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 名言卷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国杰 等主编  页数:4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道德》,共分五卷,包括规范卷、德行卷、教育修养卷、理论卷、名言卷,另有简编本和普及本。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担任顾问。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作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参考教材,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应广大读者和教育工作要求,现将此书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重排,吸收了专家和读者提出的修改意见,改正了初版中的讹误,将此书以更趋完善的姿态呈现给读者。
  中国传统道德名言是我们古人对道德实践和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代丰富的伦理文化遗产,相当一部分以“名言”的形式众口传诵,余韵久远。本书收录了自殷周至近代辛亥革命长达三千年间所积累下来的道德名言近四千条,涉及经史子集等文献二百余种,学派涉及儒、墨、道、法。全书内容全面,集先哲道德智慧之大成,荟萃嘉言睿语之精华,可供我们铭于座右,自励自勉。

书籍目录

《名言卷》卷序
第一篇 德治教化
 导语
 第一节 德治
 第二节 教化
 第三节 表率
 第四节 易俗
 第五节 乐教
 第六节 家教
第二篇 公私义利
 导语
 第一节 群己
 第二节 公私
 第三节 义利
 第四节 理欲
第三篇 品德节 操
 导语
 第一节 仁爱
 第二节 忠恕
 第三节 诚信
 第四节 孝慈
 第五节 明智
 第六节 勇敢
 第七节 礼敬
 第八节 勤俭
 第九节 知耻
 第十节 谦让
 第十一节 宽厚
 第十二节 谨慎
 第十三节 谏诤
 第十四节 中庸
 第十五节 公正
 第十六节 廉洁
 第十七节 奉献
 第十八节 气节 
 第十九节 奋发
 第二十节 坚毅
 第二十一节 务实
 第二十二节 自尊
 第二十三节 自信
 第二十四节 自强
第四篇 修身养性
 导语
 第一节 修身
 第二节 立志
 第三节 为学
 第四节 重行
 第五节 改过
 第六节 自省
 第七节 慎独
 第八节 重微
 第九节 日新
第五篇 人生处世
 导语
 第一节 力命
 第二节 生死
 第三节 荣辱
 第四节 忧乐
 第五节 穷达
 第六节 养生
 第七节 知人
 第八节 待人
 第九节 交友
 第十节 应对
 第十一节 人和
本卷所据主要书籍版本目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公私…义利之辨”,即关于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行为之应当(道义)与功利的关系,是中国传统道德史的基本问题,就其实质而言,也是人类道德史的基本问题。人们根据其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各自对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作出自己的回答,从而确立起不同的行为价值方针和善恶评价标准,在理论上就成为各种道德价值论乃至各种伦理思想的核心。当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公私”、“义利”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在中国古代,“公”主要指宗族、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有时也指包括庶民在内的“天下”;“私”主要指个人的利益或个人、私人。“义”者,宜也,“行而宜之之谓义”,而宜之者,主要指等级礼制或等级规范,因而视“义”为应当、“道义”;“利”即功利,或为“公利”,天下之利,或为私利,个人之利。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及由此而形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在处理伦理关系上的“宗族本位主义”价值原则。“宗族本位主义”是整体主义的一种形式,它强调以家长、族长为代表的宗族整体利益至上,强调以君主为代表的国家整体利益至上。因而,作为公私观的主导模式是公重私轻,“以公为贵”,并由此而形成了一套以“至公无私”为最高要求的处理公私关系的伦理原则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公私之辨”体现为道德价值论就是“义利之辨”。与“以公为贵”相一致,传统义利观的主导思想是“重义”、“贵义”。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正统儒家所重的是“义”的自身内在价值,要求“正其谊不谋其利”,属于道义论的范畴;另一种道德价值论,所重的是“义”的外在功利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求“正其谊以谋其利”,属于功利论的范畴,且具有社会功利主义的特点。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重排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传统道德 名言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推荐大家读,写的很凌乱,没有一篇是整篇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