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与中国金融法治的逻辑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黄韬  页数:414  字数:29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针对中国金融体系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抑制”现象,剖析了国家权力高度主导之下的中国金融法律体系所呈现出的诸多个性特点,在这些金融法律现象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一系列鲜明“中国特色”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则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法治化转型的起点、路径以及障碍。

作者简介

  黄韬,1980年出生于上海市,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和北京大学法学院,获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师,晨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法和法律经济学。迄今已在《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法学家》、《法学》、《国际金融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曾先后赴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东京大学、海牙国际法学院、成均馆大学、印度Jadavpur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进行访问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金融抑制”暂最下的中国金融市场法治化转型
第二章 金融市场从“机构监管’团“功能监管”的 法律路径
第三章 银行转型的法律思考
第四章 金融市场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的法律规则基础
第五章 民间融资活动及其法律规制的制度性困境
第六章 证券市场监管与证券法律制度的改进
第七章 金融产品创新的法律规制格局
第八章 上市公司治理与我国证券市场法治化转轨

章节摘录

  (四)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那么明朗,原因就在于政策性银行已经不那么“纯粹”了,下一步要决定的就是:是默许它们继续沿着“混合银行”的路子走下去,还是要求它们做一个“二选一”的决断,要么只做政策性业务并享受政策性优惠,要么干脆转型为商业银行。  就第一种选择而言,可能是三家政策性银行最愿意接受的结果,好处是政商两端的利益均不放手,国开行就一直试图将自身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目的是模糊处理政策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的分界线,而进出口银行所宣称的向“国际经济合作银行”转型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然而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甚至可能是最糟糕的结果。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政策性银行利用贷款利率、融资成本、政府隐性担保等政策优势从事竞争性业务势必会与商业银行发生利益上的冲突,造成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扭曲之外,另外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在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决策机制、薪酬激励等方面的经营要素构筑基本上是比照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模式而建的,并不具备商业银行那种市场化运作的内外环境条件。举一例子来说明,当银行开展一项新业务时,按照金融业经营的风险控制要求,应当做到一线业务人员配备与中后台的内控、稽核、审计能力的同步增加,这一点对于用人机制已经市场化的商业银行来说不存在困难,但是政策性银行的人员编制是由国务院人事部按计划批准的,在用人上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权,这样导致的一个后果就可能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无法和业务的扩张保持同步。类似的情况还有,政策性银行的工作人员的待遇比照事业单位执行,这和商业银行经营所需要的有效激励差得太远,因此目前出现的政策性银行业务骨干大规模流失的情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至于第二种选择,不管是做“纯粹”的政策性银行,还是转型为商业银行,都意味一场根本性的改革就在眼前。2007年1月召开的第三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给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官方定位: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首先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对政策性业务要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从这个趋势看,至少国开行未来的身份将是一家商业银行①,然而我们不妨思量一下:增加这么一家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对未来中国金融的发展来说,到底是增力还是减力呢?四大国有银行的例子就在眼前,这时候又增加一家国开行,凭哪一点能保证它就比中、农、工、建的“素质”要高?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观察一家银行的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最佳时间点不在经济景气循环的上升期,而恰恰是要在周期性下降的阶段,正所谓“水落石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融抑制与中国金融法治的逻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本书真的是不错的,超于意料之外
  •   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值得好好看
  •   黄韬老师是学院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这是其第一本专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好的成果面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