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宝荣 主编  页数:507  
Tag标签:无  

前言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造就千百万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而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年学生适应竞争社会、胜任未来事业、协调人际关系、解决各类问题与保障身心健康的主观条件。我国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与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培养青年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及理、工、农、医专科院校都将“心理学”作为全校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公共课,以提高、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国内的心理学教材,大多是系统专论原理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者是脱离原理纯粹介绍应用知识的心理学普及读物,这些都不适合非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为此,我们在近十多年的心理学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许多学生也对“应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少建议。这些建议多半围绕一个共同主题展开,即如何使本课程内容既能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能体现实用性,以符合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需求,能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实际指导意义。依据学生的建议和希望,我们对“应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先后进行了9次大的调整与充实,现已基本符合文、理科学生的要求。所以,这本《应用心理学》(第二版)是在十多年大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教师和学生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充实和完善,而逐渐成形的。鉴于本教材主要为高校非心理学专业的文、理、工、农、医科学生所编,因此本书的特色在于:(1)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本书适用于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读者,希望通过本书的教学或自学,能使其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原理及其主要应用领域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高深的心理学知识或专门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奠定基础。(2)体现应用性。本书在体系的确立、内容的取舍方面,坚持了应用性原则,即尽可能多地介绍心理学的应用性知识,及其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相关内容。即使在阐述基本原理时,也十分注重原理的应用,引导读者运用原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牢固掌握优化自身素质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3)将原理与应用相结合。本书不是系统专论原理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也不是脱离原理纯粹介绍应用知识的普及读物,而是立足原理,引申至应用,并将原理与应用有机结合的通俗性教材。这样,就能使读者既掌握原理,又懂得原理的具体应用,从而对现代心理学的两大研究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20章。上篇为“现代心理学原理及应用技巧”,包括动机与工作效率、注意与意识控制、知觉与信息控制、记忆与信息获取、思维与问题解决、情绪与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培养、性格与个性优化、意志与行为决策、交往与人际关系等;下篇为“现代心理学原理的主要应用领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管理、教育、司法、环境、思政、经济、消费、传播、医学和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版在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新成果,同时增加了合适的案例分析解读,有助于解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还侧重增加了与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相关的知识点,使知识结构趋于完善、合理,融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原理和心理学原理的应用技巧于一体,有助于学生了解成长中的困惑,解除身心烦恼。  本书适用于高校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非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本书的教学或自学,读者能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原理及其主要应用领域有概括的了解,并能从中习得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从而在各种实践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处理好所遇到的问题,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

作者简介

朱宝荣,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教授复旦大学全校文理本科生“应用心理学”公共基础课已达15年之久。著有《能力》(复旦大学出版社)、《心理学原理与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心理学方法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等20多部专著、教材和几十篇有关心理学的学术论文。获复旦大学教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

书籍目录

上篇  现代心理学原理及应用技巧 第一章  动机与工作效率 第二章  注意与意识控制 第三章  知觉与信息控制 第四章  记忆与信息获取 第五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第六章  情绪与心理健康	 第七章  能力与素质培养	 第八章  性格与个性优化 第九章  意志与行为决策	 第十章  交往与人际关系	下篇  现代心理学原理的主要应用领域 第十一章  心理学原理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心理学原理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心理学原理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  心理学原理在思政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  心理学原理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心理学原理在消费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八章  心理学原理在传播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  心理学原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十章  心理学原理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动机与工作效率第一节  动机概述一、动机及其功能动机是引发以及持续个体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to move)的意思。动机的引发,需要两个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但需要在强度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引起动机。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它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个体回避或离开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就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或奖励是正诱因,教师的批评或惩罚是负诱因。动机是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因此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只能靠行为者自己内省,或观察者根据刺激情境和行为者的行为反应去推测。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大口大口地喝水时,便可以推测他一定非常口渴,在他大口喝水的行为背后是干渴动机在起作用;同样,一位学生努力学习的背后则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动机作为内在动力,对人的行为有三种功能:1.引发功能个体各种各样的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没有动机就没有相应的活动。当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时,这一定涉及到动机。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发寻找食物的活动,为了摆脱孤独而引发寻找伙伴的活动,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而引发努力学习的活动,为了获得他人的欣赏而引发勤奋的活动,等等。2.指引功能动机引发行为,同时也指引行为向预定的方向前进。当饥饿时,饥饿动机指引人们寻找食物,而不是指向其他非食物的东西;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我们会去学习场所,如图书馆或教室,而不是去其他非学习场所,如游戏厅或卡拉OK厅。3.激励功能动机是人的积极性的主要方面,它对行为具有激励的功能,即对行为起着维持和加强的作用。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对行为的激励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强度大的动机比强度小的动机对行为的激励作用更大。行为是由动机引发、指引和激励的,但动机和行为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类似的动机引发的行为可能在表现上截然不同,如同样都是休息,有的可能去散步,有的可能去打球等;同样都是爱护自己的子女,有的父母是呵护有加,有的父母却是非常严厉。而类似的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所引发,如同样是努力学习,有的学生是希望成为优等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的表扬;有的学生是在英雄人物事迹的激励下,希望将来当上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此外,一种活动或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动机引起的,如一个学生刻苦学习就可能是由多种动机所引发的。二、动机与需要为什么成绩下滑时,学生会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学习?为什么缺乏资金时,上班族会更加拼命地加班?因为动机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动机常常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下面,剖析一下需要到底是什么,它给人们带来什么。1.需要的含义需要(needs)是人脑对生理的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它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它与个体的活动紧密联系着,正是个体的这样或那样的需要,推动个体积极地活动。如个体饥饿时寻找食物、孤独时寻找伙伴等,都是在相应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它并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有一些需要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如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有一些需要满足后,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满足需要,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如对学习的需要,通常是在低层次的学习需要满足后,会产生较为复杂、较为高级的新的学习需要。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情绪或情感是以需要的满足与否为中介的。凡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事物,则能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或情感;凡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事物,则使个体产生消极的情绪或情感。2.需要的分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可以按需要的起源,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所指向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的反映。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性等需要,都是生理性需要。这些需要对保护和维持有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等具有重要意义。生理性需要往往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如果生理性需要长期不能得到满足,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睡眠需要是基本的生理性需要,如果睡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日本东京大学(1966)曾进行过一项“剥夺睡眠”的实验:对一名23岁的男青年进行“剥夺睡眠”约101小时8分30秒(即四天多),结果,睡眠被剥夺两天后,被试的注意力便难以集中,甚至出现了幻觉和错觉。哈特曼(Hartmann,E.,1972)根据剥夺睡眠的研究指出:睡眠在集中注意力及与注意相联系的学习和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保持情绪正常和适应环境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生理性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人和动物都有生理性需要,但人的生理性需要和动物的生理性需要有本质的区别,二者在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满足需要的手段等方面均有根本性区别。动物只能依靠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出所需要的对象。社会性需要是人脑对社会需求的反映。如对劳动、交往、学习、奉献、尊重等的需要,都属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如果人的社会性需要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直接威胁机体的生存,但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给个体带来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衣、食、住、行等有关物品的需要,如对劳动、学习条件的需要,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对住房和交通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对交往、美、尊重等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与父母、同学、教师、朋友等交往的需要,阅读文章、观看电视、欣赏歌剧等的需要,得到他人尊重或喜爱的需要等。应该注意的是,对需要的分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分类可能有重合或交叉。3.需要理论关于需要的理论,主要有德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 K.)的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默瑞(Murray H. A.)的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 H.)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等。其中,最深入人心、引用次数最频繁、使用最广泛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54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图1-1所示。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美的需要。 图1-1  人类需要的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他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前面几种需要相继得到满足,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组织有机体的各种能量,而不占优势的需要将被减弱,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层次较低的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则减弱了。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生理需要包括对食物、空气、水分、温度、性和睡眠等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中有一种不能满足,就会严重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需要是容易满足的。在这一层级的需要基本满足后,人们就会去追求更高层级的需要。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出现安全需要(safety needs)。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马斯洛认为健康成人的安全需要都能得到充分满足,但儿童和精神病患者经常会有安全需要的表现,如婴儿看到陌生人会哭闹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后,个体就会受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的支配。归属需要是参加和依附于一定的组织等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的爱和给予他人爱。如果这种需要不能满足,个人将感到孤独和空虚。如果一个人非常幸运地在生理的、安全的、归属和爱的需要等方面都得到了满足,那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就开始支配他的生活。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他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除了自尊之外,人们还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自己的工作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亦即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潜能与价值,从而进一步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反之,缺乏他人尊重会使人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认知与理解的需要(the needs to know and to understand)是一种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之上的,对于神秘的、未知的、杂乱无绪的或没有答案的事物进行探索的欲望。马斯洛认为,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同基本需要的满足相关。它表现为喜欢分析,常常把事物还原为其基本组成部分;喜欢做实验,希望看到实验结果;喜欢对事物作出解释,并构成某种理论体系等。认识与理解的需要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需要,在人类历史上,不少人为了寻求知识,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把安全需要置之度外。在这个需要层次中,认知需要处于较低层次,理解需要处于较高层次,认知需要比理解需要更有力。美的需要(aesthetic needs)是对美的追求的欲望,是对秩序、匀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多数儿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圆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的本性,它不仅在成年人和普通儿童身上存在,甚至在洞穴人的文化中也存在。审美的需要在自我实现者的身上得到充分表现。美有助于人更健康地发展。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的强度低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等,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例如,有人可以不顾个人安危追求真理,有人为艺术废寝忘食,但也有人对认知和艺术需要相当淡薄。认知和审美也是人的高级心理能力,马斯洛认为这种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动机。前面几种需要满足之后,人还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特有的潜能的极度发挥,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个性发展理论中最高的理想目标。他认为自我实现者都是中年人或年长者,或者心理发展比较成熟的人。同时他认为能自我实现的人只有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在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之间的某一个层次上度过一生。马斯洛还认为需要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为强烈。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强度较弱,但是越高级的需要越能体现人类的特征。在高级需要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才可能出现高级需要。在个体成长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高级需要出现较晚,而且需要越是高级,出现得就越晚,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到了少年期才产生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需要,到了青年期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加和参加社会工作,才逐渐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对需要层次的设计基本上符合人的年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初带有一定的机械性。但是,后来马斯洛在谈到基本需要层次的固定程度时指出,基本需要的各个层次的固定程度并非那样刻板,实际上有许多例外,有许多常见的颠倒情况。例如,有些人把尊重需要看得比归属和爱的需要更为重要,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牺牲一切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实践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国外的企业根据他的理论,具体分析企业职工的需要层次,并且按需要层次制定职工需要管理措施,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批评。比如,有人指责他有忽略社会因素的倾向,将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事实上,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后,人们可能滞留在低层并把需要放大,也可能选择正常的阶梯发展,更可能是跃迁式发展。分化的方向可能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人格因素,例如,同样在革命年代,既有江姐也有甫志高;二是社会环境因素,例如,需求大规模跃迁发展,往往发生在很有激情的年代:抗美援朝的踊跃参军、三大战役时期的独轮车后勤……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中也提到,中世纪法国流行找情妇,很多人是饿着肚子去满足爱的需求的;而需求层次停滞的现象,则更多出现在拜金主义不良风气盛行的年代,上海20世纪30年代时的纸醉金迷也有些这样的影子。当社会环境倾向于低层次需求的时候,人们会更关注那些低层的需求,同时对低层次需求的胃口也会变大,出现需求在低层不断扩大、拒绝向上发展这种情况。同理,如果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强调一个高于基本生理需求的因素的时候,就会出现需求的跃迁式发展,在未满足低层次需求的情况下,先去满足特定的高层次需求。当然,如果社会环境因素比较和谐的话,需求按照标准的阶梯状发展就顺理成章了。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首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没有摆脱本能论的影响,把人的需要统统说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模糊了人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差别,降低或否定了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需要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其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没有顾及到自我实现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的自我实现就是实现自我,一切努力都是指向改变自我,而不是改变人们生活和活动的世界。这说明自我实现带有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再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依据观察和推理较多,虽然反映了一些客观事实,但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假设的性质。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个体去寻找满足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如饿时寻找食物,并奔向有食物的场所;渴时寻找水源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绝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动机则是这种源泉的具体体现。需要在强度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并指引行为朝向一定的方向,才有可能成为动机。三、动机的分类1.动机分类的概述人类的动机非常复杂,对动机的分类也比较困难。通常情况下,心理学家们根据动机的起源、性质、持续时间长短、影响力大小等,将动机分为若干类。(1)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起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它是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解除饥饿、干渴、困倦、危险等需要的动机都被认为是生理性动机。人类的生理性动机受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并且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社会性动机起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它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成就动机、交往动机等都是重要的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直接危及人的生命,但却有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某种心理障碍等。例如,交往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会使人感到孤独,并有可能出现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在许多时候,社会性动机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比生理性动机的作用更大,如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人们宁愿挨饿,也不吃“嗟来之食”;人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事业,而不顾自身的安危等。(2)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可把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高尚的动机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动机,它能促使人为社会作出贡献;低级的动机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动机,它不利于社会向前发展。(3)根据动机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长远的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长,比较稳定,影响的范围广,这种动机一般来自于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如一个学生为了在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而努力学习等;短暂的动机作用的时间短,不够稳定,往往受个人情绪的影响。(4)根据动机对活动驱动作用的大小,可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人的活动往往由几种动机来推动,对行为具有决定、支配作用的动机便是主导动机。主导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个体的成长,主导动机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例如,刚入学的小学生其学习的主导动机可能是得到家长的赞扬,得到同伴的认可等,随着时间的发展,学习的主导动机变成对学习本身的喜爱等。辅助动机是对行为起着辅助作用的、次要的动机。主导动机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辅助动机则强化主导动机,坚定主导动机所指引的方向。对动机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动机的性质和作用。当然,上述各种分类只是相对的,各种分类之间又有交叉或重叠。根据研究的需要,还可以对动机进行其他方式的分类。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可以逐渐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学生起初学习是为了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与奖励,但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可能逐渐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自己愿意学习。当然,内在动机也有可能转化为外在动机。例如,一个孩子原本对学习本身充满兴趣,学习纯粹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但他的父母为了督促他好好学习,不断地给予他物质上的奖励,这种奖励多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就可能会由学习知识的内在动机变成获取父母奖励的外在动机。当外在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个体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辩护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也有翻译为“过分合理化效应”),即当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则会低估其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编辑推荐

优化心理素质,理解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体系完备,内容详尽、新颖、实用:《应用心理学(第2版)》第一版已重印多次,销售逾万册。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体系,并在其基础上更新知识,增加了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补充合适的案例分析解读。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的应用领域,都反应了前沿的研究和成果。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易学易用:《应用心理学(第2版)》立足原理,引申至应用,并将原理与应用有机结合。书中既介绍了系统理论知识,也讲述了心理学在实际领域的应用,从而使读者对现代心理学的两大研究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注重表述的简洁性和知识的实用性,便于阅读,尤其适合初学者。案例丰富,突出应用性:书中案例丰富,与社会生活、个人成长联系紧密,可读性强。有助于读者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懂得心理原理的应用技巧,从而科学理解自身的精神现象,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牢固掌握优化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不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成为社会竞争的强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应用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应用心理学不错呢 挺有意思的 是我们用的教科书挺容易懂的
  •   我心理学都是自己学的,之前看过几本心理学的书,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简单很易懂。而且内容也很实用,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   看了目录就知道是本很好的基础心理学书,很合我意。
  •   学点心理学,真是不错的事情。呵呵!
  •   《心理学》的经典教材
  •   我在图书馆里看的第一版,已感觉不错。看到第二版增加了许多内容,于是买来了第二版自己收藏。则是自己最喜欢一本教材和读物。推荐!
  •   因为是刚买的新书 所以大致翻阅了一下 首先 纸的质感很不错 让人有翻阅下去的冲动 而且书的厚度适中 不会觉得厚 没耐心读下去 也不会觉得薄 认为肯定没写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这是最初的判断 然后又找了一些自己喜欢的领域翻阅 感觉受益匪浅 解释得很详细 让人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虽到目前为止 这本书我只看了一点 但我相信 这本书我会留很久
  •   给力的书。经典,值得业内外人士都来阅读学习dfe
  •   书很不错,包装印刷方面也很好·~~
  •   好书,买回来很久了还没时间看。
  •   很好啊,简单易懂,很实用呢,送货慢点,减半个星星啦
  •   这本书挺有趣,不会枯燥。
  •   想学方法的人不要买这本了!
  •   很好的书,需要认真读,值得收藏。
  •   速度挺快的,就是书的封面有点折,不过不碍事,书是看的不是摆设用的,挺好的。
    商城买东西的好处就是方面,放心,当然折扣很重要。O(∩_∩)O哈哈~
  •   好,就是寄到县里慢了点。
  •   内容很棒!通俗易懂!
  •   随便浏览了一下讲得很不错
  •   刚买,送人的。
  •   好书 没废话。。。。。。。。。。。。。。。。。。。。
  •   就是内容挺杂的,有些不是很深入和系统化的研究。不过当心理学方面的科普读物还是可以的!
  •   理论性强,案例丰富,附有的测试表让我能了解自己,不错,狠实用
  •   虽然有些内容有点枯燥,但是里面的案例和分析还是很精彩的!
  •   总体很好,速度也快!书也很好!只是封面有破损!但不影响!谢谢掌柜的!
  •   作为费心理学专业的我看着还是有些吃力,不过内容很好
  •   可以当专业书来看;感觉不错
  •   内容蛮不错,纸也很好。
  •   符合我的预期,质量也很好。
  •   对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很有帮助
  •   纸张还可以,但是对不是很专业的人来说,看起来可能会有点费力。。。实例不是很多。
  •   快递很快,晚上定的,第二天就到了,就是纸质不好
  •   还不错 正看
  •   好书一本,推荐大家读之~~~
  •   还可以~就是不杂容易搞懂!讲的不怎么详细!
  •   刚收到,看了一下,内容涉及面很广,应该可以对心理学方面有个大致的了解吧
  •   送到的书都破损了,懒得换了。
  •   书的封面有点脏旧旧的感觉其它还不错
  •   国内教材,就这样,看得你没感觉,没头脑。
  •   考研书籍,没啥说的
  •   正版很好,没有印刷错误
  •   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啊,还有,更重要的是,书正是我要的,内容不错,很全面。
  •   层次分明~~内容条理清晰~不错的一本书,但纸张质量不是很好~~
  •   内容还是不太靠点,没有国外的好看,讲得太肤浅了,说是应用书又不靠经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