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使之死

出版时间:2001-5-1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特尼扬诺夫  页数:627  译者:朱志顺  
Tag标签:无  

前言

  译者前言  “您描写的格里鲍耶陀夫令人信服”  俄罗斯文艺学家、作家尤里·特尼扬诺夫(1894—1943)一生著作颇丰,他在翻译、教学和编辑之余写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和短篇小说,而对为大诗人撰写历史传记小说情有独钟。他先后创作了描写十二月党人诗人丘赫别凯的《丘赫利亚》(1925),塑造著名的《聪明误》(即《智慧的痛苦》)的作者格里鲍耶陀夫的艺术形象的《瓦济尔—穆赫塔尔之死》(1928,中译名书名改译为《公使之死》),以诗人普希金为主人公的传记小说《普希金》(1935—1943,未完成)。  第一部历史传记小说《丘赫利亚》一问世就获得批评界和读者的一致肯定,而且此后一直得到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赞赏。可是第二部历史传记小说《瓦济尔—穆赫塔尔之死》面世后的遭遇却截然不同。对于《瓦济尔—穆赫塔尔之死》赞同者有之,否定者亦大有人在,可谓毁誉参半,争论不休。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小说不断引起争论,有时甚至十分激烈,其中原因异常复杂,难以说清道明。时至今日,要想比较全面、公正、深刻地分析这部作品之所以引起连续不断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争论的 原因,而且要让人信服,仍然是较困难的。但是,作为这部作品的译者,我依然想谈谈自己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首先,《瓦济尔—穆赫塔尔之死》的主人公不是等闲之辈,而是在俄国和苏联一向得到毋庸置疑的肯定的格里鲍耶陀夫。作为一位作家,他仅以一部剧本《聪明误》即可跻身于普希金、克雷洛夫等大作家的行列。他的《聪明误》在1823年即已完成,但沙皇的书刊检查机关一直不准其出版、发行和上演。他曾为这部心血之作不能出版和上演而痛心疾首,抱憾终生,可是《聪明误》的手抄本到1831年为止,据说已达一万五千多本。作为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如无社会和环境的干扰,如不是在1829年二月殉职于德黑兰,他本可以写出更多的振聋发聩的划时代的作品。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就曾作过这样的论断。事实上,格里鲍耶陀夫在繁忙的外交谈判期间已在构思和写作另一部以外高加索为背景的悲剧。格里鲍耶陀夫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改革家和外交家。他针对外高加索当时的社会状况、民族构成、地理气候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对当时美国、印度及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了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格鲁吉亚改革的方案。虽然这个方案在《瓦济尔—穆赫塔尔之死》中并未展开细述,但从作品中有关这个方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相对独立、松散联邦的设想。这种设想对于外高加索的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和与俄罗斯腹地的关系无疑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俄国和俄罗斯人民也将从这种改革中得到直接的利益。无奈他的方案不被尼古拉一世和政要们赏识,甚至连昔日志同道合的十二月党人、后来担任俄土战争实际指挥者的操有实权的“变形人”布尔佐夫也拒绝接受他的方案。不过,可以设想,后来的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人民是赞同这个方案的。  作为一名称职的外交官,格里鲍耶陀夫参与了1827年至1828年对土耳其和波斯的各种外交活动,对于1828年2月俄国与波斯签订土库曼彻和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不费一兵一卒,在谈判中以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为俄国赢得了大片领土和至少一千五百万银卢布的赔款。在明知有生命之虞出第二次出使期间,他凭借自己的机敏和智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的外交企图,同时迫使波斯部分履行了土库曼彻条约,而且在波斯国王费特赫·阿里沙赫面前为俄国再度争得了英法等所有国家所未曾得到过的殊荣与尊严。在格里鲍耶陀夫殉职之后这一百多年中,俄罗斯民族对于他在外交上取得的功绩无疑是不会忘怀的。  格里鲍耶陀夫是一位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民主主义革命者。他曾于1825年去基辅与南方协会的成员会面。他的《聪明误》在客观上起了某种革命号召书的作用。他与十二月党人交往频繁,虽然他未亲临1825年12月14日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起义的现场,但因牵涉此案,被捕入狱半年。出狱后,他写过不少怀念被杀十二月党人的诗歌,作过怀念他们的曲子,并且想方设法试图通过各种关系营救被囚禁和流放的十二月党人,改善他们的处境。尽管他的革命信仰不总是始终如一地坚定不移的,但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革命者。  ……

内容概要

  《万象书坊:公使之死》讲的是在俄国与苏联一向得到毋庸置疑的肯定的格里鲍耶陀夫。塑造了一个在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洞庭湖中活动、受到社会嘲弄、有着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丰硕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历史使命感和才能、富有高尚的精神品格、同时又沾染了当时上流社会人物诸多缺陷和弱点、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时时为强烈的痛苦所烧灼的格里鲍耶陀夫的艺术形象除了他的光辉灿烂的正面形象之外,我们在作品中还看到了侧面和背面的灰暗

作者简介

  苏联俄罗斯作家、文艺学家。生于医生家庭。彼得堡大学文史系毕业。早年曾在彼得堡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任教。十月革命后,应聘到莫斯科任共产国际法语翻译,1926年转国家文学出版社工作。曾写过文学史论著和短篇小说,创作以《丘赫利亚》(1925)、《瓦济尔-穆赫塔尔之死》(1927~1928)和《普希金》(1935~1943)等3 部历史传记小说较有名。第一部写十二月党诗人丘赫尔别凯;第二部写格里鲍耶陀夫;最后一部只写了普希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前 3卷,因作者病逝而中断。另有文艺学专著《仿古者和革新家》(1929)。

书籍目录

“您描写的格里鲍耶陀夫令人信服”——译者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章节摘录

  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这部作品中的格里鲍耶陀夫在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刻,往往是怎样一种态度。是否去波斯,这是一次重大的抉择。就格里鲍耶陀夫本人的意愿来说,他似乎希望留在彼得堡,希望能在文学、戏剧和音乐方面有更大的成就。然而他明白,他只要成为一个作家,不再担任公职,那么他在文学界和官场里立即就会丧失所有朋友,他会同时受到文学界和官场两方面的排斥。格里鲍耶陀夫当然不甘寂寞,他不可能像当时另外一些亦有才华的作家那样安于清贫,甘心默默无闻,宁愿在文学创作的崎岖小路上跋涉攀登。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他最后出使波斯并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是更多地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至少部分是受金钱和官阶的诱惑。其实书中的格里鲍耶陀夫是很在乎名利地位的,光是出使起程时对驿站提供;驿马匹数的多寡的斤斤计较,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更不要说他还曾与涅谢尔罗德为在波斯设代办还是设公使而讨价还价。  在俄国驻德黑兰使馆受波斯暴民冲击前夕,他也曾为是否交出波斯国王的重要宦官雅库布及阿拉亚尔汗的两个妻妾而犹豫,他曾有过动摇,也曾想为保使馆太平、为自己的安全和尼娜  的未来而交出雅库布。当然,他最终还是毅然庇护了雅库布,决定为捍卫土库曼彻条约的权威而甘愿冒险。他在暴民冲击使馆时,面临生死关头也曾闪现过贪生怕死的念头,但他最终仍然义无反顾地奋勇抵抗,直至以身殉职。他死得很悲壮,成了俄罗斯民族的英雄。  这就是《瓦济尔—穆赫塔尔之死》中的格里鲍耶陀夫,这就是特尼扬诺夫的格里鲍耶陀夫。特尼扬诺夫的格里鲍耶陀夫是有缺陷和缺点的英雄,就像太阳有黑子一样。但这是一个具有  艺术真实的形象,是令人信服的艺术形象。  高尔基在特尼扬诺夫的《瓦济尔—穆赫塔尔之死》出版后,除了惊叹作者对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能有如此深刻的了解和能用如此熟练的艺术语言描绘这个时代之外,他在给特尼扬诺夫的  信中对小说的主人公还作了这样的评判:“这个格里鲍耶陀夫非常出色,尽管他出乎我的意料。您描写的格里鲍耶陀夫令人信服,他原本应该是这样。即使他原本不是这样,那么往后他就是这样。”高尔基对这部作品的肯定是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批评家、作家和读者的意见,这种肯定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意见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乃至四五十年代在苏联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相悖的。  我们可以推断,这部作品在苏联引起长期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的。在三四十年代的苏联文学艺术界、甚至在自然科学界,只尊一家,只许一花独放的现象蔚成风气,造神运动已人“佳境”。罗蒙诺索夫、普希金、克雷洛夫、格里鲍耶陀夫、柴可夫斯基等等早已成了至善至美的先贤先哲,绝不容许涉及他们的斑点。特尼扬诺夫尽管在作品中充分肯定了主人公的伟大功绩,但是他在作品中艺术真实地反映了主人公身上的历史局限与不足,这也是不能容忍的。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引起争论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今,这种社会和政治原因在俄罗斯消失之后,对这部作品的激烈争论自然也会趋于平息。  作家在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中可以奉行这一个或那一个主义,可以表现出这一个或那一个流派的创作特点,可以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塑造自己心目中更符合实际的历史人物艺术形象,这种观点现在可以被绝大多数批评家和读者所接受。所以,现在的文学批评家和读者再不会仅仅根据特尼扬诺夫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念,离经叛道式的反传统的创作手法来否定这部历史传记小说了。  爱好《聪明误》的读者,爱好俄苏文学的读者,值得耐着性子读一读这部很有特点的历史传记小说。特尼扬诺夫这位在自己的作品中连罗蒙诺索夫的弱点也敢于嘲讽的诚实作家写的这部作品是有价值的。尽管这部作品中存在着很多缺点,有些缺点甚至客观上为读者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设置了障碍,但这是一部基本成功的作品。他毕竟描写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格里鲍耶陀  夫!  他的房间里响着急促的马刺声。一进房间,他就看见一个军官在他的房间里来回快步奔走,就像关在笼中的鬣狗。看到盲人进屋,那个军官骤然停下脚步。接着,他又开始跑动,根本  下注意格里鲍耶陀夫。  “我在等格里鲍耶陀夫先生,”他说。他的脸色是病态的橄榄色,两只眼睛不停地乱转。  “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做?”  军官不信任地望了望他。  军官使他回到了旅馆客房的现实中。  军官挺起胸作自我介绍:  “近卫军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团维什尼亚科夫中尉。”  说毕一下子跌坐在圈椅里。  “我能帮……”  “不说客套。您看到站在面前的是一个不幸的人。我来找您是因为我们的房间相邻,还因为听人说起过您。”  他搁在圈椅上的右腿肚子开始抽搐了。  “我快要死了。您救救我。”  “他赌博输了,马上要讨钱了,”格里鲍耶陀夫想。  “您说吧。”  军官从翻袖口里摸出一片药吞下肚。  “鸦片,”他解释,“请原谅,我吃惯了。”  现在他情绪平静了。  “前几天您可以将我当做神经病。请原谅。”  “可是,冒昧打听……”  “您马上就会知道。我只请求您一件事:一切都不让第三者知道。您要是愿意,我就留下,您要是不愿意,我永远不再见您。”  “好吧。”  “我已经身处绝境。噢,不,”军官举起一只手,尽管格里鲍耶陀夫没有任何表示和动作。“问题倒不在于缺钱。我是从印度边境来的。”  军官尽量低声说:  “我因秘密需要被派遣。英国人发现了。我花了代价打听刊,有一名英国官员在这里,他奉命到部里打点,以期革去我的职务。如果部里解雇我——部里会解雇我的——那么我一年的  艰难奔波、累死累活……”  军官捶着自己的胸口。  “我已经不像个人了,”他嘶哑地说,接着又用完全平静的口气说:“出差一年,得到的奖赏竟是彻底完蛋。”  他开始机械地将额头在手臂上来回蹭着,不怎么考虑格里鲍耶陀夫会对他说什么。  “您是否知道,哪一个英国军官接受了的确跟您有关的任务?”  “不知道,”军官嘶哑地说,“有关东印度事务,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与他们驻波斯使团有联系。”  格里鲍耶陀夫略作思考。马克尼尔博士在彼得堡可谓是一石击中数只兔子了。其中一只现在就坐在他面前嘶哑地说话,而另一只……  他碰了碰军官那只冷凉的手,像是一位大权在握的人物。  “请您相信我,完全信赖我,不要做任何出格的事。等我的消息。”  中尉走后,格里鲍耶陀夫让萨什卡去找英国博士,打听一下他是否能见客。  萨什卡回来禀报,说博士昨天就走了,现在男随客房住着最小名的一位意大利大演员,这是旅馆侍者说的。  霍斯罗夫汗的朋友、一位著名的汗给他送来一名女俘作礼物,而且还担保这个女俘绝对聪明。这个女俘名叫纳兹拉,年龄只有九岁,来自沙姆霍尔。霍斯罗夫汗给她起了个季莉·菲鲁兹的名字,意为快乐,于是人们都这样叫她。  她的确是个聪明人,整天絮絮叨叨,笑口常开。  霍斯罗夫汗给她定做了好几套衣裙,还给她二十枚金币买项链,二十枚金币买首饰。从此她就住在他家。  她喜爱他那双经过修饰的黑眼睛,喜爱他那种非男性的娱乐,喜爱他动作快捷,爱听他说的俏皮话。他常常给她说那些最可笑的笑话,引得她笑痛肚子倒在地毯上。他们就这样玩闹。  霍斯罗夫汗从此不再把全副精力放在那些马匹上。每当霍斯罗夫汗驯马的时候,季莉·菲鲁兹就躲到屋里,望着窗户上的红色玻璃,既为他担心,又为他骄傲。  有一次,霍贾·雅库布来与霍斯罗夫汗商量商务上的事情,因为他们合伙的买卖蚀了本,结果看见了这个女奴。一看到女奴季莉·菲鲁兹,霍贾·雅库布当即把那些印度数字抛到九霄云外。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摘下小指上的宝石戒指,戴到她的手指上,同时说了一个亚美尼亚语的单词——爱情,并命令她复述。后来他又给她戴上第二枚戒指,又说了亚美尼亚语的一个单词——生命,然后又吩咐她重复一遍。在给她戴上第三枚戒指的时候,则让她复述“爱情”这个单词。  他就这样开始教她亚美尼亚语。现在他常常光顾霍斯罗夫汗的家,每次都给季莉·菲鲁兹送礼物,每次要她学三个单词。  霍斯罗夫汗讥笑他们这种功课,可是霍贾·雅库布照例郁郁不乐。  有一天,他对霍斯罗夫汗说:  “霍斯罗夫汗,我的生活比你还要无聊。我不爱马匹,也不爱甜食,我所从事的科学榨干了我的精力。要是你肯把季莉·菲鲁兹送给我,那我就去弄三匹波斯难觅的骏马送给你。”  霍斯罗夫汗两眼放光,他思索了一会儿。  “不,米尔扎·雅库布,”他说,“我要三匹良马没有用,我的马厩里都没有空地方了。”  “那么我把我们合伙生意中我的一份送给你,”米尔扎·雅库布说,他变得吞吞吐吐了,“我宁可一贫如洗。你把季莉·菲鲁兹送给我吧。”  “我去问问她,”霍斯罗夫汗一阵犹豫之后说,“如果她愿意,那就让她去你家。”  他把季莉·菲鲁兹叫到面前,季莉·菲鲁兹尽管不懂亚美尼亚语,但是仍然知道他们说的是她。她皱着眉头,勉强走上前。  霍斯罗夫汗问她是否愿意去米尔扎·雅库布家,她当即吻着汗那白皙的双手,哭出声来。  “你为什么不肯去我家呢?”米尔扎·雅库布细声细气地问她。“我会给你戒指、甜食和衣裙。”  “他有一双黑眼睛,”季莉·菲鲁兹指着霍斯罗夫汗说,“你长着一双绿眼睛,我害怕你这双绿眼睛。”  米尔扎·雅库布听了扑哧一笑,此后他再也不求霍斯罗夫汗。  尽管如此,米尔扎·雅库布依然每天来汗家,每次都给季莉·菲鲁兹带礼物,并将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中。  每当霍斯罗夫汗起身到隔壁房间去做什么事,霍贾·雅库布便拥抱季莉·菲鲁兹。  正因为这个原因,霍贾·雅库布听说俄国大使要来,并且带 着要求归还女俘的书面命令,他就陷入沉思。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使之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