰写,由吕贵、周鹤龄、陈章亮、袁恩桢、芮明杰、桑玉成、何勤华、吴铎、彭希哲、杨洁勉、姜义华、晏可佳、杨扬、宋超、张伟江、罗剑明等16位专家领衔撰写。本丛书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发展与学术成长互动为研究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求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促进学术成长,学术成长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力求反映中国学术研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力求体现社会发展与学术成长的辩证关系;力求反映学术进步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改善的重大作用;力求体现我们党多年来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全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力求理论性与实证性结合,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历史概述,努力做到事实准确、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笔生动、富有新意。

书籍目录

导论  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一、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  二、1952年司法改革运动  三、1952年政法院系调整  四、苏联法全面进入中国  五、“反右运动”与新中国法和法学  六、“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法和法学  七、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的春天第一章  宪政领域的法制实践与理论  第一节  60年宪政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逐步完善宪法    二、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三、努力推动法治建设,夯实法治基石    四、加强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和控制    五、保障人权    六、宪法学理论取得空前辉煌  第二节  宪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宪法内容仍待完善,宪法实施路径狭窄    二、民主政治制度有待完善    三、法治秩序和权威有待加强    四、权力规范和控制缺位突出    五、宪法保障人权有较大差距  第三节  我国宪政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一、解放思想    二、修改完善宪法    三、切实推进宪法实施第二章  民商事领域的法制实践与理论  第一节  新中国民商法:探索与停顿(1949-1978)    一、民事立法概述    二、两次制定民法典的尝试    三、民事审判活动和民法学研究的起步  第二节  新中国民商法:恢复与发展(1979-2009)    一、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与《民法通则》的制定    二、合同法制的发展    三、物权法制的发展    四、人身权法制的发展    五、婚姻家庭法制的发展    六、知识产权法的发展    七、商事法制的发展    八、第四次民法典起草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九、新时期民事司法工作的发展    十、新时期民法学研究的进展    十一、新中国民法——回望与展望第三章  社会法领域的法制实践与理论  第一节  社会法创立阶段的实践与理论(1949-1957)    一、新中国社会法创立的宪政基础    二、新中国劳动法的创立    三、新中国社会保障法的建立    四、新中国初创时期的经济法律制度    五、新中国社会法学的创立  第二节  社会法曲折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1958-1966)    一、劳动法的曲折发展    二、社会保障法的曲折发展    三、经济法律制度的曲折发展    四、社会法学的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社会法的实践与理论    一、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辉煌30年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及法学的辉煌30年第四章  刑事法治的发展与理论  第一节  建国之初刑事法制的创制与理论积淀    一、刑法的择向    二、刑事法规的初创    三、刑法与运动的结合式发展  第二节  刑事法治建设遭遇重创与理论停滞    一、对于法律规范性的回眸    二、“文革”期问刑事法制名存实亡    三、刑事法制重创导致的冤假错案典型体现    四、刑法理论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节  拨乱反正与刑法的颁布实施    一、纠正冤假错案    二、1979年《刑法》的制定和发展    三、刑事政策的变化与反思    四、刑法立法、刑事政策与刑法理论研究的关系  第四节  1997年《刑法》的修订以及刑事法治与理念的新发展    一、1997年《刑法》的价值转变以及刑法理论的互动    二、刑法修正案的公布与立法解释的展开    三、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与实践分析第五章  司法制度的改革实践及其理论  第一节  法院制度建设与改革    一、1949-1978年的初建与动荡波折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走上稳健发展的正轨    三、审判工作中若干重点问题的陆续解决    四、法官人才队伍建设的稳步推进    五、《三五纲要》与中国法院的未来  第二节  检察制度建设与改革    一、1949-1956年的初建与快速发展    二、1957年起的波折、动荡与撤停    三、1978年后的重建与再发展    四、新世纪以来的改革与深入发展  第三节  律师制度建设与改革    一、1949-1957年的初建与中断    二、1978-1994年的恢复与发展    三、1995年以来的规范、改进与稳定  第四节  司法改革的经验、共识与前景    一、改革中积累的经验    二、改革的基本共识    三、司法改革的未竞课题第六章  法律教育的迅猛发展  第一节  1949-1976年的中国法学教育    一、初创时期的中国法学教育(1949-1956]    二、挫折时期的中国法学教育(1957-1976)  第二节  1977年以来的中国法学教育    一、改革开放与法律教育的发展    二、法律专业本科教育的扩张    三、法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四、法律专业培训事业的展开    五、司法考试与法律教育的关联  第三节  小结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952年,在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4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民政系等的基础上,新建了北京政法学院;在复旦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等的法学院、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以及上海法学院、上海法政学院等的基础上,组建成了华东政法学院(厦门大学的法律系于1953年并入);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政法系为基础,合并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以及重庆财经学院和辅仁学院等六校的法律系,组建了西南政法学院。同年4月,又以1952年成立的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基础,吸收湖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政治系,广西大学政治系、法律系以及中山大学社会民政系组建成了中南政法学院。这样,经过调整,原来民国政府留下来的53所法律院系,除组建成为以培养、培训政法干部为主要任务的4所政法学院①之外,只剩下了武汉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两个法律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自己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两个法律系,老师和学生的数量都明显减少:在校老师有340人,学生为3830人。1952年全国政法院系调整,对之后法学教育的发展,以及新中国60年的法和法学的面貌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使中国的法学教育与苏联的模式接上了轨,政法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单科性的五所政法学院为主(西北政法学院于1958年在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和西北大学法律系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法学教育中的政治色彩、短平快色彩迅速增强。法学教育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法学教育面向司法实务,法学专业以接受工农子弟为宗旨,等等,都使中国的法学教育开始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后记

新中国60年华诞,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今年年初筹划研究撰写辉煌60年·社会发展与学术成长丛书,选择了16个一级学科和相应的学会,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发展与学术成长互动为研究角度,确定了16个选题,即“新中国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与党建理论”、“现时代与哲学”、“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管理实践与管理学创新”、“政治发展与政治学”、“法治建设与法学”、“社会发展与社会学”、“人口与人口学”、“对外关系与国际问题研究”、“历史变迁与历史学”、“中国宗教与宗教学”、“新中国社会与文学”、“新闻事业与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与教育学”、“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军事科学”,并确定由各学会商定首席专家,由首席专家组织撰写班子。与上述选题相对应,各学会商请了吕贵、周鹤龄、陈章亮、袁恩桢、芮明杰、桑玉成、何勤华、吴铎、彭希哲、杨洁勉、姜义华、晏可佳、杨扬、宋超、张伟江、罗剑明等16位学会负责人为首席专家,主持各自选题的研究和撰写工作。此后,各学会选题撰写组集中精力研究、撰写和修改书稿。其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丛书编委会主任潘世伟主持对各选题的提纲逐个进行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详细提纲。在初稿完成后,聘请有关专家作了审读、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潘世伟同志也审读了全部书稿。作者根据所提出的修改意见作了认真修改,最后形成了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丛书的研究撰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求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促进学术成长,学术成长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力求反映中国学术研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力求体现社会发展与学术成长的辩证关系;力求反映学术进步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改善的重大作用。

编辑推荐

  新中国60年法和法学的历史,是一部挫折与成功并存、磨难与喜悦相间的历史。本书回顾了新中国法和法学成长过程中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从宪法、民商法、社会法、刑事法治、司法制度改革、法律教育等领域,对60年来法和法学的起步、发展、挫折、磨难、复兴和繁荣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作了总结与反思,并就解决对策提供了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法治建设与法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该书由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教授主编,内容主要涉及1949年至今六十年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涵盖宪政、民商法、社会法、刑事法律、司法制度、法律教育等六个方面,文字简约、清新,信息较为全面和准确,是一部了解新中国六十年的法治的好书。值得对此有兴趣者阅读和收藏。
  •   有些失望,有用的东西不多,应景的书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