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白走向对话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裘姬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裘姬新  页数:191  
Tag标签:无  

前言

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是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纽带。在不同语言转换的背后,人们增加了理解和信任,科学和技术为更多的人造福。翻译研究是对翻译工作的概括和提炼,为翻译实践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有效的指导。翻译研究中的哲学取向从哲学思想出发透析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中人与文本的深层互动。翻译哲学论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广度,增强了翻译研究的深度,为已有翻译研究模式注入新的理念。不论是在西方理性主义古典哲学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还是20世纪哲学“语言论转向”时期,语言与哲学一直是人们不断探寻的话题。罗素、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伽达默尔、德里达、奎因、哈贝马斯等哲学大师都曾从哲学角度对翻译作过精辟的论述。对哲学家来说,了解语言有助于了解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了解语言的结构有助于了解人的逻辑心理和认知模式;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有助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单一语言的研究看世界是片面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会受本族语言的限制。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的交流和转换,是用另外一种语言解构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通过对比研究同一思想内容的表达和再现,更容易说明语言和世界的本质。凭借哲学诠释学提供的独特视角,本书试图揭示翻译过程中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及其产生、发展到形成的过程。翻译作为诠释性对话,是从理解到表达的双重对话过程,是两种世界观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迈入“交谈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对话”是贯穿本书各章节的基本主题。

内容概要

  翻译哲学论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广度,增强了翻译研究的深度,为已有翻译研究模式注入新的理念。不论是在西方理性主义古典哲学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还是20世纪哲学“语言论转向”时期,语言与哲学一直是人们不断探寻的话题。《从独白走向对话: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是关于研究翻译哲学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诠释学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从理解到诠释、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对话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诠释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哲学诠释学的形成及其理论特征第二节 哲学诠释学的当代发展第三节 诠释学理论在中国第四节 哲学诠释学与文学诠释学第二章 诠释学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从理解到诠释第一节 诠释学的理解第二节 两类翻译定义和两类翻译理论第三节 20世纪哲学翻译研究第四节 诠释学翻译研究在中国的状况第三章 文本与互文——从独白到对话第一节 诠释学视角下的文本第二节 互文(本)性第三节 文本的对话性第四节 诠释学的对话理论第四章 作者•文本•译者——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对话第一节 译者第二节 从翻译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第三节 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对话第五章 文本诠释的限度——主体间对话的制约第一节 文本限度之构成第二节 译者限度之构成第三节 诠释权利之争:主体间权利限度第四节 文本诠释限度之构成第六章 文本诠释的误区——主体间对话的不平等第一节 作者中心论第二节 文本中心论第三节 译者中心论第四节 读者中心论第七章 名著复译——主体间对话的多元性第一节 何谓复译第二节 复译中的问题第三节 复译策略

章节摘录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哲学思潮异彩纷呈,可以大体分成两大走向。就空间而言,可分为科学主义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建构主义、解构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现象学、存在哲学、诠释学①、法兰克福学派);就时间而言,可分为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如果说逻辑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现象学、存在哲学代表了现代主义思潮,分析哲学、诠释学、解构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则代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诠释学作为后现代主义萌芽的哲学,对文化学,符号学和传媒理论乃至读者阅读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作为一种人文哲学,诠释学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诠释学源于古典释义学,中世纪时成为注释圣经的理论。该理论又经历了从生命哲学到现象学再到本体论的发展,又从本体论发展到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节 哲学诠释学的形成及其理论特征一、古典诠释学的起源和发展由于长期的历史疏远化作用,诠释学的源头在当代人的视野里已是一幅模糊不清的图景。诠释学起源于语言学和《圣经》注释,而不是哲学。

编辑推荐

《从独白走向对话: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外语•文化•教学论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独白走向对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