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雨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胡辛  页数:415  

前言

  我喜爱蔷薇雨。 如果女性注定与花有缘,那么开在暮春的最后的蔷薇恐怕该 属于我。过了盛期,不见缤纷,却有兀傲;不见娇柔,却有单瓣野蔷 薇的清芬与野气;自然,还少不了也能刺痛人的不算少的刺儿。 而滋润蔷薇又凋零蔷薇的雨,则交叠着繁华与荒凉,浓缩 着生命与消亡,叫你咂摸出那原本无法透彻的人生的滋味。 我跟蔷薇雨有缘。1996年暮春作家出版社推出了我的自 选集四卷本,含长篇小说《蔷薇雨》和三部传记——《蒋经国与 章亚若之恋》、《张爱玲传》、《陈香梅传》。2005年晚春,我的自 选集六卷本又由21世纪出版社再次推出,像是生命的二度春, 前四本之外,加了长篇小说《怀念瓷香》与论著《我论女性》。有 意思的是,2012年蔷薇花开时,我的自选集六卷本将第三次由 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回,将论著《我论女性》换成《赣 地·赣味·赣风——在流变与永恒中的地域文学艺术创作》,这 部近80万字赘著曾让责编先生莫展一筹,可最终还是没有割 舍某部分而让她整体诞生,算是勉为其难了。 其实,还是16年前的那句话:我钟情的是小说,而不是传 记。宗璞先生推崇一位英国评论家的话:小说是蒸馏过的人生。 不管我的蒸馏技术如何,《蔷薇雨》、《怀念瓷香》毕竟将我半生 对古城南昌、瓷都景德镇的种种积淀,苦痛又欢畅地蒸馏出来。 因了岁月的沧桑,更因了现代化都市模型的诱惑,古城古貌古一 巷古宅正在一天天消逝,面对准摩天大楼立交桥的晕眩,我愿 我的《蔷薇雨》和《怀念瓷香》,以我这个女人的眼睛,为这方水 土这方女人留下一点文字的摄影、笔墨的录相。有人叹说《蔷薇 雨》“俨然一部现代《红楼梦》”,有人则俯瞰日“不过一市井小说 耳”,或假或真,在我来说,很是珍惜这两句,这是我梦寐以求的 “味”。1991年6月我曾应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之约将其改编 成30集电视连续剧,并于1992年10月由“中心”出了65万字 的剧本打印本数十套,历经花谢花开几春秋,终于1997年冬由 上海永乐影视集团求索制作社和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成28集 电视连续剧,1998年暮春季节,热播于大江南北,颇获好评。都 说当代题材的电视剧如女人般经不起老,《蔷薇雨》与我的处女 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一样,可是扛住了岁月的沧桑! 《怀念瓷香》原名《陶瓷物语》,2000年秋曾由花城出版社 出版,也得到不少读者的挚爱,与其说写的是陶瓷的故事,不如 说还是女人的故事。因为陶瓷的烧炼,太像人生,尤其是女人的 人生!土与水,在火的炼膛里,揉合撕掳、爱恨交加、难解难分, 当天地归于平寂时,结晶出的,可能是合格的陶瓷品,也可能是 鬼斧神工不再有二的艺术峰巅,还可能是次品,乃至废品,但不 论结晶成什么,你再也回不到原初的土与水了,永远不再!这就 是人生。而愈是精美的瓷,愈经不起碰撞,你千万别以为烈火的 考验能铸就钢筋铁骨,非也,只要不小心轻轻一碰,它就摔得粉 粉碎!这太像人的感情,尤其是女人的感情。《怀念瓷香》将我从 22岁到30岁在瓷都景德镇的人生阅历伤怀其间,是走过岁月 仍难以忘怀的追梦。1991年我作为4集撰稿的9集电视系列 片《瓷都景德镇》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瓷都的大型专题片,获得了 中国电视二等奖;2004年秋我率江西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 术学硕士点首届研究生拍摄的9集电视系列片《瓷都名流》,于 2005年元旦始在江西卫视播放,被瓷都陶艺家称为:“格调最 高、艺术性最强。”“出乎意料的美、自然、真实,且感人。观人多 日:好看!太短了!还没看够!”的确,瓷都景德镇,溶入了我太 多的挚爱。当然,在《怀念瓷香》中,陶瓷是真实的,故事是虚构 的。但不管怎么说,陶瓷给人的总是永恒的惊艳。 我的传记,其实也应该称为传记小说。《蒋经国与章亚若之 恋》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因种种原因捱至90年代初才分 别在海峡两岸出版。该长篇传记源于童年听来的故事。我的父 系母系家族似皆有传奇色彩。我的大姑爹李郁是1927年参加 南昌八一起义的主席团成员——工商界的代表,他并没有随军 南下,吃了些苦头后便一心一意立足商界。我的父母的证婚人 刘己达正是大姑爹请来的,这个刘己达便是1939年早春在信 丰挨过打的赣南专员,蒋经国后来正是取代了他的位置。我的 外祖父在南昌时则于一偶然的机缘,搭救过兵变中的军阀朱培 德,后来外公开了钱庄,但席卷全球的墨西哥白银暴跌风浪中, 他也一头栽到底。1938年我父、母两家族皆逃难到赣州,外公 不久病逝,三寸金莲的外婆强撑门户。外婆家在南昌时的女佣 蓉妈,到赣州后曾在章亚若母亲家帮佣,她没有割断与外婆的 走往。这两位都爱抽水烟的主仆,绵长而隐秘的谈评话题之一 便是章亚若神秘的死,这话题一直延伸到胜利后两家族回归南 昌,延伸到外婆去世。一旦发现托着腮帮偷听得入神的我们姊 妹时,外婆会骇然告诫:别瞎传啊,要命的事。既然是要命的事, 为何主仆年年月月爱听爱说?在赣南时,我的父亲胡江非从事 音乐事业,我的二舅吴石希就是话剧《沉渊》的主角,《沉渊》公 演之际正值章亚若猝死,蒋经国狂暴无理地禁演该剧,那时正 是我表舅吴识沧领着他们不知深浅地与蒋经国抗争了一番。固 然我开笔写这部书时,又寻访了一些有关的人物并参阅了有关 史料,但这故事已在我心中积淀了许久许久。我想,这仍是女人 的故事,悲怆的江西女人的故事。2011年10月20日,蒋孝严 先生在台北亲口对我言:“你的这本书是最早的、第一部全面深 刻写我母亲的书,我从头至尾、从头至尾读了,很感动。”该书原 名《章江长恨歌》,后海峡两岸出版人都改为现名,大概是从“名 人效应”考虑吧。 《最后的贵族·张爱玲》(1996年收入我的自选集时更名为 《张爱玲传》,现恢复原貌)杀青于1992年,因种种原因捱至 1995年暮春和仲秋才分别在海峡两岸出版。仿佛是张爱玲在 成全此书,据说解放日报刊出书评《“看张”的新文本/读(最后 的贵族·张爱玲)》的当天傍晚,新民晚报即登出张爱玲去世的 悲讯。我想此书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畅销书,十几家报刊发消 息发评论连载等跟这不无关联。生命是缘,从某种视角看这算 小奇缘吧。但我的心并不狂喜。想张爱玲人生,肉身处于繁华热 闹中,灵魂却寂寞荒凉;张爱玲辞世之时肉身极至荒凉,灵魂却 无法拒绝热闹。也许,荒凉与热闹的种种碰撞才生出形形色色 的传奇? 关于《陈香梅传》创作的前前后后,我已在该书的后记中作 了冗长的描述,在此无须赘言。从认识她到塑造出她的文学形 象,头尾不过两年,虽是有意识地走近她,但不能说是走进了她 的心扉。1997年7月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访问时,未能见 着她;2004年9月底至10月初,我应纽约大学之邀,再次赴美 作学术交流时,非常遗憾,又未能联系上她。我不知道,我是否写 出了一个真实的她?我只求在广袤深邃的历史背景中,勾勒出这 一个女人寻寻觅觅的人生轨迹和起伏不已的情感波澜而已。 本事一经叙述就成了文学。张爱玲说过:“历史如果过于注 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我的传记文学,是传记小 说。传记可以说是一种怀旧,一种追忆逝水年华,一种人类对人 无长久的无可奈何的哀悼!传记就像一张沉人岁月的河里的 网,到得一定的时机,便迅猛地将它扯上岸,作一检点,作一总 结,以为网住的都是精华,都是最实质的,其实天晓得。网眼有 大有小,再说适中的也并不一定是最本质的。 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长篇小说,我的人生近不惑 时才与编小说纠葛在一起。只是我述说我的人生时人们说我在 编小说,我编出小说时人们却说那是我的人生!我的真实人生 不乏传奇,我的虚构小说却编不出传奇。 在数量和重量上,1996年的自选集,传记压倒了小说; 2005年、2012年的自选集,都力图打个平手,《我论女性》的前 半部为论说,后半部附录我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赣地·赣味· 赣风——在流变与永恒中的地域文学艺术创作》前面为论说, 后面是我创作的影视文本;仿佛想作个见证,赣地老女子我就 是这样看女性写女性的。也像是犹在镜中,虽然红颜早已老去, 但自己仍自在地久久地又细细地端详自己。当然,心并不满足, 仍有失落,走了很久很久,回头看看,幸而仍是“女人写,写女 人”,我心依旧。 蔷薇雨中的女人的形形色色的故事,会像“流言”般撒播么? 1996年的暮春,我致谢作家出版社和责编李玉英女士,因 为能早早地在京都出这么一套齐楚可观的自选集,他们对我的 确是鼎力扶植。2005年的蔷薇雨中,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和老 朋友张秋林先生的鼎力相助下,六卷本的胡辛自选集又自信面 世。2012年蔷薇雨中,六卷本胡辛自选集三度登场,仿佛总也 没过气,总也不见老似的,怎么说都是件高兴的事。感谢江西出 版集团副总傅伟中先生,感谢责编熊侃先生,他们始终尊称我 为老师,其实,我与他们亦属忘年交。感谢南昌大学的扶植。我 信:清泉汩汩,真诚如一,定会滋润一方青翠田园的。 我自信我留着一份懵懂的真诚,对人对己。 爱读惠特曼的诗:“我愿意走到林边的河岸上/去掉一切人为 的虚饰/赤裸了全身/我疯狂地渴望能这样接触到我自己。” 胡辛于南昌大学 原序写于1995年12月27日 补充于2004年10月8日 自纽约大学归来 再补充于2012年2月2日

内容概要

《蔷薇雨(道德与情感探索小说)》由胡辛著,主要内容:
这里曾是弥漫书香的窄窄古巷,四月雨中蔷薇如瀑流泻古院墙。 出身书香门第的七姐妹,还有那寻常民间的小女子,乃至“垃圾千金”
,在汹涌的经济大潮冲撞中,是冰清玉洁固守传统?是随波逐流放纵情欲?还是困惑茫然空留苍凉?灵与肉、理与情的撕掳抗衡中,尊卑悬殊、性格遇异的几位男子与她们的恩怨纠葛,交织出蔷薇雨中长长短短的故事。
《蔷薇雨(道德与情感探索小说)》已改编成28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大江南北热播四季。

作者简介

胡辛,原名胡清,中国作家。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黄山太平。现为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1983年以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即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后一发不可收,涉小说、传记、影视文学、散文随笔和理论研究等多种形式。至今已出版书30本。其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两次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美国、马来西亚。三部传记在海峡两岸出版,在世界华人区中有较大的影响。作为—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思想智慧的学者型作家,胡辛以独立的女性意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富有激情的艺术顿悟创造了真诚、鲜活的人间情致和灵活不拘的艺术表达形式。

书籍目录

总序
为《蔷薇雨》序
王蒙序手稿
赘引
第一部 暮春雨
第二部 太阳雨
第三部 梧桐雨
第四部 雪夹雨
尾声
后记

章节摘录

  女子无才便是德。 ——六眼井女训 六眼井有六只眼, 井台一色灰底白芝麻长条麻石砌成,五只井圈绕着一只井圈,呈梅花绽 开 状。六眼相通,共一口出奇清澈沁甜水。自天蒙蒙亮至暮色苍茫,担水者络 绎不 绝。听六桶落井、砰然作响,幽幽传上井台,煞是耐听;担水人一路淅淅沥 沥,洒湿 滋润了多少条巷陌街衢! 六眼井虽凿地见水,地势却不低洼,稍稍隆起伟岸若卧龙。灌婴洗马池 、孺子 高士桥皆在卧龙脊背上,又有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南海行宫与巍巍白象普贤寺 东 西夹恃,越发显示出地段的不凡。由六眼井辐射出的纵横街巷,或居达官富 贾,干 家大屋、都司前皆是自矜自傲之望族;或住淡泊书香门第,孺子巷、书院街 多为自 命清高之辈。 无论大姓名门抑或小姓独户,深悟孔子m睢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皆严 家教、 重女训,女子无才便是德。平素足不出户、绣阁挑针、偶读诗文亦不过女儿 经之 类,把脸养得白白的,手指蓄成纤纤的,身段修得袅袅的,性情练得绵绵的 ,方可 嫁得门当户对好人家。故六眼井周边大户名门多联姻,盘根错节,比比皆是 。 每逢十五十六月圆夜,便有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相邀出户赏月,婷婷袅袅 举头 望月俯身看井,娇娇滴滴惊惊乍乍:六个月亮六眼井!也不乏看过闲书的, 为《西 厢记》垂泪,为《牡丹亭》伤怀,却不敢造次,做出伤风败俗之事。女人女 人,出嫁是 一辈子头等重要的大事。 出了嫁,便知“母以子贵”的神圣严峻和无情。到得八月中秋夜,六眼 井高士 桥洗马池便是一片安详又起伏的女人波涛。大户少奶奶小家新媳妇联袂而至 高 士桥,桥有石雕栏杆八十二柱,柱端呈莲子状,只见女人们倚着桥柱,羞羞 答答又 大大方方解开腋下三粒纽扣,将那白皙温热的胸怀贴着石莲轻柔又狠命地来 回 摩挲,相传如此这般便可早生贵子。想那高士桥本是纪念东汉高士徐孺子的 ,也 不知何时起竟变为雄性传宗接代之高手?虔诚与荒诞间,桥柱经不起女人们 世世 代代的亲热,终于塌坍毁坏。女人们又把零星碎石衔了个一干二净时,高士 桥下 流水也干涸了,桥两边纷纷爆出绸缎庄京果铺酱园店百货摊,依旧招惹得女 人们 眼热心热JlI流不息。 只有那不远处的孺子巷,始终清幽古朴。古巷倚着西湖南岸,不过十三 幢或 大或小或高或矮的青砖清水墙几进老屋而已。据说古巷各户原本都姓徐,年 深月 久星换斗移,或迁或衰,只有巷东巷西两户姓徐。东头为徐家大屋,子孙繁 茂、根 基深牢,有宗有谱,源自祖宗故里丰城隐溪,自是正宗。西头石雕门罩上挂 着黑底 鎏金但已斑驳破旧的横匾“徐家书屋”,顾名思义,这户乃私塾先生的干活 而已, 香火不旺,十世单传,却也以正宗自居,凭证是张祖传的太师椅,因是香樟 打制 的。椅脚椅背椅座均有鼠们啃啮的层层叠叠齿痕!徐家一口咬定是“人杰地 灵、徐 孺下陈蕃之榻”的“榻”也。东西两屋也曾相争过,终因“君子动口不动手 ”,久而久 之,两屋虽不往来,倒也相安无事。巷中各家,皆为自命清高的儒雅之士, 不攀世 俗名利,不交官府权贵,倒成了一条寂寞脱俗名副其实的孺子巷。孺子巷的 女人 亦自尊自珍,多受书香熏染,平添了几分高雅。 到得清末民国初年,徐家书屋公然招收女弟子,一时舆论哗然,事后也 得到 认可,因为徐家办学宗旨为:女子要德还要才。终是文明所趋。就有生性活 泼的女 弟子,嫌古院深宅凄清。于春雨霏霏时插活了各种蔷薇,不消几年,蔷薇如 瀑,把 座古书屋渲染得如火如荼。富有改造中国女性抱负的徐先生可惜壮志未酬便 病 逝,他的娘子却命长,直到七个孙女花开花落,她老人家还健在,张着豁牙 的嘴训 曾外孙女: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人要有三只眼。两只眼看世上,一只眼看住心。 ——三眼井女戒 三眼井有三只眼。 三眼井井台一色绿蓝色青石板铺就,井台为硬线条的“口”字,三眼独 立各不 相通,构成方正拘谨的“品”字,就显出庄严与悲怆。 三眼井有井屋,青砖屋墙爬满厚茸茸的绿苔藓,倾斜破败的瓦楞上长着 青草 雏菊和蒲公英。比起开放流动喧闹的六眼井,她封闭凝固恬静,如荒野中遗 弃的 古井台。 三眼井旁有座清洁堂。清洁清洁,清心洁身也。凡是寡妇,不论位尊位 卑、穷 富老少,立志守寡,为免去世人纷扰,便可申请进清洁堂。这是一座不念经 不吃 素,没人来供香火赶庙会,没山门的“尼姑庵”,是一片吃过禁果近过男人 再要绝 缘男人的女人的封闭世界,是苦难女性的心狱。这里边,有无依无靠孤独无 助求 立锥之地的苦寡妇,有不堪婆家小叔凌辱的受气寡妇,有看破红尘与男人的 富寡 妇,也有招蜂惹蝶太多来避是非的风流寡妇……亦不过外面世界的小缩影。 女人本属鱼,离水不能活。清洁堂就更要水。 挑水的需是个女人。女人也是个寡妇,从山东流浪过来,拉扯着一对儿 子,在 井屋旁搭了一角披厦安身。人们喊她大脚凌家的。她心直口直,古道热肠, 颇具男 子汉的侠义粗犷,故深得清洁堂寡妇们的信赖。不知不觉中,山东女人一对 虎子 长大成人,叫多少女人家看得眼热心馋,大脚凌家的却老了。因自小看着阿 大阿 二长大的,清洁堂便不忌讳凌家二子担水,或许更喜欢也说不清。那凌阿大 高大 魁梧,棱角粗犷如刀劈斧砍,四季赤着一双大脚,严冬也敞着领口扎袖挽裤 脚,把 一身腱子肉鼓绽绽地尽情暴露。他不只担清洁堂的水,足迹遍及六眼井高士 桥孺 子巷干家大屋樟树下,东家爱喝哪口井的水,他便舍近求远一丝不苟。他汲 水,爱 稳笃笃立于高高的井圈上,伟岸地立着,“嗖”地放下吊桶,感受湿漉漉的 麻绳在 大手掌中疾驰的快感:“叮咚”一声后,他欠着身子,由慢而快极有韵律收 着麻绳, 气不粗脸不红,待水波盈盈的吊桶右手握时,左腕则套着圈圈齐整的绳环。 “哗” ——白色的水瀑泻进透过桐油的特大水桶时,他会惬意地粲然一笑。他的面 庞上 五官开朗又清秀,似北国风光南国锦绣的和谐融汇。他待人宽厚侠义,遇老 者弱 者或女子来井边汲水,不用开口,他早早地将你的桶盆灌满。他似乎就是力 、美、 善的形象化。不过那时的人们是不用这样的字眼的。 他担着水桶颤悠悠走街串巷。他给徐家书屋担水,徐先生雅兴陡起,掐 了支 红艳艳的蔷薇插在他的扁担头;他给清洁堂担水,那标致的小寡妇眼就亮了 :呀, 好喜气的七姊妹。他左顾右盼寻觅七姊妹。那女子不禁掩口葫芦:呶。这花 就叫七 姊妹,数数,一簇七朵,相依相伴。两人就都红了脸。那七姊妹竟在清洁堂 生了根, 攀着院墙,红艳如血,美得叫人心惊肉跳。 第三年七姊妹又开花的时候,那年轻标致的小寡妇竟一头撞死在青砖墙 上, 花上叶上都溅得血迹斑斑,那是很悲壮的。清洁堂的寡妇们黯然神伤,居堂 中者, 有几个能寿终正寝呢?抑郁终生、含愤自尽者不乏其人。 小寡妇是凌阿大将她入殓的。入土时,凌阿大竞像疯子般跳进坑中,怎 么也 拉不起来。 后来就再也见不着凌阿大。寡妇们慢慢地回忆便品出了什么,就叹息: 女人 呀,要自爱自怜呵。长着三只眼,两只眼看世上。一只眼看住自己的心呵。 她们猜 到起事的是那株七姊妹,可没有哪个说扯去,一年一度红,也可温暖悲凉人 生片 刻吧。 凌阿二也不再担水,他跟人学打铁,干起了水火不相容的勾当。他生了 个儿 子,却取名叫凌水根。大有纪念担水历史之意。他还苦做苦熬盘儿子读了四 年洋 小学,迫于生计,儿子才辍学进了新生纺织厂,很快就加入了地下党,走上 了革命 的路。他后来改名叫凌光明,最高职位做到副省长。三眼井六眼井孺子巷老 辈子 的人常爱叹惜:大脚凌家站得稳行得正,有造化,官至三品唦。是肯定凌家 的根 儿。 解放后,郭兰英唱《妇女翻身歌》:“旧社会好比那黑咕隆咚的苦井万 丈深井 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凌光明的眼眶濡湿了。 其实,他从来没见过他大伯,当然更没见过那撞墙身亡的女子。   ……

编辑推荐

  《胡辛文集·蔷薇雨:道德与情感探索小说》描写了江南某市一家历代颇有名望的徐家书屋,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徐家七姐妹,面对着各种观念,尤其是婚变观的急遽嬗变,在与旧的传统观念产生剧烈的冲撞中,苦苦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尊卑悬殊、性格迥异的几位男子与徐家姐妹及古巷女子的有意无意,有缘无缘的相识相交、相爱相弃所激起的感情波澜,使剧情扑朔迷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蔷薇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